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榮耀
【九州自古多豪傑,無數聖者、賢哲、英雄留名青史之上,古時竹簡的縫隙間譽錄滿了絕代風華,白紙黑字間躍動着一尊尊偉岸的身影。
世家者,世代簪纓之族,鐘鳴鼎食之家!
歷史的長河在流淌,時間的年輪匆匆駛過,有人遺臭萬年,有人流芳百世,遊戲中的五百年,你將如何讓你的家族度過呢?
你將留存給他們何等的家風,又讓他們如何對待這個註定將被你的家族改造的世界?
是做禍亂天下的那個人,自詡能夠作爲永遠的勝利者去修改歷史,卻壓迫改造人的思想,直至虛幻之夢被戳破的那一天,走向一切的終結。
還是開創文明、傳承文明、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系統恍若紀錄片般的聲音在李祺耳邊響起,一幅幅有若長河的畫卷在他面前展開,他甚至在其中見到了自己前世的場景。
玩家在遊戲中總是會肆意妄爲,縱然李祺也不例外,在他手中大明有一百種死法。
可現在……
“這不再是遊戲了。”
“李氏將秉持文明的冠冕,握着利劍,站在公平、正義的盡頭,代代傳承,直到永遠。”
李祺嘆息着自言着,這是責任,亦是權力。
【李氏第二代家主李顯穆,於江南威望大升,兩代族長,於江南前赴後繼,世上已然有聲名,縱然嘴上不言,乃至於因利益而相對,可心中卻有敬畏,能夠得到敵人的敬意,豈非光榮顯耀之事嗎?
族長聲望70,大明朝已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家族聲望52(一代家主李祺加持基礎聲望30,二代家主李顯穆加持臨時威望22。)
成就值+300,成就值1500,香火值50。】
不出李祺所料,李顯穆威壓江南是一項巨大的成就,畢竟江南三省有天下六成的人口,他在這裡彰顯,便是在天下彰顯。
……
京城,皇城。
自南京而來的六百里快報,讓朱棣喜笑顏開,他在殿中踱步,而後朗聲大笑,“顯穆果然不曾讓朕失望,竟然在江南做的這麼好,不殺而屈人之服,有他父親李祺的風範啊。
朕應該再重重的獎賞重用他。”
皇帝的喜悅溢於言表,殿中幾位皇子反應不一,太子朱高熾自然是爲之欣喜,朱高煦和朱高燧這陰謀兄弟兩,則像是吃了屎一樣難受。
李顯穆可謂是他們奪嫡路上最大的障礙,若是再被重用,他們還奪什麼嫡。
朱高燧壞心眼多,眼珠一轉便上稟道:“父皇,兒子以爲不妥。”
“嗯?”朱棣滿含威嚴的眼神掃過來,趙王朱高燧頓時打了一個哆嗦,但還是硬着頭皮說道:“李顯穆還如此年輕,驟然拔擢於高位,朝野必然不滿。
而且朝野都有言語說,李忠文公和父皇是同齡人,輔佐了父皇,李顯穆如此年輕,若是未來留給太子,豈不是更合適,壓一壓正恰如其分。”
一直在旁邊的朱高煦聞言眼睛一亮,立刻附和道:“父皇,三弟所言不錯,這世上哪裡有父親和兒子搶人才的道理呢?
李顯穆如今乃是東宮的少詹事,日後便是大哥的潛邸之臣,升官這種賜予榮耀恩情之事,讓大哥來做才更好。
唐朝時候,唐太宗臨終前將英國公李績貶斥,等到唐高宗李治登基後再召回,不就是這般處置?”
這兄弟兩一唱一和,儼然是爲國朝乃至於皇帝、太子二人好,可皇帝聽着卻面色冷了下來,太子朱高熾也冷汗留了下來,他又不是傻子,自然能聽得出兩個弟弟沒安好心。
京城之中,自從當初李顯穆爲他辯駁後,就一直都有風言風語,說李顯穆是太子黨的頭號大將,朱高熾知道這一向是父皇最忌諱之事。
現在漢王和趙王就是故意在皇帝的敏感雷區上蹦躂。
朱高熾清楚自己的父皇是個多麼多疑的人,完全不比魏武帝曹操弱半分。
這種陰詭的手段幾乎每次都會見效。
若非李顯穆在父皇面前不僅僅是臣子,還是外甥以及寵臣,估計已經被搞死好幾次了。
如今李顯穆不在京中,只有他獨撐大局,他心中念想已然是百轉千回。
他不對皇帝辯解,而是轉向了漢王和趙王,極其少見的帶上了一絲厲聲,“二弟、三弟,你們在胡說些什麼?
父皇還正春秋鼎盛,以歷史上那些長壽的君主來看,父皇至少還能御極天下三十年,你們竟然就已然開始計較以後之事了?
我這個太子都不想到那麼長遠,二弟和三弟想的卻是夠長遠的,難不成讓明達三十年隻立功不升官不成?”
朱高熾這番誅心之言,讓漢王和趙王頓時變了臉色。
“大哥,你可別胡說,我們可沒有那種意思,這不過是朝野間的一些傳言,書上說兼聽則明,總該讓父皇聽聽民間的聲音吧。”
朱棣臉上已然說不出是什麼神情。
“明達在東宮,是父皇派給我的,我們兩個相見的次數不算太多,但我還記得明達說過,天下人都是父皇的臣民,這不是周朝的時候,有什麼我屬下的屬下,不是我屬下那種道理。
我,二弟你,三弟你,那些東宮的、漢王府的、趙王府的所有人,都是父皇的臣子。 身家性命,俱是父皇所賜,除此之外,別無他物,日後可不要忘記了,在父皇面前還分出個你我的臣子來。”
漢王和趙王都震驚的望着朱高熾,這是他們從不曾見過的朱高熾,不像是往日的和善,倒是有幾分鋒銳。
唯有朱棣不意外,他是少數見過朱高熾展露鋒芒的人,正是因爲知道朱高熾不是一個除了仁善別無他物的人,他纔會下定決心冊封朱高熾爲太子。
“大哥這番話說的好生沒道理,和那些文官學了些咬文嚼字的東西,先用到自家兄弟身上了。”
朱高煦開始打岔,“我又沒有那等……”
“行了老二。”
朱棣揉了揉腦袋,明顯是有些無奈,“吵吵吵,吵的朕腦袋疼,都下去吧,不想看見你們三個,真是造了孽。”
漢王心中有些失望,知道此番在皇帝耳邊吹耳邊風又失敗了,沒想到太子突然這麼能言善辯,這難道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嗎,從李顯穆身上學了些東西。
朱高熾心中也沒有徹底放鬆下來,表面上漢王的讒言被他擋了下來,但誰也不知道皇帝心裡到底有沒有過去,漢王今日的言語會不會對李顯穆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
朱棣望着三兄弟走出殿外的身影,亦深深嘆了口氣,事到如今,他怎麼會看不出漢王的心思呢?
可他心中的確是還在猶豫,但理智又告訴他不應該如此。
他有些不舒服,亦有些煩躁。
“如果皇后還在,或者李祺還在就好了。”
並非徐皇后和李祺的智慧勝過朱棣,而是這二人有足夠的能力影響朱棣做出最後的決斷。
……
京城波詭雲翳,江南卻從暗流涌動之中徹底掙脫出來。
自京城而來的旨意爲李顯穆徹底背書,他已然橫壓江南,如今又有皇帝給他的行爲定性。
毫不客氣的說,在這個特殊的時間,整座江南都拜服在他的腳下。
伴隨着一道道命令從江南巡撫衙門發出,江南三省的核心從六部變到了這裡,有心之人已然看到了未來。
如今的巡撫雖然只是臨時差遣,可未來是必然會常置的,就如同漢朝的刺史,未來巡撫纔是一省甚至數省的長官。
“此番於南直隸共計黜革一千三百餘士子的功名,其中六百五十三人,願意爲朝廷捐糧來贖罪。
其餘不願意捐獻的,是因爲太多,籌集不出來,希望撫臺可以高擡貴手。”
李顯穆靜靜聽着,聽罷緩緩道:“縱然是佛祖也需要雷霆手段,若這般輕易的繞過了他們,又如何彰顯朝廷的威嚴呢?
將剩餘人的功名全部革掉,另外那些捐糧的士子,將他們的名字記錄在案,日後盯着些。”
“盯着?”
“他們此番大出血,難道能生生嚥下這口氣不成,惹不起本閣,還惹不起百姓嗎?”
李顯穆對他們的人品並不相信。
“這……”
衙門僚屬欲言又止。
他們其實想說,這都是註定的,實在是無用功,現在撫臺你在江南自然無事,可等你走了,必然生事。
歷代所有的稅最後都會被攤派到百姓頭上,因爲百姓最好欺負。
甚至就連後世很多爭論的礦監稅使,許多人都以爲這是萬曆皇帝派人去收礦稅,這便是被名稱所誤導了。
這些礦監稅使到了地方之後,指着一片空地說這裡有礦,然後就要百姓交礦稅,而且他們惹不起大士紳,便專門挑軟柿子捏,搞得天怒人怨。
“不必多言,本閣自然知曉。”
李顯穆揮揮手,“所以纔要盯着他們,縱然鞭長莫及,可總要讓他們知道,本閣一直在關注,以作爲威懾。
儘快將糧草收齊,朝廷大軍不日將南來,江南文武皆要隨本閣迎英國公大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