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三百門大炮、平壤血戰(1)

在整個平壤城中,日軍總兵力約有一萬八千餘人,加上五千人的朝鮮新軍,合計兩萬多人。最後,按小西行長的部署,平壤城的守衛中,日軍以重兵扼守城的西北方位。七星門、小西門,普通門等地,均有三千人以上的日軍把守,配備大量的火槍弓箭等。

在城的東面,小西行長判斷明軍不會進攻,所以沒佈置多少人馬。最後是在城南的南蘆門、含毯門中,則是有五千人的朝鮮新軍把守。餘下由小西行長親自帶領,作爲各門的預備隊。

佈置完後,小西行長的自信心又回了來,根據他獲得的情報,明軍火槍的威力遠遠小於日軍的火槍威力,以一些火銃及弓箭,想要攻打平壤這樣的堅城,他們最終只能望城興嘆。當然,這是日軍整體忽視了明軍的火炮情況下。小西行長相信自己,只要穩守穩打,固守待援,最後勝利必將是屬於他的。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日。

清晨,天氣還是一樣的寒冷,不過平壤城內城外,早己被大戰前來臨的緊張氣氛所籠罩。此時,明軍己是整隊出營,個個披掛整齊,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城西外之地。

此次援朝的四萬餘人中,大部都是遼東鎮,宣府鎮,大同鎮的騎兵,依明時軍隊情況,騎兵都是披甲。各鎮騎兵中,不論是士兵還是軍官,個個身着八瓣帽兒鐵尖盔,身披連環鐵甲,每人都是外形威猛。而且他們長年與蒙古人作戰,都是各鎮精選而出,可說都是驍勇之士。

特別是遼東鎮的遼東鐵騎,更是有一個奇怪的特點,就是騎兵全持火器----三眼銃。三眼銃,以精鐵打製,有三個銃管,捆焊在一起。射擊時可連繼發射,二十步內,火力強悍。由於三眼銃銃管短,銃膛大,所以很少有炸膛的危險。在馬上連繼三輪射擊後,對面的敵人。很少有不垮的。

就算敵人還不垮,雖說遼東騎兵人人配有腰刀,但似乎他們很少用。因爲他們的三眼銃中都安裝有長長木柄,使整銃達兩米長。在射擊完畢後,他們掄起三眼銃,就可當狼牙棒使用,誰被他們砸一下,不死也要去半條命。唯一缺點就是三眼銃射程不及步弓遠,而且遇到下雨天氣。真的只能作純狼牙棒使用了。不過遼東騎兵中,也相當一部分人配有弓箭。

黃來福看了後,很有感想。心想自己回去後,也可嘗試一下這樣做。

此外,惟忠部領的浙兵,一身赤紅的鴛鴦戰襖,手持狼筅,長槍,鳥銃,藤牌,長牌等各種兵器。站在隊列中,也是非常引人注目。還有來自福建地三千藤牌兵,每人左手中套着近兩米高的藤牌,這種藤牌是特製材料做成,完全可以擋住任何火銃的射擊,只是怕火炮的轟擊。他們的右手中拿着長刀,腰間還彆着十把闊口投刀,遠看過去,他們在密密層層藤牌的遮掩下。就如一座藤牌地城堡。

還有來自山西鎮五寨堡的軍隊,也是牽着馬,軍將全身披甲,整齊而嚴肅地排列着,旌旗獵獵,如雲般的隨風飄揚。顯示出一般強烈的肅殺之意。

各色地傳令兵。巡視旗來來往往。不時傳着中軍提督李如鬆地各種命令。各陣中充滿了緊張之色。不過除了大戰來臨前地緊張外。各陣中地明軍士兵們。人人臉上還有一種明顯地興奮之意。

因爲昨日時提督大人早己傳下命令。此戰有先登城者。賞銀五千兩。五千兩。可不是一筆小數目。自然是讓各軍將們興奮不己。人人想着奮勇。雖說提督大人昨日還特別強調。此戰只可向前。不可停下來爭搶割取倭人地首級。有點美中不足。不過有這些賞銀。那也夠了。

在中軍位置。李如鬆仔細地打量城頭地動靜。那上面。滿是日軍各樣迎風招展。繡着各樣醒目軍徽地軍旗。可以看到那邊密集如林地竹矛。還有各樣手持火銃地日軍鐵炮手。正如臨大敵地看着城下地明軍們。

“倭人看來己是準備好了。等會將會有一場惡戰吧!”李如鬆心想。

此時。小西行長正在城西各門督戰。果然按他昨晚地佈置所料。唐人大軍。主攻方向就是這裡。這讓小西行長心下寬慰。自己一晚地忙活沒有白廢。

在城頭上。小西行長戴着前立桃形盔。身穿厚厚地盔甲。只是凝神地看着城下地唐國大軍。他地身旁。站着幾個穿着沉重又紅紅綠綠地豪華鎧甲地日軍將領。這些華麗地盔甲。罩在他們普遍身高不到一米六地身上。頗有滑稽之感。

除了這些大將外,他們的身後,還有衆多的旗本親隨,鐵炮衆,黑衣母衆,赤衣母衆等人。除了這些人外,城頭上就是密密麻麻戴着圓錐形陣笠的普通日軍士兵了。

旗本算是高級武士,每人裝備有鋒利的武士太刀,不過這些人,也不是每個人都裝備得起鐵製鎧甲及馬匹跟馬具的。日本還是太窮,就算是幾萬石的大名,一般只養得起幾百人地雜兵,沒有大名會給手下的武士雜兵發放良好的盔甲。

小西行長算不錯了,身爲豐臣秀吉的親信,他率領的第一軍團是侵朝日軍中精銳的精銳,裝備最好,高級武士中,大多配有鐵甲。普通的武士,還有一些弓組頭,鐵炮足輕,也配有一些足輕胴(皮革鐵質鎧甲),或是皮甲和紙胴。至於普通的日軍士兵,自然是什麼盔甲也沒有了。

至於此時日軍的編組中,一般以備及隊來分。一備爲六百二十八人。其中騎兵約有五十人,步兵三百九十人,還有兩百三十八名非戰鬥員。一備又爲多少隊。每隊約爲二十五人,其中指揮官1人,騎兵2人,長槍兵8人,弓兵5人,鐵炮兵4人,持鐮奉行(負擔地軍役)與小幡持(旗手)5人。

不過他們所謂地騎兵,都是騎馬上戰場的人,只限於親衛隊母衣衆,旗本,還有傳令兵及將領等人。真地要上陣打仗的時候,在戰場時,除了將領絕對不準下馬外,剩餘騎兵都要下馬作戰。事實上,此時日軍的騎兵,基本上都是馬上步兵。

最後在此時日軍中,很少有盾牌手,那是因爲日軍的弓是出名的軟弓,威力不大,沒有什麼有威脅的遠程武器,所以不需要用盾牌來擋箭。此外,由於日人喜歡肉搏,崇尚進攻的思想,也造成日軍很少使用盾牌。此時在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中,就沒有一個盾牌手。

“進攻吧!”

辰時,天色己大亮,李如鬆揮了揮手,立時一場名留青史的惡戰開始了。號炮響起,隨着中軍位置一陣騷動,明軍中一輛輛重型偏廂戰車被推了出來。戰車中,安放着一門門用多道鐵箍配備鐵爪,鐵絆等固定好炮身的大炮。這些大炮,都是重達數百斤,長達兩米,被封爲大將軍的佛郎機重型火炮,可發射重達七斤重的鉛彈。

這樣的威力,換成西洋的火炮,算是七磅炮了,不過縱觀西人近代史,還沒有出現過同時使用一百多門七磅炮的歷史,就算在拿破崙的炮兵營中,也不過是有兩門榴彈炮和三門六磅重的大炮。一個軍團四萬人,炮兵縱列也不過才六十門六磅重大炮。他們的野外拉行火炮,也出現得更晚。

很快,明軍中一百多輛重型偏廂戰車被推了出來,此外,還有兩百多輛中型偏廂戰車也被陸續推了出來,上裝着兩百多門重量略輕的滅虜炮。

偏廂戰車車輪前高後低,大炮可在戰車上直接發射,炮手們列陣完畢後,看到中軍位置下令開火的旗號後,就趕忙裝彈。明軍中的佛郎機火炮,與後世的火炮有所不同,都是配用後裝子銃。子銃戰前先裝好鉛彈,鐵砂,石塊,火藥等物。打完一炮後,就換上另一個子銃。這樣快速裝填,速度堪比後世的榴彈炮。

一般而言,明軍的佛郎機火炮中,都配有四到五個子銃,這樣就可以一直保持大炮轟擊的火力。被幾百門這樣的大炮轟擊,可說是一場悲劇。當然,有利有弊,佛郎機火炮後膛配發子銃。加快了發射速度,卻犧牲了距離,一般的重型佛郎機火炮只可打出一里遠,輕中型佛郎機火炮就打得更近了。

不過黃來福認爲,只要將來不是和西洋人作戰,眼前的對手,不論是蒙古人,還是滿洲人,還是日本人,有佛郎機火炮對付他們,己經足夠使用了。事實上,如果不是明朝財政崩潰,以至於萬曆後期無財可用,堅炮利甲盡數喪失,滿洲人也沒有興起的機會。

而此時在城頭上的日軍將領,從小西行長到普通士兵們,卻是傻呵呵地看着城下的明軍在忙活着,不明白明軍是在做什麼。

也怪不得他們,日軍火銃雖略優於明軍,但他們卻沒看過什麼大炮。因爲當時日本的文化,禁止車輪運輸方式,火炮不能在野外移動,所以他們不瞭解火炮的厲害。日軍稱爲石火矢的大炮,一直到第二次朝鮮之戰,也不過纔有四十門,不過卻沒有幾人會使用。

因此他們眼睜睜地看着城外的明軍炮手從容佈置,然後三百多門佛郎機火炮對着城頭齊轟……

事後朝鮮國如此記載:“城外諸炮一時齊發,聲如天動,俄而花光燭天……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無不焦爛!”

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177章 大規模建設、老婆來了第109章 潰敗、殺俘(1)第178章 大移民第261章 關河口、圈地第115章 樹活不了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127章 商隊到達、衆將羣星、朱巡撫有請第237章 提督第228章 入朝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148章 朱翊鈞與黃來福的問答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189章 五寨堡五年盤點第254章 單一火槍兵?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28章 德潤布莊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248章 賠款分配紛爭第259章 火炮、軍校第106章 傷亡慘重第61章 成親(3)第109章 潰敗、殺俘(1)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1章 附身邊軍第174章 耀武揚威第265章 規劃第158章 各方傷亡統計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3)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第132章 跋扈第97章 有了兒子、各方來賀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4)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210章 申明亭前第272章 大災第38章 衛學第96章 連升三級第36章 親家合夥賺錢第212章 大明皇家玻璃廠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196章 要想富、與民爭利?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6)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2)第198章 不聽話文人不如狗第16章 比軍戶還慘的匠戶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9章 帶着媳婦兒看屯田第247章 賠款、搬師回國、封賞!第224章 石見銀山第72章 神池、馬賊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181章 黃來福出塞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48章 商賈雲集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157章 平壤城破第225章 朝會第218章 劉二妞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101章 鮮明對比、興旺第61章 成親(3)第3章 期望第226章 踊躍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175章 走狗開路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141章 感嘆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235章 潰散第172章 官場奢豪、開發當地構想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198章 不聽話文人不如狗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3)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240章 大捷第172章 官場奢豪、開發當地構想第110章 反響、升官、撫卹第133章 掩護第55章 臘肉、火腿、加工業第94章 歡聚第75章 大過年第51章 軍歌(1)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2)第248章 賠款分配紛爭第226章 踊躍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
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177章 大規模建設、老婆來了第109章 潰敗、殺俘(1)第178章 大移民第261章 關河口、圈地第115章 樹活不了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2)第127章 商隊到達、衆將羣星、朱巡撫有請第237章 提督第228章 入朝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148章 朱翊鈞與黃來福的問答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189章 五寨堡五年盤點第254章 單一火槍兵?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28章 德潤布莊第57章 各人的五寨堡之行(2)第248章 賠款分配紛爭第259章 火炮、軍校第106章 傷亡慘重第61章 成親(3)第109章 潰敗、殺俘(1)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1章 附身邊軍第174章 耀武揚威第265章 規劃第158章 各方傷亡統計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3)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第132章 跋扈第97章 有了兒子、各方來賀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4)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185章 想要撫賞?第210章 申明亭前第272章 大災第38章 衛學第96章 連升三級第36章 親家合夥賺錢第212章 大明皇家玻璃廠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196章 要想富、與民爭利?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6)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2)第198章 不聽話文人不如狗第16章 比軍戶還慘的匠戶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9章 帶着媳婦兒看屯田第247章 賠款、搬師回國、封賞!第224章 石見銀山第72章 神池、馬賊第32章 進京替職(2)第181章 黃來福出塞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48章 商賈雲集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2)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157章 平壤城破第225章 朝會第218章 劉二妞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47章 豐收的喜悅(2)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1)第101章 鮮明對比、興旺第61章 成親(3)第3章 期望第226章 踊躍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175章 走狗開路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141章 感嘆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118章 寧夏之亂(2)第235章 潰散第172章 官場奢豪、開發當地構想第213章 天下開礦第198章 不聽話文人不如狗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139章 賞銀軍器問題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3)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240章 大捷第172章 官場奢豪、開發當地構想第110章 反響、升官、撫卹第133章 掩護第55章 臘肉、火腿、加工業第94章 歡聚第75章 大過年第51章 軍歌(1)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2)第248章 賠款分配紛爭第226章 踊躍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