第四章 徵前

壽王府,後園。

“李林甫這隻老狐狸,朝中大事到了他的手中竟也成了黨同伐異的手段,爲了挑起本王和太子的紛爭,竟然力薦本王掛帥出征。”李瑁一想起朝堂上李林甫的手段,心裡便有些煩悶。

倒是一旁的李泌玩笑道:“怎麼,莫非殿下沒有打敗吐蕃的把握,心中憂慮?”

李瑁搖了搖頭道:“五年前吐蕃二十萬大軍來犯,本王尚且能敗,更何況如今。只是本王一想到大唐朝政竟被李林甫這幫人把持,心中煩悶罷了。”

李泌微微起身,替李瑁倒上了一杯清茶,淡然道:“殿下不必憂心,正所謂不廢不立,殿下想在這儲位之爭中勝出,李林甫之流還真少不了。眼下殿下最要緊的事情是處理好隴右之戰,其他的大可放在一邊。”

商討隴右軍政,本就是李瑁找來李泌的主要目的,李瑁見李泌提了起來,便問道:“皇甫惟明乃是軍中宿將,當識大局,應該不會與本王爲難,京軍又有光弼和仁杰相助,對陣吐蕃本王倒不擔憂,只是這隴右內務本王該如何處理,本王有些拿捏不準,還請長源教我。”

李泌自信地一笑,回道:“此去隴右殿下只要做好十個字便好:掌軍不掌政,治兵不治民。如此足矣。”

“掌軍不掌政,治兵不治民?”

李瑁在口中輕輕唸叨着這十個字,不解地問道:“若是如此,本王豈非於隴右政局沒有半點作爲?”

李泌直白回道:“隴右不比劍南,殿下乃劍南首官,在劍南從事自然多多益善,可此次殿下所封不過乃是隴右道行軍大總管,並非節度使,隴右政局本就與殿下無關,做的多了反而容易引起皇上的不悅。”

李瑁面露凝重之色道:“長源擔心的是父皇,而不是太子?”

李泌點頭回道:“殿下已是劍南節度使,此番如若再掌隴右,這大唐西南半壁可就都在殿下掌中了,殿下以爲皇上會放心嗎?”

李泌的話引起了李瑁的思考。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

隴右和劍南不同,劍南和關中中間還隔着一個山南西道,有重鎮梁州隔開,而隴右緊鄰關中,若是隴右有異動,關中必受波及。

以李隆基的性子,就算李瑁身爲皇子,怕是也在外人之列吧。

“難道本王此去隴右除了和吐蕃作戰就再無作爲了嗎?”李瑁聽了李泌的分析,心有不甘地問道。

李泌搖了搖頭道:“李林甫想的漂亮,他想利用我們對付太子,難道我們就不能利用他嗎?說破了天,李林甫此次舉薦殿下爲帥還是爲了對付太子,隴右有李林甫的人,只要給他機會,他一定會出手的,這把刀,還不見得是誰借誰的。”

李林甫和太子爲敵已久,早已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只要有合適的機會,李林甫自然不會錯過。

有了李泌這番話,此去隴右,李瑁已經心裡已經有了腹稿。

李瑁接着伸手取出了原本懸掛在腰間,象徵着自己身份的壽王金牌,緩緩遞到了李泌的手中,一臉鄭重道:“本王此去隴右心中已有計較,只是這長安中情況本王還是有些放不下,此乃本王的腰牌,如有緊急情況,你便拿着這枚腰牌去見王妃,她會按照你的意思來安排。本王離京之後,凡本王一系的官員你儘可調遣,壽王府中的財物你隨意取用。其他人本王不放心,這京中的大局只能交給你了。”

李泌從李瑁地手中接過尚帶餘溫的腰牌,只覺得這枚三寸大小的腰牌竟似有千鈞之重。

這枚腰牌意義非凡,作用極大,李瑁幾乎是將自己的身家性命盡數交給了李泌。李泌少時曾與皇室中人打過交道,李隆基、李亨、李琮等人俱是多疑之人,唯有李瑁能有此胸襟。

“殿下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殿下但請放心,有李泌在,必保殿下身後無虞。”李泌捧着腰牌,一臉正色地回道。

————————

初秋的夜晚氣候漸涼,屋中已經有了些許寒意。

敏慎殿的臥房,金絲楠木雕成的牀榻上,錦緞織就的衾被中,蓋着兩副滾熱的身體。

女子懷有身孕,頭三個月關係着胎兒的安穩,最爲重要。饒是李瑁正當壯年,興致正高,也只能老老實實地擁着楊玉環誘人的身體,不敢有絲毫亂動。

“幸好爲夫要出征,否則這樣忍上十個月,豈不是要憋壞了?”李瑁心癢難耐,只能開起玩笑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楊玉環看着李瑁的欲而不得的樣子,不禁笑道:“所謂坐懷不亂真君子,秋郎你是一點沒做到,如此看來秋郎倒不是君子了。”

李瑁在楊玉環的耳垂上輕輕啄了一口,一本正經地回道:“與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女子想必是個醜女,柳下惠這才能夠自制,若是那女子如娘子這般嬌媚,想必他也是忍不住的。”

楊玉環聽了李瑁的玩笑,噗嗤笑了出來:“柳下惠乃儒家和聖,地位尊崇,你竟這般開他玩笑,若是叫朝中那些老學究知道了,必不與你干休。”

李瑁混不在意地嬉笑道:“夫妻間牀頭私話,豈能叫外人得知?”

楊玉環聽李瑁這麼說着,神色漸漸暗淡了下來。

“秋郎這一去,少說又是數月,秋郎走後,也不知道還有誰能同我說話了。”

妻子有孕,李瑁身爲男子卻不能在一旁陪伴,他的心裡難免覺得有些虧欠。

李瑁嘆了口氣,輕輕捋着楊玉環的頭髮,內疚道:“爲夫身爲皇子,生來便是要維護這大唐江山的。爲夫答應你,只要隴右戰事一結束,我便即刻凱旋,必定趕在娘子生產前返回長安。娘子若是晚上閒着無聊,大可讓紫竹過來陪你,你們倆做個伴,也不至於讓你一個人在這胡思亂想。”

提到紫竹,楊玉環似乎想起了什麼,靠着李瑁的肩膀道:“紫竹很是不易,帶你從劍南迴來後便納她爲側妃吧。”

李瑁聽楊玉環一說,臉上露出訝色:“你都知道了?”

楊玉環點頭道:“我又不是瞎子,怎麼會看不出來。紫竹是個好姑娘,對她我是瞭解的。她是阿孃挑給你的,和外面那些鶯鶯燕燕的不同,她從你少年時便跟着你,一顆心都在你的身上,你也該給她一個歸宿了。”

李瑁輕輕攬過楊玉環的肩膀,緩緩道:“好,娘子深明大義,一切便依娘子所言。”

第四章 交易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八章 返程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十二章 危機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六章 請帖第九章 封后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十一章 定議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十八章 鎖拿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九章 密謀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十八章 返程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八章 提點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十三章 贈劍第六章 盧婠婠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六章 封后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六章 人選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六章 中毒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十七章 論戰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一章 叛亂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十二章 賜婚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章 稱帝第三章 軍情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
第四章 交易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八章 回府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八章 返程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十二章 危機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六章 請帖第九章 封后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十一章 定議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十八章 鎖拿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九章 密謀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十八章 返程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八章 提點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十三章 贈劍第六章 盧婠婠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六章 封后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六章 人選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六章 中毒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十七章 論戰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一章 叛亂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十二章 賜婚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章 稱帝第三章 軍情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