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但行好事

湘王竟然死了。

李景隆帶回來的消息堪稱石破天驚。

縱然是朱允炆也呆愣在殿中,他即便是再想削藩,也沒想過要把親叔叔逼死,更何況是湘王。

“湘王死了,湘王怎麼會死呢?”

“朕只是要議他寶鈔之罪,朕甚至不會廢掉他的王位。”

“先生。”

朱允炆望向方孝孺,眼睛通紅,喃喃道:“該死的人沒死,最不該死的湘王死了!

天下人會怎麼看朕?”

方孝孺也很頭疼,他萬萬沒想到湘王會這麼剛烈,竟然會直接自焚。

以孝治天下,結果把沒有過錯的親叔叔逼死了!

“陛下,臣理解你的心情,但現在最要緊的是將此事定性,絕不能放任流言橫生,以損傷了朝廷和陛下的顏面。”

這話的潛臺詞很明顯,湘王死了不可挽回,但他不能沒有過錯,他若是沒錯,豈不是朝廷錯了?

朱允炆霍然直直望向方孝孺,良久,他才無力擺擺手道:“就依先生之言。”

荊州到應天不過咫尺而已,湘王之死的消息根本就瞞不住,建文帝已經以最快的速度召集羣臣進宮,但此事還是第一時間在長江中下游傳開,繼而向着大明南北諸省而去。

……

臨安公主府,李祺整理着朝服衣冠,臨安公主眼眶通紅,她自然已經知道朱柏自焚而死,她比朱柏大了十一歲,曾真心的疼過朱柏,在早熟的古代,長姐如母,是以她的難過傷心無以言表。

“夫君,妾知道你今日定會仗義執言,十二弟從小到大都是個讓人省心的孩子,他死的冤枉,若是沒人爲他發聲,他真要永世墮入黃泉,不得翻身了。”

言語中已然對皇帝侄兒極度失望,臨安公主甚至能猜到皇帝接下來會做什麼,無非是給十二弟身上潑髒水,說他畏罪自殺。

李祺沒說話,只是神情認真的再次點點頭。

一切準備就緒,李祺出府,方一出府便見到府外零落站着一些人,有學子、有官員亦有普通的行商、百姓,這些人面容大多有些憔悴,有的人看着奔行了很久,他們向着李祺行禮後便離開了,不發一言,李祺卻陡然明白了些什麼。

這些人可能是從荊州而來的吧。

而他曾爲湘王仗義執言。

他坐上馬車一路往皇宮而去,路上不時有人指着他的馬車道:“那便是臨安大長公主的駙馬李祺李大學士,就是他爲湘王仗義執言,若是皇帝聽他的,湘王定不會死。”

“可惜了,湘王殿下是個好人。”

“慎言,那可是朝廷……”

李祺攥緊了拳,人常言道:民心如流水,易散而難聚,天下大勢就在人心之間,勢之變幻,就在旦夕。

馬車走到朱雀大道時,突然停了下來,趕車的馬伕急聲道:“駙馬,前面有士子攔路。”

士子攔路?

李祺眉頭一皺,難道又是江南士子要來作妖?可自己已經很低調了,攔車做什麼。

一邊想着一邊挑開車簾,他放眼望去,卻不是他想象中的江南士子,而是許多受過他恩惠的北方士子和南方士子,最前面站着他的弟子王艮。

這些人見李祺出來後,齊齊向前而來,圍在車架前。

“李師,事已至此,請保重自身。”

“湘王已矣,還請李師節哀。”

“李師,您曾教導過學生,退步是爲更向前,還請節哀。”

王艮泣淚跪在馬車前,“老師!”

這些士子你一言我一語的說着。

李祺愣住了,而後一股酥麻之意從脊樑骨陡然傳到了他的頭皮上,他明白了他們在做什麼!

自洪武二十三年返回京城以來,李祺一言一行皆用聖人的規矩要求自己,他或許是個假聖人吧,可他裝的很像!

當初廷中李祺爲湘王發聲之事朝野皆知,而如今湘王自焚,外人不知道,可這些曾近距離接觸過他的學生,卻知道李祺是何等光明之人,自然知道他一定會在廷中抗辯,爲湘王請命!

可如今朝中陛下銳意削藩,信重方孝孺等人,李祺上書不過是以卵擊石,雖然皇帝大概率不會殺他,但必然會徹底失去聖意。

他們可不曾忘記,李祺身上還揹着李氏的罪孽,若當真如此,李氏平反就再無希望了。

李祺沒想到他們會聚集在這裡,爲保全自己而努力,來到這世間近十年,終究是有些用的。

他李祺或許永遠也不會成爲一個真正的聖人,可受他思想所影響的人中,日後總會有聖人出現。

這天下的讀書人,也不盡是豬狗之輩,皎皎於其中者,亦不可勝數。

正如魯迅先生曾說過的:“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諸生所想所願,我已知曉。”

李祺向諸生回禮,而後平靜道:“日後還不知道有沒有機會能夠再爲諸生授學,往日裡我曾對諸生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今日我再向諸生言: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僅此二句,再不復言。

請諸生各自歸去,我去也!”

說罷李祺回到馬車中,馬伕一揚馬鞭,那車架便再次轟隆隆向前而去,唯獨留下車架之後的一衆學子,注視着車架走遠。

突然有學子說道:“早就知道會如此。”

周遭響起一陣嘆息之聲。

“李師心堅如鐵,乃是明心見性的聖賢,又豈是我們這些撓撓之語所能改變。”

“學士曾言:爲道縱死心如鐵,今日之事早有預料。”

“李師曾是公侯冢子,又經歷家族劇變,於生死間有感悟,繼而成就今日,他的境界又豈是我們所能夠揣測的。”

“究其根本便是朝廷根本不該治罪湘王。”

王艮想起了老師曾教導過他的——“過於剛直的人難以活下來,有時我們不得已算計人心、大勢、玩弄權術,可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該逆勢而上時,雖死亦無憾。”

言猶在耳。

一道道夾雜着嘆息之聲的交談聲漸漸遠去。

李祺的馬車落在宮門前,他下車時見到許多朝臣已經到了,衆臣自然也看到了李祺,幾乎所有人都望向了他。

當初李祺是不贊同治罪湘王的,而現在出了這麼大的事情,不知道李祺會不會在殿上發難。

細細想來,還真的是非常有可能。

李祺雖然不以直諫著稱,但在大是大非之前,他是一向非常不繞彎子的。

尤其大家都知道先帝臨終前,也曾單獨召見李祺,雖然先帝沒有點出顧命大臣,但李祺事實上便是先帝留下輔佐的臣子。

而以李祺對先帝的誠謹侍奉,他一定會糾正新帝的錯誤。

今日的朝會,怕是不會平靜。

李祺自然知道這些人在想什麼,他平靜的等待着宮門打開,而後隨禮官進宮。

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61章 朱允炆死第37章 李祺收徒第54章 大勢人心第54章 大勢人心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54章 痛斥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26章 聖君無過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50章 慨然赴死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67章 建文有罪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59章 榮耀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39章 勢在必行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29章 耆老進京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38章 胥吏潘三第61章 朱允炆死第36章 閱卷若何6月底病中隨筆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58章 道衍和尚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43章 前奏之曲第58章 道衍和尚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32章 七星寶刀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18章 斬九卿第72章 永樂天下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44章 最後一夜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66章 陛前問罪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61章 朱允炆死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34章 東宮相邀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大寫一個慘,住院了
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61章 朱允炆死第37章 李祺收徒第54章 大勢人心第54章 大勢人心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54章 痛斥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26章 聖君無過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50章 慨然赴死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66章 陛前問罪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67章 建文有罪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59章 榮耀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39章 勢在必行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29章 耆老進京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38章 胥吏潘三第61章 朱允炆死第36章 閱卷若何6月底病中隨筆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58章 道衍和尚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43章 前奏之曲第58章 道衍和尚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32章 七星寶刀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18章 斬九卿第72章 永樂天下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44章 最後一夜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66章 陛前問罪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61章 朱允炆死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34章 東宮相邀第85章 朱雀街上初鑄望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大寫一個慘,住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