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決策

李光弼的想法雖然大膽,但也精妙,也是眼前唯一一個可行的策略了,坐在下面的隴右將軍雖然多少也都有些贊同李光弼的想法,但心裡全都充滿了不願。

原因無他,無非就是職責的分配罷了。

左武衛都是李瑁從長安帶來的親信,左武衛的一衆將領也都是李瑁的心腹,按照隴右將士的想法,李瑁自然會將容易立功,而且相對安全的位置交給自己人,而讓隴右的人馬守城,充當棄子,他們的心裡能樂意纔是反常。

果然,李瑁說的話也印證了他們的猜想。

“衆將聽令!”李瑁拍案而起,高聲令道。

“末將在。”無論堂中之人如何猜想,李瑁既然開了口,也都起身應和了起來。

“左武衛中郎將李光弼領兵兩萬,渡湟水,取小道,繞襲敵後,取其左後翼。”

“諾。”

“左武衛將軍馬璘領兵一萬五,過石峽,翻羣山,從山路繞襲敵後,取其右後翼。”

“諾。”

“左武衛右郎將崔乾佑領輕騎兩千,夜渡湟水,速至湟水上游,積湟水之流,於六日後掘河口,水淹吐蕃。”

“諾”

“其餘人馬留守西都城,守城待命!”出擊的任務分配完畢,李瑁又對大堂中剩下的人吩咐道。

李瑁將行軍的令牌分發至各個將軍的手中,出城主攻的都是壽王一系的將領,隴右道的將領都被李瑁留下來守城了。

其實李瑁並非不願給隴右道將領立功的機會,只是這隴右一向都是太子的地盤,誰知道哪個是太子的心腹,一旦哪個領軍外出的將領爲了想借吐蕃之手鏟除自己,故意不盡心,這其中的風險可就太大了。

李瑁的決定自然有他的考慮,但到了隴右將領的耳中就是再明顯不過的偏袒了。

李瑁將立功殺敵的機會都留給了自己人,而隴右的將領都被留在了西都城,只能被動地守城。

很快,下面就開始喧囂了起來。

“壽王如此安排,難道在他的眼中只有左武衛的人才會打仗嗎?莫不是我們隴右將領都是一羣草包?”

“對啊,他這樣做恐怕難以服衆吧。”

“憑什麼讓我們守城,幹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有第一個就有第二個,很快下面的聲音就越來越大了,從一開始的悄悄嘀咕,變成了公然議論。

李瑁看着堂下衆將的反應,也頗感無奈,終究還是威望不足,這些邊鎮的將領不願買自己的賬。

非常時期當行非常之策,時間緊急,李瑁沒有時間再以仁德手段收買人心了,只能以雷霆手段強行鎮壓。

李瑁重重地一拍桌案,從自己的懷中取出了一卷聖旨。

李瑁右手舉着這卷聖旨,一雙冷目巡視着堂下的衆人:“此乃父皇所頒聖旨,賜本王便宜行事及遇事專斷之權,若遇忤逆者,三品及以下官員可先斬後奏,百無禁忌,你們還有何疑問嗎?”

李瑁是否真的會要他們的命,堂下衆人都拿不太準,但這聖旨的內容做不得假,李瑁眼中的殺氣也做不得假。

這壽王雖然戰陣經驗不足,但開元二十九年劍南一戰,他殺了十餘萬吐蕃士卒卻是真真切切的,一旦他的殺心起來,誰知道他會怎麼做。

堂下衆將看着如猛虎般將欲擇人而噬的李瑁,全都選擇了閉嘴。還沒到手的軍功和自己的性命相比,他們想都不想就做出了選擇。

李瑁見衆人不再爭論終於又坐了下來,將手中的聖旨收回了懷中。

“皇甫將軍乃軍中宿將,鎮守邊關多年,不知皇甫將軍可還有什麼補充的地方?”李瑁回過頭,向皇甫惟明問道。

皇甫惟明如實回道:“此計雖然兇險,但卻不失良策,若是運用得當,或可大敗吐蕃。只是想要順利吸引吐蕃的全部注意,恐怕並不容易。”

西都城雖然重要,但吐蕃軍也不傻,怎麼會將全部的精銳調來攻城,而忽視後方的防衛呢?這一點的確是個問題。

不過李瑁卻一副成竹在胸的樣子,自信道:“光靠西都城自然難以吸引吐蕃的全部注意,當然還要靠人。”

“靠人,如何靠?”皇甫惟明不解地問道。

李瑁回道:“吐蕃軍主帥結鬆力和本王有舊仇,早就想將本王殺之而後快,只要我們在城頭豎上本王的帥旗,本王再當面與他對質幾句,他一定會中計的。”

結鬆力在長安幾番受李瑁屈辱,早已結下不死不休的仇怨,李瑁用自己和結鬆力的私仇吸引他的注意,倒也不失爲一個可行的方法。

皇甫惟明原本以爲李瑁也是要隨軍出城的,他聽了李瑁的話,訝然問道:“殿下也留在城中嗎?”

李瑁點了點頭回道:“那是自然,除了本王,還有誰能叫結鬆力不顧一切地攻城,從而給後方創造機會。”

李瑁剛剛講完,下面的高適便立刻起身勸道:“有道是千金之子不坐垂堂,結鬆力此人仇視大唐和殿下久矣,殿下此番若爲誘餌,恐怕太過兇險,還請殿下三思啊。”

作爲李瑁的心腹,高適自然知道李瑁和結鬆力之間的瓜葛,也很清楚結鬆力對李瑁的仇恨,一旦計策失敗,西都城破,李瑁的處境就實在是太危險了。

不過李瑁並沒有回答高適的問題,反而轉過頭像李光弼問道:“若依你的計策行事,你有幾成把握?”

今日的定策關係大唐西北安危,其影響之大,不言而喻。此時李光弼還不是日後那個縱橫天下的臨淮郡王,他還從未指揮過如此規模的戰爭,被李瑁這般一問,心裡也有些沒底。

“六成。”李光弼斟酌再三,終於從口中吐出了這兩個字。

李瑁聽了李光弼的話沉默了起來。

過了片刻,李瑁忽然大聲笑了出來:“戰場之上波雲詭譎,瞬息萬變,三成已嫌太多,況乎六成。達夫美意本王心領了,但本王之意已決,不必再勸。”

李瑁走下堂去,解下腰間懸佩着的承影劍,鄭重地交到了李光弼的手中。

“此乃本王所配之承影劍,今日本王便將它暫借與你,見此劍如見本王,若有不從着,光弼可當場斬殺。”

李瑁這是在爲李光弼立威,李光弼緩緩地從禮李瑁手中接過承影劍,雙眼不自覺地竟有些模糊了。

他區區一個左武衛中郎將,並不多大名聲,何德何能竟讓李瑁能以身家性命相托,這份知遇之恩,古之君臣誰能比擬?

這早已不是伯樂這般簡單了。

一旁的皇甫惟明看着眼前的一幕,心裡也不禁覺得有些恍然。

區區數年,李瑁的勢力能發展如此之快絕非偶然,光是這份收買人心的手段和魄力,就是李亨遠遠比不了的。

太子啊太子,壽王遠比你想象的要危險地多啊!

第十五章 授首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九章 封后第十一章 冷箭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章 決策第六章 鳳棲梧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九章 論戰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七章 試探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六章 封后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十一章 叛亂第三章 謀算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十一章 盤算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十一章 叛亂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四章 危局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十九章 破城第九章 論戰第十七章 論戰終章 盛世再起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
第十五章 授首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九章 封后第十一章 冷箭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章 決策第六章 鳳棲梧第十五章 官學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九章 論戰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七章 試探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六章 封后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十一章 叛亂第三章 謀算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十一章 盤算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十一章 叛亂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三章 圈套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四章 危局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十九章 破城第九章 論戰第十七章 論戰終章 盛世再起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