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

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

扶蘇重新坐端正,繼續看着這卷竹簡上的內容,這戰報父皇已看過,老師抄錄了一卷,老師寫的小篆其實很工整,其中就有王翦送來的軍報,有關楚國項氏與楚王的消息。

其實項燕或許本可以不死,王翦與蒙武大將軍原本沒有對楚國的貴族趕盡殺絕。

但項燕逃亡之後,他與那些楚國的舊貴族再擁立楚國公子昌平君爲楚王,並且帶兵在淮南抵抗秦軍,這才戰死了。

戰報書信往來也就一個月,扶蘇也這才明白原來大秦一統六國的戰爭這纔剛剛到尾聲。

從老師的這卷書中也可得知,原來大秦對天下的改造也纔剛開始。

人們都猜疑始皇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始皇帝能夠接受李斯的郡縣制與三公九卿制,那麼始皇帝該是一位最能夠接受推陳出新的人。

相較於一心想要恢復楚地甚至一度想要復國的項燕來說,始皇帝纔是最能夠接受變革的。

反覆看了兩遍,書中並沒有項燕被殺的過程,也沒有戰爭的形勢。

當然了,扶蘇也沒有看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

關於楚國的滅亡,關於蒙武大將軍出兵的過程都沒有書寫,老師只是輕描淡寫的幾句話。

對老師來說楚國亡了就亡了,項燕死了就死了,老師的志向豈會被一個項燕左右。

畢竟,他可是李斯啊。

書中內容不過是簡單的彙報工作內容,扶蘇有一種被老師當孩子看的感覺。

夜風吹入殿內,吹得油燈的火苗忽明忽暗,扶蘇擱下竹簡,就放在一旁既沒有寫回話,也沒有再拿起來,而是仔細看着地圖。

在這裡的宮人看來,始皇帝讓李斯教導公子,可公子對朝中的政事似乎沒有興致,如果公子對政事關心,肯定會過問的。

高泉宮內有一位老內侍,六十多歲的年紀了,名叫田安。

自華陽太后過世之後,這位老內侍便一直收拾着這裡,他躬着身子提着掃帚,掃着殿外的地面,走在殿門口站在黑夜中,正好能夠見到殿內的情形,公子正手拿着一盞油燈,看着掛在牆上的地圖。

他擡頭看了片刻之後,就提着掃帚離開了高泉宮。

夜色籠罩的咸陽宮特別靜謐,章臺宮依舊是燈火通明,始皇帝坐在殿內正在看着各地呈上來的奏報。

田安上前行禮道:“公子今天又看了丞相的書。”

宮裡沒幾個人清楚這位滿頭白髮的老內侍是什麼時候在咸陽宮的,記得早在呂不韋來咸陽宮之前,這位老內侍就在宮裡了,那時候就在照顧着華陽太后的生活起居,如今華陽太后過世了,他依舊留在高泉宮。

皇帝將高泉宮賜給了公子扶蘇居住,而扶蘇又是華陽太后最疼愛的曾孫,始皇帝就讓他繼續留在高泉宮,還可以照看公子。

嬴政嘴裡嚼着核桃目光盯着手中的奏章,沉聲道:“李斯沒去見他嗎?”

“公子沒見李斯,李斯也沒有求見公子。”

這位皇帝聲音渾厚且低沉。

嬴政還在爲大秦的三公九卿人選猶豫,尤其是在王翦與蒙武還未回來的現在。

思量了片刻,嬴政擺手示意這個內侍離開,而後便側臥着躺下了。

有時秦人的生活很枯燥,多數時候都在勞作,晨起勞作,日落回家,周而復始。

咸陽城是一座等級森嚴的城市,森嚴到一個人穿什麼樣的衣裳,住什麼樣的屋子,就連睡覺的房間都有要求。

在秦律的規制下,不只是咸陽城,包括整個關中的每個人都過着這種生活。

對統治者來說,等級分明也是有好處的。

將來,全天下的人都會這樣生活。

又過半月,李斯依舊會讓人將當天的政令送去高泉宮,給公子扶蘇看,這是他作爲一個老師必要的職責。

今天,咸陽宮傳出來一道詔命,始皇帝封李斯爲左丞相。

扶蘇覺得這應該是李斯的人生階段中最輝煌的一天。

嗯,絕對的。

也就在今天,扶蘇向老師李斯遞去了“作業”從身份上來說哪個老師敢給秦國的公子佈置作業。

李斯當然是個稱職的老師,在老師的教導下,扶蘇已初步掌握了未來大秦的官吏制度,三公九卿的官吏體系。

瞭解大秦將來的官吏制度,這是扶蘇在李斯的教導中,學到的第一個成果。

給老師交了作業之後,扶蘇便與絕大多數秦人一樣,去春遊了。

護送公子扶蘇的依舊是蒙武大將軍的兒子蒙恬,車駕在直道上走得並不快,一路順着鄭國渠而走,看着沿途的春光風景。

關內外皆知公子扶蘇賢明,但公子扶蘇正值十五六歲的年紀,也是一個少年人最容易改變的年紀。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位秦國公子就再也不與同齡人往來,同齡人喜歡的玩物,公子甚至從來不會多看一眼。

這就是始皇帝的孩子,總會與尋常人有些不一樣。

就連蒙恬他自己也是這麼認爲的。

“你們兵家也會常看兵書嗎?比如說孫臏的兵法。”

公子忽然一問,蒙恬連忙回神,回道:“末將沒看過孫臏的兵法。”

當年孫臏的圍魏救趙是多麼地精彩,圍魏救趙雖說是個典故,卻也是真實的戰爭實踐。

說來也是,孫臏的兵法真正成書其實是在漢朝。

這個大秦,距離當年的諸子百家鼎盛時期很近。

韓非與李斯的老師,也就是傳聞中的荀子,他老人家,過世纔多久?

自己這個秦國公子是不是也可以,稱荀子一聲祖師爺。

扶蘇自以爲地覺得,再者說,荀子他老人家在天有靈,豈會拒絕我這個徒孫?

蒙恬道:“末將覺得王翦大將軍的兵法更好。”

“是嗎?”

聽公子一句反問,蒙恬又道:“家父曾有言,王翦大將軍善攻城略地,更擅長治軍,六十萬大軍吃喝用度皆由大將軍一人而決,如此本領無愧大將軍。”

蒙恬是個話不多的悶葫蘆,話雖少,可只要他開口,那就一定是實話。

光看王翦大將軍能夠統領六十萬大軍,並且能夠保證大軍調動有序,這等本領的確是世間罕見了。

別說秦律嚴格,就算是放在後世一個隊伍中的一個班,規矩會比秦律少嗎?

可就算是在後世,想要帶好一個班談何容易。

別說是六十萬人的大軍了。 車駕到了一條官道上,扶蘇這纔拿起地圖,將眼前的環境與手中的地圖對比着。

鄭國是戰國時期少有的水利專家,鄭國修建了鄭國渠,讓關中成爲了一片富庶之地,這也是秦王政元年伊始的重要工程。

不管是都江堰還是鄭國渠,都是造福萬千人的大工程,要說水利工程建設經驗,秦國的經驗也領先其他六國。

Www●тt kǎn●℃o

甚至秦律還十分講人性地教人們種地,教導人們什麼樣的土地該種什麼樣的糧食,什麼樣的土地種什麼樣的糧食能夠更高產。

秦法不僅僅是律法,更是勞動羣衆在生產工作過程中沉澱的樸素經驗。

至於現在還有人說秦法嚴酷,那多半都是謠言。

扶蘇瞧着地圖又望向滻水的方向,便下了車架走向這片荒地。

蒙恬見公子低下身挖出了一捧土,有些好奇但也沒問。

扶蘇清晰地記得龍首渠的位置,位於滻水以西,當年漢武帝挖掘龍首渠,經過後世的幾次改建,使關中四萬公頃的鹽鹼地成了一片沃土。

而現在扶蘇看着自己的腳下,這片鹽鹼地還在,龍首渠卻還未修建,這也沒辦法,自己比漢武帝還年長八十多歲。

扶蘇在這裡思慮了良久,看着春日裡的風光,以及這片陽光下最最樸素的人們,他們也是最勤勞的人。

重新坐上了車駕,在回去的路上這位穿越者扶蘇一邊熟悉着大秦,一邊時常思考。

思考自己的處境,以及自己這個身份該承擔的責任以及以後想要做的事。

現在,想明白了兩件事。

所謂拾人牙慧,荀子他老人家過世了,即便他已在天有靈,我這個秦國公子既熟讀韓非的書籍,又有李斯這位老師,那麼我的祖師就一定且只能是荀子。

如此在戰國時期就流傳至今的百家諸子圈子中的“學術圈”

我這個秦國公子扶蘇,也算是成了他們其中的一份子,這是門票也是一個身份。

在這個時代找一個師出有名很重要,對以後或許必要的政治資源與人脈都極其重要。

另一件事便是開鑿龍首渠,讓大秦更富有。

前有荀子已過世,後有龍首渠未開鑿。

在這一前一後間,扶蘇覺得拾人牙慧這個計劃很不錯。

黃昏時分,扶蘇這纔回到咸陽城,正巧遇見了準備離開咸陽的王綰。

在王綰身後還有很多年輕學子相送,這些學子有的衣着名貴,還有的衣着簡陋,他們都是王綰的門客或者是學生,還有幾個是腰間有佩劍的朝中官吏。

衆人正依依不捨,王綰看着行禮的衆多門生已經是老淚縱橫。

這位昔日的秦國丞相就要離開了,秦國有了新的丞相,他叫李斯,李斯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年輕丞相。

扶蘇多看一眼,低聲道:“回宮。”

蒙恬趕着馬車,就從王綰眼前的咸陽城南門進入了咸陽城。

衆人見到了華貴的車駕,以及護送在前的蒙恬將軍,還有車簾被風吹起時,見到的那個少年人。

在場衆人紛紛行禮,能讓蒙恬將軍護送,能坐在如此華貴的車駕上,豈能不行禮。

在衆人身前,鬚髮花白的王綰顫顫巍巍躬身行禮。

此時,王綰深刻體會到了秦國的冰冷與殘酷,這個強大的秦國要往前走,要更強大,它就會摒棄一切無用的累贅。

無論是以前的秦王,還是現在的始皇帝,哪怕是這位公子扶蘇。

這咸陽已沒了他的容身之地,至少是皇帝給了他優渥的養老條件。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學習與積累是一個不能忽視的過程,扶蘇嘆息自己沒有見到過荀子的稷下學宮,那座學宮多半已經毀於戰火了,荀子最後安然地老死了,老死在了楚國的舊地。

扶蘇本想問李斯有關稷下學宮的事,想知道荀子他老人家生前是什麼樣。

但自從上一次交了“作業”之後,李斯就沒再讓人送書信來,甚至也不讓人來高泉宮問候了。

李斯能成爲我這位公子的老師,是因父皇的一句話。

大抵是,當初李斯與父皇說了高泉宮那晚,在華陽太后靈柩前的談話,父皇這才覺得我這位公子需要李斯這樣的人教導。

高泉宮殿前,放着一把新做出的椅子,扶蘇就坐在椅子上手中拿着一塊木牌發呆,這塊木牌本來是給荀子他老人家做靈位用的,這塊木牌至今沒有刻字。

因扶蘇也不知道,若要祭奠荀子,到底是應該按照趙國的習俗,還是齊國的習俗?

難道說荀子老死在楚國,應該按照楚國的習俗祭奠嗎?

各國習俗不同,思來想去,扶蘇放棄了。

人嘛,有時總是一時興起,有時也會思慮再三,而後放棄。

田安的腳步特別明顯,走路時他的鞋履總會有一些拖行的摩擦聲,這位老內侍的腳步聲很容易辨認。

“公子,丞相來了。”

扶蘇這纔回過身,行禮道:“老師。”

李斯作揖行禮,站直之後面帶十分溫和的笑意,“臣近來忙於政事,疏忽公子了。”

“忙於治國大計,丞相辛苦了。”

李斯拿出一卷竹簡,笑着道:“這是公子寫的。”

扶蘇見到這卷竹簡所綁着的細麻繩以及竹簡的成色,這的確是自己送出去的那一卷。

李斯坐在椅子上,倒也沒有覺得坐椅子有什麼不適的感覺,便開始講解這卷作業,扶蘇專心聽着。

這位丞相看起來心情很不錯,因爲公子十分善學,這就像是原本忙碌的人生中有了一處能夠寄託且踏實的地方。

講解着,李斯見公子能夠將之前的話語舉一反三,驚訝於公子的天賦,身爲公子的老師而驕傲。

李斯剛講述完三公九卿的官吏任選與分封制官吏的核心區別。

扶蘇便回道:“老師,我學會了。”

可以投票啦!

(本章完)

第79章 善意第57章 兩年南征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74章 回咸陽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43章 挖通第70章 臘日之前第70章 臘日之前第51章 一定還清第116章 先師荀子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81章 相會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53章 刀與火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11章 暴雨第111章 暴雨第93章 認真的人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98章 又聞第71章 秦人古都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72章 佩劍第43章 挖通第67章 設宴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64章 選擇第113章 東去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93章 認真的人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65章 選誰都好第79章 善意第35章 侷促之人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74章 回咸陽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113章 東去第38章 渠與田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93章 認真的人第90章 丞相三思第38章 渠與田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28章 賀禮第81章 相會第54章 蜀中消息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70章 臘日之前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64章 選擇第67章 設宴第41章 上架感言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67章 設宴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6章 戍邊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23章 老秦軍第30章 共同經歷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26章 一老一少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113章 東去第117章 徐福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89章 軍報第42章 劍拔弩張第112章 權與利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57章 兩年南征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
第79章 善意第57章 兩年南征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74章 回咸陽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119章 公子好學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43章 挖通第70章 臘日之前第70章 臘日之前第51章 一定還清第116章 先師荀子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81章 相會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53章 刀與火第101章 仙山與封禪傳說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11章 暴雨第111章 暴雨第93章 認真的人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98章 又聞第71章 秦人古都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72章 佩劍第43章 挖通第67章 設宴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64章 選擇第113章 東去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93章 認真的人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65章 選誰都好第79章 善意第35章 侷促之人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74章 回咸陽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113章 東去第38章 渠與田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93章 認真的人第90章 丞相三思第38章 渠與田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28章 賀禮第81章 相會第54章 蜀中消息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70章 臘日之前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64章 選擇第67章 設宴第41章 上架感言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67章 設宴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6章 戍邊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23章 老秦軍第30章 共同經歷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26章 一老一少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113章 東去第117章 徐福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89章 軍報第42章 劍拔弩張第112章 權與利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57章 兩年南征第25章 黃河的脾氣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