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海洋時代

第128章 海洋時代

除了大朝會外,華蓋殿很久都沒有這麼熱鬧過了。

英國公、定國公、淇國公、成國公,永樂年間五大世襲公爵,只有遠在雲南的黔國公沒到。

五軍都督府的都督。

六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使,內閣閣臣。

滿滿堂堂站了一羣人。

這些突然被召進宮中的權貴,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但看殿中氛圍,應該是好事。

李顯穆給張輔使了個眼神,張輔頓時心領神會。

見人到齊了,朱棣扶着腰帶,朗聲道:“朕想要設置兩個衙門,諸卿都給朕盤算盤算。”

皇帝第一句話就直接震驚了剛剛進宮的諸臣。

任何一個衙門的設置,都意味着其他部門的權力分割,以及一大批官僚的誕生。

這麼大的事情,怎麼皇帝都沒和他們這些二三品的重臣商量,僅僅和這些大學士商議後,就要做了?

六部尚書不着痕跡的對視了一眼,不知道待會兒皇帝會觸及哪個部門的利益。

朱棣自己也在沉吟,其中海運之事牽連是最大的,漕運無論對國家有沒有利,但對於官員是有利的,一旦宣佈,必然招致羣起而反對,這也是他最猶疑的,當初遷都,是有先帝的聖旨,他沒有消耗自己的威望,這次呢?

但此事事關重大,朱棣僅僅猶疑了片刻,就下定了決心。

“朕準備仿效元朝的海道都漕運萬戶府,建立海道都漕運使司,設立都運使一人,從二品。”

這是仿照地方三司的規格建造,僅僅比六部低一級,比大理寺的品級還要高一籌。

這都不算是重點,真正的重點是——海運!

皇帝要開海運,現在距離元朝還不算是特別遠,他們自然知道海運運的是糧食。

“陛下!

朝廷疏通大運河數年,已經運河水清,可以承擔江南轉運的糧食,供給京城,甚至能夠供給北征,漕運安全無虞,爲何還要再開危險重重的海運。”

從永樂元年開始,朝廷就開始疏通運河,之前北征的糧草也都是通過運河從江南運過去的,沒有大問題。

戶部尚書夏原吉亦道:“陛下,漕運既然能夠暢通無阻,就不必再多做變更,那大海風浪重重,稍有不慎就會覆滅人船,運糧乃是國朝大事,豈能付之大海呢?

如果糧草出現問題,那京城怎麼辦?”

這是經典思維,一個系統還能運行的時候,就不要去動它,以免出現問題。

而且夏原吉還將其,和京城安危聯繫在一起,可謂是理由充分。

李顯穆立刻反脣相譏道:“夏尚書所言不對,漕運能夠暢通無阻,難道日後也能一直暢通無阻嗎?

每歲維護漕運的花費,以及爲了漕運而耗費的人力物力,夏尚書都不在意嗎?

況且用海運,不代表河運就徹底不用。

如果來自江南的糧草,有一半從海上走,那對運河的破壞,勢必會變小,朝廷維護的費用就會變少,耗費的人力物力也會變少。

這對朝廷和江南,可都是一件好事,夏尚書爲何反對呢?”

夏原吉聞言一愣,他出身江南,這殿中大部分文臣都出身江南,本來的確是反對的,但是被李顯穆一提醒。

“這件事利於江南?”

夏原吉沒忍住將目光望向了江西老鄉楊士奇,而後只見楊士奇微微頷首,夏原吉頓時閉上了嘴。

李顯穆嘴角勾起一絲笑,爲何方纔殿中諸閣臣都沒說話反駁,因爲這件事算下來,省的是江南的糧食。

毫不誇張的說,朝廷日後在江南甚至可能減農稅,因爲白白浪費的糧食少了。

現在提出海運是最恰當的時機,雖然運河沿途的官僚已經從糧草的調運中品嚐到了利益的滋味。

但龐大的利益集團(百萬漕工衣食所繫)還沒有徹底形成,皇帝也正處於巔峰狀態!

江南三省中最有可能反對的、在海洋上有利益的浙江和南直隸,都剛剛被打擊過,抽不出力量來,江西是內陸省份,自然不可能反對。

一切的一切,都在李顯穆的算計當中!

這次真正利益受損的反而是北人,但可惜北人在朝廷上,實在是勢弱。

只有工部尚書宋禮掙扎了幾句,“陛下,自古以來,皆以農爲本,農民老實本分,乃是良民,那些漁民生於水上,於是奸刻,打入賤籍,現在朝廷怎麼能效仿那等賤民呢?”

這一句不僅僅是在反對,而且還在內涵靠海的省份,李顯穆知道宋禮是河南人。

河南挨着黃河,運河在黃河那一段,有許多利益,上上下下的官員怕是不乾淨。

李氏雖然和北人親近,但從來不會覺得北邊的士大夫就會被南邊的士大夫好到哪裡去。

現在漕運之事,事關利益,果然就暴露出其奸刻的一面。

朱棣有些愣住,萬萬沒想到海運之事,竟然阻力不算大?

那些武官自然是高高掛起,文官的反應也這麼小?

但他很快就反應過來是爲什麼。

因爲這些官員都是中央官員,真正得利的是各省地方,但凡是運河流經的地方,必然都是大量的利益,這件事只有頒佈出去後,纔會招來大量的反對。

“朕沒想到諸卿如此明事理,但諸卿皆聰明,想必日後會有何事,朕希望你們既然在此時同意,日後卻不要沉默纔是。”

朱棣的話是在暗示,現在同意了,之後那些地方官員反對的時候,都別裝死。

李顯穆一聽就知道要遭。

皇帝今日是怎麼了,這麼昏頭的話,都能說出口,這些中樞大臣不反對就算是好事了,竟然還想讓他們幫你對付地方官,做什麼春秋大夢呢?

這些人以後還回不回原籍了?

諸臣亦震驚的望向了皇帝。

皇帝瘋了?

這種事就算是沉默都要捱罵,還要他們幫着皇帝對付鄉人?

朱棣瞬間恢復了清醒,他方纔的確是有些懵,結果直接把心裡話說出來了。

殿中只有一衆沒有利益牽扯的公爵,還有四川的蹇義、福建的鄭賜、湖廣的劉雋,運河不經過這三個省份,沒有太大反應。

趕在衆臣再次反對之前,李顯穆開口道:“陛下,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臣相信天下臣工都會同意,若是誰不同意,定是心懷奸刻。

臣先前就聽說,有人在江南糧草轉運至京城的路途上,中飽私囊,怕是隻有這些人才會反對吧。”

給了朱棣臺階,他立刻下來,“朕就是這個意思!” 這下衆臣也不再反對。

“海道都漕運使司的人選以及章程,六部商議,給朕一份最終的結果,朕再仔細斟酌一番。”

這下吏部尚書蹇義出言道:“陛下,這衙門是從二品的衙門,若是列在京城的話,可不簡單。”

這是真正的大員,從二品。

這個品級,在大明朝,只有地方上纔有,因爲京官自動高一級。

比如地方上從二品的布政使入京,一般都會擔任六部正三品的侍郎,而這,被認爲是重用、升遷。

現在皇帝設立一個從二品的衙門,副手按照大明的慣例來看,是從三品,這人選是真的不好選。

如果從地方上選人,那從二品的地方官調任京城從二品,相當於連升兩級,勢必引來不滿。

最好的辦法就是從京城中的三品中選人,六部有十二個侍郎。

可這一升,雖然不如直接升尚書,可畢竟是真正主管一部,而且是肥得流油的一部。

這隻能由皇帝去選人。

朱棣也反應過來了,他能選的人,實際上就那麼幾個,要麼就從大理寺這五寺卿中選人,也都是正三品。

“讓朕再思量一下,其下的架構和官員,你們先選一下這些人吧。”

“是,陛下!”

下面的人就好選了,從三品的直接從部屬中調任即可,衆人都豔羨的望向吏部尚書,這就是天官的威勢,尤其在這種時刻。

諸公爵則有些奇怪起來,商議這種事情,爲什麼要把他們也叫來?

這些事和軍事又沒有什麼關係,和那些文官商議不就可以了?

“除了海運衙門外,朕還要設立一個新的軍事衙門。”

朱棣沒讓他們瞎猜,直接指着堪輿圖說道:“方纔李顯穆給了朕一個提醒。

海運經過大海,要防備海盜,甚至還要防備諸如日本這些地方出來的倭寇。

朕思及交趾亦靠海,其民又時常背叛,我大明天軍從京城往交趾發兵,堪稱萬里之遙。

其糧草繁重,不堪重負。

朕思及雲南距離交趾非常近,又想到海運便捷,諸如瓊州、夷洲、琉球,都距離交趾非常近。

朕想要在交趾這裡。”

說着朱棣將張輔和他說過的那一處海港指了出來,“在這裡建立一座城池,在其中建立衛所,衛所所需要的糧食,全部由朝廷從海上運來。

而後再在瓊州這裡,同樣建立一個衛所。”

朱棣又指着一個和交趾衛所隔海對望的角落,“這個衛所用來盯着交趾的衛所。

而後再在大明沿途靠海的這幾處,分別設立衛所。

這些衛所和大明先前的衛所不同,主要人員是鄭和所率領的下西洋的軍隊,即水軍!”

水軍!

遠洋水軍!

過去的水軍全部都只在內河上航行,歷次所謂的水戰,實際上不過是在長江之上,用作渡江之用,可現在朝廷是真的要建立一支在遼闊大洋上航行的水軍了!

而水軍的目的也非常的明顯,就是爲了穩固新建立的交趾布政使司!

有了這支水軍,縱然是萬里之外的交趾,大明的軍隊也能很快到達!

這麼好的辦法,以前爲什麼就沒有人想到呢?

若是李祺在這裡就會告訴他們,一是因爲以前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都太垃圾了,元朝雖然很垃圾,但因爲啥啥都不管,反而導致民間的科學技術很意外的不錯,天文學、航海學、造船都迎來了大發展。

二是固定思維害死人。

明朝船隊都能遠航到非洲去,在東海、黃海、南海的家門口這一片轉悠,那不是輕輕鬆鬆?

“陛下,設立幾個衛所的事兒?”

僅僅設立幾個衛所,至於把四大公爵都召進宮嗎?

朱棣一擺手,“這些衛所,不歸五軍都督府掌管,朕要重新建立一個水軍都督府,和前後左右中都督府平級,專司管理這些水軍衛所!”

轟!

這下所有人都震住了,就連李顯穆都因爲皇帝的大手筆而震驚。

和這個消息一比,方纔建立一個從二品衙門,都不算什麼了。

大明剛剛建立的時候,有大都督府,因爲權力太大,皇帝兼任大都督。

後來廢除丞相制度,也廢掉了大都督府,改爲改爲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別管理京師及各地衛所,這五軍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

而這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的高官!

也就是說五軍都督府裡面,有十個正一品的官位!

從品級上來說,什麼六部尚書,連提鞋都不配,即便是宗人府都不夠給五軍都督府打的。

現在要建立一個水軍都督府,就相當於又多出來兩個正一品的武官職位。

這下四公爵都知道爲何皇帝把他們召來了。

這件事太大了,這是真正的軍事制度變革。

幾乎每個人的目光都重新投入到了那張堪輿圖上,這麼幾個衛所就能撐得起一個都督府嗎?

皇帝所想要的恐怕不僅僅是這些!

李顯穆如夢初醒,他擡頭望向朱棣,恰好見到朱棣也看向了他,他在皇帝的眼中看到了無盡的野望,如同燃燒的野火,這樣的眼神,在斡難河畔時,他也見過!

那是對如畫江山的渴望!

那是對如雲疆域的野心!

一個詞突然躍入了他的腦海之中,不徵之國?

應該說是,不值得征討、難以征討的國家吧。

這個天下好像有風起,很喧囂。

呼嘯而過。

天下有變!

————

從鄭和下西洋,明王朝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其高超的造船技術,李祺、李顯穆兩代父子力主遷都北京,其目的之一是藉此向大明皇帝提出海上運糧的建議,使大明的無敵艦隊,得以始終維持。

從軍艦護航、再到建立水軍衛所,這一切是如此的水到渠成,那個偉大的皇帝永樂,敏銳的看到了這其中所蘊含的力量,以龐大的行政力量推動着它建立,大明從此緩慢而堅決的走向了海洋時代!——《大明五百年》

(本章完)

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154章 痛斥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90章 太子尊位第66章 陛前問罪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58章 道衍和尚第67章 建文有罪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21章 學府諸生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41章 三十一年第42章 皇帝所託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35章 統合!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51章 但行好事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54章 痛斥第58章 道衍和尚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66章 陛前問罪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66章 陛前問罪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23章 格物大道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68章 日本第168章 日本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29章 耆老進京第28章 意滅靖寧第48章 元宵之夜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68章 日本第37章 李祺收徒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
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20章 千里孤墳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09章 大朝會上第154章 痛斥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90章 太子尊位第66章 陛前問罪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58章 道衍和尚第67章 建文有罪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21章 學府諸生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41章 三十一年第42章 皇帝所託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35章 統合!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79章 自此而顯貴第51章 但行好事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54章 痛斥第58章 道衍和尚第30章 分省定額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66章 陛前問罪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66章 陛前問罪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23章 格物大道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39章 勢在必行第168章 日本第168章 日本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49章 威壓江南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152章 本官不刮窮人的油第29章 耆老進京第28章 意滅靖寧第48章 元宵之夜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68章 日本第37章 李祺收徒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