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籌糧

搶修河堤,賑濟百姓,李瑁入蜀後看似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就在一切緩緩推進的時候,新任劍南道度支使、劍南道賑撫副使楊慎矜突然求見。

“啓稟殿下,我等入蜀十日,每日賑濟百姓十萬人,糧草所耗甚巨,恐怕撐不過十日了。”楊慎矜雖入天策府不久,但卻極得李瑁重用,楊慎矜入了行營便徑直找到了李瑁,稟告道。

楊慎矜極擅度支之道,他也知道賑災之事糧草最爲重要,他接受賑災之事後便一直量入爲出,小心仔細,每日耗費已經控制地極好了,但無奈難民多達萬人,每日等着吃飯的嘴巴太多,就算楊慎矜再怎麼精打細算也免不了每日上千石糧食的開支,這一來二去之下糧食就逐漸告了急。

“按照眼下這個情況,糧食還短缺多少?”李瑁看着急忙入內的楊慎矜,皺眉問道。

楊慎矜回道:“眼下正是初冬,不是收成的時候,就算給難民田畝他們也種不出莊稼來,賑濟恐怕要持續到來年春末,按照這樣算的話,恐怕還要八萬石才能打的住。”

“八萬石。”李瑁一邊聽着楊慎矜的話,一邊慢慢地思考。

對於整個大唐來說,八萬石興許算不得什麼,但對於劍南一地,甚至至少對於蜀中來說,八萬石算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了。

過了片刻,李瑁這才道:“你新任劍南道度支使,你可知益州官倉尚有餘糧多少?”

楊慎矜精通此道,雖不敢言過目不忘,但大體還是能記住的。

楊慎矜回道:“官倉餘糧尚有六萬石。”

“六萬石。”

李瑁在口中唸叨了一聲,問道:“若是將官倉的糧食運出,能否勉強滿足?”

楊慎矜一聽李瑁這麼說,連忙搖頭道:“殿下不可,官倉之糧乃是爲歲末官俸、役糧,和來年的春耕做準備的,若是將它們全部抽出的話勢必會引起地方的混亂。殿下方纔回鎮劍南就這般行事,恐怕會失劍南人心啊。”

李瑁方纔因爲賑災之事從長安回鎮劍南便要動劍南百官的歲俸,這件事情若是當真落實了卻是會引起劍南百官的不滿。

劍南的民心重要,但官場上的人心去向也同樣重要,這些道理李瑁自然知道。

李瑁點了點頭,接着問道:“那官倉最多能拿出多少糧食?”

楊慎矜回道:“最多兩萬石,多則出事。”

“兩萬石,難解燃眉之急啊。”李瑁聽到這個數字,皺眉道。

楊慎矜道:“兩萬石恐怕只能拖到冬末,撐不到來年春天。”

李瑁想了想,接着問道:“劍南道軍糧還算充裕,本王調用劍南道的軍糧如何?”

劍南屬軍鎮,駐軍十萬,今年來劍南道少有戰事,軍糧自然充裕,故而李瑁有此一說。

楊慎矜卻又搖頭回道:“劍南倉原本的軍糧儲備倒還算充足,但上月初方纔運了八萬石至南詔邊界,現在恐怕不宜再外調了。”

鎮南大都護馬璘奉李瑁密令,自有南詔之地以來,年年徵兵,大肆擴充軍備,南詔國唐兵加上南詔兵卒已近十五萬,光靠南詔的軍糧難以爲繼,所以劍南每年都會調上一批軍糧至南詔,上月所調的八萬石便是今年的份額。

軍糧不算充裕,官倉又不能大動,受災的百姓又不可不顧,李瑁一下子陷入了兩難。

就在李瑁竭力思慮而不得的時候,他無意中擡頭看了眼楊慎矜,卻突然發現楊慎矜的神態似乎並沒有太過壓迫,李瑁一下子反應了過來,論起經濟之道,普天之下少有能出楊慎矜之右者,眼前這麼一個能人他不請教,還準備去問誰?

於是李瑁起身問道:“楊卿可有解決良策交於本王?”

楊慎矜嘴角自信地一撇,拱手回道:“良策倒是算不上,不過可解燃眉之急。”

李瑁道:“還請楊卿直言。”

楊慎矜回道:“蜀中藏糧極豐者,莫過世家,殿下既然缺糧,何不向世家籌集,莫說是八萬石,就算是十八萬石對家底極豐的蜀中世家來說也只是九牛一毛。”

蜀中居劍南正中,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號天府之國,此時的大唐雖然還沒有揚一益二的說法,但蜀中之地承平已久,蜀中的世家又大多底蘊極深,這些世家門閥家中的餘糧自然是數目驚人了。

蜀中世家李瑁早有計劃要與他們一較長短,李瑁聽了楊慎矜的話倒也沒覺得太多詫異,只是對向世家籌集糧草的方式存有疑惑。

“這些世家門閥向來與朝堂不對付,想要向他們籌集軍糧恐怕不易,而且近年來爲了防備吐蕃劍南剩下的庫藏恐怕只能夠蜀西賑災了,拿什麼和這些世家交易?”

世家子弟最善算計,想要從他們手中拿到東西,必須要能付出叫他們滿意的代價,而如今劍南庫藏大多要用來修壩和賑災,哪還有餘錢去向世家籌糧?

楊慎矜昔年也是李林甫的智囊之一,揣摩上意之道自然也是極精的,他若是沒有自己全盤的打算豈會貿然來尋李瑁獻策。

楊慎矜從懷中掏出一枚一寸大小,半錢上下的大錢遞到了李瑁的手中。

“殿下且看此物。”

李瑁從楊慎矜手中結果大錢,一頭霧水地問道:“此乃何物?”

楊慎矜回道:“漢末劉備入蜀,蜀軍軍糧短缺,劉備發百錢於世家,以百錢自世家買糧,終補軍糧之缺。”

漢末使五銖錢,劉備所發的百錢一枚抵五銖錢一百枚,以大量的百錢從世家手中強購得數額巨大的糧草,終於解了燃眉之急。

劉備以百錢強購軍糧的事情李瑁也曾自史書中見過,李瑁把玩着手中的百錢,不解地問道:“此事本王自也知曉,然百錢數額巨大,有價無市,世家得了亦無處可用,這些世家吃過了虧,還會從本王的意思嗎?”

楊慎矜道:“劉備生於亂世,他發百錢無異於自世家手中奪糧,吃相確實難看了些,殿下自然不必像劉備這樣不堪。殿下可以劍南節度府之名發大錢於世家,以這些紙錢自世家籌得糧草。這些大錢雖不能用於市集,但可用以抵消來年的各家稅賦,他們自然就可以接受了。”

李瑁聽着楊慎矜講完,臉上已經不禁露出了詫異和難掩的欣賞之色。

楊慎矜當真是大唐獨一無二的理財奇才,以地方稅賦爲質押,他這是在發行國債啊!

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十章 阻撓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十九章 激將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終章 盛世再起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章 阻撓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十二章 賜婚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章 軍情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三章 威嚇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三章 贈劍第四章 提詩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六章 請帖第九章 城破第七章 入城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八章 襲城第十一章 定議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七章 入城第十九章 激將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章 緣起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二章 稱帝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一章 叛亂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
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十章 阻撓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十九章 激將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終章 盛世再起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章 阻撓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十六章 定策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十二章 賜婚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章 軍情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三章 威嚇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十七章 論志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三章 贈劍第四章 提詩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六章 請帖第九章 城破第七章 入城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八章 襲城第十一章 定議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七章 入城第十九章 激將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章 緣起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二章 稱帝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一章 叛亂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