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

隹的書舍被人砸了,並且隹從頭到尾沒有還手,他一旦還手了,這件事就會成爲私鬥,一旦犯了私鬥,是要下刑獄的。

不得不說,這個叫隹的孩子十分靈醒,反倒是欺辱他的人,都被拿下了。

再一想,便能知道欺負隹的那些人,他們背後一定還有僱主。

而且也一定是因隹教書十分廉價,搶了一些學子。

看罷這卷文書,程邈暗歎,這些孩子原本可以在渭南過着很好的生活,但在外必定會陷入人與人之間的鬥爭。

並不是誰都會對公子扶蘇的人客客氣氣,其中還真有一些藏得極深的人。

思量間,丞相已從面前走過。

“頻陽的幾處陶坊如何?”

張蒼道:“一切都好。”

“頻陽公可還有其他消息送來?”

“並沒有。”

聽着丞相與張蒼的話語,程邈已給這卷文書寫了批覆。

文書送出關中一路朝着洛陽而去,

關中短暫的晴朗了幾天,一場風雪自西北席捲了整個北方。

一場私鬥中,隹是被欺凌的一方,私鬥者皆被抓了,而隹也被帶入了郡守府進行了詢問。

當丞相府送來了文書之後,隹也被釋放了出來。

洛陽的郡守勸道:“不如換個地方教書。”

隹一步步走出郡守府,一邊道:“我原本只是一個家僕,現在公子扶蘇給了我身份與戶籍,我也有了名,從今天起我就要在這裡教書,我要與那些反對我教書的人鬥一鬥!隹從此只給窮人教書!”

洛陽的郡守聞言一聲長嘆。

隹不像稂,稂是一個較爲隨和的人。

但隹不是,他自小就機敏,並且越挫越勇。

經過那一次私鬥,隹乾脆在洛陽城外搭了一個窩棚,每天給窮人教書,並且每天只求一碗黍米果腹。

接下來的幾天,來聽隹講課教書的人越來越多,隹所教的內容很豐富,其中有墨子或韓非的學說,更有荀子與孟子的言論。

別看隹只有十五歲,其人談吐頗爲不凡,並且講課時聲音洪亮,有人提問,他會盡心解釋,有時教課的語言風趣了一些,還會引得人們大笑。

他的學識很豐富,畢竟師從叔孫通,加之這孩子十一歲時就跟着叔孫通讀書,自小就好學又勤奮。

這個叫隹的少年,有着與衆不同的學識,其人講課的方式風趣幽默,而且還能談笑風生,將聖賢的話語拆分講解,還能有一個的故事,頗爲有意思。

因此,來洛陽城的木棚邊聽課的人越來越多,甚至不只有孩子,還有老人家。

隹向來是來者不拒,他沒有因被人欺凌而退縮,他深知背地裡的人,肯定還要對付他。

反倒是將他的學舍越辦越好,聽他講課的人也越來越多。

往往到了入夜時分,隹才結束了講課,聚在洛陽城前的人們才散去。

其實隹的手段也很好,在洛陽郡守來看,此子將學舍搬到了洛陽城前,距離洛陽城的守軍很近,但凡有人要去欺凌或者是破壞他的學舍,都會被城前將士發現。

令人意外的是,隹真的將他的學識教給了窮人,並且一天又一天,堅持不懈。

今天是雪天,洛陽的郡守將隹帶入了城樓中休息,免得他凍壞了,這個少年的精神與堅持大抵是感動了洛陽郡守,令人敬佩。

也是因這個人,竟然能讓丞相府單獨發文書。

如此少年,竟能讓丞相府這般看重,身爲洛陽的郡守自然要保護着。

當洛陽下着雪的時節,關中的大雪更甚,漫天而下的大雪,淹沒了整個咸陽城。

大雪落在地面上,積雪在地上越來越高。

幾乎淹沒了一戶戶人家的門與牆,慢慢地看起來就像是整間屋子也像是用雪壘成的。

只有從牆體窗戶中,透出來的一點溫暖的火光,能夠知道這裡住着人家。

如果仔細看,還能見到燈火照耀下,還有人在走動,偶爾身影走動。

高泉宮內,扶蘇坐在爐子邊,妻子領着一羣鹿還有許多宮人都入了殿,一起躲避風雪。

扶蘇吃着棗,看着書。

王棠兒就坐在一旁目光也看着書,雙手還在去棗核,她將兩個盤子放在面前,將去了核的棗放在靠近丈夫的那個盤中。

這樣丈夫隨時都能夠吃一口棗。

偶爾還有風雪吹入殿中,田安忙上前將殿門關上。

殿外的呼嘯聲一陣接着一陣。

這場大雪下了兩天兩夜,當風雪停下的時候,田安吃力地推開殿門,外面的積雪因爲推動而灌入殿內。

十餘個宮人開始忙碌起來,將積雪紛紛清理乾淨。

就連田安都好久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雪了。

扶蘇則擔憂大雪之後升溫太快,會有內澇。

到午時,高泉宮已清理出一條勉強夠人通行路。

田安望着依舊未開花的梅樹,道:“公子,這兩棵樹依舊沒有開花。”

“想把它們砍了?”

田安頷首。

扶蘇道:“砍了也不夠燒的,留着吧。”

田安又一次頷首。

大雪停下之後,越來越多的消息送入咸陽城,關中各縣有許多屋子都被大雪壓塌了。

敬業縣大荔縣也送來了消息,不少人都去敬業渠的暗渠中或者是豎井下避雪。

而後,又有消息從頻陽縣送來,好在頻陽的王家宅邸一切都好。

大雪停了之後,咸陽城就開始清雪,人們將一車車的雪清理出來,放在一駕駕的車上,拉出了咸陽城。

正值寒冬最冷的時節,丞相府也沒什麼人。

扶蘇獨自一人來到丞相府,只有程邈守着這裡。

每當以爲沒人在的時候,程邈總是會堅守在崗位上,要說敬業,還須看程邈。

扶蘇走到他身邊,看他還倚着柱子睡着,將一張熱乎的餅遞上。

似乎是聞到香味,程邈悠悠轉醒。

見到是公子來了,他忙行禮道:“公子。”扶蘇道:“不用多禮,給你帶了餅。”

“謝公子。”程邈拿起放在桌上的餅,正在吃着,一口下去油水帶着餅一起入口,這餅是羊肉餡的,還帶着蔥香。

田安又從食盒中端出一碗羊肉湯,笑呵呵道:“原以爲丞相與張蒼也會在,不想今日不在,多出來的兩碗湯與餅,都在這裡了。”

扶蘇看着近日來的文書,大雪前後的國事早已都處置好了。

雖說自己的如今只是一個少府丞,但丞相府的文書還是能看一眼的。

只是看了三兩卷,扶蘇就見到了有關隹的事,一個給窮人教書的老師。

程邈正吃着,就有人快步而來,

來人帶着李由與吳工,他行禮道:“稟公子,丞相已去城外主持清雪,少府令請公子主持丞相府事宜。”

扶蘇道:“我知道了。”

來人又腳步匆匆離開,留下了李由與吳公。

有丞相與少府令在外調兵除雪,扶蘇坐在丞相府內,其實送到自己面前的事也沒有多少,頂多是哪邊需要人手,要丞相府調兵。

這些事就少不了李由幫忙,今天的李由來回奔忙,漸漸地來往丞相府的人也比午時更多了。

李由將文書送出去,又跑回來,再拿過公子遞來的另一卷文書,再一次跑了出去。

相較於李由的毛毛躁躁,前來協助自己的吳公倒是淡定許多。

直到入夜時分,丞相府依舊燈火通明,往來傳令的人手腳步不停。

扶蘇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批閱着一份份的調令,在咸陽城的諸多兵馬都出了城,咸陽城內的積雪都清理好了,但城外的形勢依舊是嚴峻。

一連三天,這場關中的大雪災才結束。

當積雪開始融化的時候,河流湍急。

按照往年,這麼大的雪必定會有大水,華陰與潼關兩縣被淹幾乎是在意料之中的。

上游都這麼難了,下游又會好到哪兒去。

但不一樣的事還是發生了,原本湍急的洛水到了敬業渠被分去了一半水力,而在敬業渠分出去的一條條小渠,將水通往田地進行分流,實則讓下游的壓力減去大半。

這場意料之中的大水還是來了,但是卻在敬業渠的作用下,每年必定遭大水的華陰與潼關竟沒有被淹。

李斯聽到這個消息時,他覺得經過這一次大水,公子扶蘇在渭南會更得人心。

畢竟,現在的渭南每到農禮祭祀,都會向公子扶蘇曾經住過的宅院送去糧食,以感謝公子扶蘇。

雪災是平安度過了,又有消息送入了咸陽。

華陰縣在冬日裡種出了蔥,長勢雖不好,可好歹是冬天長出來的新鮮蔥。

華陰縣令司馬欣將冬日裡種出來的第一茬蔥獻給了公子扶蘇。

此事在咸陽城引起了不小的議論。

外面的風風雨雨扶蘇向來是不在乎的,身爲大秦的公子,應該有良好品質,專注務實的辦事精神。

至於那些傳言與風風雨雨,丞相會將這些事擺平的。

司馬欣讓人送來的蔥並不是太好,蔥有些萎靡,這蔥看起來還有些失水,還顯得營養不良。

這大概是司馬欣在培植的時候,用水多了,或者是用水少了。

這樣的蔥倒也能吃。

“公子,敬業縣送消息來了。”

“拿來。”

當初從敬業縣離開的孩子們約定,每年都會給敬業縣送來書信。

扶蘇打開其中一卷,這些孩子都是家僕出身,章邯給了他們戶籍,離開關中之後,他們就走在中原各地。

隹在洛陽教書,稂去了楚地教書,還有一個去了南方,有兩個去了北方……

扶蘇一卷接着一卷的看着,書信中的內容也簡單,多數都是家書。

這些孩子都是以叔孫通的弟子自居,並且還能與各地的名仕有往來。

扶蘇看罷,吩咐道:“各家都看過了嗎?”

“回公子都是看過之後,才讓人送來的。”

扶蘇道:“讓人送回去吧,還給各家。”

信是學子們的家書,自然要還給各家。

“公子,張蒼書信。”

扶蘇從田安手中接過書信,書信中說了一件事,在今年的大雪之前,丞相李斯又對北面長城有過一次修繕,隴西的長城是秦昭襄王時期修建的,丞相與老太尉一起發的調令,修繕秦昭襄王時期的長城。

並且在燕地修建燕長城,命駐守在上郡的蒙恬加快修建長城,這一用意……是爲了給北擊匈奴的大事做準備。

除雪的事剛結束,這時候張蒼絕對是在窩冬,能寫信是最好的。

在張蒼的信中所言,當年周天子祭天,就有唯天子祭天地,古者皆封泰山,始皇帝征伐列國,書同文,車同軌,一統南方……

大致意思是,以淳于越爲首的儒生所言,秦一統了天下,平定了南方,即是周天子之後的最高功績,要建立帝制,就需要進行封禪,乃是天子最高的祭典。

受命於天……

這是一場象徵皇帝統治的祭奠。

張蒼會在書信中寫這些,這些都是他聽聞的,也就是說齊魯博士們所言的此事,肯定也已送到章臺宮了。

扶蘇從一旁的鍋中撈出一顆茶葉蛋,一邊吃着一邊思慮。

“田安?”

“公子有何吩咐?”

扶蘇道:“你說父皇與丞相對那些齊魯博士還有多少耐心?”

田安回道:“齊魯博士們在咸陽過得很好,丞相多半……還是要留着他們一命的。”

扶蘇又小聲道:“你說泰山在齊魯之地,齊魯是不是還有很多如淳于越那樣的人。”

田安道:“稟公子,當年荀子離開齊地之後,那時齊魯風氣就很重,但齊地多有人追尋海外仙山,齊地的人覺得海外有仙山,當年傳聞,也有不少陰陽家學子在齊地,這與魯地是有不同的。”

聞言,王家婆婆的神色驚疑,這田安平日裡在這高泉宮忙前忙後,不承想他的見識竟這般廣。

田安又道:“齊地的貴族實則是反魯的,相較於齊地的海外仙山之說,而魯地的名仕多尊儒重禮,其中以孔鮒爲首的學子居多,齊地與魯地的風土還是區別的,不可一概而論,當年在招齊魯博士入秦之前,丞相曾說過,齊魯士人須習律令,方能爲吏。”

換言之,要爲吏,就須先通曉律令。

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40章 渠中骨第33章 橋建成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21章 成果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39章 民夫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8章 立夏的雨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120章 登山第89章 軍報第98章 又聞第8章 立夏的雨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70章 臘日之前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77章 棗第42章 劍拔弩張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16章 戍邊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111章 暴雨第94章 墨子有言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43章 挖通第120章 登山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11章 暴雨第89章 軍報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64章 選擇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28章 賀禮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23章 老秦軍第8章 立夏的雨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87章 田與棗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49章 將來的郡第35章 侷促之人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55章 學荀子者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15章 完美的秦國公子第123章 冷流雪第98章 又聞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33章 橋建成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28章 賀禮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53章 刀與火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8章 立夏的雨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67章 設宴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79章 善意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65章 選誰都好第55章 學荀子者第38章 渠與田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
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第40章 渠中骨第33章 橋建成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21章 成果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39章 民夫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8章 立夏的雨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120章 登山第89章 軍報第98章 又聞第8章 立夏的雨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70章 臘日之前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77章 棗第42章 劍拔弩張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16章 戍邊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111章 暴雨第94章 墨子有言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43章 挖通第120章 登山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11章 暴雨第89章 軍報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64章 選擇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28章 賀禮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23章 老秦軍第8章 立夏的雨第45章 平靜的冬季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87章 田與棗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49章 將來的郡第35章 侷促之人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55章 學荀子者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15章 完美的秦國公子第123章 冷流雪第98章 又聞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33章 橋建成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28章 賀禮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第53章 刀與火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8章 立夏的雨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67章 設宴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79章 善意第118章 泰山秋雨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3章 有當年張子之風第65章 選誰都好第55章 學荀子者第38章 渠與田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