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大勢已定

第158章 大勢已定

“從來如此,便對嗎?!”

李顯穆這一聲喝問,堪稱振聾發聵!

不及衆人自恍惚中醒來,他已然扶劍踏步上前又大聲喝道,簡直如九霄雷霆落下:“爾等皆是飽學之士,難道連《大學》都忘了嗎?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不止一位聖人、不止一位先賢,告訴你們這世界從不是一成不變。

你們卻在說着什麼狗屁的‘從來如此’,若抱着‘從來如此’的念頭,現在我等還在夏朝的統治之下,高呼着與夏桀時日曷喪!

若從來如此,你們還在泥土裡面刨食、在烈日下勞作,哪裡來的現在錦衣華服、珍饈美食,甚至高高在上呢?

現在!

回答本閣!

從來如此,便對嗎?”

文廟中已然是一片寂靜沉默了。

先前出言激辯的人也訥訥不出聲了。

哭廟的士子皆低下了頭,辯無可辯、道無可道,又何必再出言白白蒙受羞辱呢?

耀耀的光落在李顯穆身上,襯的他愈發高大璀璨,宛如宗教壁畫中的聖徒,不,他扶着劍,面容冷肅,有若審判。

天上的驕陽半隱在雲中,落在地上,便在文廟中劃出一道明暗的界線來。

李顯穆站在高處、沐浴着陽光;江南諸生站在低處,藏於陰影。

“本閣既予了你們生路,便當感恩。

放了你們在世上,便當敬畏。

見了本閣這等講理之人,便當欣喜。”

恍然有聖言落下。

平靜而帶着真意。

“在這黑暗沉沉、伏着殺機的世道上,不知足者,當受刑罰。”

於衆人耳畔,有清風流過,亦有李顯穆的言語,“再一再二、豈有再三再四呢?

你們既作了這事,就知曉必受懲罰,比我大明朝最卑賤的人更甚。

本閣不會殺死你們,死亡豈不是最易之事嗎?

但你們必將褪去此時的榮華,終生爲之贖罪、懺悔。

你們必將遠離大明,在遙遠、蠻荒而絕無文明的域外求生。

使你們於世道上高貴的世僕、侍女將遣散,一切金銀和功名、官職將失去,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們重歸於塵土。

因爲人本是女媧從土裡得來的,便歸在土裡。”

許多人皆癱軟到了地上,臉上滿是呆滯的神色,有眼淚不知覺中流落,有張大嘴不出聲的哀嚎,亦有不自覺的手抖和痙攣。

哭廟之事的最終結果,讓他們難以接受,流放域外,無非瓊州和交趾,剝奪一切的功名,還要抄家奪走一切的財產,自天而落在黃泥地上,沾滿泥巴。

“至此之時,撫臺竟依舊給人一條生路,多少年不曾有人這般了。”

衆江南官吏皆慨然嘆息,政治鬥爭一向血腥殘酷,可如今李顯穆卻願意放這些人一條生路。

李顯穆只是單純覺得,人命珍貴,讀書人的命更是珍貴,培養起來很不容易,與其將這些人殺了,不如流放到交趾,大明的百姓不願意去交趾開荒,只能讓這些罪犯去了。

對李顯穆的稱讚卻不曾停下。

“心胸之寬廣,簡直足以容納天下。”

“這些人當真是…走到這一步,豈不是咎由自取嗎?”

“不能審時度勢,便必然落個這樣的下場,不是今日,亦是明日。”

李顯穆聽着,揮揮手,錦衣衛便上前來將那些哭廟的士子帶離,絕大多數已然失去了行走的能力,被拖行在地上,斯文掃地。

如脫去脊樑的狗一般。

這些前來哭廟的士子被帶走後,文廟中的氣氛卻好似沒有絲毫變化,依舊凝滯如空氣難流。

所有人都在擡頭望着李顯穆。

這位年輕的江南巡撫,以一種幾乎完全無缺的方式,在江南贏得了一場輝煌的勝利。

他將從這場勝利中,得到威望和權勢,以及世人的崇拜和敬畏,而代價……

沒有代價。

不流血的勝利,這是最爲文人所推崇的君子之治,不曾消滅肉體,而是以道理說服,這是聖人才能有的壯舉。

可那位江南巡撫,依舊扶着劍,臉上也沒有絲毫的效益,眉頭皺起如同隆起的高山,眼中好似雪山頂的寒風冰川。

他還想要什麼?

疑問從心底生出,繼而露在臉上,躁動自衆人間升起。

“諸位。”

李顯穆突然開口了,其下衆人猛然散去了一口氣,彷彿有咔嚓的破碎聲,凝滯的氣氛碎開了,“今日之事,將要被記載於史冊之上了,那總該收個尾,做些定論下來。”

李顯穆的第一句話就讓衆人心往下一沉,可卻知道李顯穆所說無誤,浩瀚青史之中,縱然是呼風喚雨的高官顯爵,在青史上,可能也不過是一兩句話,但今日之事卻是必上史冊的。

誰爲忠、誰爲奸,誰爲國爲民,誰有害於社稷,便有個分明。

如今的江南諸官長,自李顯穆下江南開始,都可能會出現在這件事中,是名留青史,還是被人所詬病,無人知曉。

於是便心中有凜然。

“諸位以爲本閣大獲全勝,此刻必定欣喜若狂,威風凜凜嗎?”

又是一句讓衆人爲之不解的言語,爲何不欣喜呢。

“本閣只覺悲哀,大明建極多少年了,不過才四十年,作爲大明最繁華的江南,就已然吏治敗壞到了這等程度,讀書人無恥到了這個程度。

黎民百姓的生計呢?

我大明的社稷呢?

以及,我儒門的千秋萬世呢?

依靠今日在文廟中的那些讀書人嗎?”

李顯穆的手終於離開了劍柄,他甚至直接在臺階上坐了下來,那些曾伴在他身邊的人,都各自左右站在了下面的臺階上,沒有人和他齊平。

他站着,是最高的人。

他坐着,依舊是最高的人!

高大恢弘的文廟在他身後,木質的門包裹着一層金屬發出吱呀的聲音,冉冉的檀香自殿中飄出,太陽照進殿中,有數尊雕像,其中一尊便是李祺。

溫和、睿智、智慧。

似乎在望着李顯穆,又好似在望着越過門檻屋檐後,所見到的湛湛青天。 “你們這些人,和我是不一樣的。”

李顯穆好像在和他們說,又好像在自言自語。

“你們從小開始蒙學、讀書,而後希望考科舉出人頭地,那句話如何講,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在學習聖人的過程中,你們有了些理想,想要治國平天下。”

話語樸素卻深深說在衆人心中,尤其是那些自寒門而出的學子。

李顯穆絮絮叨叨,“可我不一樣,本閣六月能言,九月能書,一歲半已然通明人事。

我年幼時,一半時間都在皇宮中,先帝親自教導,是以我從兩歲就立志要振作大明社稷!

可我一個人是做不到的,我問父親如何才能清平天下,父親說:‘尋找你的同道,一千個、一萬個、十萬個,若有十萬人能踐行你的道,大明就無堅不摧了。’

百姓是做不了我的同道的,我終究只能從讀書人中尋找,江南乃是天下讀書人的匯聚之地,衆英才皆在此地而生,是以我對江南懷有極大的期望。

我不欲以妖術和白蓮教之事牽連江南,不想讓大明英才無端耗在那等鬼神忌諱之事中。”

這是李顯穆第一次明確的說出,他爲何沒有在江南興起大獄,因爲他始終對所有的讀書人抱有希望!

“撫臺啊!”

“撫臺……”

江南一衆士人終於動容,甚至有人爲之落淚。

李顯穆一眼掃過,或真、或假,都不重要,此時李顯穆說出這些話,他們便只能有一個反應。

可李顯穆相信,其中總該有些人是真的,王朝末年時也有願意殉國的官員,如今尚且是王朝前期,官員總該還是有許多清廉的。

“可經歷了欠糧和哭廟之事,我有些不確定了,爾等真的能做我的同道嗎?”

李顯穆的同道。

在此時便代表着正義,代表着對朝廷的忠心以及對大明社稷的重視,反對他的自然便是那些方纔被拖走的大明碩鼠。

李顯穆雖然在問,可卻沒想讓他們真的回答,他徑直說道:“怕是不行了。

從方纔與那些碩鼠相辯之時,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到底是人生來的問題,還是後天成長過程中,所學的東西不對呢?”

冗長的鋪墊後,李顯穆終於對着江南一衆士子,刺出了自己最鋒利的一劍!

自然不能承認是人生來的問題!

否則豈不是說江南之地天生惡人?

須知江南之地欠糧的不僅僅有方纔被拖走的那些人,只不過那些人犯下了嚴重的政治錯誤,參與進了哭廟事件中,才落得了那個最爲悽慘的下場。

即便是第一次被抓捕的三百餘人,也只是被剝奪功名,抄一部分家產,而後流放一部分男丁而已,這種日後是有機會翻盤的。

還是那句話,本質上欠糧不是殺頭的大罪。

既然不是人生來的問題,那就只能是後天成長過程中有問題了。

當衆人紛紛出言後,才發覺這句話也不能隨便說,因爲後天成長的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種人的教導。

朝廷的教導,以皇帝爲首的各項詔令等,以及洪武時期幾乎傳到每人家中的大誥,這個教導誰敢說有問題?

之後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這一項更不用多說,誰也不會說有問題。

那就只剩下一項——

老師的教導有問題!

老師又不是老師,而是傳道、授業的人,他只是一個傳遞聖道的人,李顯穆的劍,所指的東西,便清晰可見了。

是你們學的聖道有問題!

李顯穆這就是純純欺負朱熹人死了,沒人給他說話。

實話說,若平日裡,李顯穆這番話是有些牽強的,因爲完全可以將責任都推倒人身上,畢竟聖人的經典是好的,只不過學的人將其念歪了。

從來沒有說出了事,怪罪學習的經典不好的道理。

但如今是一個頗爲特殊的形勢,李顯穆入江南以來,通過一件件事、一次次的退讓,讓他自己站在了一個絕對的道德高點上。

他有恩於江南諸生。

他完全遵循政治規則,而且更加的寬容,無人可以指摘他。

他身後飄着三把足以斬落一切生命、功名、尊貴,甚至萬古聲名的刀,一把是妖術、一把是白蓮教、一把是哭廟之事!

他不用,卻不代表不能用。

他既有至高的道德優勢,又有皇帝所給予的權力優勢,甚至還有經營出來的大勢優勢。

他已然站在了光的下面,誰指摘他,就是和正道作對!

於是明明很牽強的指摘理學之舉,卻無比的讓人信服,不得不信服,上至六部堂官,下至普通士子。

在今日的場景中,都只能做出唯一的選擇,那就是認可李顯穆的言語。

將一切都歸結到理學之上。

“撫臺說的對,想來是聖人的學問有些東西不合時宜,有些人天賦不足,受到影響,是以讓這些人學壞了。”

“是啊,我看李忠文公曾經提到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就勝過朱子的知行相離,這部分內容完全可以以心學爲綱。”

“今日之事,豈非便是善惡不存於他們心中呢?若是早知李忠文公的善惡之行,或許便能引導他們向正道而行,不至於有今日之事了。”

這些人大多能屈能伸,況且在這些人中,本就有許多對理學不滿,認可心學之人,鼓譟着說出這些話來。

雖然不是徹底批判理學,可這等場景,亦是許久不見,只有在李祺還活着的時候,南京才曾經有過這樣的盛景。

“諸位所言,本閣甚是欣慰,哭廟之事事關重大,本閣雖在江南一時不得返回京城,但其中原委卻要儘快上呈陛下。

今日之結論,乃是諸位與本閣共同得出,本閣這就在此寫下今日之事,還請諸位同本閣一同蓋印,這便派人送到御前。”

李顯穆面上笑起。

眼底冰涼。

諸江南大員皆拉着一張臉,說不出是否不情不願,但還是一一上前蓋上了私印。

相互對視一眼,各自苦笑,早知道今日就不來了,這下可真是上賊船了。

李顯穆將衆人之名收起,而後驕傲環視諸江南士子。

衆人皆眼光一觸,而後帶着些不自然的垂下。

不殺人。

亦可凌駕於諸人之上!

流放了他們,抄了他們的家,天下人還要稱讚他有君子寬容慈和之風!

(本章完)

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58章 道衍和尚第42章 皇帝所託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31章 尊位大成第89章 立地成聖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76章 有三問罪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47章 不足與謀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47章 不足與謀第47章 不足與謀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50章 慨然赴死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63章 入宮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27章 深藏功名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55章 李祺之爲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68章 日本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168章 日本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75章 請重修史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38章 胥吏潘三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18章 斬九卿第185章 時代變了
第57章 艱難困苦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8章 天闕之上辯天經第58章 道衍和尚第42章 皇帝所託第78章 今日終脫罪身第31章 尊位大成第89章 立地成聖第26章 聖君無過第167章 雙劍合璧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129章 新的道具!第59章 飲馬長江第131章 救太子於危難之間第82章 御前會議,泰半南人第181章 宋儒?明儒!第121章 諄諄教誨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196章 世修降表第162章 事了終歸去第76章 有三問罪第42章 皇帝所託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98章 以衍聖公相威脅?第116章 南人異動第23章 格物大道第128章 海洋時代第80章 元史之事終發第132章 大明財政會議!第100章 點燃此香,就能見到父親嗎第47章 不足與謀第98章 東風夜放花千樹第25章 儲君之位第172章 萬世一系第47章 不足與謀第47章 不足與謀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195章 我以威望服萬民第155章 功名去罷第106章 破局之道第50章 慨然赴死第160章 金陵之誓第60章 皇帝后悔第139章 扶大廈之將傾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63章 入宮第15章 大道之上辨善惡第12章 寡婦陳請淚蹣跚第29章 耆老進京第130章 大朝會上反駁皇帝第105章 何人阻道?第182章 我請尚書見諸生!第47章 不足與謀第166章 暗中攻訐漢王第87章 士子云集浙東,李祺要成聖第27章 深藏功名第74章 大明要遷都第46章 當廷爭辯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123章 北征!北征!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99章 衍聖公輩何足惜!第55章 李祺之爲第88章 大明之正,可爲綱常第44章 最後一夜第168章 日本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5章 磨刀霍霍向仇敵第86章 奪嫡之爭第14章 爲道縱死心如鐵第102章 人心如水,大勢易變第153章 父子二人第137章 太子危矣!第194章 棄城者死第189章 賜福道具第168章 日本第150章 說諸官生第151章 人心似水,臣服頗易第133章 祭祖,第一次信息第7章 拔劍出鞘仇敵殞第96章 總是要道別的第148章 江南爲棋盤第171章 賜汝王冠第169章 誰也不能阻止大明得到銀礦(第四更第173章 京都條約(第四更)第180章 烽火重燃!第75章 請重修史第40章 李祺教子第110章 祖陵?和先帝聖旨說去吧第127章 大明從此走向開拓第38章 胥吏潘三第51章 但行好事第118章 斬九卿第185章 時代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