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賁來的時候,還帶來了不少護送的兵馬,
扶蘇站在田地邊道:“有勞少府前來過問。”
過問農禮,本就是少府令的職責之一。
王賁行禮道:“始皇帝命末將來看看此地的田。”
田地裡長着豆苗,只不過長得有些稀疏不均,不過倒是長出來了。
王賁很好奇,農禮之後明明下了一場大雪,始皇帝種下去的豆子該是都凍死了,就算是公子扶蘇重新種下去,豆苗也不該長得這麼快。
難道始皇帝種下去的豆子沒有凍壞?
王賁心中疑惑,但也沒有發問,他又道:“始皇帝有命,若農禮順利,讓末將護送公子回咸陽。”
扶蘇道:“我的確要回去了,還請少府在外稍等,我要收拾一番。”
王賁頷首,領着人就在上林苑外等待。
田安早收拾好了,現在他正在與那頭驢道別。
扶蘇看不得老人家有這場面,又道:“把這頭驢也帶去咸陽吧。”
田安蹙眉道:“公子,高泉宮怎能養驢。”
扶蘇道:“就放在呂不韋的舊宅,你安排兩個人照料。”
“好呀。”田安笑着點頭,道:“拉回咸陽,這驢就能沒日沒夜地磨豆花了。”
回咸陽的時候,李由與幾個甲士拉着這頭驢,驢正在反抗着,它好像不願意離開這裡,正在與它的命運作鬥爭。
最後田安又拿出了鹹肉幹,一邊用細碎的鹹肉幹喂着,一邊拉着驢出了馬廄。
扶蘇留下了五個人,讓他們照料這幾畝地。
臨走前,扶蘇還檢查了一番,確認將該帶都帶上了,這才走出了上林苑。
王賁見公子出來了,行禮道:“公子,可是回咸陽了?”
扶蘇道:“嗯,回去吧。”
隊伍重新排好,李由的隊伍走在前面,王賁的隊伍護衛在公子的馬車旁,一前一後護送着公子回咸陽。
關中,頻陽縣。
鬚髮潔白的王翦拄着柺杖,走在田埂邊,糧食還未種下去,那些野草就爭先從田地裡先長出來了。
王翦在田埂邊坐下,望着廣袤的田地不語。
家僕就站在後方,老將軍的身體其實一直很好,比如今的老太尉都要好,今天也是出來散心的。
而這種精氣神,也只有在老將軍在頻陽的老家,纔會流露出來。
在咸陽的那些官吏面前,老將軍總是裝作一副虛弱不堪。
或許這是爲了始皇帝與秦廷的那些人更放心老將軍吧。
其實老將軍本不用裝成這樣,因兵權早就不在了,家中除了田地與錢財,幾乎是一無所有了。
帶着涼意的風吹過,王翦那有些稀疏的鬚髮正在隨風飄動着,老是真的老了……
一個老農牽着牛而來,笑道:“老將軍,今天怎麼得閒來這裡坐了?”
講話的這位老農也年邁。
王翦低聲道:“唉,家裡悶得慌,出來吹吹風。”
老農也在一旁坐下,從懷中拿出一個布袋子,布袋子中的是一塊塊黍米糕,他先吃一塊,而後將餘下的遞給王翦。
王翦接過布袋子也拿起一塊黍米糕,放入口中。
老農低聲道:“我們這些人小時候呀,就你最不愛玩,你總是抱着一卷竹簡,搶了你的竹簡,你就哭,你就鬧。”
王翦笑着道:“小時候,你們這些老哥哥都愛欺負我。”
“那時候你小子就站在那塊石頭上,大聲說……弟兄們要打仗了,跟我一起去上陣殺敵,掙軍功分田地,養爹孃養孩子……那時候我們幾個兄弟傻慫地跟着你走了。”老農任由牛在溝渠邊飲着水,又道:“走着走着……我們一起給秦王打仗,我還在廝混,你就成將軍了。”
他一邊說着,擡着頭,目光怔怔望着天空,好像要在天空的雲層中找到當年一起打仗的景象。
王翦嘆道:“當初要不是老哥哥們幫着我與秦王殺進咸陽,沒有老哥哥們,也沒有王翦現在。”
老農道:“小時候,就你家裡有書看,我們搶了你的書,欺負你的時候,你就哭,你一哭你家裡的老人就會出來把我們趕走,一年又一年,之後我們幾個老兄弟跟着你出生入死,也就跟着你,我們幾個老兄弟纔在戰場上活了下來。”
王翦低聲道:“還有好多個,沒有活下來的。”
老農頷首又道:“唉……這麼多年都過去了,我們頻陽的老兄弟都還是會聽你的,信你的。”
當年王翦跟着秦王殺回了咸陽,平了咸陽之亂,王翦便一直得到秦王重用。
這是這些老兄弟們的記憶,那時候的衆人心氣正高,只是當年年少時的風光都不在了。
老農低聲道:“我真的好想再年輕一次。”
“呵呵呵……”
王翦忽然一笑。
老農又道:“當年我們兄弟幾個跟着你打仗,過了幾年你帶着我們的兒子打仗,打楚國的時候,你帶着我們的孫子去打仗,你現在還要去打誰啊?”
“唉……”王翦嘆道:“不打了,打不動了。”
老農狐疑道:“咸陽的人要你打,你能不打?”
王翦嘆道:“不打了,再打……我這把老骨頭就回不來了。”
“哈哈!”
老農大笑着道:“好呀,你也打不動了。”
王翦道:“聽說你小孫子又去打仗了?”
“大孫子在北邊守長城,大孫子的兒子還養在家裡,小孫子跟着人去南邊打仗了,說是在南邊奪了不少地,還搶了不少金器與田地,上月讓人送來家書,說是他要在南邊安家,以後帶着妻小一起回關中。”
щщщ_ttk an_¢o
說着話,這老農神色平靜,大抵是經歷得多了,上了戰場生死就自覺地拋在了腦後。
都是廝殺出來的,誰家的孩子死在了戰場上,也都聽習慣了,輪到自家孩子要是也死在戰場了,也不會太傷心了。
再看王翦的身後,老農問道:“你家小孫女呢,總是跟在你後頭的那個。”
“她要嫁人了,過些天就嫁出去了。”
“你那麼疼愛的小孫女,都捨得嫁出去?”
王翦笑道:“她長大了,總要嫁人的。”
“嫁給誰家娃娃了?”
王翦想了想回道:“咸陽的人家。”
老農小聲道:“肯定是很富有的人家,是咸陽的軍中將軍?”
王翦道:“那娃娃家很富有,我這頻陽算得了什麼,那娃娃也很厲害,比我這個老頭子厲害太多了。”
“嫁去咸陽也好,頻陽去咸陽也不遠。”言罷,這個老農又牽起這頭牛,一邊道:“這關中的牛就是犟,拉也拉不動。”
扯了幾下繩子見牛還是不聽話,老農提着鞭子打了它好幾下,這頭牛才緩緩跟上。
咸陽,近來宮中很忙碌,公子就要回來成婚了,宮內上下都在爲了公子的婚事忙碌。
公子扶蘇回到高泉宮之後,這裡更忙碌了。
田安回到高泉宮就先去了華陽太后的靈位前,他老人家將整理好衣裳,洗面之後來到靈位前,焚香叩拜。
章臺宮內,這裡的內侍安靜地站在一旁,公子留在上林苑幫着始皇帝種地,回來之後也沒怎麼休息,而且大婚在即,還來協理國事。
嬴政道:“等你成婚之後,多去協助王賁處置少府事宜,王賁終究是軍中出身,他擔着少府令一職這麼多年了,也爲難他了,李斯不止一次與朕說過,讓朕再挑選人來替代。”
聞言,扶蘇停住手中的筆,見父皇還在翻看着竹簡,也沒有擡頭。
大致意思就是多去幫助王賁。
如果能夠接替王賁的少府令位置,那麼自己就能左右國家建設了。
少府令是九卿之一,掌國家土地與君王私產用度。
這個位置當然很好,而且能參與就代表自己從少府丞升任少府令,也不遠了。
這就是行了冠禮之後的區別。
在沒有行冠禮之前,即便有官職在身,也需要藉由張蒼,王賁,程邈之手來完成一件事。
而現在,則能夠掌握實權,實實在在掌握權力,不用借他人之手。
嬴政又道:“如今,渭南郡之事關中皆知,你能服衆是好事,李斯說了渭南各縣是你這個公子一手造出來的,換別人來執掌渭南多半也不能服衆,往後渭南六縣的事都交給你了。”
“兒臣領命。”
如今的渭南六縣分爲,敬業,大荔,華陰,潼關,驪邑,下邽六縣。
嬴政道:“明日廷議朕就頒佈詔命,等到立夏,你與王家就成婚。”
扶蘇行禮道:“兒臣謝父皇賜婚。”
“婚事是你自己選的,不用謝朕。”
處置完今天的政事,等父皇離開之後,扶蘇也離開章臺宮。
翌日,扶蘇沒有去廷議,需要完成大婚前的祭祀,今天要跪在歷代秦王的牌位前。
直到田安急匆匆而來,他高興地笑着,道:“公子,章臺宮頒佈的詔命,公子於立夏時節與通武侯王家之女成婚。”
扶蘇閉着眼神態虔誠地面對歷代秦王牌位。
看來歷代秦王也是讚許這場婚事的,他們的靈位依舊安靜如常,即便是風雨吹入殿中,他們的靈位依舊穩如磐石。
反之,若靈位忽然掉下來,落在地上。
扶蘇就要好好想想如何與父皇解釋,或者是好好想想自己的將來。
好在,祖宗們十分安靜。
殿外又下起了一場春雨,近年來關中的春雨雨量並不大,今年的春雨就像是老天隨意地在關中,撒了些水。
春季的農禮到立夏時節也就擱着兩個月。
農禮之後,扶蘇在上林苑留了一個月,成婚的立夏時節,也就在次月。
祭拜完歷代秦王之後,扶蘇與田安一起去了呂不韋的舊宅。
宅邸內有一處馬廄,馬廄內只養着一頭驢,田安找了三個較爲忠厚的僕從照看着。
扶蘇坐在馬廄邊看着書時,田安便驅趕着驢拉磨。
一顆顆的豆子倒入磨盤中,出來的都是豆花。
有守在門外的內侍快步跑來,行禮道:“公子,少府讓人送來的文書。”
扶蘇道:“送進來吧。”
一個個官吏走入府邸內,他們逐個遞上了文書,扶蘇一卷卷翻看着,多數都是田租,車馬,遷民,以及河道修繕,田畝阡陌之事。
少府丞這個位置說高也挺高的,算是少府令的左右手。
權力說大也不大,權力最大的人依舊是丞相李斯。
忙完一天的事,田安拎着一個小桶,小桶蓋着一塊布,其內都是豆花,豆花不多,半桶都沒裝夠。
回到高泉宮之後,田安十分滿足地喝了一口豆花,他對一旁的內侍道:“拿一半送去潼關,給辛勝送去。”
內侍點頭稱是。
又有內侍快步而來,“公子,丞相書信。”
扶蘇正在餵魚,聞言就將手中的麥麩都放入魚池中,空出手接過了丞相的書信。
書信中所寫,先是恭賀公子扶蘇即將新婚。
而後丞相又在信中說了,渭南雖不及半個關中,但卻佔據函谷關以西的要地……
大致意思就是,始皇帝命公子扶蘇看管渭南,地盤沒有半個關中那麼大,但若將關中分爲六份,那也是相當於關中的六分之一。
土地佔關中六分之一,人口占據整個關中的三分之一。
之後,丞相的話語多有勸諫,勸諫公子扶蘇不要志得意滿,勸諫公子保持謙遜,荀子曾有言知而好謙,必賢,巧而好度,必節。
還有以禮修身,諸如此類的勸諫。
總而言之,丞相是希望公子如今不要志得意滿,要更加謙虛,更加地好學。
丞相當然是個好丞相,也是一位很好的老師。
換作張蒼,他就不會這麼勸諫,張蒼是一個特別獨立的人,認識張蒼這麼久,與丞相相比較。
張蒼只做他自己該做的事,當他將自己該做的事做完了之後,他從來都是冷眼旁觀他人的命運,尊重他人選擇,從不會參與別人的人生。
所以呀,毛亨在洛陽快餓死之後,張蒼什麼都沒做,只是將這件事告知。
卻從未給毛亨送去過半口糧食。
一個月匆匆而過,關中的春季一如既往地短暫。
立夏,禁燒荒。
關中各縣有官吏走動,他們察看耕牛是否健康,告知各縣各亭鄉之民,號召人們在耕種時,要治堤防,謹壅塞,備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