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收盤

“吾兒李瑁親啓:太子謀逆,枉顧孝義,勾結禁軍,囚朕和皇后於紫蘭殿中。早知吾兒李瑁純孝,今統兵在外,特書此信,望吾兒見信速率軍勤王護駕,救朕於危難之中,待功成之日,自當以東宮之位相待。”

紫蘭殿中本就常年備着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內自然是不缺的,不過李隆基癱倒在牀,除了能動動嘴巴、眼睛,手是難以挪動的,更何談正常寫字了。

通篇密信由李隆基口述,楊玉瑤代筆,李隆基本想蓋上玉璽,最後無奈玉璽落到了李亨的手中,最後再由李隆基摁上自己的手印,以示公信。

這封密信很簡單,前後不過數十字,寫起來自然也容易地很,但難就難在如何將這封密信送到李瑁的手中。

宮內外的連通已經被李亨一人把控,守衛的禁軍也都是他的人,想要正大光明地帶出去自然不可能,只能由信得過人從宮中偷偷帶出去,交給李瑁。

不過好在李亨雖然控制了皇宮的進出,但李隆基畢竟身份特殊,李亨雖然監國,但也不敢不準衆位皇子公主入宮探望。

李隆基在宮中繼續佯作昏迷了兩日,終於等來了入宮探視的咸宜公主。

咸宜公主自然是信得過的,李隆基將密信交到咸宜公主的手中,咸宜公主將密信揉成一個小團,藏在自己的髮髻之中便帶了出來。

咸宜公主地位特殊,既是公主,又是靖王李瑁的長姐,守門的禁軍自然不敢太過嚴苛,哪裡敢去翻看咸宜公主的髮髻,於是咸宜公主順利地便將密信帶了出來,而後派人快馬加急交到了李瑁的手中。

李瑁拿到李隆基的密信,看着李隆基的密信,也不知該作何感想。

李隆基中毒,雖非李瑁親自所爲,但也是他門下的嚴莊一手策劃的,如今李隆基身陷皇宮,政令出不了紫蘭殿,他竟然把希望寄託在了李瑁這個始作俑者的身上。

李瑁一時間也拿不準該如何處置這封密信,於是立刻派人將李泌傳了過來。

“皇帝密令勤王,這豈非東漢之衣帶詔?”李泌從李瑁手中接過密信,只是草草地看了兩眼,便開口道。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天子劉協曾以衣帶詔傳出,密令種輯、吳碩、王子服、劉備、吳子蘭等密謀誅殺曹操,匡扶社稷,無奈事敗,衆人皆以身死告終。

劉協頒下衣帶詔,無非就是想要藉助國丈董承之力出去國賊曹操,那李隆基呢?難不成李隆基指望靠着李瑁來幫助他重掌大權嗎?

李瑁和董承自然不同,董承雖名車騎將軍,但卻並無實權,麾下能動士卒不過百人,而李瑁卻是當世權臣,領麾下二十餘萬劍南軍虎踞中原,睥睨天下,他引李瑁入京,難道李瑁會比李亨更好對付嗎?

其實自打李瑁抗旨南下後,李瑁和李隆基就已經撕破了臉,李隆基自然不會傻到指望李瑁率軍勤王,他必定還有後招。

李瑁問道:“這封密信怪地很,來的時機也不巧,長源可能猜出父皇的意思?難不成他真的覺得一個太子之位就能滿足本王的胃口?”

如今的李瑁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坐困長安的靖王,隨着安祿山大敗,李瑁的實力越居各方之首,區區一個太子之位自然不能再滿足他了。

李泌凝眉斟酌了片刻道:“皇帝此計意在驅虎吞狼,借殿下之力擊潰太子。不過皇帝應該知道,殿下實力已發展至此,自然志不在東宮,皇帝驅虎吞狼之後必還有御虎之策。”

如果說李亨是狼,那李瑁就是虎,李瑁比李亨要更強大,更可怕,爲了對付李亨而引李瑁入關,無疑是自討苦吃。李隆基敢這麼做,興許真如李泌所言,有對付李瑁的法子。

李瑁問道:“你以爲父皇心中所想爲何?”

李泌想了想,搖了搖頭道:“帝王心思難猜,這個我也不知,不過想要破了皇帝的伎倆,倒也不是難事。”

李瑁看着李泌胸有成竹的樣子,知道他已經有了定計,於是問道:“長源但請直言。”

李泌回道:“皇帝可以借殿下之手對付太子,那殿下便可以借太子之手對付皇帝。”

李瑁當即問道:“怎麼借?”

李泌並未直接回答李瑁的問題,而是反問道:“殿下以爲皇帝爲何要借公主之手將密信送出來?”

李瑁不假思索地回道:“父皇佯作昏迷,偷偷傳出密信,無非是不想太子知道他已經甦醒了。”

李亨若是知道李隆基甦醒,他爲了保全自己必然會出手對付李隆基,李隆基之前中毒,他哪知道是誰下的手,自然是心生畏懼的。

李泌揚了揚手中的密信,對李瑁道:“若是太子看到了這封密信,殿下以爲太子會如何處置?”

李瑁聽到了李泌的話,嘴角緩緩浮現了一絲笑意。

這封密信是李隆基揹着李泌所寫,偷偷傳出來的,李隆基自然是不希望這封密信被太子看到的,若是太子看到了這封密信,那長安城就有意思了。

太子監國,皇帝卻在宮中密令手握重兵的親王進京勤王,任誰看在眼中,都像是太子意圖謀反,軟禁了皇帝,說不得之前皇帝中的毒就是太子命人所下。

一旦這個消息公諸於世,那輿論的壓力便會瞬間來到李亨那邊,李亨便會立刻陷入被動,他必將會無所適從。

到了那個時候,他是放李隆基好,還是不放李隆基好?

他若是放了李隆基,李隆基重握大權,必會讓李亨爲他的近來的行徑付出慘痛的代價;可若是不放,那便是默認了這個罪名,給了李瑁率軍入關的絕佳理由。

李瑁滿意地點了點頭,對李泌道:“安排下去,一定要讓這封密信不小心落入太子的手中,然後再讓東宮的人將這個消息公諸於世,務必要將天策府摘地乾淨。”

李隆基將這封信交給李瑁,李瑁自然不能自己將他公諸與衆,免得背上罪名,他要讓長安派進洛陽天策府的細作偷到這封信,然後帶回給太子,然後再有李瑁派在東宮裡面的細作將消息不慎散佈出去,讓別人尋不到李瑁半點不是,而以天策府的能力,想要做到這些並非難事。

李瑁吩咐完,李泌便領命下去安排了。

李瑁看着李泌緩緩離去的背影,立刻將門外的南霽雲傳了進來,吩咐道:“派人告訴嚴莊,這盤棋下了這麼久,宮中那邊該收盤了。”

李瑁說着,眼角閃過一絲陰冷的殺機。

這件事情李瑁揹着李泌並非是因爲不信任,反而是因爲對李泌的關照。

李泌是君子,有些無君無父的事情他自然做不出來,也無法視而不見的,這種事情只能交由小人來,而嚴莊無疑就是這種小人。

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四章 徵前第四章 徵前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六章 鳳棲梧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六章 謀退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十二章 賜婚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三章 謀算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四章 提詩第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五章 再遇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四章 危局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五章 紛爭第四章 交易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一章 外放
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十五章 提點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十八章 返程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六章 大捷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四章 徵前第四章 徵前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六章 鳳棲梧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六章 謀退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十二章 賜婚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三章 謀算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四章 提詩第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五章 再遇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四章 危局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五章 紛爭第四章 交易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六章 鳳棲梧第二十一章 外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