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

第114章 伯父,我是個假聖人啊

李顯穆一時沒有說話,張輔看出他有些爲難,神念電轉,驚駭問道:“顯穆,你不會是想朝廷派一大將永鎮安南吧?

這絕不可行!”

說罷他起身在屋中踱步走了幾圈後,又低聲道:“這個想法尤其不能上書陛下那裡,特別是遷都在即,否則你我兩家必遭禍殃。”

無怪乎張輔反應這麼大。

爲什麼雲南能有沐國公府永鎮,而且效果很不錯的情況下,明朝廷卻不思在安南效仿呢?

封建這種原始的制度,現代人能想到的,難道古代這些人尖子就想不到嗎?

其實原因很簡單,雲南能永鎮公府,是因爲它的地理位置很特殊。

雲南本身就非常的不穩定,東北方向的貴州是在永樂年間纔剛剛設立布政司的,到處都是世襲的土司,時不時叛亂,又因爲橫斷山脈,朝廷實際上難以用兵控制;東邊的廣西號稱十萬大山,漢人人口只佔據十分之一;西邊和南邊表面上是宣慰司,但實際上和外邦沒有區別,同樣到處都是山脈,難以統治。

歷史上沐國公府兩百年都在不斷的平亂,僅僅維持統治就頗爲艱難。

而且雲南的維持統治,一靠遷徙了漢人軍戶過來,二靠北邊已經成熟了兩千年的擁有大量漢人人口的四川,保證了中原王朝能時刻居高臨下控制雲南。

說白了,雲南已經失去了漢人政權割據的土壤,即便如此,朝廷尚且擔心過雲南割據。

安南比雲南形勢更不穩定,相鄰的雲南和廣西完全不足以控制這裡,稱之爲孤懸域外,毫不爲過。

如果把一個漢人大將鎮守在這裡,稍有異心,吞併中南半島,那將會出現一個遠比黎朝強大的割據政權!

既有山川河流作爲抵禦北邊的屏障,又有肥沃的土壤作爲產糧區,還有來自中原的技術、人口。

這個政權甚至擁有漢人的宣稱。

在朝廷現在遷都北平,擡北壓南的態勢下,一旦有變,半壁江山都可能有失!

現代人總有種肉爛在鍋裡的想法,可對於一箇中央集權專制的國家而言,天無二日、地無二主纔是最重要的,所以朝廷寧願丟掉安南,也不會往這裡世鎮一個極大可能會割據的王府或者公府。

即便朱棣有超邁漢唐的志向,但底線本就是不容觸碰的,即便是乾隆那種對領土有巨大渴求的皇帝,也沒有想過在中南半島這裡世鎮王公。

讓中南半島保持蠻夷、落後、分裂、虛弱的狀態,纔是對中原王朝最安全的選擇。

見到張輔的反應,李顯穆就知道父親所說的最穩妥的辦法是不可能成行了。

他當即改變主意,輕聲道:“伯父誤會了,那等大逆之言,小侄怎麼可能上秉陛下呢,那豈不是置你我兩家於死地嘛。”

張輔神色緩和下來,剛纔真的是嚇了他一跳,沒好氣道:“我就說你這孩子,也不像是那冒失的性子,怎麼會提出那等僭越的建議,你是怎麼想的,說來看看。”

李顯穆先問,“伯父覺得將其土民,屠殺殆盡可能成行否?”

“斷無可能!”

張輔斬釘截鐵的說道,“不要說屠殺殆盡,屠十之一二都不可能。

自古以來行軍打仗被屠殺的,總是河北、山東、河南、黃淮、江南地區的百姓。

爲何如此,因爲大城聚集,如同囚牢,城外廣闊,阡陌交通,一望無際,所以逃無可逃、避無可避,只能引頸就戮。

可你什麼時候聽說過有人在雲貴、福建、兩廣、湖廣、巴縣、太行山、隴西這種地方屠殺過,山林、河流、草原、沙漠,這些不僅僅是軍事屏障,也是朝廷大軍不會長久停留之地。

大軍一來,土民便躲,又不能分軍,不消幾次,大軍便疲乏,再待瘴氣一至,只能退兵,否則皆死無葬身之地,不是我吹噓,如今安南之亂,數遍朝廷能率軍平定的,不超過三指之數。”

郡縣穩不住、封建不可能、土民又殺不光、滅不盡,這簡直是一根筋、兩頭堵,好像除了放棄別無他法,張輔深深皺起了眉,被李顯穆這麼一說,就連平定安南的喜悅都沒了幾分。

“伯父莫急,小侄心中已然有成算,方纔您所說的那些恰好可以寫一片《安南論》呈遞給陛下,您是平定安南最大的功臣,陛下一定會重視。”

李顯穆伸手指向安南堪輿圖中的一處,“伯父,若是我大明在這裡修建一處港口,而後築城、駐軍,又當會如何呢?”

李顯穆所指的正是後世越南的海防港,位於北部灣北部,在海南島西北方向,這是越南北部最大的深水港。

張輔聞言頓時一驚,作爲大將,他本能的研判着,“若是在這裡築城而後駐紮衛所的話,有軍事直接調兵,且能夠從海上供給糧草。

不對!”

張輔突然反應過來,直直盯着李顯穆,“你在打下西洋的船隊主意?”

李顯穆毫不掩飾點點頭,“那麼龐大的船隊,數百艘寶船,兩三萬人僅僅在海上做些生意也太浪費了。

若是用來駐守海上溝通內外,纔算是真正物盡其用。”

張輔又仔仔細細的看了許久,才緩緩說道:“看來你思考這件事很久了,若是現在給你一個機會,讓你去說服陛下,你有幾成把握。”

李顯穆沉吟許久,“六成!”

實際上連六成都沒有,有些觀念對於現代人來說是理所當然,可在這個時代卻是難以改變的根深蒂固。

不要覺得下西洋就代表大明有海權意識。 “六成啊。”

張輔有些焦慮的在書房中踱步,喃喃自語道:“六成有些低了。”

李顯穆突然插嘴道:“安南再叛亂幾次,成功機率會更高的。”

張輔豁然轉頭望向李顯穆,他臉上的表情很精彩,因爲他對這句話不知道該做出什麼表情。

安南叛亂說說容易,可那是要死人的。

可李顯穆的表情卻很平靜。

“伯父,這世上從來都沒有理所當然的事情。

不經歷失敗的苦痛,就會僥倖於暫時的成功,不到山窮水盡的那一刻,人就會得過且過,只有快要失去的時候,纔會緊緊抓住最後的稻草。”

李顯穆一字一句的說道:“安南的局勢越差,這一策被認可的可能性就越高,這不就是顯而易見的現實嗎?”

張輔仔仔細細的打量着李顯穆,他好像第一次認識李顯穆一樣,良久才帶着未盡之意道:“顯穆,我本來以爲你和李忠文公是一樣的人,現在看來,你們是完全不一樣人啊!”

“父親生前說他是假聖人,我是真聖人。”

李顯穆臉上揚起一絲誠摯的笑意,“我覺得父親每句話都頗有道理,可唯獨這句話,父親說的不對。

而且大錯特錯。

我從來沒有見過像父親那樣,真正以天下爲己任且平等對待萬民的人,無論是高官權貴,還是販夫走卒,在父親的眼中皆無不同。

而我,不提也罷。

他纔是那個真聖人,我纔是那個假聖人。”

李顯穆明明在笑,張輔卻從他的瞳眸中感受不到一絲笑意,只有黑暗幽深,以及森森寒意,彷彿有無盡的漩渦,要將人吸入其中。

“哈哈哈。”

張輔突然笑出聲來,“假聖人好啊,你若真是個聖人,我反而要擔心你的未來了,這個世道,聖人可不容易活下去,李忠文公簡直是個奇蹟。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安南之事,我會旁敲側擊、潛移默化的向陛下灌輸。

若是再有安南叛亂,我會向陛下請求海路並進,讓朝廷看到海路對控制安南的必要性。”

李顯穆躬身拱手作揖道:“待日後此大事成就,伯父必將名留青史,而立下安萬世之功者也,千百年後,安南必將處處皆立‘張公祠’,祭祀伯父開拓安南之功。”

那等煊赫場面縱然張輔亦心馳神往。

心緒平復後才喟然嘆道:“此番你力主遷都,且在金鑾殿上仗言恢弘,一時之意氣倒是縱橫,但得罪的人亦是不少,接下來對你的攻訐怕是不會少。

況且你竟然入了東宮,深度參與進了奪嫡之爭中,漢王可不是好相與的。

即便他暫時不動你,你身邊的那些人,諸如陳英、解縉、王艮等人,怕是要遭殃了。”

李顯穆沉默了一瞬,而後才緩緩說道:“入東宮乃是身不由己,太子殿下親自問了,總不能拒絕。

至於諸友人,便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說起奪嫡之事,縱然是李顯穆也只有悲觀,在當今皇帝這般強勢的君主之下,即便是太子也護不住他的東宮屬臣,更不用說他區區李顯穆。

天將傍晚時,李顯穆自英國公府離開。

“安南之事急不來,但有英國公這位當朝重臣時時放在心上,應當是沒有大問題了。”

李顯穆坐在馬車上琢磨着,“那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遷往北京後,如何控制江南之事。

李時勉等人說的經濟問題,確實牽連着巨大的利益,接下來朝廷之上必然又醞釀着巨大的利益之爭,必須要造作大案纔是。”

————

永樂六年春,橫置已久的遷都之議終於以永樂皇帝的完全勝利而告終,隨之而爆發了江南七大案中的“遷都案”,近千名官員、士子在這場大案中或赴於黃泉、或革除功名,這是自“元史案”後,朝廷第二次有意識的打擊江南士族,江南諸士哀稱“朝廷有意與世家有力者爲難,以威劫江南人也”,據北而壓南的政治態勢初步形成,北京逐漸成爲明朝唯一的政治中心。——《永樂江南大案見聞錄》

(本章完)

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51章 但行好事第62章 面見朱棣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59章 榮耀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6月底病中隨筆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25章 儲君之位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50章 慨然赴死第58章 道衍和尚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59章 榮耀第52章 殿中抗辯第51章 但行好事第57章 艱難困苦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36章 閱卷若何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90章 五年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49章 國有名王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24章 喪鐘已鳴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59章 榮耀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52章 殿中抗辯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24章 喪鐘已鳴第27章 深藏功名第61章 朱允炆死第52章 殿中抗辯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59章 榮耀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18章 斬九卿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57章 艱難困苦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45章 燕王世子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50章 慨然赴死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49章 國有名王
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9章 幕後之人終得知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32章 七星寶刀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51章 但行好事第62章 面見朱棣第43章 前奏之曲第159章 榮耀第10章 聖賢降世李顯穆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6月底病中隨筆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84章 大風起兮第72章 永樂天下第188章 永樂十二年:後裔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25章 儲君之位第70章 大明制度設計第50章 慨然赴死第58章 道衍和尚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59章 榮耀第52章 殿中抗辯第51章 但行好事第57章 艱難困苦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36章 閱卷若何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120章 降神香,父子相見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91章 李顯穆入國子監第69章 何爲忠臣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90章 五年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25章 斡難河畔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33章 英雄狗賊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61章 滾滾長江第175章 推位讓賢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49章 國有名王第65章 燕王何意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53章 掛冠而去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24章 喪鐘已鳴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59章 榮耀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52章 殿中抗辯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17章 劍指顯穆第126章 廷議對峙鄭和!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76章 有三問罪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章 一朝流離六百年第24章 喪鐘已鳴第27章 深藏功名第61章 朱允炆死第52章 殿中抗辯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79章 陷阱(第五更)第97章 浪花淘盡英雄第107章 慨然陳詞於東宮第159章 榮耀第165章 永樂九年,第二次道具信息第118章 斬九卿第113章 登英國公府說張輔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56章 哭到我李氏祖宗面前來第57章 艱難困苦第61章 朱允炆死第178章 程序正義(第四更)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45章 燕王世子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50章 慨然赴死第144章 言出禍隨第136章 太子赴南京,妖氛起東南第134章 君臣交心搶白銀!第58章 道衍和尚第146章 劍指漢王第49章 國有名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