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立地成聖

第89章 立地成聖

此時的場中氣氛已然徹底不同,從冷肅化作喧囂。

浙東士子熱情的圍着李祺,他們自然不是傻子,李祺一定在其中斡旋過,否則陛下怎麼會收回成命。

在人羣的邊緣,有一個僅僅四五歲的小孩,牽着父親的手,睜大了雙眼望着這一幕。

在往後數十年中,他總是會想起今日所發生的一切,回想起前輩曾在這次說過的那些聖語,而後平靜的面對一切艱難困苦,他有一個在歷史上響亮的名字——于謙。

外圍來自各地的諸士人,皆面露覆雜的望着場內這一幕,這是一個任誰都沒有料到的結局。

一向銳利當爲天下先的李祺,而且身爲北人領袖的李祺,竟然真的就這麼放過了浙東學派。

雖然從現在的結果來看,浙東的士子都要承李祺一份情,也算是殊歸同途。

“收入門下便不必了,若真有意,我倒是有一番話說於諸位。”

“景和公請講。”

“景和公所言,定有至理。”

“景和公所言豈有不聽之理?”

道道聲音入耳,李祺的系統面板上聲望亦在蹭蹭的上漲,自到達了94後,已然很久不曾有過這等大的動靜,可想而知今日收穫有多豐厚。

“天下人皆知曉,我曾是公侯冢子,一朝而流京外,於江浦悟道,幸先帝垂憐,回返京都,以有今日。”

聽李祺說起這件事,衆人不由動容,真是傳奇之人啊,或許只有這等非常之人,才能造就這等非常之事吧!

“是以我看天下之事,便與常人不同,我曾見來自北方的士子哀嘆舉業難成,而天下進士盡歸江南、湖廣、福建之地,甚至有憤憤之言、恨恨之語。”

這番話讓一衆北方士子皆心有慼慼言,雖然現在北人還是拿不到好名次,一甲和二甲前列都被南方人包圓,但比起當初連數量都上不去,已經好太多了,當初在舉業上真是被壓的太慘了。

“大明地蓋四方,而何以分出嫌隙,於是我向先帝提出了分榜之制,其本意乃是彌合南北,並非偏袒其中一方,這些年來,江西才子解縉與我爲友,江西士子王艮是我的弟子,朝中若有英才,不吝於南北,我皆舉薦之。

可人心中的成見如同高山,卻是如此的難以撼動,我依舊被稱作爲北人領袖,甚至皇宮大內亦是這般認爲。

所以我今日來到浙東,怕是在場諸位、乃至於天下之人,都以爲我要一報大仇,鎮壓浙東,而一展淋漓之意吧!”

李祺感慨說道,話中有數不盡的蒼茫之意和難以言明心緒的慨然。

圍在他身邊的一衆浙東學子中許多人都羞愧的低下了頭,場中大部分人的臉色都有些不自然,到了此時,不得不承認是他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今日浙東重獲新生,以大明爲綱而重造新學,萬望摒棄地域之見,不吝於賜教北人,以至於多傳學術,若能弘揚大明,當不負今日之意!”

李祺話音落下後,場中有一瞬間的安靜,而後便是如潮水般的躬身行禮。

無論南人還是北人,皆是神色複雜的望着李祺,心中只回蕩着一句話——這世上竟真有品行如此高潔之人!

這世上竟真有傳說中的聖人!

誰都不曾想到,李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後,竟只希望浙東學派能摒棄南北之念,而共同振作大明。

全無私心,而盡是爲公之意!

李祺則心中哀嘆,若他再有十年時間,也不必說這些話,十年時間足夠建立一所書院,招攬南北之人,建立一個摒棄南北分歧的學派,以便爲日後政黨打下基礎。

可他滿打滿算只有不到十個月了。

只能儘可能的多影響一些人,他記得於謙就是浙東人,只要能多影響些這種人,一番苦心就算沒白費。

至於僅憑几句話,就徹底改變南北之分,他還不覺得自己有那麼強,時間是種偉大的力量,一切的情分和恩義都會消磨殆盡。

況且他只對浙東學派有恩,江南如此廣大,還有四川、湖廣、福建,南北彌合哪裡有那麼簡單。

“景和公!”

“景和公!”

“景和公!”

道道高呼之聲,響徹雲霄九天之上,聲音之中帶着無盡的憧憬和敬重。

【族長聲望+1,當前聲望95。】

【族長聲望+1,當前聲望96。】

【……】

【族長聲望+1,當前聲望98。】

系統之聲突然傳來,李祺發現自己的聲望在以一種堪稱恐怖的速度往上漲。

李祺環視場中正齊聲歡呼諸人,明白了爲何,浙東這裡聚集了全天下幾乎有名望的七成以上的儒者。

這是一場自宋朝之後,再也沒有過的士林盛會。 無論以後這些人會怎麼想,但在此刻,他已然是所有人都認可的聖賢!

聲望自然當卓然於天下冠!

……

浙東之會的結果比所有人預想中最好的結局還要更好。

一場李祺和南人間的大和解,一場大明愛國主義教育,以及一場李祺加冕聖人位的盛典。

“妹夫的忠謹真是讓朕感動,若天下人都如同妹夫這樣,大明又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呢?”

李祺在浙東攫取了巨大的聲望,可朱棣一點忌憚都沒有,他正爲李祺所說的“以大明爲綱”的學術成果而感慨,他對李祺的喜歡已經完全超越了任何人。

“以後會有更多忠謹的臣子爲大明效力,臣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朱棣卻搖了搖頭,認真道:“景和,你就是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你此舉至少爲我大明多延五十年國運,朕實在是不知道該如何感謝你。

你已然是活着的聖人了,朕答應你,待你故去後,使你配享文廟之中,列於十哲之後。”

配享文廟!

文人最高追求,甚至比配享太廟還要重要,太廟是功臣,而文廟則代表着學術方面的最高成就。

他活着是聖人,死後也要入文廟做聖人,從此無論是史書之上,還是典籍之中,亦或者天下人想起他的時候,便要尊稱一句“李子”。

對於李祺來說,他更想知道,配享文廟後,會不會有成就道具獎勵下來,畢竟這可不簡單。

“臣叩謝陛下,臣……”

他話還沒說完,便只覺天旋地轉,而後眼前一黑,已然不知天地爲何物。

待他幽幽醒轉後,便通過那些裝飾圖案發現自己還在宮中,侍奉的太監見李祺醒了頓時驚喜的奔出內殿,明顯是去喚人了。

大約一刻鐘後,李祺便見到皇帝朱棣匆匆走進,甚至皇后以及朱高熾也跟在後面,三人面上都帶着擔憂之色。

“好好躺着,別行禮了。

景和,你終於醒了,你若是再不醒,朕都不知道該如何向臨安交待了。”

朱棣的神色能看得出來是真的焦急,“你已經昏迷了三個時辰,剛纔一句話沒說話你直接吐了很大一口血,其中還有黑色夾雜,朕還以爲你中毒了。”

李祺很是平靜,甚至還帶着笑意道:“臣的身體臣很清楚,只不過是油盡燈枯而已,倒是勞陛下、皇后娘娘以及殿下擔憂了,是臣的過錯。”

朱棣簡直想要罵人了,但最終還是有些無力的收回了那些話,“你好好修養身體……”

皇后也安慰道:“景和,身體最是要緊,國事待……”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再修養也養不好的身體,讓它多做些事纔是最正確的。”

李祺自己也沒想到身體出問題竟然這麼快,而且竟然是昏迷的形式,這次昏迷了三個時辰,那下次呢?

一種難以言明的緊迫感出現在他心中。

“陛下,臣一直都知道身體出了大問題,但預計應該還有一年半載,可臣沒想到臣竟然會昏迷,這次昏迷了三個時辰,下次可能就是一天乃至於兩天,最終可能就是一睡不起。”

這番話讓皇帝三人皆有些黯然,又有些心驚,因爲李祺說的很現實,歷史上很多這種事例,這事發生在皇帝身上,甚至會改變一個國家,因爲昏迷期間很容易被假傳旨意。

“臣一直以來都有一件國朝大事憋在心中想說,可又覺得應該等一個合適的時機,如今突發此事,臣不知道下次會是何等情況,如今陛下、皇后皆在此處,臣便直接道出罷了。”

帝后對視一眼,同聲好奇道:“是以大事?”

“何事竟能讓你李景和放心不下,在這等境遇之下,還念念不忘。”

“此事只能帝后知曉。”

朱高熾聞言一愣,而後對上了李祺的眼睛,他瞬間打了個激靈,一股酥麻之意自脊椎直接傳上了後腦!

“父皇、母后,兒臣到殿外等候。”

他低下頭,掩飾住紅潤的眼眶以及欲要滑落的淚滴,往殿外而去。

走出殿外,夕陽已經往西落去,大紅之中帶着絲絲落幕之意,朱高熾不由想到了李祺病入膏肓的身體。

而這個將死之人正要最後一搏,爲他——

朱高熾!

————

李子當世,以忠而奉上、以誠而待人、以德而面世、以信而結友,言必行、行必果,古語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時人語曰:“季布遠之,而李子當面!”——《儒林正史》

(本章完)

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6月底病中隨筆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90章 太子尊位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39章 勢在必行第20章 千里孤墳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69章 何爲忠臣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99章 哀榮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68章 日本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45章 燕王世子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21章 學府諸生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36章 閱卷若何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25章 儲君之位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44章 最後一夜第90章 太子尊位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54章 大勢人心第75章 請重修史第57章 艱難困苦第40章 李祺教子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18章 斬九卿第44章 最後一夜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64章 當問何罪第21章 學府諸生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54章 大勢人心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36章 閱卷若何第32章 七星寶刀
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6月底病中隨筆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90章 太子尊位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39章 勢在必行第20章 千里孤墳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58章 大勢已定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69章 何爲忠臣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99章 哀榮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63章 聖朝以孝第168章 日本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45章 燕王世子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21章 學府諸生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36章 閱卷若何第75章 請重修史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25章 儲君之位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44章 最後一夜第90章 太子尊位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64章 王者容人所不能第108章 大勢已在我掌中!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54章 大勢人心第75章 請重修史第57章 艱難困苦第40章 李祺教子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18章 斬九卿第44章 最後一夜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64章 當問何罪第21章 學府諸生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54章 大勢人心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122章 同心共志!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3章 生死皆於堂上請第104章 敢問學士,可還記得李氏否?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36章 閱卷若何第32章 七星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