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停戰、談判、回國

回到明朝做千戶

回到開城,明軍碧蹄館大捷的消息傳開,朝鮮各地又是一片歡騰。

斬首日軍近萬,斬殺日軍大將十餘員,這可是難得的大勝,不說平壤城的朝鮮君臣歡呼雀躍,朝鮮百姓燃香禱告,就是經略宋應昌也是歡喜無比,又急報萬曆帝,言其碧蹄館大捷之事。

明軍如此大勝,各方都要求李如鬆乘勝追擊,急速拿下王京。不過李如鬆此時卻是陷入了煩惱。

一方面,參加碧蹄館之戰的各將回來後,對於這一萬日軍首級該如何分功,各人爭個不可開交。一方面,通過碧蹄館之戰,李如鬆認爲日軍頑強,不可小視。加上王京敵人衆多,如要硬攻,己方傷亡慘重不說,攻得下攻不下,是個問題。

經過仔細思考,李如鬆做出如下部署:麾下三萬多明軍,李如柏率軍鎮守寶山、楊元率軍鎮守平壤、查大受鎮守臨津、李寧,黃來福鎮守開城。

除了黃來福外,餘者衆人都是對李如鬆的佈置莫名其妙。就在朝鮮君臣上書萬曆帝,請求天兵繼續進軍。大明各御史爭先恐後彈奏李如鬆畏避不前時,時間來到了萬曆二十一年的三月初。

這天,李如鬆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領一支明軍敢死隊奇襲龍山大倉。龍山大倉本爲朝鮮國倉,積貯了朝鮮數十年的糧食,王京被日軍佔領後,龍山大倉就成爲王京衆多日軍的軍糧庫,後來日軍運來的糧食都存於此地。

當天晚上,明軍敢死隊到達龍山。他們用火箭射向糧倉,十三座大倉,數十萬石糧食,一夜間被燒的乾乾淨淨。除了糧食被燒外,當晚,日軍龍山倉庫日軍被明軍殺死三百餘人,倉庫指揮官本多重葵自殺。明軍約傷亡五十餘人。

之所以這麼順利,是因爲碧蹄館之戰後。日軍己不敢與明軍野戰。所以明軍僅僅百人地敢死隊就可以深入日軍腹地,燒燬龍山倉庫。

龍山倉庫被燒燬,震驚了各方。一時的集體失語後,朝鮮君臣及大明官員們,首先反應過來,他們是對李如鬆好評如潮,贊他計謀如神。

而龍山倉庫被燒燬,朝鮮的日軍則是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由於缺糧。萬曆二十一年四月十八日,日軍全軍撤出王京,退往釜山。十九日,李如鬆入城,王京光復。四月下旬,日軍繼續撤退至蔚山,東萊等朝鮮海域,全軍八萬餘人渡海回國,僅留四萬人防守。

至此。日軍的第一階段侵朝戰爭,可說是慘敗。

萬曆二十年四月時,日軍攻入朝鮮,所向披靡,猖狂不可一世。不料自萬曆二十年十二月明軍入朝起。短短半年時間。日軍就全線潰敗,死傷無數。第一軍團的小西行長部。更幾乎是全軍覆滅,再經過明軍的連連打擊。日軍己是毫無鬥志。

在陸上對明軍失利連連時,此時的日軍,在海上對上朝鮮水師時,同樣也是失利不斷。在玉浦海戰、泗川海戰、閒山島海戰時。日軍水師,對上李舜臣領軍地朝鮮水師時,都是大敗連連,損失慘重。

特別是閒山島海戰後,日本水師完全喪失制海權,無法運送軍糧,加上朝鮮破壞過度,造成瘟疫流行,當地徵發糧食不易,因此日本國與大明議和,勢在必行。

而在此時地明軍中,由於軍力不足,所以明軍無力攻取。特別是徵朝這半年來,大明朝廷,己是花費白銀上百萬兩,此時國庫己是見底,對萬曆帝來說,他己經是沒錢再打下去。因此與日方的談判,也是勢在必行。

談判的人選還是沈惟敬,黃來福本想自告奮勇的,不過想想自己的身份,還是算了。=況且,此時大明與日本在朝鮮的戰爭還未分出個勝負,談判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說實在,此次的談判,大明方並沒有什麼誠意,宋應昌曾給萬曆帝上奏,言道:“夫倭酋前後雖有乞貢之稱,臣實假貢取事,原無真許之意。”而日方也是在亂扯,事情的結果,還是要看下一場戰爭。

萬曆二十一年五月,小西行長帶着沈惟敬前往日本,面見豐臣秀吉,商議和談之事。八日,豐臣秀吉在名古屋會見了沈惟敬等明朝使團,並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條件”七條:

1、迎大明公主爲日本皇后。

2、封貢日本(准許大明與日本進行貿易,當時大明與周邊諸國是朝貢體系)。

3、明日兩國武官永誓盟好。

4、朝鮮王京及四道歸還朝鮮,另外四道割讓於日本。

5、朝鮮送一王子至日作爲人質。

6、交還所俘虜地朝鮮國二王子及其他朝鮮官吏。

7、朝鮮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沈惟敬一口答應了這七條,對同行的謝用鋅等人卻詐稱豐臣秀吉已同意嚮明朝稱臣,請求封貢,並願意退出侵朝日軍。=

在日本方面,小西行長則是向豐臣秀吉謊稱,大明使者已經同意了七條建議,只需派日使與明使一道去北京,請求大明皇帝最後批准就可。

就這樣,在沈惟敬與小西行長欺上瞞下的斡旋下,雙方達成中外外交史上最爲荒唐的“雞同鴨講”協議。可憐豐臣秀吉一代梟雄,卻是晚節不保。而在大明方面,萬曆帝是半信半疑,但兵部尚書石星一口咬定沒有問題,加上國庫空虛,於是萬曆帝同意了日方的議和。最後雙方在朝鮮終於停戰。

由於在五月時,四川參將劉己經率軍五千趕赴援朝,並被任命爲副總兵。於是在萬曆二十一年七月時,在日軍大部撤出朝鮮後。大明朝廷也宣詔退兵以進行日本封貢事宜,僅留劉等人領軍七千餘人留在朝鮮,幫助朝兵扼守各要口,餘者回國。

萬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日時,李如鬆與黃來福等人,率兵離開了朝鮮。

七月二十五日,遼陽城。

這裡原本是明軍東征的重要後勤基地,糧草輜重。軍械物質。各方忙碌的民夫不停。不過朝鮮停戰後,這裡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當然,遼陽城作爲遼東鎮地鎮城,這裡一向繁華,各方地商賈邊民衆多,特別是這裡可以不時可以看到一些留着金錢鼠尾辮的女真人進城交易,眼中不時閃動着貪婪的目光。

“女真人!”黃來福眼中閃過一絲寒光。算了,眼下這事自己顧及不了。以後有機會再說吧。

遼陽城外,不時可以看到來迎的官員民衆等人,特別是那些大明民衆們,對李如鬆及黃來福這些打敗日本人,援救了朝鮮屬國的大明軍隊不時發出陣陣地歡呼聲,讓各軍將們得意洋洋。

而五寨堡軍隊也是如此,個個昂首挺胸。此次他們出戰,在碧蹄館一戰中,殺傷甚多。想必回去後,副總兵黃大人,又會對他們進行豐厚地賞賜。

除了這些將官外,在五寨堡軍隊不遠處,那些五寨堡商隊們。也是個個眉開眼笑。此次他們隨軍前來。光是五寨堡軍隊糧草地需求,就讓他們賺得盆滿鉢滿。更不要說在朝鮮時,大批明軍地各式需求了。也是讓他們賺得金錢滾滾。

此外他們從五寨堡帶來的各樣商品,同樣也是供不應求。他們越發覺得,每次隨黃將軍出征,都是一個好機會。

這些人當然是臉上笑開了花,不過黃來福此次出兵卻是花費大了。自碧蹄館之戰後,黃來福地軍隊,就沒經歷過什麼戰事,一直留在朝鮮直到七月份。

這幾個月時間,他一直在朝鮮尋找可以掙回花費的東西,可惜了,朝鮮窮山惡水,除了人蔘,什麼都沒有。只是這些人蔘,就算讓士兵們大規模去挖,也挖不回自己的路費,只好算了。

此時在黃來福身旁的是李如鬆,此次他身爲東征提督,領家丁兩千人出戰,朝鮮一戰,有數百人留在了異國他鄉,只能帶一些遺骨衣物回來。這些人都是李如鬆從小跟在身旁的家丁們,這些人死難,李如鬆不傷感是不可能的。

不過此時李如鬆臉上卻是帶着笑,因爲黃來福贈送了他一隻五寨堡地火銃,五寨堡火銃的犀利,東征朝鮮的明軍都是看到眼裡,因此,許多人向黃來福討要,希望有個參照物,以後自家軍隊也可以打製出來。

對黃來福來說,他的五寨堡火銃並沒有什麼秘密,也沒什麼高科技的成份,只是讓軍匠們精心打製而以,因此衆人討要,他也就每個副將級別的人都給了一隻。

這讓衆將都是眉開眼笑,特別是那些遼東鎮的軍將們。

大軍從朝鮮回國,到了遼陽城後,李如鬆要拜見父親李成樑,並在遼陽城停留幾日,不過黃來福卻是無意在遼陽城停留,從城下繼續前進。

在分別時,李如鬆微笑地對黃來福道:“黃將軍,珍重了!”

他身旁的李如柏、李如梅、查大受、祖承訓等人,也是騎在馬上,裂開大嘴向黃來福直笑。他們身旁,密密麻麻的都是遼東鎮地將旗士兵。

黃來福看着李如鬆,這是個飛揚跋扈,桀驁不馴的軍人,但他對國家的忠誠是發自內心的。或許,這是自己最後一次看到他了。黃來福凝重地道:“提督大人,珍重!”

他猶豫半響,看了看四邊,又對李如鬆輕聲說了一句:“以後請提督大人小心遼東土蠻!”

李如鬆一怔,不由笑了起來。

看着黃來福領着五寨堡大軍遠去的背影,李如鬆心想:“奇怪,剛纔黃來福爲什麼這樣說?”

朝鮮之戰後,李如鬆被授予太子太保之銜。

三年後,遼東總兵董一元離職,萬曆帝力排衆議,任李如鬆爲遼東總兵官。

萬曆二十六年四月,土蠻寇犯遼東,李如鬆率輕騎遠出搗巢,身先士卒,中伏,力戰死!

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196章 要想富、與民爭利?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42章 馬久英公公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130章 軍醫、爭功、李如鬆到來第250章 寄於厚望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186章 商路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9章 帶着媳婦兒看屯田第116章 目光要往外看第46章 一人入伍,全家光榮第231章 蔚山第60章 姐夫們手中的資源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3)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161章 碧蹄館血戰(1)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92章 分功第227章 探獄第208章 宛平三宮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208章 宛平三宮第247章 賠款、搬師回國、封賞!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214章 連鎖超市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99章 又是大豐收、馬推收割機第236章 線形戰列第186章 商路第14章 開始第51章 軍歌(1)第228章 入朝第109章 潰敗、殺俘(4)第233章 威力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132章 跋扈第226章 踊躍第77章 城建成、菜園果園雞食第240章 大捷第73章 地頭蛇、嚴酷拉練第38章 衛學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2)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221章 復設東勝衛?第117章 墾殖農場第170章 你頭殼被門板夾了?第154章 平壤攻防佈置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2)第42章 馬久英公公第11章 引水與大水車第259章 火炮、軍校第98章 給部下嘉獎、擴一營兵第13章 大農莊計劃第225章 朝會第122章 到達、轟動(1)第267章 播州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4)第267章 播州第16章 比軍戶還慘的匠戶第231章 蔚山147章 面聖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2章 家人溫馨第224章 石見銀山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232章 豎儒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157章 平壤城破第18章 轟動第182章 與三娘子的商談第154章 平壤攻防佈置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3)第215章 陳於陛的感觀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256章 望遠鏡、紙殼彈筒第76章 三大徵前兆、化肥第210章 申明亭前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255章 刺刀誕生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74章 鳥銃、年獎分紅第131章 李如鬆、梅國楨第59章 共同利益圈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第222章 朝戰烽煙起、石星革職第260章 軍隊信仰、秋收
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196章 要想富、與民爭利?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42章 馬久英公公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130章 軍醫、爭功、李如鬆到來第250章 寄於厚望第47章 豐收的喜悅(1)第186章 商路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9章 帶着媳婦兒看屯田第116章 目光要往外看第46章 一人入伍,全家光榮第231章 蔚山第60章 姐夫們手中的資源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3)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161章 碧蹄館血戰(1)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92章 分功第227章 探獄第208章 宛平三宮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208章 宛平三宮第247章 賠款、搬師回國、封賞!第49章 編伍、練兵(1)第214章 連鎖超市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99章 又是大豐收、馬推收割機第236章 線形戰列第186章 商路第14章 開始第51章 軍歌(1)第228章 入朝第109章 潰敗、殺俘(4)第233章 威力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132章 跋扈第226章 踊躍第77章 城建成、菜園果園雞食第240章 大捷第73章 地頭蛇、嚴酷拉練第38章 衛學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2)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90章 虎蹲炮、淒厲第221章 復設東勝衛?第117章 墾殖農場第170章 你頭殼被門板夾了?第154章 平壤攻防佈置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2)第42章 馬久英公公第11章 引水與大水車第259章 火炮、軍校第98章 給部下嘉獎、擴一營兵第13章 大農莊計劃第225章 朝會第122章 到達、轟動(1)第267章 播州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4)第267章 播州第16章 比軍戶還慘的匠戶第231章 蔚山147章 面聖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2章 家人溫馨第224章 石見銀山第205章 分兵出塞、清理河套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232章 豎儒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157章 平壤城破第18章 轟動第182章 與三娘子的商談第154章 平壤攻防佈置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3)第215章 陳於陛的感觀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256章 望遠鏡、紙殼彈筒第76章 三大徵前兆、化肥第210章 申明亭前第206章 皇帝有請、見爹孃、進宮第255章 刺刀誕生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74章 鳥銃、年獎分紅第131章 李如鬆、梅國楨第59章 共同利益圈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第222章 朝戰烽煙起、石星革職第260章 軍隊信仰、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