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千般謀劃終上臺

又是一日,天朗氣清。

李氏別院堂前。

李祺找到了爲李三姑娘安葬完的紫鵑,她無父無母,李祺收留了她。

如今這座別院中,除了李氏一家四口外,另有六個侍候臨安公主的侍女。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芳兒,你來解釋一下這段話的意思。”

李氏別院中,李祺在教他的兩個便宜兒子讀書,以他如今的學識,教兩個稚童,可謂綽綽有餘。

李芳一板一眼的說道:“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離開的,可離開的就不是道。因此,在無人聽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懼敬畏。”

背完這一段解釋後,李芳道:“這就是聖人所說君子慎獨的道理。”

李祺滿意道:“君子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要小心謹慎,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意思是君子在任何地方都要小心謹慎,若是不謹慎,君子就會變成小人,而小人是註定要敗亡的。

這是李氏從血雨腥風中得來的家風,你們要謹記。”

一個家族的長盛不衰,最重要的就是家風和當家人的眼光!

邪路爬上去的確快,但跌下來也快的很,倚仗權勢而興盛的,終會因爲權勢人物的消失而敗亡。

未來李氏當家人李祺不擔心,他只擔心李芳和李茂會不謹慎,一旦牽連主支,那就萬事皆休了。

“駙馬。”

臨安公主走進書房,李祺一見,便讓李芳和李茂先出去,兩兄弟向母親行禮後離開。

公主欣然道:“駙馬,父皇將你這一年來所著的文章在京中分批傳播,不過三日,京中士子便爲之震動。

而且父皇已經允許李氏後裔參加科舉!”

她眼睛亮晶晶,臉頰泛着激動的紅色。

在她看來,父皇將李氏大放於光明之下,自然是喜事。

李祺微笑頷首,雖然他足不出戶,但這些事他卻已經知道。

因爲……

【皇帝釋放明顯善意,族長李祺聲望+101,當前族長李祺聲望1。】

【文章在京中傳播,得到少數人認可,族長李祺聲望略微上漲,滿1點後加權。】

【李氏減輕罪孽,後代允許參加科舉,家族聲望+30,當前家族聲望-70。】

系統已經給了他答案,果然和他猜想的沒錯。

朱元璋將李祺的這些文章撒播出去,而且允許李祺的後代參加科舉,是一種很明顯的正面態度,說明這個女婿依舊得皇帝的看重。

雖然在士林中,對他大多數都是罵聲,因爲很多人看來,朱熹聖人的經典一字不能改,區區李祺竟然敢質疑朱聖人,簡直狂妄。

但大多數人不再認爲他不再是不可接觸的罪人,所以李祺本人的聲望瞬間就漲到了正值。

這就是皇帝的威權!

這就是李祺一直以來籌謀讓皇帝原諒、重視他的緣由。

至於整個李氏家族的聲望增長之所以很有限,是因爲從文章中明顯能看出,李祺和韓國公府切割了,他的脫身是“背刺”了韓國公府。

李祺在文章中雖然沒有承認他的父親李善長謀反,但明確的提出了李氏的下場是“待君不誠”以至於“遭逢大難”。

這種“陛下聖明、臣下全責”的態度,成功打動了朱元璋,但對整個李氏的名聲而言,依舊是負累,現在李善長還是有罪之人。

李氏家族也只能允許後代參加科舉,距離翻身還早得很。

李祺不是不想爲李氏平反,但一口吃不成胖子,他不會去以卵擊石。

現在能讓李氏回到京城,重新站上政治舞臺,已經是極限。

而且他又沒真的承認李善長真的謀反,這裡面埋藏了伏筆,玩弄了心機,留下了口子。

等朱元璋駕崩之後,隨時都能反口,有朝一日平反也不算是什麼,反正後世皇帝打老祖宗的臉,這都是基本操作了。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總之大多數人自然猜不到李祺謀劃如此長遠,甚至想到了幾十年、幾百年後的事情。

他們只能看出,皇帝不是要給韓國公府翻案,甚至還要更加嚴厲的打擊胡惟庸黨。

整個李氏,唯一能挑大樑的李祺,不能參加科舉,李氏依舊是個沒有政治前途的家族。

不過李祺不這麼想。

首先要明確一個政治的基本規則——官位≠權力,權力=可以直接調動的資源(官位)+可能調動的資源(聲望)。

他瘸了一條官位這條腿,不可能登頂權力巔峰,但不意味着他徹底沒用,若是他能桃李滿天下,也是相當有能量的。

“既然父皇已經將爲夫的文章傳遍京城,那父皇便是準備見我們了,陛前問答爲夫準備了千萬遍,只爲今日。”

沒有出乎李祺的預料,聖旨很快就從宮中傳出,召二人進宮面聖。

而這輛明顯掛着皇室標識的馬車穿過太平街時,洶涌的嘈雜議論聲紛紛然傳入了李祺和臨安耳中,其中有許多士子在爭論。

“李祺蔑視聖人經典,不聽大儒的教導,難道聽他一個半路出家的連功名都沒有的罪臣後裔嗎?”

“是啊,他纔讀了多久的書,竟然就敢對聖人之言質疑,簡直可笑。”

“你們這些北方人,懂什麼叫朱子之學?敢在我們面前狂言?”

理學在南宋末年時興盛,那個時候北方早就是金國的國土了,南北分割數百年,南方學術繁盛,而北方疲弊,教育遠不如南方,這句話的確是切中了很多北方學子的命脈。

而後明顯有北方口音的學子反駁道:“自朱子亡後,經歷暴元百年,你南方學子難道就能盡知朱子之意嗎?

我看李祺駁的就很有道理,他不是曲解朱子之意,而是去僞存真!”

“沒錯!李景和的文章註釋之上皆記有年月,洪武二十三年六月時,他尚且稚嫩。

但短短一年時間,其文章之恢弘,評註之老辣,就已經讓我望塵莫及,連望其項背都做不到。

他這樣的天才做出的註釋,就是朱子本意。”

儒家是非常推崇聖人的,甚至認爲聖人生而知之。

“古者有云: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李景和遭逢大變頓悟,我看他便是當世可傳承聖道之人,豈容爾等置喙!”

但這些聲音很快就淹沒在了更多討伐質疑的聲音中。

車廂之中,臨安公主握着李祺的手,有些擔憂的安慰道:“夫君莫要在意,只要父皇喜歡即可,而且同樣有士子支持你。”

李祺聽着這些爭論,嘴角微翹。

他根本不在意時人評論,做皇帝手中的刀,日後所要面臨的狂風暴雨還不知道有多少。

道統之爭,既分高下,也決生死!

他這一生不能站在高處,那就爲後世子孫鋪個錦繡前程!

如今看來,形勢比預想中要好,南北之爭,已經有了苗頭。

在李祺眼中,這是另外一把神劍的鑄造材料。

馬車漸行漸遠,身後的聲音也漸漸歸無。

不多時,馬車停下,站在巍峨的皇宮之前,臨安公主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她曾經以爲她這輩子都回不到這裡了。

“咦?”

臨安公主在感慨,李祺卻見到了一個有些沒想到的人進了宮。

“刑部尚書楊靖?”

似乎是感受到了李祺的目光,楊靖在踏進宮門前回頭看了一眼,二人的視線對在了一起,一閃而過的鋒芒,而後齊齊拱手行禮。

楊靖轉回頭臉色瞬間陰沉。

李祺眼中厲色也勃然而升。

“楊靖這個時候進宮,一定是來彙報王五之事,這件事表面上只是幾個普通百姓,但是卻牽連了地方官、兵部、五軍都督府、衛所,牽一髮而動全身,楊靖一定是焦頭爛額,要了解完全情再做決定。”

李祺只覺得上天都在助他,恰好是他進宮面聖這一天,楊靖來彙報這件事,這豈不是楊靖自己在往刀刃上撞!

“請公主與駙馬隨奴婢進宮。”

從宮門到奉天殿尚有一段距離,楊靖已不見蹤影,直到李祺與臨安公主被帶到側殿,才聽到了楊靖的聲音,他正在回朱元璋的詢問。

李祺聽了幾句,眉角眼梢便帶起了笑。

果然如此!

果真如此!

楊靖啊,你自己找死,可就不怪我了!

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24章 喪鐘已鳴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57章 艱難困苦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20章 千里孤墳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53章 掛冠而去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51章 但行好事第22章 心、理之學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9章 宗族社稷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65章 燕王何意第55章 李祺之爲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43章 前奏之曲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65章 燕王何意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18章 斬九卿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45章 燕王世子第64章 當問何罪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90章 五年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61章 朱允炆死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71章 賜汝王冠
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89章 立地成聖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24章 喪鐘已鳴第48章 元宵之夜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57章 艱難困苦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20章 千里孤墳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53章 掛冠而去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51章 但行好事第22章 心、理之學第71章 總該有些氣節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9章 宗族社稷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12章 天下何人不識君?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92章 朱棣:爲李祺加恩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49章 國有名王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47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192章 二官殺一第65章 燕王何意第55章 李祺之爲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7章 奉天殿脣槍舌戰第43章 前奏之曲第22章 心、理之學第186章 大明的未來交於你第19章 宗族社稷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65章 燕王何意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52章 殿中抗辯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18章 斬九卿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38章 胥吏潘三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45章 燕王世子第64章 當問何罪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90章 五年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177章 禮部衝突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11章 李顯穆問諸臣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15章 陰謀之始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42章 雨盡天明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61章 朱允炆死第64章 當問何罪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71章 賜汝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