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

天不曾亮時,羣臣便已擎着火把聚於宮前,當早已致仕的李原名出現後,無論文臣武官,皆側目而視。

有大事發生!

東邊天際一抹魚肚泛白,羣臣入朝!

九重天闕一開,神皇於累累高階之上降下雷霆之音。

侍從宦官高呼,“有事啓奏!”

李原名從列中邁步而出,叩首,“臣李原名,彈劾駙馬李祺,攻訐聖人、逆反聖道,使天下怨聲沸騰,累及社稷,當重罰之,以儆效尤!”

文官大多對此事三緘其口,李原名和李祺的爭鬥,不關他們的事。

武官勳貴一方,則心思各不相同,先前沒人會想到,李氏竟然能殺回京城,還搞出這麼大的聲勢。

韓國公府的勢力已經被瓜分完了,有很大一部分落到了他們手裡,不可能再吐出去。

皇帝威嚴的聲音自上首落下:“傳召駙馬李祺入宮!”

李原名心中一鬆,看來皇帝對李祺的迴護沒那麼誇張,否則就該避免讓二人見面。

因爲這必是一場龍爭虎鬥,而李祺不可能是他的對手。

李祺若是輸了,定然會失去聖眷,剛剛有點起色的李氏將會再次被打落深淵。

李原名若是輸了,則一世清名被毀,無論是儒學宗師的地位,還是在士林的領袖地位都會毀於一旦。

這一場爭鬥雖然不分生死,但註定要將另外一個人踩在腳下,不得翻身。

殿中有嫋嫋檀香,在寂靜無聲的殿中直直向上飄去。

……

臨安公主府,宮使等在府中。

臨安公主爲李祺整理好上朝的衣裳,“駙馬此去……”

她想要說些什麼,最終沒再說,只道:“早些回來,妾身和穆兒等你。”

李顯穆咿呀咿呀的伸手,他還不會說話,但已經顯出了天生的聰慧。

“穆兒,看爲父給你博出個堂皇之路來。”

李祺神色肅穆,又在堂中爲李家死難的七十三口上香。

走到院中,但見院牆高聳,圍着那座青天。

晨間清風撫來,一陣清爽,心中卻思緒萬千。

自穿越而來,他心知李氏仇恨衆多,縱然有皇帝護着,但稍有不慎就是不見天日的下場。

於是步步爲營,事事算計。

籌謀數月刺死了刑部尚書楊靖,卻得知了禮部尚書和吏部尚書皆是同謀,半分也不敢放鬆。

但他終究不是陳平那樣的陰謀之輩,最終還是決定堂皇正大和李原名決戰。

到今日,終於要見得成果。

“待二賊授首,李氏之仇便報了大半,你們也能安息。”

他再不猶豫,龍行虎步的走出公主府,宮使隨行,上了馬車,回身望去,臨安公主帶着三個兒子,侯在府門前望着他,眼底透着擔憂,面上卻是溫和之色。

他不再多看,放下車簾,道一聲:“走!”

……

自穿越而來,李祺不是第一次來皇宮,卻還是第一次來上朝,沿着青石階擡步而上,望着那巍峨的奉天殿,李祺扶了扶冠冕,頂着滿殿羣臣的目光,目不斜視的踏入殿中行禮。

朱元璋掩住眼底的笑意,對李原名道:“李卿,既然李祺到了,你便將方纔所彈劾的再說一遍,好叫李祺聽清楚。”

李祺目光落到李原名身上,平靜問道:“不知資善先生方纔彈劾了什麼?”

李原名回望,高聲道:“李祺,聖上任命你爲風俗察查大使,是爲了讓你維護大明江山社稷,不是爲了讓你倒反天罡,敗壞綱常人倫,不是讓你攻訐聖人,逆反大道,致使天下失序,陰陽倒轉,長此以往,豈非國之不國!”

“李祺你可有話辯解?”

李祺向上位拱手,依舊平靜,“回陛下,數月以來,臣在刑部改判舊案,多有成就,朝中並沒有什麼反對之聲。

李原名怕是老糊塗了。”

百官聞言皆是一樂,一上來交鋒就這麼刺激。

不過對李祺所言,衆人倒是認可。

先前李祺被任命爲風俗察查大使,可以察查京城各衙門,那時他們還以爲李祺會橫行無忌。

結果李祺竟然只在刑部、大理寺中轉悠,而且翻案翻得都是類似於劉三娘子這種小案。

劉三娘子這種案件,只有士林、民間纔會關注。

對於那些皇親國戚、勳貴武將以及事不關己的高官來說,只是看個笑話而已。

這自然是李祺故意爲之,他又不是瘋了,真要搞到舉世皆敵的地步。

劉三娘子這件案子,旗幟鮮明攻擊的是李原名,往大了說是民間的宗族,再往上說是傳統派的大儒,是士林。

他並沒有直接廣泛的攻擊朝堂上的達官顯貴,所以很多達官顯貴都在此事中選擇袖手旁觀。

若非吏部尚書詹徽本就和李祺有仇,他此刻也只會高高掛起,不會和李祺對上。

這是鬥爭的藝術,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搞得少少的。

“你!”

李原名沒想到李祺上一句還禮貌的稱呼“資善先生”,下一句就直接“李原名老糊塗”。

朱元璋忍住笑意,道:“既然你們二人有分歧,便論一論理,辨一辨經,看看到底是誰對誰錯,有滿堂公卿爲你們做見證,豈不美哉?”

來了!

局勢終於到這一步了!

殿中羣臣皆是精神一振,李原名是當世大儒,李祺歸京以來聲名鵲起,號稱“天縱”,這二人的對決該多精彩。

李祺不置可否,“李原名你年紀大了,那便由你先出言列出條例吧。”

李原名麪皮抽了抽,強壓怒氣,一上來就使出扣帽子大法,“駙馬所翻之案,每一件都頗失人望。

我朝以朱子之學爲立國之本。

劉三娘子之案,其事遵從聖道,自古以來皆如此而決,李祺你冒天下之大不韙,棄聖道而絕人望,連累朝廷乃至於上位受難,豈不是其心可誅嗎?”

李祺反問:“我且不言劉三娘子之案發生在資善先生族中,你在其中有沒有脅迫諸官吏審判。

既然資善先生說劉三娘子之案,遵從聖道,不如爲在下講一講遵從的是什麼聖道?”

李原名本能覺得李祺這麼問可能有什麼陷阱,但這本就是他要講的,皺了皺眉頭後還是說道:“既然駙馬發問,那且聽我言。

自古以來我儒家便講究親親之道,程子與朱子目睹了宋時亂象後,更是號召兄弟間要相互幫助。

利乃是萬惡之源,兄弟間若是有了私人財產,就會離間兄弟間的感情,導致家庭破裂,財產都應當歸於宗族公有,這正是朱子所提倡的。

我大明建立之後,每一戶的財產也都是公有的,即便是分戶後,劉三娘子的亡夫去世,爲了整個宗族,拿走遺產亦是合情合理。

而駙馬你改判的劉三娘子案,卻徹徹底底的破壞了這些聖道,若是族中的每一個人都如同劉三娘子一般,豈不是家將不存?

家國家國,若是天下的家皆不存,我大明江山又如何會存在?

舊官所判,皆是遵從聖道,駙馬改判,又是何意?”

朝廷上衆人聽完都開始交頭接耳。

“資善先生說的倒也沒錯,朱子的確是這麼說的,李祺能怎麼反駁?”

“不過這宗族財產公有,天底下也沒幾個宗族能完全做到吧?起碼我族之中是不行的。”

“聖人的境界,咱們也達不到,但既然上綱上線了,那還是得聽聖人的。”

李祺微微眯起眼,李原名果然這麼說了。

但他可是使用了大儒傳承,又是穿越而來,對程朱理學的瞭解絕對在李原名之上。

聽着殿中羣臣議論,讀過《蒙古風俗考》的朱元璋望着這一幕頗有一種跳出三界外的快感。

若是過去他一定覺得李原名說的對,但現在朱元璋知道,李祺是輸不了的。

今天這幅場面,就是給精研程朱之學的大宗師設的局,算李原名倒黴,自己主動跳進來。

殿下的羣臣皆不知曉,上首的皇帝已經壓不住嘴角的笑意了。

可朱元璋不知道的是,李祺的目標不僅僅是擊潰李原名。

他還要致李原名於死地!

以及—— 吏部尚書,詹徽!

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159章 榮耀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68章 廢帝而立第46章 當廷爭辯第49章 國有名王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53章 掛冠而去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63章 入宮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118章 斬九卿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18章 斬九卿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67章 建文有罪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20章 千里孤墳第61章 朱允炆死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45章 燕王世子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64章 當問何罪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38章 胥吏潘三第50章 慨然赴死第67章 建文有罪第54章 大勢人心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35章 秋闈之事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49章 國有名王第63章 聖朝以孝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89章 立地成聖
第157章 狹路相逢,無可倖免!第159章 榮耀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68章 廢帝而立第46章 當廷爭辯第49章 國有名王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38章 未來大勢,在此一役!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2章 風霜寒劍嚴相逼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53章 掛冠而去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63章 入宮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83章 聖諭如雷霆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62章 面見朱棣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118章 斬九卿第191章 高潔之雪,今日殺人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18章 斬九卿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87章 王者之心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3章 以情動人活我家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67章 建文有罪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20章 千里孤墳第61章 朱允炆死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45章 燕王世子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64章 當問何罪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38章 胥吏潘三第50章 慨然赴死第67章 建文有罪第54章 大勢人心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35章 秋闈之事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19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84章 非滅浙東,實重造也!第49章 國有名王第63章 聖朝以孝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89章 立地成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