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加封

韓朝宗脫出而出地回道:“臣以爲刑部尚書李適之在公克勤,嘉貞近名,朝野內外讚譽頗多,可爲左相。”

李適之乃太宗皇帝廢太子李承乾的親孫,和李林甫一樣同爲李唐宗室,頗有才幹,在刑部尚書任上卻是做了不少事情。

李隆基有心挑撥李林甫和李亨相鬥,樂得看見親近太子的李適之擔任左相。於是點了點頭回道:“李愛卿治政寬和,功績頗多,確實堪爲左相,衆卿以爲如何?”

李隆基表面上是詢問衆人的意見,實際上心裡已經否決了姚奕,認可了李適之。李林甫何等機警,最擅長的就是順風使舵,縱然他心裡再不願也不會公然和李隆基唱反調。而李琮的慶王黨中又沒有拿得出手的合適人選,沒有必要爲此惹了皇帝不快,於是也閉嘴不言,算是同意了下來。

李隆基見殿中一片沉靜,於是宣佈道:“既然衆卿並無異議,那左相一職便由李愛卿擔任,即日起李愛卿卸去刑部尚書之職,任職左相兼兵部尚書。門下省即刻起詔。”

“臣李適之謝陛下隆恩。”新任左相李適之大步走了出來,躬身跪拜,激動地回道。刑部尚書和左相看似只有一步之遙,但實際上卻如隔天塹,跨過了這一步,從此他李適之也是大唐朝堂中最頂尖的大人物了。

而與李適之同樣高興的還有太子李亨,李適之雖然不是太子黨人,但他和李亨、韋堅、皇甫惟明等太子黨人關係極好,有了李適之擔任左相,他在朝堂中勢力的發展也就方便了許多。

左相之位已定,此次朝議中最大的利益已經被太子黨分得,其次的便就是李適之留下的官位,刑部尚書一職了。

刑部尚書乃刑部主官,掌管整個大唐的刑獄訴訟,權力極大,也是各方關注的焦點。其中又以在朝中勢力相對單薄的李琮爲最。

左相一職慶王李琮手中沒有拿得出手的人物,故而沒有相爭,但對於刑部尚書之位李琮卻是志在必得的。

李林甫官拜右相,兼任吏部尚書,戶部尚書、禮部尚書又都是他的黨羽,兵部尚書方纔又給了與太子李亨一向交好的李適之,工部陳希烈雖然各不相幫,但卻是一株牆頭草,風吹兩邊倒。

可以說,朝廷六部之中沒有一處是李琮的勢力範圍,所以李琮對於李適之升任後留下的刑部尚書之位已是垂涎已久。

大理寺卿裴敦復爲官近二十載,熟悉刑訴,又與李琮走地很近,自然就成了李琮最爲中意的刑部尚書人選,爲此,李琮還送出了許多珍貴古玩,希望高力士在李隆基的面前多多美言。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李琮還沒來得及展開他的佈置,一封自劍南而來的戰報便打亂了他的步子。

“啓稟陛下,自劍南來的急報,請陛下御覽。”一個身着朱袍的御前太監跪倒在地,恭敬地呈上了一封插着三根羽毛的急件。

信上插羽名之羽檄,自古有之。隨着羽毛數量的不同,緊急的程度也不同,三根羽毛便是最高級別的了。

高力士見了這封信件,連忙走下丹犀,從御前太監手中接了過來,奉到了李隆基的手邊。

李瑁出征已經兩月,此時傳來急件無非兩種情況,要麼是唐軍戰勝,李瑁派人前來報捷;要麼是戰事不利,李瑁上書請援。此次李隆基派遣李瑁督軍,對於李瑁的看重已經不言而喻,所以這信件中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會對以後的朝堂產生極大的影響。

只是不知怎的,李琮看着李隆基手中的信件心裡卻咯噔地跳了一下,感覺莫名的慌張。

李隆基從高力士手中接過信件,立刻拆開了信件,快速地閱覽了起來。

“父皇恭安,兒臣李瑁謹奏:蒙父皇信任,授兒臣劍南節度使之職,總督劍南軍政。自兩月前,兒臣奉命遠征,兒臣自知愚鈍,恐負父皇重託,夙興夜寐,不敢輕矣......”

李隆基逐字逐句地看着,起初表情還算尋常,但隨着慢慢看到了後面,看到李瑁輕騎繞後,火燒軍糧,在看到擊退莽布支,重奪安戎城,臉上的笑意越發地濃重了。

“我兒壯哉,一身是膽,親率兩百精騎火燒吐蕃軍糧,一舉擊潰吐蕃二十萬大軍,重奪安戎城,真乃我李家麒麟兒。”李隆基手中揚着書信,志得意滿地對衆位朝臣笑道。

李隆基之言一出,朝堂中立刻炸開了鍋。

以少勝多不說,還親自率軍燒了吐蕃的糧草,一舉擊潰吐蕃二十萬大軍,收復了丟失近百年的安戎城,單論戰績而言,這已經是近年來大唐外戰的最好成績了。有兒如此,也難怪李隆基會這般得意了。

方纔還志得意滿的李亨臉上頓時憋得一片赤紅。他纔是太子,纔是最應該繼承李隆基帝位的人,李隆基在衆臣面前這般誇耀李瑁,李亨的心裡臉上如何能過地去?

不過此時,無論和李瑁關係如何,心裡是願意不願意,衆人都出言恭賀了起來:“陛下聖明,壽王勇武,吐蕃蠻夷之國也敢捋我大唐虎威,實乃自取滅亡。”

李隆基一向最重邊功,此次李瑁地勝利着實爲他大大長了臉,李隆基將信件交於高力士之手,吩咐道:“爲記我朝大勝,即可改安戎城爲平戎城。大將軍,將此捷報交於衆臣之手,相互傳閱。”

“諾。”高力士接過信件,走下了丹犀。

信件在衆臣手中傳閱,衆人心裡心思不一,其中最爲激動的就要數衛尉卿楊洄了。

衛尉卿掌管衛尉寺,乃九卿之一,主掌大唐軍器儀仗、甲冑兵械,權責頗大。不過這楊洄除了衛尉卿一職外,還有一個更加引人注目的身份:武惠妃之女,咸宜公主李淑的駙馬。

楊洄因爲咸宜公主的原因,一直在爲武惠妃還有李瑁效力,早些年間還未武惠妃設計陷害了前太子李瑛等人。

可以說,楊洄算得上是根正苗紅的壽王黨了。

待到衆人傳閱完畢,楊洄即刻出列道:“啓稟陛下,臣以爲壽王擊退吐蕃,收復安戎,揚我大唐國威,理當重賞。”

李隆基本就有心培養李瑁制衡李亨,楊洄的話正中他的下懷。

李隆基點了點頭,高聲道:“壽王率劍南上下大敗吐蕃,於國有功,傳朕旨意:授壽王上柱國之銜,封爲左武衛大將軍,加封地三千戶,照領劍南節度使之職,賞銀萬兩;封章仇兼瓊刑部尚書,加殿中監,賜金魚袋,賞錦緞一千匹;封馬璘左武衛將軍,加正四品宣威將軍銜,協助壽王治理左武衛軍務;封武彥平秦州都督,加正五品寧遠將軍,掌秦州軍事;有番將翟都局棄暗投明,降我大唐,協壽王火燒軍糧,封歸義侯,食邑三百戶。其餘一應人等冊封均按壽王之意照準。”

捷報入京,慶王原本志在必得刑部尚書也旁落他人,落到了章仇兼瓊的手中。

聽着李隆基的旨意,李琮的眼中滿是厚重的陰翳,寫滿了不甘。

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十九章 激將第五章 立儲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章 神箭第十五章 入宮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八章 瑛娘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九章 劍舞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十四章 危局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九章 破城第十八章 襲城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二章 稱帝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四章 徵前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四章 贈禮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五章 退封第十二章 危機第十四章 贈禮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八章 回府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三章 心機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八章 回府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十章 胡兒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二十章 叮囑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十六章 謀退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
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十九章 激將第五章 立儲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章 神箭第十五章 入宮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八章 瑛娘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九章 劍舞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十四章 危局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九章 破城第十八章 襲城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二章 稱帝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四章 徵前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四章 贈禮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五章 退封第十二章 危機第十四章 贈禮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八章 回府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三章 心機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八章 回府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九章 寧王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十章 胡兒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二十章 叮囑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十六章 謀退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