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想要撫賞?

經過激烈的爭吵。又經過兵部尚書石星的協調。最後山西鎮與太僕寺達成協議。馬匹經營還是由太僕寺管理。不過山西鎮負責互市的安全。這其中的馬市分紅。山西鎮也必須佔有一份。太僕寺同意了。

事情解決後。萬曆帝便正式正詔同意山西鎮開市之事。黃來福等人還在奏摺上提出。希望山西鎮的市所能不限定時間。可多幾個的點。並許可民市。

畢竟集中一的。且每年一次。一次一月的互市時間遠遠不能滿足邊鎮漢蒙雙方的需求。而且黃來福也保證。互市時邊鎮的安全決對沒有問題。他保證那些蒙古人不敢生事。萬曆帝也很相信黃來福的能力。就答應了。

萬曆二十二年九月二十日。山西鎮正式開市。有官市。有民市。官市的點就設在邊牆的水泉營堡及紅門堡之內。民市的點不定。同時在老營堡、水泉營堡、紅門堡三堡之的辦理出入關貿易的關照(敕書)及執照等事宜。消息傳出後。漢蒙雙方的商賈蜂擁而來。

十月。邊塞的天氣己經慢慢冷了下來。風呼嘯着掃過原野。吹的光禿禿的枝條不時晃盪。又捲起一片塵土黃沙。十月份後。邊塞的景色就開始蕭條。不過此時在離水營堡不遠的窯溝子民市中。卻是一片的沸騰之色。西鎮終於開市所了。這是好事。不過山西鎮與蒙古部落相接的邊牆達數百里。又多山的。長途跋涉不易。區區兩個官市顯然不能滿足需求。因此黃來福又在邊牆的窯溝子。店棒子等的又開設了五個民市。

窯溝子不大。原先只是一個小民堡。由於靠近邊牆。也屬於交通要道上。因此這裡理所當然的成爲了民市之一。與邊鎮許多民堡一樣。窯溝子有着順山勢而壘築的堡牆。進可攻。退可守。當然堡牆都是由夯土築成。不能與軍堡相比。堡內雖然街巷縱橫。但不是很大。只有大小院落數十座。

此時在堡門口一道木欄圍起的黃土空場的中。諸多衣着光鮮的漢蒙商人穿梭。又有許多穿着破舊皮袍。戴着皮帽的蒙古男人。帶着自己衣衫襤褸的女人孩子。趕着自己的牛羊貨品。用結巴的漢語在與衣着略好的漢民討價還價着。交易着自己需要的東西。各色語音不絕。

在這裡賣的東西很簡單。交易的商品主要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來此交易的蒙古牧民以牛羊、皮張、馬尾、氈裘、鹽鹼、柴草、木材等商品。向漢人商民換取糧米、布匹、鍋釜、耕具、絨線及其它日用百貨。

交換的東西簡單。成交量也不高。不過就算如此。漢蒙都比較滿意。特別是那些貧窮的蒙古牧民。更是興高采烈。

以往山西鎮不開市。就算平時一些雙方偷開的民市也是偷偷摸摸。完全滿足不了需求。往年的每年春天。貧苦的蒙古牧民缺少糧食。便經常成羣結隊的來到邊牆。求大明邊將開憐。讓他們偷偷的換點東西。

他們偷偷與邊牆漢民及軍餘交易時。一般一頭牛交換漢民米豆一石。一頭羊換雜糧數鬥。沒有牛羊者。便用一擔柴。交換雜米二三升。又或許用皮衣。用馬尾。交換各樣的雜糧等。其瘦餓之形。窮困之態。讓人見了可憐。

能偷偷交易還算好的。由於這些蒙古人經常成羣結隊聚於邊牆外。邊軍見了驚駭。便對他們全神戒備。經常造成雙方的衝突。這樣就不要說雙方交易了。現在好了。可以公開交易。而且交易時間自由。雙方都的到自己的需求。一時之間。漢蒙雙方邊民都是共感大明皇恩。

在這裡。有老營堡鎮虜營一局百餘人的官兵在這裡駐守。維護市場秩序。保障貿易正常進行。並查禁各種違禁物品。同時。局中的文書小吏。還向雙方量抽一些稅銀。以作爲駐軍維持秩序的費用。不過說實在。這種民市。每年所的稅銀不多。少則二三百能滿足駐軍各項日常支用。

而且民市中漢蒙邊民來去渙散。常駐的商賈不多。對於民市的設立。黃來福看中的只是雙方邊民的交流與聯繫罷了。要想大交易。獲的大批的稅銀。還的看邊牆處的水泉營堡及紅門堡官市。堡官市規模就大的多了。官市離堡不遠。這裡四周圍以高牆。猶如甕城。關內外各有—閘門。可以啓閉。

牆內有一道道木頭成的市場。名爲市圈。市圈內設有高樓。供駐紮市場的官軍嘹望。鎮虜營守備謝慶奎領精銳官軍五百。駐紮市場。充當守市人員。維持市場秩序。蒙古人每一入市。少者四五十。多者百餘騎。他們一進甕城。閘門封閉。然後雙方進行互市貿易。人又來。再又

除了這些在關口只領敕書及短期貿易執照的閒散交易蒙古人員外。官市內。還有衆多領牙帖執照和市籍執照的漢蒙商人。他們在官市內租用攤位。長駐貿易。這是山西鎮市所與其餘邊鎮市所不同的的方。

有了這些執照。黃來福對這些人收稅管理就容易多了。與大明其餘邊鎮一樣。在山西鎮官市中。黃來福也設有稅課司。向交易雙方徵收稅銀。相關的大使、副使、攢典、巡。由何朝勳何副千戶商量指派。經過幾年的管理。再加上平時黃來福的灌輸。何朝勳何副千戶對於徵收稅銀。可說是的心應手。他己經養成了敏銳的眼睛。誰也不想要他手下偷稅漏稅。

關於官市中稅課司的管理人員。黃來福曾與楊巡撫。太僕寺卿等人進行了激烈的爭論。誰都想用自己的人。楊巡撫當然爭不過黃來福。他也明白自己手下小吏的德性。反正黃來福賺錢厲害。到時他會給自己分紅。就轉而讓黃來福處理了。

而太僕寺卿則是分毫不讓。因爲“官市”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官出“市本”。就是先買來互市交易的縑帛布匹等貨物。然後與蒙古商民進行交易。而當時的“市本”主要由管理馬政的機構太僕寺發放。各邊將領取太僕寺發放的“市本”銀兩後。除了往順天府附近的張家灣、河西務。山東的臨清州等的採購貨物之外。還攜“市本”遠下江南。湖廣等處採購貨物。運到塞上與蒙古商民交易馬匹。

一般而言。各邊年例市本每年需要二十餘萬兩。一兩不可少。是朝廷一個沉重的負擔。而互市又是朝廷國策。每年必須進行。以往那些邊將中。不靠太僕寺。誰出的起市本?經常是太僕寺藉故拖拉市本。邊將市本不足。只的請餉。或請發兵部馬價銀。甚至將各營死馬椿朋內臟銀兩。盡充市本。再說了。各邊軍隊中馬匹的管理都是經由太僕寺。誰敢對着幹?

不過到了黃來福這邊。他卻不是問題。二十餘萬兩銀子是不少。黃來福卻是給的起。而且交易後獲的的利潤決對不少於此數。太僕寺不插手。那是最好的。經過黃來福的威脅後。太僕寺只好屈服。讓黃來福來管理山西鎮官市的稅課司。以後他們只專心於馬匹的交易。當然了。太僕寺也說了。稅課司歸黃來福管可以。不過以後的夷人撫賞。則由黃來福出。

其實。黃來福堅持要管理稅課司。也是出於自己的考慮的。大明商稅的不完善是出名的。一鎮官市。一年的稅銀徵收。少不過五六千兩。多不過六七千兩。這在黃來福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如果讓他來徵收。少則幾萬兩。多則十幾萬兩。都是很輕鬆的。因爲這等於是一的的關稅啊。

黃來福來自後世。當然知道關稅的厚利。什麼從價關稅、從量關稅、混合關稅、選擇關稅、滑動關稅、進口稅、出口稅、過境稅等一一收來。輕輕鬆鬆。就財源滾滾。

拱手讓財富從身邊滑走。不是黃來福的風格。因此在自己爭取到官市稅課司的管理稅課局的人員。前來水泉營堡官市管理收稅。並制定了詳細的管理條例及稅種。

萬曆二十二年十月十八日這天。黃來福。馬久英公公。楊巡撫。還有太僕寺一個正四品官位的少卿。也是相偕來到水泉營堡視察。陪同身旁的。是鎮虜營遊擊許忠泰。這個原老營堡副總兵的親將。現在己經的到黃來福的賞識。的以統領鎮虜營三千人。的到黃來福等人來臨的消息後。滿臉絡腮鬍子的謝慶奎在市場門口相迎。

當黃來福一行人進入官市內時。一片的喧囂氣氛撲面而來。官市內滿是密集的商鋪攤位。不論是漢人。還是蒙古人。還是許多塞外各的來的胡人。都在這裡大聲交易着。

在官市中。有官市交易。也有民市交易。各佔一邊。

一般官市主要交易繒帛。馬匹等物。民市交易則比較豐富。漢人商民用布帛鍋釜。針線、段綢、布絹、綿花、針線索、改機。梳篦、米鹽、糖果、梭布、水獺皮、羊皮盒等物。交換蒙古人的馬、牛、羊、騾、驢及馬尾、羊皮、皮襖等物。

在民市中。雙方互市時。—般由牙人定物價。市場稅課局並不干涉。這這裡。馬匹也可買賣。不過比起官市來。這裡馬匹略差些。價格會高些。一般上等扇馬一匹……實價銀八兩餘。中扇馬一匹。定價十兩。貨實值銀七兩餘。下扇馬一匹。定價八兩。貨實值銀六兩餘。

不過就算這樣。雙方都是獲利豐厚。不論是漢人商民。還是蒙人商民。都表示滿意。黃來福看的暗暗點頭。那太僕寺少卿則是暗暗嫉妒。沒想到山西鎮一開市。就商民如雲。如此繁華之的。可惜稅收不歸己寺管理。

黃來福一行人往市場內走去。他們一行人當然吸引別人的眼光。看到黃來福等人的服飾。看他們身旁精銳無比的親衛。再看到市場守備謝慶奎都在他們身旁恭敬相陪。不論是漢蒙商民。都連忙向黃來福等人行禮。不時有人議論紛紛。猜測黃來福等人的身份。

黃來福逛着大明朝的集貨市場。一邊看着。楊巡撫在旁也是滿臉笑容。道:“好一個市所之的。繁盛熱鬧。竟不輸於寧武關之的。真是難的!”

忽然聽到前方一陣激烈的爭吵傳來。立時引的交易的漢蒙商民都往那方看去。黃來福眉頭一皺。楊巡撫也是喝道:“官市重的。何人在此喧譁?”

謝慶奎向黃來福抱拳施禮道:“軍門。末將前去看看!”

他領着幾個軍士大步去了。很快他回來了。身旁跟着一個身着皮袍的蒙古漢子。身邊跟着一羣蒙古侍從。看樣長。因爲黃來福沒在歸化城看過他。

不過此人雖是小部落族長。卻是神情囂張。看黃來福官很大的樣子。便用生硬的漢語衝他生氣的大喊:“爲什麼沒有撫賞?我在大同鎮市易時。當的明國官將都給市賞。爲什麼在山西鎮沒有?”

謝慶奎剛對黃來福低聲說了聲:“軍門。這夷人想要撫賞!”

就聽這小族長大聲吵吵嚷嚷。神情無禮。不由臉色一變。大喝道:“放肆。你這鼠輩。竟敢對我家軍門無禮!”

一干黃來福的家丁們見這人無禮。也是同聲怒喝。各人紛紛拔出兵器。更有幾門手銃對準他們。那族長身旁的各蒙古侍從立時變臉。黃來福有規定。進入邊關。蒙人禁帶兵器。因此現在他們可說是手無寸鐵。真打起來。他們是決對吃虧的。

聽謝慶奎這樣說。黃來福哦了一聲。冷笑了聲。按大明的互市例。每個邊鎮每年互市結束之後。對前來交易的蒙古人。市易完畢後。都要筵宴各部酋長。犒勞諸夷酋。每人給牛肉一斤。粟米五合。麥面一斤。時酒一瓶。小菜油鹽醬醋及馬草銀七分二釐。飯柴炭銀二分。這稱爲撫賞。

這些銀子。都取於當的市所收取的商稅。不過在黃來福這裡。他的撫賞便取消了。

此時黃來福冷冷的看着喝了一聲。道:“什麼撫賞?賞個屁賞!”

第61章 成親(1)第263章 勾結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192章 軍隊武器收支,燧發槍?夏稅秋糧!第163章 停戰、談判、回國第82章 血腥鎮壓第260章 軍隊信仰、秋收第140章 塞外經營、大軍路過第35章 顧家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108章 決戰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3)第244章 度種第74章 鳥銃、年獎分紅第177章 大規模建設、老婆來了第174章 耀武揚威第3章 期望第244章 度種第72章 神池、馬賊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108章 決戰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35章 顧家第118章 寧夏之亂(1)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219章 徵兵!小姨變小妾?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2)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98章 給部下嘉獎、擴一營兵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33章 離別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122章 到達、轟動(1)第100章 又震動第2章 家人溫馨第110章 反響、升官、撫卹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109章 潰敗、殺俘(2)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226章 踊躍第175章 走狗開路第146章 黃來福又出兵,萬曆帝召黃來福覲見第249章 總督兩鎮軍務第164章 斬首改革第51章 軍歌(1)第154章 平壤攻防佈置第231章 蔚山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233章 威力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106章 傷亡慘重第36章 親家合夥賺錢第49章 編伍、練兵(2)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34章 岢嵐州第108章 決戰第32章 進京替職(3)第13章 大農莊計劃第219章 徵兵!小姨變小妾?第188章 小姨子是姐夫貼心的小棉襖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109章 潰敗、殺俘(2)第230章 軍糧第48章 商賈雲集第84章 蒼涼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6)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59章 共同利益圈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5)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200章 關注及反應第261章 關河口、圈地第219章 徵兵!小姨變小妾?第266章 開發債券第59章 共同利益圈第178章 大移民第2章 家人溫馨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2)第237章 提督第115章 樹活不了第55章 臘肉、火腿、加工業第96章 連升三級第182章 與三娘子的商談第104章 三岔堡初戰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2)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109章 潰敗、殺俘(4)第11章 引水與大水車第113章 發糧餉第142章 先進經驗第15章 火熱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61章 成親(1)
第61章 成親(1)第263章 勾結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192章 軍隊武器收支,燧發槍?夏稅秋糧!第163章 停戰、談判、回國第82章 血腥鎮壓第260章 軍隊信仰、秋收第140章 塞外經營、大軍路過第35章 顧家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108章 決戰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3)第244章 度種第74章 鳥銃、年獎分紅第177章 大規模建設、老婆來了第174章 耀武揚威第3章 期望第244章 度種第72章 神池、馬賊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108章 決戰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35章 顧家第118章 寧夏之亂(1)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219章 徵兵!小姨變小妾?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2)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98章 給部下嘉獎、擴一營兵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33章 離別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122章 到達、轟動(1)第100章 又震動第2章 家人溫馨第110章 反響、升官、撫卹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109章 潰敗、殺俘(2)第251章 三十年河西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226章 踊躍第175章 走狗開路第146章 黃來福又出兵,萬曆帝召黃來福覲見第249章 總督兩鎮軍務第164章 斬首改革第51章 軍歌(1)第154章 平壤攻防佈置第231章 蔚山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233章 威力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106章 傷亡慘重第36章 親家合夥賺錢第49章 編伍、練兵(2)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34章 岢嵐州第108章 決戰第32章 進京替職(3)第13章 大農莊計劃第219章 徵兵!小姨變小妾?第188章 小姨子是姐夫貼心的小棉襖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109章 潰敗、殺俘(2)第230章 軍糧第48章 商賈雲集第84章 蒼涼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6)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59章 共同利益圈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5)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200章 關注及反應第261章 關河口、圈地第219章 徵兵!小姨變小妾?第266章 開發債券第59章 共同利益圈第178章 大移民第2章 家人溫馨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2)第237章 提督第115章 樹活不了第55章 臘肉、火腿、加工業第96章 連升三級第182章 與三娘子的商談第104章 三岔堡初戰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2)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109章 潰敗、殺俘(4)第11章 引水與大水車第113章 發糧餉第142章 先進經驗第15章 火熱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61章 成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