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痛斥
江南三省諸生,萬萬沒想到,妖術和白蓮教禍事未起,巡撫衙門竟先催逼去年與今年的奏銷之糧。
一石激起千層浪!
相比於妖術之事的無端風起、白蓮教之事的無中生有,奏銷之事可謂牽涉廣大。
江南風雲變色,縱然李顯穆待在巡撫衙門中,那些飄蕩於江南之上的狂風驟雨亦緩緩落進他的耳中。
“急了。”
李顯穆隨手撣了撣緋色袖口並不存在的灰塵,同衆人灑然笑道:“急了好啊,說明抓到他們的痛點了,接下來便看看他們手段,我很期待。”
話落尾音,透着森寒,恍若金鐵刮過冰面。
不多時,江南頭面上的人物便登入了巡撫衙門,他們有些人提前就知道李顯穆要爲南征大軍籌集糧草,可也沒想到是逼着大族交。
“撫臺,奏銷乃是朝廷國策,既已成冊,再行催逼實爲不妥。”
“是啊撫臺,這等催逼豈非置民心於不顧,朝廷於江南之地,民心盡失啊。”
“撫臺,若要催糧,自可一道令下,江南三千萬生民總能爲大軍籌集,又何必要盯着良善之民催徵呢?”
眼前這些江南大員,省府大員、六部尚書,個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此刻卻黑壓壓一片齊聚於巡撫衙門。
語氣雖然還算平和,可這就是赤裸裸的施壓。
畢竟這麼多二三四品的官員,一起說一件事,就算是皇帝也要考慮一下影響。
碰到性格弱一點的皇帝,可能就直接收回成命了。
“呵……”
一聲清晰而略帶嘲諷的輕嗤,打破了凝滯的空氣,李顯穆並未起身,依舊端坐主位,指尖漫不經心地摩挲着溫潤的玉帶板。
“真是好大的陣勢!”他聲音不高,卻清晰地穿透整個廳堂,李顯穆這份態度讓衆人已然心覺有些不妙,“換作其他人,誰能面對諸官生而不畏懼呢?
諸位可知陛下爲何派本官來江南了嗎?”
果不其然,李顯穆張口便是誅心之言!
簡直與當初接風宴上,說江南大搞獨立王國,如出一轍。
不待衆人細想辯駁,李顯穆已然猛地擡起眼,掃過堂下每一張臉,喝然道:“因爲我叫李顯穆!
太祖高帝的外孫!皇帝的外甥!長公主的嫡子!大明第一勳貴英國公的女婿!”
江南一衆人聯袂而至,要攜手以成勢,於汪洋之上掀起滔天巨浪,讓李顯穆這一葉扁舟知難而退,李顯穆便堂而皇之的告訴所有人,他不是一葉扁舟,而是一座足以鎮海填洋的高山!
我有背景,而且時刻準備着用!
李顯穆朗聲大笑起來,震得堂中燭火都爲之搖曳,可衆人卻聽的分明,那笑聲裡沒有半分暖意,只有刺骨的凜冽。
堂中衆人臉色早已是煞白一片,一般背景是用來保命的,越是有背景的人,越是不願意用,因爲用了背景就證明你能力不行,於仕途有礙,可李顯穆幾次三番不按常理出牌。
只聽見李顯穆的聲音依舊響徹,“好叫你們知道,我李顯穆三歲的時候,先帝就帶着我在奉天殿觀政了。
本官見過的、聽過的、經歷過的,你們加起來都比不上,還以爲一起來這裡逼宮,就能震懾的住我嗎?”
“你們錯了!”他聲音陡然拔高,如同驚雷炸響,“大錯特錯!”
說罷最後一句,李顯穆猛地站起身,緋色官袍的下襬,因劇烈的動作而蕩起一道凌厲的弧度,如同翻涌的血浪,這是皇帝御賜!
李顯穆一手按在腰間同樣御賜的玉帶之上,身形挺拔如鬆,帶着一股睥睨天下的氣勢,指着衆人厲聲喝道:“這大明的天下,還輪不到你們說了算。
堂堂二品的堂官、藩臺,州府的父母官。
哪一個不是天子的門生?
哪一個不是讀聖賢書的飽學之士?
如今竟膽敢坐在本官當面,將本官當作稚童蒙騙,說這些狗屁的通融之語。
看來接風宴上,本官還是太仁慈了。
爾等這等人,頭頂的烏紗便摘了吧,妖術之事怕也不是偶然,再敢多言一句,本官也只能稟明陛下,把你們送去交趾了!”
赤裸裸的威脅一出,堂中衆人臉色頓時一變,以妖術之事血洗江南自然不行,可拿下幾個烏紗,卻輕而易舉,李顯穆縱然不願以子虛烏有之事殺人,但貶謫卻不在意。 “撫臺還請息怒,我等絕無此意!”
“撫臺,天下事不可急,我等亦不過是同撫臺商議。”
“此中干係甚大,撫臺若執意而爲之,必釀成風波,爲千夫所指,我等亦是好意。”
這些江南官面人物,紛然開口,許多人開始思索自己到底能不能從此事中脫身。
有人陷的太深,且本就是江南大族出身,難以抽身,有人陷的不深,及時斬斷觸角是能夠脫身的。
當衆人聯袂而至要鎮壓李顯穆時,自然同仇敵愾,可一旦發現李顯穆搬出了僅次於太子藩王的背景,要拼個你死我活的時候,他們立刻就慫了。
正如李顯穆所說,他在江南最差的結局不過是灰溜溜的回京城,照樣能做個清貴之職,以他和皇帝以及太子的關係,未來做個禮部尚書不成問題。
可他們呢?
真的是拿命去和李顯穆的前途兌子!
“千夫所指?”
李顯穆冷笑道:“本官先父曾說過一句話,今日我轉送給諸位——‘擁有敵人並不可怕,這說明你曾爲某件事挺身而出!’
我倒要看看誰何等人要指責我,蒼天高懸於上,這世道終究是黑白分明,本官從不畏懼流言蜚語,也從不畏懼蒼蠅的嗡嗡叫。
言盡於此。
儘可告於江南之衆,本官就在這裡!
諸位請回吧。”
說罷,李顯穆重新坐回太師椅中,再不發一言,廳中錦衣衛則做出“請”的動作,一衆江南官員還沒有那先前的言語中回過神來,只能悻悻離開巡撫衙門。
直到走到巡撫衙門的庭院中,纔回過神來,而後通體生出一絲寒意,衆人互相對視着,眼中皆帶着深深的焦急,李顯穆這樣的人,實在是他們平生所不曾見過。
身上帶着如山如海的淵沉氣勢,說話做事靜如山川大湖,動如九天雲雷,尤其是太正了,正的讓他們自慚形穢,可偏偏他背景還強的讓人不由不畏懼,恍若時時刻刻攜着大勢。
一個帶着近乎無限偉力還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人。
他們不明白,爲什麼李顯穆會養成這樣的性格,他真就沒有什麼顧慮嗎?
李顯穆這樣聰明的人,怎麼會真的相信皇帝會永遠寵信他呢?這樣得罪同僚,難道就不想想以後嗎?
可這世上自然沒人知道,李顯穆真正的底氣是來自於九天之上的父親李祺,若是你知道你的老祖宗是世上唯一真神,你也會相當的有底氣,敢於和任何不法做鬥爭!
巡撫衙門之內,一衆幕僚、使團隨行官員亦頗爲震撼的望着李顯穆,“撫臺,就這麼讓他們走了?既然已經撕破了臉,不若一不做、二不休將其扣押下來!
這樣輕而易舉放走他們,怕是有人會認爲撫臺色厲內荏,反而助漲了囂張氣焰。”
“胡說什麼呢?堂堂二三品大員,豈能隨意扣押?一點政治規矩都不懂。況且哪裡撕破臉了,不過是各自劃出了底線,今日回去後,會有許多人置身事外了。”
李顯穆眼底閃過一絲寒意,“至於那些不願意置身事外的,我正要讓他們將我的態度傳達出去,若是他們覺得我色厲內荏,那再好不過了。”
“撫臺不擔心他們聚衆鬧事嗎?若是鬧大了,可不好收場。”
李顯穆哂笑道:“本官就怕他們不聚衆鬧事,若是真不鬧,從哪裡找理由收拾那些頑固分子呢?”
這下衆人便明白了,撫臺是故意放縱那些人的驕橫之氣,否則江南之地如此廣大,有數十萬生員,這麼多人,其中奸刻之輩,哪裡是能分辨的出來了,可若是他們聚衆鬧事,那便一抓一個準。
這叫引蛇出洞。
這一招李顯穆不是第一次用了,當初遷都之時,便用過這一招,如今又是這一招,真可謂一招鮮,吃遍天。
……
不出李顯穆所料,一衆江南大員前往巡撫衙門,卻鬧了個灰頭土臉,被那位年輕的巡撫痛斥,此事立時便在江南引起了軒然大波。
那些江南大士紳皆變了臉色,萬萬沒想到這位巡撫的態度竟然如此堅決,一衆二三品大員都被威脅要摘了烏紗帽。
有人侃侃而談道:“我看李顯穆不過是嘴上厲害罷了,他從入江南開始,就一直用妖術之事威脅,可直到現在,不說省府大員,甚至就連一個吏員都沒抓過。
不要看他怎麼說,而要看他怎麼做!
我看李顯穆心中明白此事茲事體大,是不願意將事情鬧大的,所以才一次次極限施壓,而不真正動手。
這糧稅,我是不交的。
江南十萬生員,哪個不拖欠朝廷的糧,我倒要看看李顯穆真的敢犯衆怒、抓人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