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海洋時代
除了大朝會外,華蓋殿很久都沒有這麼熱鬧過了。
英國公、定國公、淇國公、成國公,永樂年間五大世襲公爵,只有遠在雲南的黔國公沒到。
五軍都督府的都督。
六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使,內閣閣臣。
滿滿堂堂站了一羣人。
這些突然被召進宮中的權貴,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但看殿中氛圍,應該是好事。
李顯穆給張輔使了個眼神,張輔頓時心領神會。
見人到齊了,朱棣扶着腰帶,朗聲道:“朕想要設置兩個衙門,諸卿都給朕盤算盤算。”
皇帝第一句話就直接震驚了剛剛進宮的諸臣。
任何一個衙門的設置,都意味着其他部門的權力分割,以及一大批官僚的誕生。
這麼大的事情,怎麼皇帝都沒和他們這些二三品的重臣商量,僅僅和這些大學士商議後,就要做了?
六部尚書不着痕跡的對視了一眼,不知道待會兒皇帝會觸及哪個部門的利益。
朱棣自己也在沉吟,其中海運之事牽連是最大的,漕運無論對國家有沒有利,但對於官員是有利的,一旦宣佈,必然招致羣起而反對,這也是他最猶疑的,當初遷都,是有先帝的聖旨,他沒有消耗自己的威望,這次呢?
但此事事關重大,朱棣僅僅猶疑了片刻,就下定了決心。
“朕準備仿效元朝的海道都漕運萬戶府,建立海道都漕運使司,設立都運使一人,從二品。”
這是仿照地方三司的規格建造,僅僅比六部低一級,比大理寺的品級還要高一籌。
這都不算是重點,真正的重點是——海運!
皇帝要開海運,現在距離元朝還不算是特別遠,他們自然知道海運運的是糧食。
“陛下!
朝廷疏通大運河數年,已經運河水清,可以承擔江南轉運的糧食,供給京城,甚至能夠供給北征,漕運安全無虞,爲何還要再開危險重重的海運。”
從永樂元年開始,朝廷就開始疏通運河,之前北征的糧草也都是通過運河從江南運過去的,沒有大問題。
戶部尚書夏原吉亦道:“陛下,漕運既然能夠暢通無阻,就不必再多做變更,那大海風浪重重,稍有不慎就會覆滅人船,運糧乃是國朝大事,豈能付之大海呢?
如果糧草出現問題,那京城怎麼辦?”
這是經典思維,一個系統還能運行的時候,就不要去動它,以免出現問題。
而且夏原吉還將其,和京城安危聯繫在一起,可謂是理由充分。
李顯穆立刻反脣相譏道:“夏尚書所言不對,漕運能夠暢通無阻,難道日後也能一直暢通無阻嗎?
每歲維護漕運的花費,以及爲了漕運而耗費的人力物力,夏尚書都不在意嗎?
況且用海運,不代表河運就徹底不用。
如果來自江南的糧草,有一半從海上走,那對運河的破壞,勢必會變小,朝廷維護的費用就會變少,耗費的人力物力也會變少。
這對朝廷和江南,可都是一件好事,夏尚書爲何反對呢?”
夏原吉聞言一愣,他出身江南,這殿中大部分文臣都出身江南,本來的確是反對的,但是被李顯穆一提醒。
“這件事利於江南?”
夏原吉沒忍住將目光望向了江西老鄉楊士奇,而後只見楊士奇微微頷首,夏原吉頓時閉上了嘴。
李顯穆嘴角勾起一絲笑,爲何方纔殿中諸閣臣都沒說話反駁,因爲這件事算下來,省的是江南的糧食。
毫不誇張的說,朝廷日後在江南甚至可能減農稅,因爲白白浪費的糧食少了。
現在提出海運是最恰當的時機,雖然運河沿途的官僚已經從糧草的調運中品嚐到了利益的滋味。
但龐大的利益集團(百萬漕工衣食所繫)還沒有徹底形成,皇帝也正處於巔峰狀態!
江南三省中最有可能反對的、在海洋上有利益的浙江和南直隸,都剛剛被打擊過,抽不出力量來,江西是內陸省份,自然不可能反對。
一切的一切,都在李顯穆的算計當中!
這次真正利益受損的反而是北人,但可惜北人在朝廷上,實在是勢弱。
只有工部尚書宋禮掙扎了幾句,“陛下,自古以來,皆以農爲本,農民老實本分,乃是良民,那些漁民生於水上,於是奸刻,打入賤籍,現在朝廷怎麼能效仿那等賤民呢?”
這一句不僅僅是在反對,而且還在內涵靠海的省份,李顯穆知道宋禮是河南人。
河南挨着黃河,運河在黃河那一段,有許多利益,上上下下的官員怕是不乾淨。
李氏雖然和北人親近,但從來不會覺得北邊的士大夫就會被南邊的士大夫好到哪裡去。
現在漕運之事,事關利益,果然就暴露出其奸刻的一面。
朱棣有些愣住,萬萬沒想到海運之事,竟然阻力不算大?
那些武官自然是高高掛起,文官的反應也這麼小?
但他很快就反應過來是爲什麼。
因爲這些官員都是中央官員,真正得利的是各省地方,但凡是運河流經的地方,必然都是大量的利益,這件事只有頒佈出去後,纔會招來大量的反對。
“朕沒想到諸卿如此明事理,但諸卿皆聰明,想必日後會有何事,朕希望你們既然在此時同意,日後卻不要沉默纔是。”
朱棣的話是在暗示,現在同意了,之後那些地方官員反對的時候,都別裝死。
李顯穆一聽就知道要遭。
皇帝今日是怎麼了,這麼昏頭的話,都能說出口,這些中樞大臣不反對就算是好事了,竟然還想讓他們幫你對付地方官,做什麼春秋大夢呢?
這些人以後還回不回原籍了?
諸臣亦震驚的望向了皇帝。
皇帝瘋了?
這種事就算是沉默都要捱罵,還要他們幫着皇帝對付鄉人?
朱棣瞬間恢復了清醒,他方纔的確是有些懵,結果直接把心裡話說出來了。
殿中只有一衆沒有利益牽扯的公爵,還有四川的蹇義、福建的鄭賜、湖廣的劉雋,運河不經過這三個省份,沒有太大反應。
趕在衆臣再次反對之前,李顯穆開口道:“陛下,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臣相信天下臣工都會同意,若是誰不同意,定是心懷奸刻。
臣先前就聽說,有人在江南糧草轉運至京城的路途上,中飽私囊,怕是隻有這些人才會反對吧。”
給了朱棣臺階,他立刻下來,“朕就是這個意思!” 這下衆臣也不再反對。
“海道都漕運使司的人選以及章程,六部商議,給朕一份最終的結果,朕再仔細斟酌一番。”
這下吏部尚書蹇義出言道:“陛下,這衙門是從二品的衙門,若是列在京城的話,可不簡單。”
這是真正的大員,從二品。
這個品級,在大明朝,只有地方上纔有,因爲京官自動高一級。
比如地方上從二品的布政使入京,一般都會擔任六部正三品的侍郎,而這,被認爲是重用、升遷。
現在皇帝設立一個從二品的衙門,副手按照大明的慣例來看,是從三品,這人選是真的不好選。
如果從地方上選人,那從二品的地方官調任京城從二品,相當於連升兩級,勢必引來不滿。
最好的辦法就是從京城中的三品中選人,六部有十二個侍郎。
可這一升,雖然不如直接升尚書,可畢竟是真正主管一部,而且是肥得流油的一部。
這隻能由皇帝去選人。
朱棣也反應過來了,他能選的人,實際上就那麼幾個,要麼就從大理寺這五寺卿中選人,也都是正三品。
“讓朕再思量一下,其下的架構和官員,你們先選一下這些人吧。”
“是,陛下!”
下面的人就好選了,從三品的直接從部屬中調任即可,衆人都豔羨的望向吏部尚書,這就是天官的威勢,尤其在這種時刻。
諸公爵則有些奇怪起來,商議這種事情,爲什麼要把他們也叫來?
這些事和軍事又沒有什麼關係,和那些文官商議不就可以了?
“除了海運衙門外,朕還要設立一個新的軍事衙門。”
朱棣沒讓他們瞎猜,直接指着堪輿圖說道:“方纔李顯穆給了朕一個提醒。
海運經過大海,要防備海盜,甚至還要防備諸如日本這些地方出來的倭寇。
朕思及交趾亦靠海,其民又時常背叛,我大明天軍從京城往交趾發兵,堪稱萬里之遙。
其糧草繁重,不堪重負。
朕思及雲南距離交趾非常近,又想到海運便捷,諸如瓊州、夷洲、琉球,都距離交趾非常近。
朕想要在交趾這裡。”
說着朱棣將張輔和他說過的那一處海港指了出來,“在這裡建立一座城池,在其中建立衛所,衛所所需要的糧食,全部由朝廷從海上運來。
而後再在瓊州這裡,同樣建立一個衛所。”
朱棣又指着一個和交趾衛所隔海對望的角落,“這個衛所用來盯着交趾的衛所。
而後再在大明沿途靠海的這幾處,分別設立衛所。
這些衛所和大明先前的衛所不同,主要人員是鄭和所率領的下西洋的軍隊,即水軍!”
水軍!
遠洋水軍!
過去的水軍全部都只在內河上航行,歷次所謂的水戰,實際上不過是在長江之上,用作渡江之用,可現在朝廷是真的要建立一支在遼闊大洋上航行的水軍了!
而水軍的目的也非常的明顯,就是爲了穩固新建立的交趾布政使司!
有了這支水軍,縱然是萬里之外的交趾,大明的軍隊也能很快到達!
這麼好的辦法,以前爲什麼就沒有人想到呢?
若是李祺在這裡就會告訴他們,一是因爲以前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都太垃圾了,元朝雖然很垃圾,但因爲啥啥都不管,反而導致民間的科學技術很意外的不錯,天文學、航海學、造船都迎來了大發展。
二是固定思維害死人。
明朝船隊都能遠航到非洲去,在東海、黃海、南海的家門口這一片轉悠,那不是輕輕鬆鬆?
“陛下,設立幾個衛所的事兒?”
僅僅設立幾個衛所,至於把四大公爵都召進宮嗎?
朱棣一擺手,“這些衛所,不歸五軍都督府掌管,朕要重新建立一個水軍都督府,和前後左右中都督府平級,專司管理這些水軍衛所!”
轟!
這下所有人都震住了,就連李顯穆都因爲皇帝的大手筆而震驚。
和這個消息一比,方纔建立一個從二品衙門,都不算什麼了。
大明剛剛建立的時候,有大都督府,因爲權力太大,皇帝兼任大都督。
後來廢除丞相制度,也廢掉了大都督府,改爲改爲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別管理京師及各地衛所,這五軍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
而這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的高官!
也就是說五軍都督府裡面,有十個正一品的官位!
從品級上來說,什麼六部尚書,連提鞋都不配,即便是宗人府都不夠給五軍都督府打的。
現在要建立一個水軍都督府,就相當於又多出來兩個正一品的武官職位。
這下四公爵都知道爲何皇帝把他們召來了。
這件事太大了,這是真正的軍事制度變革。
幾乎每個人的目光都重新投入到了那張堪輿圖上,這麼幾個衛所就能撐得起一個都督府嗎?
皇帝所想要的恐怕不僅僅是這些!
李顯穆如夢初醒,他擡頭望向朱棣,恰好見到朱棣也看向了他,他在皇帝的眼中看到了無盡的野望,如同燃燒的野火,這樣的眼神,在斡難河畔時,他也見過!
那是對如畫江山的渴望!
那是對如雲疆域的野心!
一個詞突然躍入了他的腦海之中,不徵之國?
應該說是,不值得征討、難以征討的國家吧。
這個天下好像有風起,很喧囂。
呼嘯而過。
天下有變!
————
從鄭和下西洋,明王朝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其高超的造船技術,李祺、李顯穆兩代父子力主遷都北京,其目的之一是藉此向大明皇帝提出海上運糧的建議,使大明的無敵艦隊,得以始終維持。
從軍艦護航、再到建立水軍衛所,這一切是如此的水到渠成,那個偉大的皇帝永樂,敏銳的看到了這其中所蘊含的力量,以龐大的行政力量推動着它建立,大明從此緩慢而堅決的走向了海洋時代!——《大明五百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