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

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

利刃歸鞘。

駿馬迴轉。

自蒼茫陰山之下經過,大明正是繁花似錦的盛夏。

勝利是如此煊赫。

天下之間,又有誰值得做大明的對手呢?

當外部的敵人不能對帝國造成威脅時,內部就必然會撕裂出巨大的創傷。

在北征時,李顯穆一直都在暗中盯着朱高煦的一舉一動,可出乎他意料的是,這位一向以莽撞而著稱的漢王,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妥的舉動。

這並未讓李顯穆有絲毫的放心,反而愈發的警惕不安起來。

漢王有奪嫡之心,他絕不會相信漢王能無動於衷的看着太子登臨九五。

果不其然,朱棣回到京城後,出乎衆人意料的,並沒有舉行慶功宴,而是突擊檢查了朱高熾的監國成果!

當皇帝宣佈此事時,李顯穆立刻就知道不妙。

太子監國又有什麼可檢查的,難不成太子還能趁機做些什麼不成,這分明就是皇帝要故意找茬。

什麼時候?

到底是什麼時候,皇帝對太子生出了懷疑?!

很多人開玩笑說朱棣不過是朱高熾的徵北大將軍罷了。

這句話的確體現了朱高熾對大明帝國的重要性,他監國是有累累成果的。

可這同樣是極危險的事!

任何對皇帝政策的改變,任何試圖做實事的舉動,就會被皇帝認爲是對其權力的挑釁!

而朱高熾偏偏是那種希望能做出一番事業,且對永樂帝的許多政策頗有不滿的人。

有些類似於洪武年間的朱標。

可二人境遇大爲不同,朱標的太子之位是相當穩固的,朱高熾則身邊始終有個虎視眈眈的漢王!

……

東宮之中,氣氛頗爲壓抑,朱高熾被朱棣劈頭蓋臉的一頓毫無緣由的訓斥,幾乎有些心灰意冷起來,對李顯穆抱怨道:“明達,皇帝讓我監國,可不做事不行,做事也不行,這讓我如何去做?”

“殿下!”

李顯穆喝然道:“這點挫折就讓殿下躊躇不前了嗎?那不如趁早去向漢王搖尾乞憐,看看他會不會像殿下一樣寬容大度,留您全家性命!”

朱高熾頓時打了一個激靈。

“是孤的錯。”

李顯穆語氣這才緩和下來,“殿下,這世上哪條路是簡單的呢?

做太子已經是最簡單的。

至少陛下不會真的殺您,您再看看身邊的那些大臣,有多少人僅僅是替您說一句話,就會被殺、被貶斥。

再看看天下的百姓,有多少人啊,想要活着就很難了,這等自暴自棄之語,日後萬萬不能再有。

有太多的人爲了您而付出了所有,包括生命、尊嚴、理想、未來,您已然不是一個人存在。”

朱高熾嘆息道:“我明白了。”

“早在離開京城之前,我就叮囑過殿下,要做些事,但不能和陛下有所衝突,尤其是要遠離大臣,任何會侵奪君權的事情,都不能做,要時時刻刻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經歷了這次風波後,我是真的明白了。”

朱高熾神情還是有些低落,“陛下在防備我,他不相信他的兒子。”

“皇帝不會相信任何人!”

李顯穆淡淡道:“他現在寵愛漢王,可當漢王成爲了太子之後,他只會更加懷疑,甚至殿下您只是受文官愛戴,可漢王卻是有武將勳貴的支持。

殿下只要做好孝子即可。

其餘之事,自然有臣下爲之周旋,楊士奇、楊榮等人,皆有急智,又常伴皇帝身側,自然有爲殿下辯解之時。”

“幸有明達你們爲我奔走,否則這等險象環生,我早已墜落無間了,只可惜那些被牽連進這其中的官員,都落到了紀綱的手上,即便是孤也愛莫能助。”

紀綱此人,深受皇帝寵信,根本不把太子放在眼裡,只能說幸好他沒有襄助漢王,否則太子真的危矣。

“殿下,臣前些時日聽到風聲,永樂五年仁孝皇后薨逝後,陛下選美入宮時,紀綱將那些秀女私自截在府中玩弄,還私自豢養亡命之徒,乃至於鑄造刀劍、盔甲,讓周圍人稱呼他爲萬歲。”

朱高熾噌的一下坐了起來,駭然道:“這是真的?他這是有謀逆之心?”

李顯穆沉聲道:“紀綱這種人,自然是毫無忠誠之心的,隨着權勢的上升,怎麼可能沒有謀逆之心呢? 只是現在還不能動他而已。

自古以來想要殺這種幸佞小人,都要陛下先對之生出忌憚和厭惡,而後才能一擊必殺。

太子若是想要早日除掉紀綱,便應該這般做……”

說着李顯穆附耳對朱高熾說着,朱高熾越聽眼睛越亮,“此乃正道。”

……

北征後,李顯穆被晉升爲正五品東閣大學士,從品級上,已然不遜色內閣其餘六人。

當其時,朝中人心惶惶,某種程度上來說,朱棣懷疑朱高熾沒有太大問題,因爲朝中太子黨的確是多的離譜,甚至就連朱棣身邊的大學士,都基本上全是太子一黨。

“顯穆,太子的威望竟然這麼高嗎,有這麼多大臣爲他說話。”

朱棣看到那些爲太子說話的奏摺,頓時心生煩悶,其奏摺中通篇就是太子無錯,不該斥責的言語,這豈不是說他這個皇帝,無端生事。

這一問,讓衆閣臣都爲太子和李顯穆捏了一把汗。

李顯穆沉聲道:“陛下。

在民間的家庭中,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父母在客人面前責備了他,客人通常都會勸說其父母,說孩子並沒有那麼差,可以曉之以理,這不是客人偏袒孩子而責備父親,只是希望緩和父子間的關係罷了。

如今太子殿下雖然被陛下所責備,但已然自省,於是諸臣工便上書緩和陛下和太子的關係而已,君臣亦是父子,和睦纔是萬事之興。”

朱棣聞言沉默了一瞬,良久才嘆息道:“唉,你說的是正確的,朕不應該太過於苛求太子。”

對朱棣這句話,李顯穆自然是嗤之以鼻,但他還是鬆了一口氣,知道這次這一關,太子算是過去了。

其餘閣臣亦微微鬆口氣,楊士奇更是心中生出慶幸,幸好當初衍聖公之事,沒有造成壞的影響。

李顯穆實在是太子登基道路上,不可獲缺之人!

“陛下,微臣來遲,還請陛下恕罪。”

說話間,鄭和從外間匆匆走進,對着朱棣大禮參拜。

“卿遠航萬里實在辛苦,免禮吧。”

對鄭和,朱棣有更親近幾分,事實上朱棣最信任的永遠都是鄭和這幾個太監,以及一起靖難的勳貴,對楊士奇這樣文官,便稍弱一份。

“今日召卿前來,是有一件大事要商議。”

朱棣坐直了身體,臉色嚴肅起來,

“北征前,朕的大臣給朕上了一份奏章,請求罷下西洋之事。”

鄭和幾乎瞬間眉頭便皺了起來,向着諸閣臣掃過,下一瞬朱棣便指着李顯穆道:“不必猜了,是朕的外甥,李顯穆。”

“啊?怎麼會是李忠文公之子?”

鄭和堪稱大驚失色,這是個他萬萬沒想到的答案,畢竟他現在還記得當初李忠文公,身爲當世聖人,不僅沒有因爲他是個閹人而嫌棄他,反而親自勉勵他遠航萬里的盛功壯舉,說他必會因此而成就大業,青史留名,如同鑿穿西域的張騫。

“顯穆,你來和鄭和說吧,若是你能把鄭和說服,那朝中其他人,就更沒有理由反對了。”

這話倒是沒錯,鄭和是下西洋的直接利益人和直接關係人,若是就連鄭和都同意暫停下西洋,那這件事基本上就成了。

鄭和沉沉向着李顯穆行禮道:“倒要李學士請教。”

聲音中帶着明顯的不忿之色。

“鄭掌印有禮。”

李顯穆肅穆拱手道,“鄭掌印覺得,朝廷下西洋,向萬國播撒我大明之輝煌榮光,應當去多少次,每隔多久去一次,才能始終維持如今所謂萬國來朝的局面?”

鄭和自然不是傻子,立刻就聽出來了李顯穆話中的意思,“李學士是認爲下西洋靡費甚多?

可李忠文公當年說過,有些事,它的意義之偉大,不能以金錢計較,而下西洋就是這樣的事情,這是我煌煌華夏,古未有之的盛事,是證明我大明遠超前古的大業,豈能因此而廢之?”

便是李顯穆也要爲鄭和讚歎,不愧是父親也爲之稱讚之人,不愧是朱棣親自選定下西洋的主使,雖然身有殘缺,可卻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其格局之高、之大,真是舉世少見。

“正因這是古未有之的盛事,鄭掌印難道忍心它只存於一時,而不存於萬世嗎?

鄭掌印難道只想自己一生煊赫,成爲張騫那樣的威名,而至後世於不顧嗎?”

李顯穆利聲喝問,“鄭掌印難道看不出來,現在滿朝文武,反對下西洋者極衆,而鄭掌印之所以能如現在這般遠行,是因爲陛下之雄才大略,是因爲陛下一人撐之!

如今這般下去,下西洋之事,將止於永樂年!

鄭掌印那時或許已然仙逝,可下西洋之事,又當何爲?

難道鄭掌印以爲,我大明能再出一位如陛下這等神威天縱的君王嗎?”

(本章完)

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63章 入宮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26章 聖君無過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33章 英雄狗賊第30章 分省定額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81章 直入宮中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44章 最後一夜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55章 李祺之爲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71章 賜汝王冠6月底病中隨筆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48章 元宵之夜6月底病中隨筆第37章 李祺收徒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20章 千里孤墳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54章 大勢人心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
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63章 入宮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26章 聖君無過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33章 英雄狗賊第30章 分省定額第68章 廢帝而立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81章 直入宮中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44章 最後一夜第24章 喪鐘已鳴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55章 李祺之爲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71章 賜汝王冠6月底病中隨筆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93章 官逼民反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48章 元宵之夜6月底病中隨筆第37章 李祺收徒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20章 千里孤墳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54章 大勢人心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