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

萬曆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三日,清晨。

海龍囤莽莽羣山四邊的明軍營地己是一片喧譁,源源不斷的旌旗從各營而出,慢慢彙集到了海龍囤首關銅柱關前的一塊平川之地上,經過數日的歇息後,明軍又恢復了對海龍囤的攻擊。

此時這塊小小的平川之地己是擠得水泄不通,放眼望去,盡是黑壓壓的人頭,人數怕有數萬之多,連周邊較爲平緩的山地上也是站滿了軍馬。此時人人神情肅然,看旗號,軍陣上的軍士大多是山西大同兩鎮的軍馬,特別是大同鎮的軍馬,更是站在最前哨攻擊位置。

二十一日的商議結果還是硬取海龍囤九關,畢竟海龍囤的地勢就是如此,楊應龍又是死守不出,什麼計謀都是無用。不過自平播之戰後,經過數月戰鬥,各省官兵都己是疲憊不堪,急需修整,如要求他們再次血戰而奪海龍囤,怕是有心無力,因此此後的攻擊戰鬥,便是留在了以精銳聞名,又一直休養生息的山西大同兩鎮兵馬身上。

而攻擊的第一波,便是由麻錦統領的大同鎮五千兵馬主導。

黃來福時間約早上八點,軍隊己是集結完畢,不絕的鐵甲與如林的槍矛,顯示出肅殺的氣勢,讓後方觀戰的各省友軍心中暗歎兩鎮軍馬之精,果真是名不虛傳。

列陣後,兩鎮數萬將士一直沉默不語,只是等待攻擊的命令。雖是數萬人,但陣地上卻是鴉雀無聲,只有軍旗的獵獵聲響,顯示出兩鎮官兵良好的軍事素養。

在軍陣後的一塊丘陵高地上,阻擋視線的樹木早己被砍伐一空,頂盔披甲的家丁林立,盡顯森嚴戒備。在一塊巨石前,黃來福凝視着前方數裡的銅柱關,神情平靜,不知道在想些什麼。在他身旁,簇擁的盡是繫着大氅,身穿鐵盔鐵甲的大明軍將們,漢將土司官,盡是環侍在側。連三省巡撫們,也是披了一身的鐵甲,神情有些緊張地等待戰鬥的開始。

不知過了多久,黃來福回過頭來,對身旁的麻錦道:“麻將軍,開始吧!”

麻錦抱拳大聲道:“末將領命!”

馬蹄聲響,他己是領着幾個親隨將官下了高地,往己方軍陣而去。

不多久,大同鎮軍陣中便響起了號角聲,一部軍馬出了軍陣,往前方不遠的銅柱關方向殺去,竟是大同鎮總兵麻錦標下參將,其侄子麻承勳,領軍二千人,作爲攻擊先哨。麻錦一出手就讓自己的侄兒領軍出戰,其中更有一千人是自己的麾下家丁,果然是作戰決心堅定。

大同鎮隨黃來福而來播州的五千軍馬中,盡是從大同鎮中挑選出來的甲等軍,不但個個是青壯軍士,特別是成爲甲等軍後,在黃來福供應下,他們軍械糧餉充足,武器裝備精良,也多少有過訓練,在大明西南各省中只要每天能吃飽,一年有過幾次訓練就算精兵的觀念中,他們己算是精銳中的精銳。

不說黃來福的家丁還有山西軍大部,就算是大同鎮軍馬,一色青壯,加上其待遇與裝備,放在西南各省中,己是讓各省官兵們羨慕嫉妒不己。眼紅之下,自然有各種風言風語傳出。

特別是這幾月中,山西大同兩鎮官兵多盤據在重慶府周邊沒有什麼惡鬥,更讓許多西南軍士土兵們不滿。他們的言語傳到兩鎮官兵耳中,己是讓他們憋了一肚子的氣,此時輪到自己攻擊了,自己要好好表現一下,而且如果打得好,依總督大人的人品,自然不會抺了他們的功勞。

麻承勳領着二千軍馬向銅柱關逼去,領頭是一千總領的數百刀牌兵,人人身材高大彪悍,身披鐵甲,眼現兇光,正是總兵麻錦麾下的家丁。其後又是千餘火器手,手持鳥銃火槍等,西南天氣溼熱,弓弩不堪用,遠程火力支持,非火銃不可。特別這些火銃中,還有黃來福支援的五寨堡燧發火銃數百隻,更是增加了其火銃手的威力。

再就是麻承勳的中軍預備隊,銅柱關前的道路崎嶇狹窄,兵力不容易展開,正面攻擊的兵力不可能很多,留下一部預備隊,除了可作幾波攻擊之勢外,還可隨時作戰場支援,力壓敵關於一點之用。

最後是由各營輔兵輜兵上千人推拉着的大批火炮戰車,足有上百門之多,依銅柱關前的地形,這己是所能容納火炮最多的門數了。而且由於道路難行,沉重的火炮拖拉非常艱難,不說人,就連騾馬都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氣。

這些火炮大多是西南當地的一些土炮及佛狼機火炮,均是樣貌粗大之貨,威力小,射程近。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不說此時黃來福的新式火炮還沒有製造出來,就是製造出來,也多是幾百上千斤重,這千山萬壑的數省之地,以現在大明的道路情況,也不容易從山西運到四川來,除非那些幾十斤重的虎蹲炮。不過顯然的,以虎蹲炮的身程射威力,對險要的海龍囤九關不可能會有什麼作用。

在眼下海龍囤周邊的二十萬明軍中,論起火炮,各營自然是不少,可以對攻打各關口的明軍提供充足的支援,所以麻錦部作爲先哨攻擊時,黃來福很快就從各營中調撥了大批的火炮前來。只可惜海龍囤的地形大大地限制了火炮的使用,讓明軍的攻勢威力大減。眼下對銅柱關的攻擊,只希望這麼多火炮能多少發揮一些作用罷了。

在這些大批的輔兵中,還有許多人抗着長長的雲梯,海龍囤幾關之間都有石牆隨山勢綿延相連,馬道相通,各關又是城門高深,沒有云梯架設,不要想有一個軍士能爬到關口上去。

麻承勳率軍慢慢逼去,很快,海龍囤首關銅柱關那高厚的城門,石砌的城牆己是落於眼底。明軍一早的動靜海龍囤上早己聞知,此時見明軍果然再次逼來,城上的土兵己是一片的大呼小叫,關口總領來回大聲呼喝,只是督促手下防守。不久,銅柱關上更是號旗號鼓響起,餘者諸關土兵土將聞聽後紛紛前來支援。

關上的大呼小叫中,麻承勳領大軍在銅柱關山腳下停立不動,等待火炮的先發攻擊。眼下前面的道路己是慢慢狹窄高升,崎嶇蛇行至城門下。在這山腳下,己經滿是幾日前戰場的痕跡,到處殘留着攻關的器具雲梯,還有銅柱關上扔下來的滾石炮瓶等,隨同被砸爛的泥沙石塊散落各處。斑斑的血痕隨處可見,空中中似乎殘留着令人作嘔的血腥味及硝煙味。

在麻承勳兩千大軍腳下的土地中,這裡曾是銅柱關下的一片深溝,當時被海龍囤土人蓄水成壩,前幾日戰事中,早己被填爲平地。

拉炮的輔兵們己是紛紛將炮推到山腳下,一門門炮瞄準了銅柱關關口,從無敵大將軍炮到佛狼機火炮都有,關上的土兵亂軍大驚,紛紛向山下鳴槍開炮,扔取滾木擂石,不過由於離得遠,所以關上的任何攻擊都沒有取得成果。銅柱關上雖有幾門炮,但都是些土炮石炮之類,打得不遠又不準,連佛狼機火炮都沒有,自然是對山下的明軍沒有任何威脅,打了一陣沒有效果後就停了。

在一車營千總的指揮下,山下明軍炮手們紛紛裝填好了子藥,一聲令下,似乎是驚天動地的炮聲響起,地面也似乎劇烈震動起來,一顆顆彈丸,劃出一道道的煙火軌跡,帶着刺耳的呼嘯聲狠狠砸在銅柱關口上,打得關口上一片的煙霧與狼藉。

此時射擊的雖大多隻是明軍中一些粗大土炮,但上百門齊射,造成的威力也是驚人,一時之間,銅柱關口上碎石紛飛,鐵丸翻滾,七零八落的一片。密集的炮火一下子讓城上土兵頭都擡不起來,那些關上的土兵們,一些人緊緊地將頭埋在石牆後一動不敢動,一些人則是驚恐的呼喊奔跑,口中喊着沒有意義的話。一些運氣不好的人被炮彈擊中,立時人的斷肢殘體連同關口上的石塊—起飛上了天,明軍炮火之烈,以今日爲甚。

不知過了多少時候,山下明軍的炮火才停了下來,此時山上山下己是瀰漫着一股嗆人的硝煙味,隱隱的,一股令人作嘔的血腥味也從關口上傳來,這陣炮火,也給銅柱關的土兵亂軍造成不小的傷亡。而且在猛烈的炮火轟砸下,以銅柱關之牢固,那高大的石牆關口也被轟塌了幾個缺口。

炮火停止,銅柱關土兵們才鬆了一口氣,驚天動地的戰鼓聲己是驟然從山下麻錦中軍位置響起,這是明軍下令進攻的聲音。

“萬勝!”

一片巨大的喝呼聲從麻承勳軍中響起,以舉着高大盾牌的刀盾兵掩護在前,身後密密麻麻的大同鎮軍士們抗着長長的雲梯,聲嘶力竭地叫道往崎嶇的山路上衝去。

這聲勢驚人,關上土人守軍似乎可以感覺到那股氣勢,個個慌成一團,好一會兒,他們纔回過神來,在土人總領的咆哮下,慌忙回位防守。很快,在大同軍衝上前來時,關上的滾木擂石也是如雨點般扔下,還有守軍的火銃鳥銃,還有一些吹箭弩箭等也是拼命向下射擊。

在這種狹窄的道路地形上,大同軍正面的攻擊兵力展不開,但身後跟上來的軍士卻是密密麻麻,滿路都是,成爲很好的靶子。雖然刀盾兵的盾牌可以防護一些弩箭鳥銃,但是關上那巨大的滾木擂石扔來,從陡峭的山上一滾而下,急衝而來,卻是血肉之軀所抵擋不了的,一時間之間,關下慘叫陣陣,許多大同鎮軍士在如雨的滾木擂石攻擊中,都是紛紛傷亡,很多人還死得血肉模糊。

儘管傷亡重,但大同鎮軍士還是憋着一口氣,拼命衝擊,火銃手也是努力擡槍向關口上射擊,掩護衝擊部隊。終於,有一些人衝到了關口下,很快的,幾架雲梯架設起來,又有一些勇猛的大同鎮刀盾兵們爬了上去,與關上土兵展開肉博。

大同軍火器手們則是在下面拼命掩護,特別是那些手持五寨堡燧發火銃的軍士們,射速快,火力猛,比平時大明軍中使用的鳥銃等火器射發速度快了幾倍,在他們的銃口不斷冒出的火光中,關上的播州土兵紛紛中彈,慘叫着從關上掉下,嚇得很多土兵不敢探出頭。

更多的大同鎮刀盾兵跳上了關口,大同軍前哨第一次衝鋒,就有一鼓而下銅柱關的趨勢,讓海龍囤叛軍大吃一驚,在悽歷的號鼓中,各關土兵紛紛下山來支援銅柱關的守軍,戰鬥更爲的血腥與激烈。

шшш _тt kan _CΟ

銅柱關的土人總領是楊應龍的心腹親信,所以才能鎮守海龍囤這首關之地,見軍勢緊急,他拼命呼喝手下應戰,同時心下暗暗震驚。這次攻擊的明軍部隊似乎與衆不同,眼見傷亡己近兩成,仍是死戰不退,不知是大明的哪隻軍隊,如此的強悍。特別是他們的武器裝備也非常精良,還有一種奇特的火銃,非常的犀利,自己從未見過。

在這隻軍隊的攻擊下,他感到非常難支,這是海龍囤之戰來從來沒有過的。在往日的戰鬥中,雖然數萬明軍輪流圍攻銅柱關幾日,但在己方打擊下,都是紛紛敗退。所以在這種戰果下,銅柱關的守軍雖然只有幾百人,但楊應龍與銅柱關總領都是堅信就這幾百人,依銅柱關地利,便可以阻擋住大部明軍的攻擊。前幾日的海龍囤戰鬥,也在事實上證明了這一點,但是今日……

……

槍炮與撕殺吶喊聲隱隱傳來,黃來福只是一動不動地看着那裡,他手上拿着根單筒千里鏡對着銅柱關方向,不論流水般的探馬如何回報軍情,他都是神情不動,身形似乎成爲了一尊雕塑。

在黃來福兩邊,四川巡撫李化龍,貴州巡撫郭子章,湖廣巡撫支大可也是同樣手上拿着根單筒千里鏡,只是對着銅柱關方向使勁看。在這千里鏡的效用下,銅柱關那邊的情形可說是看得清清楚楚,讓三人內心暗暗吃驚。黃來福手中的好東西層出不窮,單手上這根黃澄澄的金屬外銅之物就有如此妙用,由不得三人內心不羨慕與嫉妒。

不過這千里鏡黃來福自己都不多,除了裝備自己山西軍外,自然不可能拿出來裝備外軍,讓李化龍等人內心暗自誹謗與嘀咕不己。

不過此時三人與周邊西南衆將土司卻是顧不得嘀咕與驚奇這個千里鏡,前方銅柱關的戰事己是讓他們吃驚不己,沒想到麻錦的大同鎮軍前哨一次攻擊,就有一鼓而下的趨勢,兩鎮軍馬之精,果真是名不虛傳。大同鎮軍都如此犀利,那更精銳的山西軍又如何,特別是那總督黃來福的嫡系兵馬與家丁營又如何?

各人內心都是暗暗嘆息,聽聞大同鎮軍以前與西南諸軍並無兩樣,在歸黃來福治理後不久,就有如此表現,這黃來福名將之說,還真是不假。

第115章 樹活不了第131章 李如鬆、梅國楨第173章 明日閱兵,通知楊巡撫來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161章 碧蹄館血戰(2)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215章 陳於陛的感觀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252章 還鄉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1)第144章 納妾程序第148章 朱翊鈞與黃來福的問答第91章 大勝、斬首第248章 賠款分配紛爭第210章 申明亭前第267章 播州第82章 血腥鎮壓第115章 樹活不了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109章 潰敗、殺俘(3)第32章 進京替職(3)第267章 播州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2)第221章 復設東勝衛?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11章 引水與大水車第161章 碧蹄館血戰(2)第81章 武裝開礦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24章 萬曆帝、春耕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1)第169章 武將,就應該飛揚跋扈些第158章 各方傷亡統計第246章 談判第201章 萬曆帝的陶醉第252章 還鄉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24章 萬曆帝、春耕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31章 獸醫王啓年(2)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29章 大五寨堡水泥廠(1)第56章 收稅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2)第99章 又是大豐收、馬推收割機第109章 潰敗、殺俘(4)第256章 望遠鏡、紙殼彈筒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4)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53章 各方反應第71章 毛紡第259章 火炮、軍校第113章 發糧餉第212章 大明皇家玻璃廠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2)第91章 大勝、斬首第253章 歡迎熱潮、義父第27章 變化第215章 陳於陛的感觀第176章 分紅之爭第59章 共同利益圈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2)第75章 大過年第246章 談判第263章 勾結第108章 決戰第190章 收穫與成本第256章 望遠鏡、紙殼彈筒第116章 目光要往外看第204章 奇技局、農場效應起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98章 給部下嘉獎、擴一營兵第174章 耀武揚威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2)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5)第195章 規劃山西鎮第196章 要想富、與民爭利?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84章 蒼涼第231章 蔚山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265章 規劃第177章 大規模建設、老婆來了第263章 勾結第186章 商路第184章 開市之爭第112章 老營堡第194章 上元夜、舊情人?第225章 朝會第79章 畜業興盛、火器人才
第115章 樹活不了第131章 李如鬆、梅國楨第173章 明日閱兵,通知楊巡撫來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161章 碧蹄館血戰(2)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215章 陳於陛的感觀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252章 還鄉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1)第144章 納妾程序第148章 朱翊鈞與黃來福的問答第91章 大勝、斬首第248章 賠款分配紛爭第210章 申明亭前第267章 播州第82章 血腥鎮壓第115章 樹活不了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109章 潰敗、殺俘(3)第32章 進京替職(3)第267章 播州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2)第221章 復設東勝衛?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11章 引水與大水車第161章 碧蹄館血戰(2)第81章 武裝開礦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24章 萬曆帝、春耕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1)第169章 武將,就應該飛揚跋扈些第158章 各方傷亡統計第246章 談判第201章 萬曆帝的陶醉第252章 還鄉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24章 萬曆帝、春耕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31章 獸醫王啓年(2)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29章 大五寨堡水泥廠(1)第56章 收稅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62章 迎親、各方奏摺(2)第99章 又是大豐收、馬推收割機第109章 潰敗、殺俘(4)第256章 望遠鏡、紙殼彈筒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4)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53章 各方反應第71章 毛紡第259章 火炮、軍校第113章 發糧餉第212章 大明皇家玻璃廠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2)第91章 大勝、斬首第253章 歡迎熱潮、義父第27章 變化第215章 陳於陛的感觀第176章 分紅之爭第59章 共同利益圈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2)第75章 大過年第246章 談判第263章 勾結第108章 決戰第190章 收穫與成本第256章 望遠鏡、紙殼彈筒第116章 目光要往外看第204章 奇技局、農場效應起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98章 給部下嘉獎、擴一營兵第174章 耀武揚威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2)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5)第195章 規劃山西鎮第196章 要想富、與民爭利?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84章 蒼涼第231章 蔚山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265章 規劃第177章 大規模建設、老婆來了第263章 勾結第186章 商路第184章 開市之爭第112章 老營堡第194章 上元夜、舊情人?第225章 朝會第79章 畜業興盛、火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