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

草原上自負的雄鷹終究沒能跪下來,於是大明的皇帝挽着弓,迎着草原上橙紅如海的夕陽,射出了那一箭,哀鳴啼叫,雄鷹墜地。

瓦剌倉皇流散。

這是朱棣的第二次北征,他用事實證明了,大明軍團在野戰中,依舊是無敵的。

大軍南歸。

回到京城時,時間定格在永樂十一年七月。

論功行賞,數月前滿懷笑意的戶部尚書夏原吉哭喪着臉,拿出大筆大筆的錢糧布帛賞賜給士卒。

朱棣心情大好,在奉天殿中設宴,廣邀京城四品以上官員,又於太廟告祭先祖神靈,李顯穆知道皇帝其實是想向先帝誇耀功績。

“爹啊,你看兒子把大明治理的多好,建文帝那廢物能比得上兒子嗎?大哥怕是也不如我吧。”

八月金秋,順天府鄉試雲集了北直隸以及各省在京城考試的考生,足有上萬人,向着舉人之位衝擊。

李顯穆的門檻簡直要被踏破,如天上星辰般繁多的心學士子前來拜訪他。

雖然李顯穆並沒有在學術上有任何彰顯,不是當世大儒,但他是李忠文公選定的繼承人,且爲心學的弘揚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士林中也漸漸有了些聲望。

不過李顯穆將這些學子面見的請求通通婉拒,言稱“我此番擔任順天府鄉試主考官,不宜在考前見諸生,以免有舞弊之嫌疑”。

這番話傳出後,這股風潮才漸漸消散。

心學已經踏上了光明之路,誰都知道李顯穆是最大得利者。

既然如此,就不必再上躥下跳,招搖的惹人厭惡。

李顯穆按部就班的主持永樂十一年的鄉試,未出什麼岔子,經過永樂十年的心學理學之爭,今年鄉試有大約兩成的學子都選取了心學,尤其是浙江、北直隸這些心學已經頗有勢力的省中,選擇心學的學子遠超想象。

這實際在事實上說明了一件事,心學從理學改良顛覆而來,遠比理學更優越,更得人心,有識之士都能看得出來,按照這種速度下去,若理學沒有改良,依舊是現在這種模式,可能五十年後,就會被心學按着打了。

李祺和李顯穆都不知道,王艮在浙江收了一個很對脾性的弟子,叫做于謙,王艮認爲于謙能夠傳承他的衣鉢,也必然會成爲心學的干將之一。

于謙參加了永樂十二年的浙江鄉試,並被錄取,在浙江,類似於謙這樣的有志青年,加入心學的很多,這些人大多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能摒棄門戶、地域之見。

雖然沒有形成現代有黨章的政黨,但心學持彌合南北、天下一家的理念,還是能得到徹底貫徹的。

在各省鄉試結果出來後,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竟然向李顯穆送來了一封信,是衍聖公。

李顯穆握着信只覺哭笑不得,而後緩緩收起笑意,深深沉思着,他當然知道衍聖公爲什麼來信,因爲心學前途大好,他父親李祺的地位必然再度升高,李氏又同時握着政治權力,成爲了儒門的頂樑柱。

衍聖公府之所以能有這麼高的地位,和儒生是脫不開干係的,無論儒生心裡怎麼想,可表面上他們都尊崇孔聖人以及聖人後裔,因爲孔聖人是他們對抗皇帝的工具。

李顯穆沉默許久給衍聖公回了信,信中大大稱讚了孔聖人萬世師表的地位和貢獻,甚至引用了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的南宋詩句,如此作爲原因很簡單,現在心學或者李氏還代替不了孔子的地位。

鄉試後的京城愈發熱鬧,因爲緊鑼密鼓的開始準備會試,諸省的舉人都赴京準備參加永樂十二年三月的會試。

即便朝廷還沒有頒佈,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會試主考官必然還是禮部右侍郎李顯穆。

原禮部左侍郎鄭歡如願晉升禮部尚書,這實際上屬於越級提拔,因爲禮部尚書實權雖然屬於下三部,但名義上是六部之首,按照慣例,禮部左侍郎會先到其他六部中遷轉一下,比如工部尚書或者刑部尚書,而後再升任禮部尚書。

李顯穆並沒有填補禮部左侍郎的空缺,朝廷將戶部右侍郎調任禮部左侍郎。

當這道任命下來後,官場上的聰明人就知道李顯穆在禮部待的時間不會長了,很可能在會試和殿試結束後,就會被調出禮部。

京城小道消息中流傳着,李顯穆進禮部一是帶着任務去整胡英,二是改革如今的科舉制度,現在這兩項任務都完成了,自然便到了離開的時候。

實際上是李顯穆覺得他在禮部中已經發揮不出太大作用了,畢竟短時間內也不能再製造一場心、理之爭的動亂出來,於是在北征大軍返回朝廷後,向皇帝請求調任。

朱棣只略作考慮就同意了。

時間匆匆而行,很快京城中就落滿了寂寥的秋葉,冬日在無人知曉間便落下,直到寒風颳過,皚皚白雪落滿了京城,才恍然,寒冬真的到了。

又是新年至!

永樂十二年大年初一,李氏祭祖,族長李顯穆帶着一衆李氏子孫於祠堂中爲祖宗上香。

【系統版本更新結束,當前版本2.0.2(永樂天下),請接收。】

【李氏家族的聲望和家族等級,將不僅僅計算族長以及嫡系子弟,而是涵蓋更廣義的李氏。】

當李祺接受着香火供奉,覺得自己身體都凝實幾分時,系統再次傳來了更新的聲音。

“更廣義的李氏。”

李祺目光落下,帶着無限的感慨,終於等到了這一日,雖然依舊沒有突破只有李氏嫡系才能算作子弟的規定。

也就是說一旦李氏嫡系斷絕後,家族就算滅絕。

但這條更新的內容卻解決了困擾李氏實力最大的人口問題,李祺將目光投向外間的李芳和李茂,還有他們二人的孩子,未來這些孩子成長起來後,都將是李氏的中堅力量,甚至以後不必侷限於嫡子,庶子也會是力量的來源,李氏的實力必將快速的膨脹起來。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多團結才力量大。

李氏若是一直走孤臣路線,那就沒有任何抵禦風險的力量,皇帝什麼時候再來一次抄家滅族都沒有還手之力。

雖然李氏不能做皇帝,但卻可以成爲影子皇帝,建立一個深層政府,控制一切。

甚至通過立憲鬥爭,把皇權徹底關住,只有限制住皇帝,李氏才能長長久久的存在下去。

隨着李氏族人的祭拜,李祺能感受到香火在蓬勃的增長,他能感覺到自己和族長李顯穆的聯繫多了一絲絲。感受最深的是李顯穆,當他跪在宗祠中時,和從前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他能清晰的感受到,一道似有似無的視線落在自己身上,他強行壓抑着心中的激動,主持着此次祭祀。

待主持完後,李顯穆一年留在宗祠中,開始祈求屬於永樂十二年大年初一的訊息。

這一次他所得到的訊息僅僅是條藍色的,這也是李祺第一次知道,原來並不是每一次都有紫色信息,甚至就連藍色信息也僅僅只有三條。

【十六年山東旱】

這是此次李顯穆得到的信息,只一看,他便深深皺起了眉頭,能讓父親不惜浪費一年一次的機會,來親自提點的信息,恐怕不僅僅是普通大旱那麼簡單。

無論如何,總是要先做好準備,李顯穆再次叩了首,便離開宗祠,思索着怎麼能合理的不引起他人懷疑的去應對山東大旱。

大多數人都以爲李顯穆必然十分重視今科會試,畢竟這是他第一次擔任主考官,並且心學第一次在科舉層面上登堂入室,衆人猜測他必然要大肆彰顯。

甚至就連皇帝也將他召進宮中,暗示囑咐他要好好準備,但不要太過火。

事實卻並不是如此。

有些事在確定的那一刻就已經結束了。

心學破冰就已經足夠,更多的東西,李顯穆並不追求現在去做,雖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但那是因爲李顯穆要做的事太多,落實到每一件事上,他還是很審慎的。

最終會試在所有人震驚之中波瀾不驚的度過,李顯穆也並沒有如同衆人所想象的那樣一定按照心學錄取士子,只要寫得好都能得到上佳的評語。

反倒是殿試時,皇帝親自點了些心學的試卷到前面,此舉讓更多人看到了如今的現實,當今聖上至少表面上是更喜歡心學的,至於原因,大概是因爲李氏兩代輔佐。

在殿試結束後,李顯穆新的任命也下來了,朝廷將他任命爲工部左侍郎兼任順天府尹,而後便是兩道重要任務壓了下來,他要負責爲皇陵修建做最後封存以及擴建宮城和建造一處皇家園林,這都是一等一的大事。

工部侍郎很簡單,但順天府尹就很微妙。

衆所周知,大明朝有十五個省級單位,即所謂兩京一十三省,十三個省的主官衙門都是布政使司,但南北直隸則沒有布政使司,更沒有後世清朝的直隸總督。

南北直隸是直接由六部所管轄,比如稅收直接就戶部負責,戶部十三個清吏司分別負責一部分府縣,司法由刑部負責,以此類推。

所以南北直隸的知府上面是沒有省級單位上司的,其中應天府尹和順天府尹則高人一等,隱隱半擔任了省級的角色。

這個職位給了李顯穆,可以說是煞費苦心。

畢竟李顯穆已經是正三品侍郎,若是將他外放,擔任從二品的布政使,表面上是升了一級,但實際上京官本就高一級,從二品的布政使進京擔任侍郎屬於升職。

而且朱棣也並不希望李顯穆真的長時間離開京城,於是選擇了順天府尹這個職位。

李顯穆對此不置可否,他心中有另外一個想法,但卻不好明言,那就是北直隸巡撫。

在朝廷任命下來後,李顯穆卻並沒有去赴任,而是轉而忙着人生大事。

他那個從永樂元年就定了親的未婚妻,在永樂十二年終於及笄了,二人的婚事自然也早早提上了日程。

朱棣既是李顯穆的舅舅,又是張婉的姑父,這等親上加親的身份,他慷慨的讓李顯穆去準備婚事,等到婚事後再上任即可。

張婉的及笄禮舉辦的很是盛大,她是大明第一勳貴英國公張輔的嫡長女,親姑姑是受寵的張貴妃,未來夫君是如今大明最顯耀、前途最好的李顯穆。

她從一生下來就沒有吃過苦,往後的日子也已經能看到一輩子順遂,這輩子吃過最苦的可能就是藥。

生得好、嫁得好,女子一生兩次投胎的機會,她都抽到了最上等的籤運。

滿京城的貴女沒有不羨慕她的好命的,甚至張婉自己都覺得自己命好,這些年來每每自省,所行所爲是否能配得上如今的榮耀。

倒是養出了個溫婉賢淑的性子。

誰又能知道,歷史上她難產而死,十幾歲的年紀就香消玉殞呢?

這一世嫁到李氏,扭轉命運對她而言也算是一樁幸事。

英國公張輔子嗣不昌盛,嫡子身體不好,膝下只有幾個女兒,都很受寵,尤其是嫡長女張婉,一場女子的及笄禮,縱然想要低調,可因爲皇帝都派人送了禮來,想低調也低調不了,竟然引來了半個京城的權貴。

這盛況什麼讓張輔感覺不到興奮,眼底深深隱隱有一絲憂愁。

李顯穆自然要隨母親前來參加未婚妻的及笄禮,察覺到岳父的擔憂,卻不知如何安慰。

大明軍方第一人的英國公,加上未來註定會成爲大明文官第一人的李顯穆。

皇帝的每一次擡舉,都像是催命的利刃。

“顯穆,待你和婉兒成婚後,我就漸漸退居二線了,除非陛下親自宣召,兵權我漸漸讓出去,總不能擋了你的路。”

翁婿二人沉默了會兒,張輔突然說出了這句話。

李顯穆微微嘆口氣,哪裡有那麼簡單,以他的猜測來看,皇帝根本就沒忌憚他們翁婿二人。

至少現在是沒有忌憚的。

張輔想要卸下擔子是不可能的。

李顯穆將猜測說出,張輔也幽幽嘆了口氣,他又何嘗不知呢?

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21章 學府諸生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31章 尊位大成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35章 統合!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28章 意滅靖寧第44章 最後一夜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21章 學府諸生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18章 斬九卿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90章 五年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54章 大勢人心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18章 斬九卿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34章 東宮相邀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48章 元宵之夜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52章 殿中抗辯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37章 李祺收徒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90章 五年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54章 痛斥第81章 直入宮中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38章 胥吏潘三第99章 哀榮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60章 皇帝后悔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47章 不足與謀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
第174章 太想進部了(第五更)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21章 學府諸生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31章 尊位大成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35章 統合!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77章 大明道統在我之言大寫一個慘,住院了第28章 意滅靖寧第44章 最後一夜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85章 時代變了第21章 學府諸生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01章 永樂六年春第4章 鑄劍試問公卿利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18章 斬九卿第83章 《元史》的監修乃是李善長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40章 挽狂瀾於既倒第190章 五年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54章 大勢人心第94章 傳承的故事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95章 真是親父子啊第118章 斬九卿第28章 意滅靖寧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73章 磨了五年的神劍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34章 東宮相邀第93章 再不進宮了第197章 衍聖公爲何不殉國?第143章 語滅大臣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1章 走馬上任爲哪般第48章 元宵之夜第27章 深藏功名第103章 有聖諭自洪武三十一年來!第141章 蒼天爲證,臣言無虛第170章 花之御所第31章 尊位大成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16章 相鼠尤言昭德行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8章 順昌逆亡亂士林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52章 殿中抗辯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176章 託付 知秋第145章 心學向南第37章 李祺收徒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90章 五年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54章 痛斥第81章 直入宮中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第81章 直入宮中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38章 胥吏潘三第99章 哀榮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60章 皇帝后悔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47章 不足與謀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