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平壤攻防佈置

(單章最高訂閱破四千了,慶祝一下。)

由於這次的意外之事,明軍用計己經失敗,剩下的,唯有強攻了。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初六,李如鬆、黃來福等人離開肅寧館,率着數萬大軍抵達平壤城外。

從平壤城頭看下去,大軍黑壓壓的一片,刀槍如林,殺氣如虹。看得城頭的小西行長等日軍兵將吃驚不己,暗懾於明軍的軍容之盛。

寒風仍是刻骨,飄着一些雪花,在大軍的前面,一面“李”字大旗下,李如鬆只是策馬望着眼前的平壤城,不知道在沉思些什麼,特別是他的目光不時掃過平壤城北的牡丹峰。寒風掠過他沉穩的臉容,李如鬆仍是一動不動。

他身旁密密麻麻的滿是黃來福、李如柏、李如梅、吳惟忠、楊元、張世爵、查大受、祖承訓等披甲諸將,一時傑俊齊集。

望着身前身後的大軍,李如梅豪情滿腔,對李如鬆道:“提督大人,此刻我天兵威壓平壤,此城勢在必得!”

李如鬆對幾個弟弟管教甚嚴,平時在軍中,都是以軍職相稱。

聽了李如梅的話,各將也都是豪氣勃發,紛紛附合。只有黃來福凝視着平壤城頭,回憶着歷史上平壤之戰的細節。

李如鬆神情不變,只是微微點頭,道:“倭人也是勁敵,我等不可掉以輕心。”

諸將都是應是。

而在平壤城頭上,小西行長也是神情凝重地對身旁的大村純忠。遠藤又次郎。如藤安等日軍將領道:“唐人來者不善,諸君需有必死之志。”

大村純忠,遠藤有次郎,如藤安等人臉色蒼白地點了點頭。在七月時,他們輕易地擊敗祖承訓的數千明軍,便以爲唐人不過如此,此時見了真正地明軍精銳,才知道以前自己錯得厲害。

察看過平壤城地情況後,李如鬆令大軍紮下營盤,然後招集諸將議事。

說實在。黃來福對於攻打堅城,還是有些心理陰影的,寧夏之戰給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在寧夏城下。自己的精兵對堅城無能爲力,徒勞死傷。這次自己的軍隊,不知又會陣亡多少。

不過和黃來福不同,五寨堡軍隊從軍官到士兵,倒是人人踊躍,一邊紮營,一邊都在談論着攻城後。自己可以斬首多少,特別是楊小驢,更是興奮地搽着手。

應李如鬆之令,黃來福帶着楊小驢,還有幾個家丁們。來到李如鬆的帥帳中。帥帳戒備森嚴,到處是巡防的士兵們,不時傳出刁斗報時的聲音。

來到轅門外,楊小驢等人在外相候,黃來福進入帥帳中。寬大的帥帳內,諸將早己是濟濟一堂,個個身上披着厚重的甲冑,一片鐵光之色。見黃來福進來,各色人等地眼光都向他投來。

見黃來福進來,李如鬆對他微微地點了點頭。眼光掃過案桌旁的銅刻漏。李如鬆雖然賞識黃來福。不過他治軍極嚴,在傳下命令後。各將若沒在規定的時間內前來報道,就要受到責罰。好在黃來福準時到了。

諸將到齊,便開始議事,一張巨大的案桌之上,鋪着一張平壤城地地圖,這是朝鮮國方面提供的。除此之外,還有李如鬆自制的一張地圖,上用紅黑兩色繪製,敵我情況一目瞭然。這張地圖,以探馬每個時辰回報的情況修正。

根據朝方提供的情報,還有自己探馬回報。平壤城易守難攻,東面有大同江,並有大同、長慶二門。南面有蘆門、含毯二門。西北面臨山,又有普通、七星二門。北面有密臺門,不遠處還有高聳的牡丹峰,地形險要。

在日軍的佈置中,約有兩萬人駐守平壤城,城地四周還修有大批的土堡,形成外圍。城北邊的牡丹峰上,由於地勢險峻,估計駐有日軍兩千人,與平壤城形成倚角之勢,易守難攻。

在介紹過敵我情況後,李如鬆嚴肅地道:“依平壤敵情,我軍定在初八日攻城,現兵馬布置如下!”

他提高聲音道:“吳惟忠何在?”

浙江遊擊吳惟忠穩步上前,抱拳施禮道:“末將在!”

李如鬆道:“初八日晨,你領南兵三千,立時攻打牡丹峰之地!”

吳惟忠毫不猶豫地大聲道:“末將領命!”

各將都是用佩服的眼神看着吳惟忠,包含黃來福在內。只要看過牡丹峰之地,各人就知道,想攻克這裡,是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地。牡丹峰居高臨下,地勢險要,日軍又在這裡設置了大量的火槍弓箭,攻戰的難度可想而知。不過吳惟忠不愧是戚家軍中的老將,戚繼光的部下,面對將要到來的惡戰,還是面不改色。

李如鬆嘉許地看了吳惟忠一眼,又提高聲音道:“中軍指揮楊元,右軍指揮張世爵何在?”

統領中軍的薊鎮都督僉事楊元,統領右軍的遼東副將張世爵,二人忙上前道:“末將在!”

“你二人各率軍一萬,攻打城西七星門!”

二人大聲道:“末將領命!”

“中軍指揮李如柏,參將李芳春何在?”

二人也是上前道:“末將在!”

“你二人共領軍一萬,攻打城北普通門!”

“末將領命!”

“以上三萬人馬,爲此戰我軍攻戰主力,此外……”

李如鬆又道:“祖承訓,李鎰何在!”

遼東副總兵祖承訓,朝鮮國備邊使李鎰忙出列道:“末將在!”

李如鬆道:“李鎰。你領朝軍三千。祖承訓。你領兵一千,換上朝鮮軍服,藏甲於內,一起攻打南蘆門。待攻城之時,祖承訓你隨李溢部掩殺城下,突然顯露我軍旗幟,定可殺倭人一個措手不及!”

二人同樣領了軍令。

最後是神機營參將駱尚志,率南軍精銳兩千,攻打南城含毯門。

此外是黃來福率部陪在李如鬆身旁,作爲各軍的預備隊。到時李如鬆還將親自督戰。務求必克!

至於衆將疑惑,爲什麼此次明軍主力只是攻打平壤城的南、西、北三個方向,而不攻打東面呢?

李如鬆解釋道:“兵法有云:歸師勿遏,圍城必闕!我軍主攻平壤城西北南三面。而弛圍東面,使其無固守之志。可於城東二門沿江處多設火炮,待倭人敗退後渡江時,以炮火擊之!”

衆將歎服,而這個決定,也是李如鬆吸取了寧夏之戰地教訓,事後證明了他這個做法地明智。

李如鬆指揮若定。氣定神閒,一道道軍令如流水般分派下去,各將都是大聲領命。此時朝鮮國大臣柳成龍也是侍立在旁,聽李如鬆這樣佈置,他又喜又憂。喜的是李如鬆指揮周全,光復城池有望,憂地是……

他對李如鬆道:“李提督,小臣有一言,不知敢講不敢講!”

李如鬆淡淡道:“你說。”

柳成龍施禮道:“天兵霹靂雷霆,倭人定是望風喪膽,只可憐我平壤城內尚多朝鮮臣民,只恐兵火到處,玉石俱焚,小國百姓死傷者衆。還望李提督憐惜。”

李如鬆不耐煩地道:“你事好解決。柳成龍,你可自制一面大旗。用諺文上書:朝鮮軍民自投旗下者免死。即可。”

當時朝鮮國士大夫、貴族等人皆以說漢語,寫漢字爲榮。不過普通的朝鮮國百姓,還是說朝語,並書寫世宗創立的諺文,爲當時普通朝鮮百姓的文字。

柳成龍大喜,道:“多謝提督大人,小臣代平壤城民衆謝過大人了。”

最後李如鬆厲聲道:“攻城之時,各將務必全力以赴,有畏縮不前者,定斬不饒!”

各將都是抱拳轟然響應,帳內一片衣甲之聲。衆人明白李如鬆的手段,並不是隨便說說而以,如不認真攻城,李如鬆真會將他們當場斬首示衆,以儆效尤!

在李如鬆佈置的時候,在平壤城內,卻是一片的死氣沉沉,恐慌的氣氛蔓延。

平壤城行轅內,小西行長身上穿着包鐵鎧甲,上頭戴着前立桃形盔,鎧甲外面套着紅色地陣羽織,只是默默地看着眼前的地圖。

在他的下首,遠藤又次郎和大村純忠二將同樣一左一右跪坐一旁。二人頭頂牛角盔甲,一副標準的日本戰國時代武將打扮。此外還有一些部將武士們環立在旁。

身爲第一軍團地副將,遠藤又次郎年近五十,頭髮花白,神情陰鷙。他是日軍中有名的使用鐵炮高手,在日本內戰時期,遠藤又次郎奉命去襲殺家親,只用了一顆鉛丸便瓦解了一萬五千人的攻勢。

而大村純忠,這人也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另類。與小西行長一樣,他也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喜好西洋蘭學,成爲了日本有史以來第一個天主教大名,還力促長崎開港,派遣天正少年遣歐使團等,也是一時之奇。

不過他的相貌讓人大跌眼鏡,又矮又小,怕身高只有一米五。厚重的甲冑穿在他地身上,有種不倫不類的感覺。

行轅內一片壓抑,小西行長默默想着,由於朝鮮國水軍的阻截,國內的給養遲遲不到,城內的糧食不多了,很多士卒生病,士兵們地厭戰情緒大,加上唐人大軍壓境,士卒們就更是恐慌。不過自己身爲關白大人的親信,自己第一軍團也是入朝大軍中精銳的精銳,雖是種種情況不利,但自己不能放棄。想到這裡,小西行長眼中透出了精光。

第247章 賠款、搬師回國、封賞!第193章 除夕日第241章 徵日第117章 墾殖農場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73章 地頭蛇、嚴酷拉練第193章 除夕日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200章 關注及反應第65章 大辦工廠(2)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第122章 到達、轟動(1)第74章 鳥銃、年獎分紅第84章 蒼涼第60章 姐夫們手中的資源第42章 馬久英公公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73章 地頭蛇、嚴酷拉練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94章 歡聚第105章 不利、陰影第24章 萬曆帝、春耕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228章 入朝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170章 你頭殼被門板夾了?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31章 獸醫王啓年(2)第209章 冗濫第107章 糧盡第234章 城破第127章 商隊到達、衆將羣星、朱巡撫有請第14章 開始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129章 五路攻城第181章 黃來福出塞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133章 掩護第200章 關注及反應第249章 總督兩鎮軍務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193章 除夕日第75章 大過年第104章 三岔堡初戰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21章 商議第173章 明日閱兵,通知楊巡撫來第165章 山西鎮總兵第268章 陽奉陰違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156章 火銃對射第42章 馬久英公公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6章 這一年第235章 潰散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230章 軍糧第183章 羊毛之誘、互市互利第18章 轟動第33章 離別第163章 停戰、談判、回國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16章 比軍戶還慘的匠戶第248章 賠款分配紛爭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170章 你頭殼被門板夾了?第190章 收穫與成本第20章 晉商、大氣魄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179章 東林黨議始第109章 潰敗、殺俘(1)第152章 戚家軍後裔、兵力分配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232章 豎儒第7章 謀劃第182章 與三娘子的商談第199章 情報帝國、報紙的力量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2)第34章 岢嵐州第189章 五寨堡五年盤點第203章 紅薯不如小麥?第178章 大移民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3)第125章 羨慕同食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32章 進京替職(1)
第247章 賠款、搬師回國、封賞!第193章 除夕日第241章 徵日第117章 墾殖農場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73章 地頭蛇、嚴酷拉練第193章 除夕日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200章 關注及反應第65章 大辦工廠(2)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第122章 到達、轟動(1)第74章 鳥銃、年獎分紅第84章 蒼涼第60章 姐夫們手中的資源第42章 馬久英公公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73章 地頭蛇、嚴酷拉練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94章 歡聚第105章 不利、陰影第24章 萬曆帝、春耕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228章 入朝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170章 你頭殼被門板夾了?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31章 獸醫王啓年(2)第209章 冗濫第107章 糧盡第234章 城破第127章 商隊到達、衆將羣星、朱巡撫有請第14章 開始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129章 五路攻城第181章 黃來福出塞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133章 掩護第200章 關注及反應第249章 總督兩鎮軍務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193章 除夕日第75章 大過年第104章 三岔堡初戰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21章 商議第173章 明日閱兵,通知楊巡撫來第165章 山西鎮總兵第268章 陽奉陰違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156章 火銃對射第42章 馬久英公公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6章 這一年第235章 潰散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230章 軍糧第183章 羊毛之誘、互市互利第18章 轟動第33章 離別第163章 停戰、談判、回國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16章 比軍戶還慘的匠戶第248章 賠款分配紛爭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170章 你頭殼被門板夾了?第190章 收穫與成本第20章 晉商、大氣魄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179章 東林黨議始第109章 潰敗、殺俘(1)第152章 戚家軍後裔、兵力分配第150章 鄭貴妃、遼陽城第232章 豎儒第7章 謀劃第182章 與三娘子的商談第199章 情報帝國、報紙的力量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2)第34章 岢嵐州第189章 五寨堡五年盤點第203章 紅薯不如小麥?第178章 大移民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3)第125章 羨慕同食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32章 進京替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