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逼戰

南陽的方向突然出現十萬大軍,而在潼關方面,安祿山也絲毫沒有閒着。

就在南陽郡的大軍逐漸集結的時候,潼關城下的人馬已經緩緩消失,到最後就只剩下六千餘老弱駐守營盤,每日在唐軍眼皮子底下巡邏。

每日,潼關城外的情況唐軍的斥候都會迅速地傳到李隆基的耳中,起初,叛軍剛剛停止攻城的時候李隆基還會覺得詫異,也會懷疑這是安祿山部下的陷阱,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安祿山一直沒有率軍攻城,到了第四日,李隆基終於坐不住了。

他思量許久,終於得出了一個結論——安祿山久攻潼關不下,自知力不能及,又擔心側翼遭到李瑁地威脅,於是率軍南下,與李瑁交戰去了。

似乎就是爲了印證李隆基的猜測,很快南陽方向的唐軍斥候也傳來了消息:十萬餘叛軍駐紮南陽城,與靖王的劍南先鋒針鋒相對,而靖王也自襄陽動身,不日劍南主力將至南陽,看樣子似乎將要決戰了。

得到這樣的消息,李隆基一下子有了心思。

安祿山的大軍前往南陽和李瑁大軍決戰,那中原之地勢必空虛,這豈不是收復東都的最佳良機?

李隆基在位期間丟失東都,他已經要註定要背上這昏庸之名,可他若是能親自將東都收回,豈不是也能挽回他的名望嗎?

收回東都,李隆基已經等不得片刻。李隆基打定主意後,即刻命人傳元帥哥舒翰覲見。

“臣哥舒翰參見陛下。”李隆基傳的急,不過片刻,哥舒翰便到了李隆基的屋內。

“朕傳大帥前來是有要事交代,大帥快快請起。”李隆基見哥舒翰入內,連忙擡手示意哥舒翰起身。

哥舒翰起身謝道:“臣謝陛下,不知陛下急傳臣前來所爲何事?”

李隆基問道:“朕得到消息,潼關城外的安賊大營已空,大將軍可知?”

派出去的斥候大多是哥舒翰的人,哥舒翰自然比李隆基還要清楚城外的情況,哥舒翰回道:“臣知道。”

李隆基接着問道:“那南陽城突然出現十萬叛軍,大帥也應該知道了?”

哥舒翰聽李隆基這麼一問,心裡已經猜到了李隆基的意圖,他的心一下子擔憂了起來,但他還是接着回道:“臣已然得到消息,這些人從何而來臣還在探查。”

李隆基當即道:“大帥不必探查了,安祿山突然抽兵南下,必然是因爲久攻潼關不下,又擔心被李瑁那個逆子趁虛而入,所有轉而與李瑁廝殺去了,大帥眼下當務之急應該是出兵河南,重新奪回洛陽。”

哥舒翰聽到李隆基的話,心裡猛地一沉,他最擔心的事情終究還是發生了。

李隆基急功近利,不通軍事,可他偏偏還喜歡直接干預將帥的指揮。

外行人指揮內行人做內行事,這世上最叫人煩悶的事情恐怕莫過於此了。

若是尋常的監軍在此,哥舒翰或許可以來一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將他頂回去,可眼下李隆基就在眼前,就算給他十個膽子他也不敢當面忤逆李隆基的意思。現在李隆基專斷到了何等地步,哥舒翰是知道的

哥舒翰只能解釋道:“陛下收復東都,力挽狂瀾的迫切之心臣自然清楚,只是如今退下的潼關叛軍究竟在哪兒,南陽的叛軍是否就算潼關退下的人馬,臣尚需覈實,若是貿然出擊,恐怕會中了安祿山的圈套,損兵折將,還望陛下明察。”

哥舒翰和安祿山一向不合,李隆基自然不會懷疑哥舒翰和安祿山勾結,但哥舒翰行事如此畏首畏尾,卻是李隆基萬萬無法接受的。

李隆基道:“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大帥行事如此謹慎,豈非會錯過收復東都的最佳時機。一旦等到安祿山和李瑁之間分出勝負,那時再想收復洛陽就困難萬分了,大將軍難道要坐失良機嗎?”

自打李瑁抗旨南下,李瑁的反意就已經昭然若揭,李隆基對李瑁是一萬個不放心。他最擔心的就是李瑁擊敗了安祿山的主力,然後在李隆基之前收復洛陽,然後學着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到了那時一切就爲時晚矣。

就算李瑁無法擊敗安祿山,被安祿山擊退,他還可退回山南,佔據潭州、鄂州、嶽州等地,兵出江南,李瑁依舊可以劃江而治,到時天下三分,還有誰會敬重他這個皇帝?

他決不允許出現這種情況,他要重奪洛陽,然後揮師南下,滅了安祿山和李瑁之間的勝者,重新光復大唐江山。

自打安祿山叛亂,李瑁抗旨以來,這一次是李隆基一舉平叛最好的時機了,若是他不能抓住這個時機,給了他們喘息的時間,那這場仗便將曠日持久,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平定都是問題。

哥舒翰站在下首,聽着李隆基的話,臉上露出難掩的苦澀。

李隆基本就不精軍事,再加上他求勝心切,他一得到安祿山退軍的消息早已急得失了理智。

哥舒翰想了想,硬着頭皮道:“叛軍退的蹊蹺,必有陷阱,此時出關恐中埋伏,陛下三思啊。”

哥舒翰越是這樣講,李隆基對他的不滿就越深。

這場叛亂已經拖得夠久了,他一日都不想等了,而且在他看來,叛軍已經退的乾乾淨淨,哪來還有什麼埋伏,無非就是哥舒翰畏戰罷了。

李隆基拍案怒道:“朕意已決,即日便出關東進,你若不願統兵,朕便叫高仙芝來。”

此次李隆基出征,高仙芝作爲右羽林衛大將軍也隨軍出征。高仙芝曾任安西節度使數年,戰功無數,有足夠的威望和能力取代哥舒翰領軍出征。

而且看李隆基的樣子,換帥之言絕不是簡單說說而已,如果哥舒翰不能叫李隆基滿意,李隆基興許真的就將哥舒翰撤換了。

李隆基的話一下子把安祿山逼進了絕境,他若因爲忤逆李隆基之一被拿掉帥位那他的仕途便也就到此結束了,甚至還會迎來李隆基的懲處。

哥舒翰只得咬了咬牙道:“陛下之意臣不敢違拗,臣這就整軍備戰,準備出關。”

感謝書友從前以後、逍遙一夢三千年、純真的依賴送上的打賞,多謝支持。

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六章 中毒第四章 提詩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六章 盧婠婠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九章 激將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九章 破城第三章 軍情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五章 再遇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六章 請帖第十六章 中毒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七章 試探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六章 封后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章 緣起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十八章 返程
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七章 小道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六章 中毒第四章 提詩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六章 盧婠婠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九章 激將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九章 破城第三章 軍情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五章 再遇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六章 請帖第十六章 中毒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七章 試探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六章 封后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章 緣起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十八章 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