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顏真卿

河北雖強,但朔方也不是紙糊的,朔方鎮將兵七萬,坐守靈武雄城,單于大都護府副都護郭子儀更不是庸將,安祿山不會蠢到上來就和朔方鎮硬拼,安祿山最好的選擇是河南。

河南安撫使,睢陽太守張巡是李瑁的人,但張巡能夠動用的兵力僅限於睢陽一地,而且睢陽郡的守軍不過五千,想要擋住安祿山的南下極爲不易,李瑁可不希望歷史上張巡爲了堅守睢陽以人爲糧的事情再現。

要想守住河南,光靠張巡和睢陽當然不行,還要靠整個河南道的兵力,而河南道卻是河南尹、東都留守李憕說了算。

李憕能做到這個位置,自然是李隆基的心腹,李瑁想要調動他自然是不可能的,要想真的讓李憕重視他的話,光靠他一人還不行,還要拉上太子李亨才成。

李瑁一回長安,也不回靖王府,徑直便去了東宮,可李瑁還沒來得及拜門,便看到了緋色官府的官員從東宮走了出來。

這官員也看到了李瑁,他顯然是識得李瑁地,他方一看到李瑁便連忙迎了上來,上前拜道:“臣馮翊郡郡丞顏真卿參加靖王殿下。”

“顏真卿?可是京兆顏惟貞六子顏真卿?”李瑁聽到此人自報家門,不禁想起了那個文名直追王羲之的楷書大家,出言問道。

“下官正是。”顏真卿回道。

李瑁喜好書法,這次又看到了顏體楷書的創始人顏真卿,心中大悅,下馬扶起道:“顏卿快快請起,本王正有意與顏卿詳談,顏卿可否稍後與本王回府一敘。”

以李瑁的身份,親自出言邀請顏真卿入王府,對顏真卿來說本該是極爲得意的事情,但此時的顏真卿卻完全沒有這份功夫了。

顏真卿道:“臣此次進京乃是有要事相報,臣官卑職微,入不得宮,方纔求見了太子,太子又不願插手,臣只能望殿下裁斷了。”

“究竟是何事,你且說來聽聽。”李瑁回道。

顏真卿回道:“啓稟今晨天色未亮,西平郡王安祿山便輕騎到了馮翊渡,要下官即刻安排船隻送他入河,臣依規矩告知郡王,時辰未到,暫不可安排船隻。但郡王卻藉口河北戰事緊急,要臣破格安排,可是臣細想了一番,如今正是春時,正是北方戰馬養膘的時候,何來的戰事,再加上近來的一些流言,臣便暫時穩住了郡王,前來進京稟告了。”

“如此說來安祿山還未出關中?”李瑁展眉問道。

所謂左馮翊,右扶風,馮翊郡距離長安極近,向來都是畿輔之地,安祿山既然還在馮翊,那必然還未走遠。

顏真卿回道:“正是如此。”

李瑁接着問道:“向來顏卿也是擔心安祿山造反了,卻不知太子如何看待此事?”

顏真卿頓了頓回道:“太子以爲安祿山返回河北是得了皇上的許可,他無權干涉此事。”

李瑁聽了顏真卿的話,嘴角輕挑了一下,當着顏真卿的面便不屑地笑道:“明哲保身,這確是皇兄一向行事的風格。”

太子是儲君,李瑁當着外臣的面這樣輕視太子難免有僭越之嫌,但也不知是不是因爲靖王和太子一向不合的緣故,顏真卿對李瑁竟也生不出半點反感。

顏真卿對李瑁道:“臣官卑職微,太子之行臣不便褒貶,只是如今安祿山尚在馮翊,若是等他真的走了,事就難辦了。”

李瑁點頭道:“顏卿之言在理,本王這就安排。”

說完,李瑁對身旁的南霽雲吩咐道:“南八,你點上王府親衛,雖本王去追回安祿山,另外你再安排人去河北詳查河北戰事,若是有誤,本王要拿了安祿山的狗頭。”

“諾!”南霽雲拱手應道。

李瑁此次做了兩手安排,一方面他親自出馬去馮翊郡擋住安祿山,另一方面他遣人至河北調查戰況,若是能拿到安祿山慌報的證據,當場便可斷他個欺君之罪,若是他敢反抗,李瑁必定將他當場格殺。

長安和馮翊相距不過三十餘里,李瑁輕騎簡行,快馬加鞭,趕到馮翊郡也不過是一個時辰的功夫。

“駕!駕!”

李瑁疾行在官道上隱隱約約已經能看到黃河的河岸。

顏真卿熟悉情況,此行顏真卿也同李瑁一同前來,他們方一趕到渡口,顏真卿便領着李瑁直撲渡口的驛站,趕往安祿山的房間,想要將他捉拿,可就在他們破門而入的時候,卻發現屋中空蕩蕩的一片,連個人影都沒有。

“安祿山人呢?爲何不見了蹤跡?”顏真卿喚過驛丞問道。

驛丞如實回道:“方纔河東派來了大船,已經將郡王接走了。”

“什麼!”顏真卿聞言,臉色一下子難看了起來。

李瑁見狀,拉過驛丞問道:“什麼時候的事情?”

驛丞回道:“就在方纔,郡王走了也就不到一炷香的功夫。”

“追!”李瑁臉色一沉,當即命道。

李瑁迅速地率軍趕到河岸的渡口,他剛到渡口,便看到了一艘大船正行駛在黃河的河心處,而身材寬胖顯眼的安祿山正站在大船的甲板上,看着對岸。

“安某承蒙殿下厚誼,竟親自敢來送行,實在是受寵若驚啊,哈哈哈。”安祿山被李瑁壓制了多年,難道有一次佔據上風的機會,他自然不會錯過,他一見到李瑁地身影出現,便高聲笑道。

安祿山已經渡河過半,想要再追已無半點可能,李瑁看着安祿山得意洋洋的樣子,不禁暗自咬牙。

李瑁朝着安祿山高聲道:“安將軍爲了河北戰事千里奔赴,本王自當相送,只是山不轉水轉,你我總還有再遇的一天,到時你我再分個高下吧。”

說完,李瑁對身旁的南霽雲道:“南八,送安祿山一箭,讓他住嘴。”

“末將懂得。”南霽雲應了一聲,從背後取出強弓,對着大船便是一箭。

“咻!”

利劍如流星劃過,直奔大船而去。

安祿山站在大船上見南霽雲出箭,只當南霽雲是要射殺自己,此處雖然與河岸相隔百米,但南霽雲的箭術他卻是領教過的,安祿山本能地,不顧顏面地伏下身去,趴在了甲板上,以保萬全。

不過南霽雲的目標卻並非安祿山,而是大船桅杆上的繩索。

南霽雲的射射在了繩索上,繩索應聲而斷,船上的帆一下子落了下來,險些砸到安祿山。

“安將軍好走!”李瑁再一次高聲叫道。

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十章 衝突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四十章 建佛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八章 議政第十一章 盤算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十四章 贈禮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三章 問安第九章 封后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十章 胡兒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二章 斬將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六章 中毒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八章 回府第四章 交易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章 心機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三十章 籌糧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五章 出關第十六章 定策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章 心機第六章 西北平亂
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十章 衝突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四十章 建佛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八章 議政第十一章 盤算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十四章 贈禮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三章 問安第九章 封后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十章 胡兒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二章 斬將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十六章 中毒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八章 回府第四章 交易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章 心機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三十章 籌糧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五章 出關第十六章 定策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三章 問安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章 心機第六章 西北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