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

很快,一隻鐵甲騎兵又出現在衆人眼中。

當這隻隊伍煙塵滾滾地出現在延綏鎮楊參將及延綏鎮衆官兵眼中時,他們不由吸了一口冷氣。

延綏鎮官兵由於常年和蒙古人作戰,所以一向自認爲精兵,不過和山西鎮這隻隊伍一比,還差得遠。這隻軍隊旗幟鮮明,人人裝備精良,士兵個個身披鐵甲,高大粗壯,殺氣十足,身下的馬匹同樣披着馬甲,匹匹都是龍精虎猛,和延綏鎮大多的瘦馬一比,真是差得遠。

楊參將還以爲這些強悍的軍馬都是黃來福的家丁,一過一問才知道,這裡面只有三百人才是黃來福的家丁,餘者都是山西鎮普通的戰兵,不由大吃一驚。這讓他是理解不了的,普通戰兵竟有如此裝備及氣勢。就是這隻軍隊身後的那些輔兵,其精銳程度,怕也不差於延綏鎮總兵標下的家丁了。

寒暄了幾句,楊參將在前領路,餘者的延綏鎮軍將,則是閃到一邊,用頗爲敬畏的目光,打量着這隻山西鎮軍隊,一邊竊竊私語,很多人都是看看山西鎮將士身上的鐵甲,看看他們身下的高大戰馬,那紅潤的臉色,再看看自己一身的皮甲,臉上頗有菜色,不由搖頭嘆了口氣,同樣是大明軍隊,怎麼就差得這麼多呢?

五寨堡的將士們,己經習慣了別人羨慕敬畏的目光,他們穩穩地騎在馬上,頭幾乎要揚到天上,整齊行進,激起一片滾滾塵土及整齊的蹄響。而後面陸續跟上來的商隊們,也是得意洋洋,不過他們當然沒有前面五寨堡軍隊的軍紀及肅然,而是一片喧嚷。

很快,衆兵馬就到了延綏鎮鎮城南門外,延綏鎮城本有三營兵,連上附近軍堡一起,有駐兵三萬多人,戰馬一萬多匹,不過寧夏平亂,延綏鎮抽調兵馬一萬多人,眼下鎮城內餘兵不多。

黃來福打量延綏鎮城,第一印象是城池建設得非常的厚實高深,聽說這裡的城牆高達12米,而此時北京城的城牆也不過才11米,城牆上建有衆多的磚垛口,放置火炮無數。估計城周長有七裡。

早聽說過延綏鎮商業繁華,果然不錯,只見城外穿着各樣服飾,牽着駱駝,騎着馬匹的商隊來來往往,還有城門外,連綿的商鋪房屋,好一片興盛的情形。

見一隻鐵甲騎兵滾滾而來,看旗號,並不是延綏鎮當地的軍馬,當地的百姓還有商人們,如一片浪潮一般,都遠遠地逃了開去,一片呼兒喚女聲,很多商鋪,更是連忙關門。鎮城上的守城軍士,雖說他們早得到消息,這是隻過境的友軍,不過見到五寨堡軍隊的氣勢,還是一片緊張,人人凝神戒備。

不過見這隻軍隊並沒有什麼動靜,當地百姓們纔回過神來,遠遠的擠在一旁看,商鋪也重新開門。很多人一邊看,還一邊驚歎,這是哪來的一隻軍隊,看他們那從人到馬都包着鐵甲,身高馬大,如怪獸一般的樣子,殺氣騰騰的,比延綏鎮的軍兵還精銳?

一些見多識廣的商人們,則是恍然大悟,最後得意洋洋地炫耀,說看那黃字旗號,不就是山西鎮那隻五寨堡的軍隊嗎?聽說領軍的,就是那位屯田賺錢都非常厲害的黃來福,在去年時,這隻軍隊還大敗入寇的韃子,砍了一萬多個腦袋,更吊死了一萬多的蒙古俘虜。

衆人這才整齊地哦了一聲,原來是那隻軍隊,怪不得了。黃來福屯田厲害,又大敗入寇的蒙古軍隊,這消息衆人都容易接受些。不過他隨後吊死了衆多的蒙古俘虜,當時這消息當時可是非常轟動,飛快地傳遍了整個九邊,還遠遠的傳向內地去。而且消息越來越離譜,最後演變成黃來福斬首一萬,吊死一萬蒙古人。

九邊軍戶百姓,都是深受蒙古人其害,聽到這個消息後,人人又是解氣。不過隨之又是敬畏,一口氣吊死一萬蒙古人,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幹的,只有殺神下凡,才幹得出。這讓黃來福及他手下的軍隊,更是名聲遠揚,最後傳得更是如三頭六臂一般。黃來福的名字,在一些地方,可止小兒夜啼。

此時聽說是這隻軍隊前來,延綏鎮衆人都是神情古怪,人人敬畏,想近點看,但又害怕,只是遠遠的擠成一團,一邊指指點點着。

楊參將和黃來福並馬而行,眼見來到鎮城下,他陪笑道:“黃軍門,貴軍真是兵強馬壯,吾等不及……黃軍門過境平賊,末將佩服……鎮城內己備下酒菜,己爲黃軍門接風洗塵,只是能否請黃軍門約束手下,在城外紮營……”

他說話吞吞吐吐,不過黃來福卻是明白他的意思,大明過境客軍,軍紀一向不怎麼好,當年戚家軍成軍前,戚繼光帶一些衛所軍,每路過外境時,爲嚴明軍紀,都不知道要打死多少違紀軍兵,這位楊參將不知道自己的五寨堡軍隊是仁義之師,一向秋毫無犯,買賣公平,他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

當下他道:“楊參將不用擔心,我軍過境平叛,只在城外紮營,休整一夜後,明日下午,便開拔上路。至於接風酒,便不必喝了,我和將士們一起用飯。”

就算黃來福拉上五寨堡商賈們運糧,但以大明此時的路況,千里運糧,非常艱難。所以那些商賈們,便沿着各鎮,聯繫了很多各地商人,沿途設立了許多供糧點。延綏鎮城內,由於軍馬衆多,每年都需要大批的糧食馬料,所以向來是糧商們的雲集之地。在這裡,五寨堡商人們,早己聯繫了當地的幾家大糧商,以爲黃來福供糧。黃來福也準備在這裡補充一些糧草。

聽了黃來福這樣說,楊參將很是歡喜,當下他道:“那便委曲黃軍門了。”

軍門是此時下屬對總兵的稱呼,黃來福只是個副總兵,還配不上軍門的稱呼,不過楊參將爲了拍黃來福的馬屁,便稱黃來福爲軍門。

五寨堡斥侯兵,早己把鎮城附近,可以紮營的地方詳細報告給黃來福,在西邊方向,離鎮城幾裡遠的明堂川河,後世叫榆溪河邊可以紮營。這條河,和西面流來的黑水河在南邊的銀川堡匯合後,便成爲大名鼎鼎的無定河。

當下五寨堡軍隊,便在明堂川河邊紮營,輔兵和戰兵們一樣動手,忙個不停。後面跟上來的商隊們,也紛紛聚在軍營下游,取出自己的帳篷紮營,河邊一片的人叫馬嘶聲。

大明軍隊野外紮營,條例己經非常成熟,五寨堡軍隊平時的訓練,早己演練多時,很快,一座完善的營地,便出現在衆人眼中。

只見軍營四周都是臨時的木牆,木牆分爲兩層,每層都有木板,木板上層可以讓士兵巡邏放哨,下層可以存放防禦武器和讓士兵休息。

營地內,按每局百人分佈,一局爲一營區。營帳兩兩相對,在營帳的周圍和營區之間都有排水溝。每一營區還挖有一個公共廁所,廁所的位置離水源和貯藏糧食的地方有一定距離,但離營房不遠,方便官兵上廁所。紮營後,嚴禁士兵在各個營區之間亂竄,本營區以內也不許各個帳篷亂跑。

軍營內己開始準備晚上的晚飯,不時冒出裊裊炊煙,黃來福則是換上便裝,帶了江大忠等十幾個家丁,出去考查延綏鎮當地的情況,黃來福在五寨堡出發之前,己經瞭解了沿途一些情況。

依黃來福後世電腦資料,眼下的延綏鎮城一帶,後世稱爲榆陽區,面積有70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0萬畝,林地494萬畝,牧草地328萬畝,以榆溪河水系爲主,遍佈大小河流百餘條,可利用的土地資源較多。條件可說是比五寨堡好多了。

特別是榆陽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區內有探明原煤儲量300億噸,且爲優質環保煤。另還有國內外罕見的精品岩鹽礦藏,探明儲量達1.3萬億噸,可以大規模地用於民用或工業上。在大明朝,這鹽可是非常寶貴,這鹽礦開出之來的話,就發了。

不過此時的延綏鎮城附近,只是以軍隊商業爲主,商賈們雲集鎮城一帶,供應軍隊所需,農業、牧業及礦業的開發很淺,特別是眼下延綏鎮大旱多年,沿着明堂川河邊的田地大多拋荒了。除了那些衣着光鮮的商人外,那些見到的民戶及軍戶們,大多是面有菜色,衣衫襤褸。

這個延綏鎮城一帶,位於兩道長城之間,算是風沙草灘區了,舉目所望,地勢平坦。或許是連年乾旱風沙,就是明堂川河邊,都是多沙石,不時可見胡楊及紅柳樹,和後世的榆陽滿是綠意一點不同。

“如果是自己來鎮守延綏,該如何開發建設此地呢?”

看着慢慢西落的太陽,黃來福心想。

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51章 軍歌(1)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2)第48章 商賈雲集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250章 寄於厚望第246章 談判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7章 謀劃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172章 官場奢豪、開發當地構想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8章 未過門媳婦兒第115章 樹活不了第27章 變化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192章 軍隊武器收支,燧發槍?夏稅秋糧!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2)第107章 糧盡第237章 提督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178章 大移民第110章 反響、升官、撫卹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197章 大臣打架?民郵、設報誘人心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2)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228章 入朝第262章 大同鎮巡撫到來第132章 跋扈147章 面聖第163章 停戰、談判、回國第228章 入朝第176章 分紅之爭第194章 上元夜、舊情人?第31章 獸醫王啓年(2)第230章 軍糧第242章 毆打第20章 晉商、大氣魄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249章 總督兩鎮軍務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261章 關河口、圈地第109章 潰敗、殺俘(1)第191章 五寨堡商稅達五萬兩?第72章 神池、馬賊第161章 碧蹄館血戰(1)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93章 軍議、回家第103章 一片恐慌第14章 開始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232章 豎儒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165章 山西鎮總兵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93章 軍議、回家第173章 明日閱兵,通知楊巡撫來第229章 王京第197章 大臣打架?民郵、設報誘人心第74章 鳥銃、年獎分紅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218章 劉二妞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241章 徵日第209章 冗濫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225章 朝會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70章 軍容、青磚第266章 開發債券第146章 黃來福又出兵,萬曆帝召黃來福覲見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142章 先進經驗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3)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18章 轟動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51章 軍歌(2)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186章 商路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15章 火熱第195章 規劃山西鎮第196章 要想富、與民爭利?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181章 黃來福出塞第133章 掩護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191章 五寨堡商稅達五萬兩?
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51章 軍歌(1)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2)第48章 商賈雲集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250章 寄於厚望第246章 談判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7章 謀劃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172章 官場奢豪、開發當地構想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8章 未過門媳婦兒第115章 樹活不了第27章 變化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192章 軍隊武器收支,燧發槍?夏稅秋糧!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2)第107章 糧盡第237章 提督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1)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178章 大移民第110章 反響、升官、撫卹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197章 大臣打架?民郵、設報誘人心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2)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228章 入朝第262章 大同鎮巡撫到來第132章 跋扈147章 面聖第163章 停戰、談判、回國第228章 入朝第176章 分紅之爭第194章 上元夜、舊情人?第31章 獸醫王啓年(2)第230章 軍糧第242章 毆打第20章 晉商、大氣魄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249章 總督兩鎮軍務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261章 關河口、圈地第109章 潰敗、殺俘(1)第191章 五寨堡商稅達五萬兩?第72章 神池、馬賊第161章 碧蹄館血戰(1)第32章 進京替職(1)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93章 軍議、回家第103章 一片恐慌第14章 開始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232章 豎儒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165章 山西鎮總兵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93章 軍議、回家第173章 明日閱兵,通知楊巡撫來第229章 王京第197章 大臣打架?民郵、設報誘人心第74章 鳥銃、年獎分紅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218章 劉二妞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241章 徵日第209章 冗濫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225章 朝會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70章 軍容、青磚第266章 開發債券第146章 黃來福又出兵,萬曆帝召黃來福覲見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142章 先進經驗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3)第167章 巡撫的心思第18章 轟動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51章 軍歌(2)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186章 商路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15章 火熱第195章 規劃山西鎮第196章 要想富、與民爭利?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181章 黃來福出塞第133章 掩護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191章 五寨堡商稅達五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