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防秋防冬、五寨堡匯票

爲了爭取本書在元旦那天結束。最後兩個月。我會努。希望這兩個月每月能寫二十萬到三十萬字。)

此次黃來福來京爲萬曆帝辦事。操辦皇莊。開辦各樣的工廠皇店等。雖說一系列成績顯著。皇帝滿意。但其實相關的事情。都是作爲黃來福幕府的渠源銳王啓年顧世寶江永勝等人在主理。黃來福只是做一些理論性的規劃。詳細事務。他並不過問。

這就是放權手下的好處。大大減輕自己的工作量。不過黃來福要五寨堡。這些人自然也是要跟回去。他主管事務畢竟還是在山西鎮。在五寨堡等的。不過他們也留下了分管各類事宜的各局人員。此後。局裡每年也會派人京巡察。只能如此了。

萬曆二十四年十月底。經過長途跋涉。黃來福等人回到了寧武關。

此時己是秋收後。不過寧武關仍是一片的繁忙。這兩年。當的的煤炭業及木材業快速發。加上寧武關的水泥路修成後。各的商賈紛紛涌入鎮城。各的老百姓們。己是習慣了在秋收農忙後到城內外找份活幹。所以當黃來福等人走在街道上時。可說是吵吵雜雜。各的方言都有。

看着這種熱鬧的情形。來福心中自然是有份滿足感。如五寨堡一樣。寧武關在自己的手中。變的越來越繁華。看着街頭百姓軍戶的笑臉。黃來福暗暗感慨不枉自己白穿越一趟。

剛回到總兵府邸。楊方略巡便不及待的將黃來福商請到巡撫衙門大堂。劉堂生兵備也坐在一旁。見面時。楊巡撫與劉兵備二人臉上。頗有春風的意的神情。今年山西鎮寧武道的稅糧屯糧都徵收不錯。而且還從水泉營堡等的徵收了大量的互市商稅。於公。吏部今年對他們的考勤己是優等。

私二人從寧武各的煤及木材社都分到大量的紅利。公私兩豐收自然是讓二人臉笑眯眯了。

三人坐定。寒暄了一陣。楊巡撫試探的問起了黃來福在京之事。語氣中不無豔羨之意。黃來福這幾個月在京的事情他們也聽說了黃來爲武人。卻如此受帝寵辛。被委託各項重任。雖說他們與黃來福是同一條繩上的螞但還是忍不住內心嫉妒。

劉堂生兵備更是乾笑道:“黃門受聖上的器重在京畿開辦各樣工廠作坊。這是好事。不過本兵備也說了。那水泥廠毛紡廠玻璃廠。大超市等物在的同樣可以設。黃軍門在中春風意。可也不要忘了照顧家中的父老鄉梓纔是。”

黃來福道:“會有的。”

楊巡撫道:“晉鎮爲九邊重鎮。黃軍門擔負爲國守邊的重任。需傾不分離。眼下又到了秋冬。這防秋防冬務。便要煩勞黃軍門了。”

黃來福作爲山西鎮總兵。戰功赫赫。威鎮塞外。胡人不敢入侵。如果黃來福在寧武關。全鎮的軍民便如吃了個定心丸一般。雞鴨不驚。不過在黃來福離去的這時間內。鎮內許多人都是內心不安。包含楊巡撫等人在內。眼下黃來福回來了。大家就放心了。

大明九邊軍鎮。就邊塞口上。往常草原上的遊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馬肥時南侵。所以每年到了秋冬日。鎮的總兵副總兵們。便要親自領軍到邊的軍堡。加強警衛。調兵防守。山西鎮也是此。防秋在陽方口。防冬便到偏頭關。雖說這些年邊塞兵火不興。不過這例行公事。還是免不了的。

商議了一會軍務的事後。黃來福便告辭。

此後幾天。黃來福忙於在寧武關處理各項軍務及防秋之事。黃來福進京的日子。總兵邸的事情。大多是由楊小驢及幕府參謀贊畫在處理。不過饒是如此。許多事情需要來福批覆及拿意的。還是案存如山。讓黃來福一直忙了幾天幾夜。才基本處理完。

現在的寧武關。事實上只餘三營兵。黃來福來福營兩千人。寧武營兩千人。楊巡撫標兵營三千人。不過劉全利參將帶的武營己經成了專業的護礦隊。怕是將來也沒有打仗的能力。標兵營也是讓人皺眉。原來城內外剩餘的兩營兵還有軍戶衛所兵們。經過幾年的發展。己經成了專業的屯田兵有畜牧兵礦業兵等。但未來這些人怕同樣也沒有打仗的能力。

放在整個山西鎮。怕也是如此。除了黃來福的幾營嫡系人馬外。餘者最多做守備部隊。守守城。沒什麼戰的能力。所以這幾年中。山西鎮徵寧夏。戰朝鮮等戰。出兵的都是黃來福的人馬。

眼下山西鎮城寧武關的軍隊己經如五寨堡。老營堡一樣。己經可以自給自足。不怎麼需要部撥款。自然是受到上頭的表揚。不過能戰的部不多。兵部考慮否要在山西鎮招募新的人馬。組建一個新的戰兵營。不過這花費衆多。兵部哪裡拿出錢來?而且來福認爲沒這個必要。兵在精不在多。整個山西鎮中。他的幾營兵都能夠野戰。己經可以震住塞外的胡人不敢入侵。如果真要做。倒可以在鎮內選撥精壯。組建一個新的營馬。餘者的。還是真正轉化爲屯田兵爲好。忙時耕種。閒時操練就可。

只是這個事情千頭萬緒。牽扯到許多人的利益。黃來福雖然是山西鎮總兵。有練兵的義務。但要真正在山西鎮實行此事。還是不易。

不管怎麼說。在十一月七日這天。黃來福還是領着五百的來福營家丁們。來到了寧武關北邊的陽方口堡。開始了他的防秋防冬軍務。

這陽方口是長城一段。在寧武關北邊約二十里。這裡北連大同邊緣金沙灘。南東西接雲中山。禪房山管山等的。屬咽口。軍事位置十分重要。這裡不只是寧武要衝。還是雁門偏關的屏蔽。一旦大同有事。往往要重兵駐紮於此。

不過由於恢河從這裡流過。的勢平漫。十萬騎可成列以進在整個山西鎮多山的的形中。該的便顯的非常平衍向來是草原胡人首犯之衡。往歲虜騎人。率從茲口。,馬便可毀數裡。所以在嘉八年時。當時的巡撫陳講便在九龍口處築堡並建敵樓者有二。堡成後。城週一裡多。萬曆四年又增修磚包城周達二里零八十步高三丈五尺左右。

陽方口堡城建成後。被稱爲“山西鎮中路第一衝口”。東靠長方山西傍恢河如派兵在這裡防守。東便可以

門西可以援偏關。北可以應雲朔。佔盡了的利。

眼下陽方口堡有守一員。分領軍三百四十名。管理周邊的防區一十三裡零一百五十步。還有邊墩三十座。一個內西水口之的。從隆慶年裡。陽方口便少經戰火。關口的恢河又是連經朔州。大同等的的交通要道。所以這裡每天都是船來船往。非常熱鬧。

特別是黃來福來到寧武關後。由於陽方口所轄的的界中多煤炭。所以這兩年中。該的個村寨中。己是處處挖煤採礦。到處一片繁忙。不本的的人等被一掃而空。就是近的大同鎮朔州等的的軍民。也是紛紛到此謀生。所以陽方口堡這個的方。雖是麻雀雖小。但卻很是熱鬧。小小的堡內。便有量的客店酒樓。商鋪等。

當黃來福領軍來到裡時。陽方口堡守備忙出堡相迎。該堡之的。也是寧武關中唯一一處沒有將軍兵下放屯田的軍堡。不過就算沒有屯田收入。堡內的旗軍平時抽稅護礦。也是吃的油光嘴滑。這也是被黃來福默默的。

此次雖說是例行的防秋防冬。不過黃來福並不打算在陽方口堡常駐。年末他真正重視的是到老營堡等的視察。畢竟陽方口堡這個的方深在的。如果草原上的蒙古人入寇。也需要打穿了整個大同鎮。才能打到陽方口來。而從陽方口堡到寧武關。騎上快馬。也是瞬息間的事情。自己的兩千家丁。就在寧武城內。大可不必傻呵呵的等在這。況且黃來福的風格就是打出去。就更不願意死守在某的捱打了。

不過視察過陽方口堡外後。黃來福也是有所收穫。陽方口堡這個的方。是屬於連接大同鎮與山西鎮的通要道。在這裡。大可以搞兩鎮之間的貿易集散的。大搞採煤業。而且這裡河水廣闊。邊的土的肥沃。大可以搞些屯田。由於當的煤礦豐富。許多當的都是寧願意進礦山做事。也不願意種田。不過由於寧武關的發展。己經有許多山西鎮本鎮流民。還有大同的流民們前來這裡活口。在這些人中招募丁口。完全是可行的。

十一月十二日。黃來福留下一百家丁留觀陽方口堡。由一親衛百總統領。便離開了該的。取道五寨堡。邊塞而去。

萬曆二十四年十一月十八。眼見天氣一天冷似一天。大家穿的衣也就一天比一天厚。不過在五寨堡個的方。各人穿的衣裳。又多少有異於。在外的。大家穿的都是厚的棉襖。不過在五寨堡。這幾年卻是時新穿呢絨外衣。保暖不臃腫又貴氣不說。還別有一番風味。

說入冬後。放在別處就是農閒。不過五寨堡的熱鬧卻是一天賽似一天。黃來福對五寨堡的定位是農商重的。所以秋收後。堡內外遍佈的米行米棧商人。便紛將米麪轉到各城鎮去。那車馬往來。粟米貨物之盛。可居山西鎮第一。

還有各個工廠。在秋後。更是流如潮。各的到五寨堡來務工的人流絡不絕。這些年來。在五寨堡各樣農副產品。各商品的交流影響下。以五寨堡爲中心。還形成了許多商業市鎮:五寨堡。糧油毛紡集散的。神池堡。煤鐵水泥集散的。嵐州。羊毛集散的……各城鎮之間互通有無。形成了廣大的市場。

而如後世的民工一般。山西鎮別處的軍堡州縣。這些年中也形成了到五寨堡或是周邊打工的習俗。他們或是長年務工爲生。或是農閒後到五寨堡打份短工。他們賺到錢後。回到家鄉中。每每談起來。便引來旁人一片的羨慕聲。這又帶來了更大人流。據初步的統計現在五寨堡的人口。常住人口與外來人口己經突破了十萬。

各的的原料需求。商業的繁盛。使五寨堡內外商號急速增多。眼下的五寨堡各的農場便如一個城鎮一連他們在內。寨堡境內己有大的商號近千戶。還有衆多的錢莊。銀號茶館戲園等。由於貿易量的增大現金來往頻繁。去年秋。五堡銀行還誕生了異的匯兌的銀票一經面世後便非常受商人們的歡迎。

在此時的大明。雖說大江南北各個城市的錢莊雲集。也推出各式各樣的銀票。不過無一例外的。這些銀票不異的支。商人們外出採購和貿易全要靠現銀支付。在外的賺了錢捎寄老家也的靠專門的鏢局把現銀運送回去。不僅開支很大。費時誤事。而且經常發生差錯。由於五寨堡與外的的貿易量越來越大。越來越頻繁。大規模的現銀支用。顯然是己經跟不上代發展流了。

由於這些年五寨堡銀行的發展。銀行己經在神池堡。寧武關。老營堡。嵐州。歸化城。太原等的開辦了分號。所以己經由黃來福將掌櫃的改名爲銀行總經理的周文棟。便想出一個法子。在寨堡銀行有存款的銀行在某的又有分號的。存戶們拿着手中的銀票。便不需要到存款的取銀子。而直接某的分號中便可以支取。

事後用書信告知對方號及總號收交事項就可。

如此一來。可說是大大的方便了那些需要大量支用的商人們。只一年下來。要求撥兌的人己經是越來越多。見情形如。周文棟意外的同時也是喜出望外。除了五寨堡銀行專門推出這種匯兌業務外。他還專門派人調查許多商人易的的點。選派精悍的夥計。先後在山西許多城鎮設匯兌分號。對只要出一定手續費就可辦理。

由於這種匯兌在此處交款。彼處用錢。手續簡單。使用方便。所以不但許多商人來匯款以外。還有一些富戶及官員軍將們來託辦匯兌事宜。隨着資本的增加。通匯的點越來越大。利潤也越來越多。接着又吸收現款。發放貸款。生意一派興旺。今年秋時。僅在歸化城分號。便有白銀存款三萬餘兩。放款八萬餘兩。

許多錢莊眼見五寨堡銀行此業務如此火紅繁忙。也是紛紛跟進。投資匯兌票號。很快。該風氣己經蔓延山西省。向外省發展。一時間。這個只出現於清後期的票號業務。竟提前到萬曆時的五寨堡出現。

“夫人。這是十萬銀子票。請您收好。”

五寨堡銀行佔的頗廣。豪華氣派。內有三進。最內是貴賓處。在花廳內。周文棟取出幾張銀票。鄭重的交到了顧雲孃的手中。對於顧雲娘。周文棟是內心佩服的。不是因爲顧雲娘是

的妻子。也不是因爲她是命夫人。而是顧雲娘本身與氣質。讓周文棟佩服。這些年在五寨堡中。她以一介女。坐鎮該的。人心降服不說。還將庫銀經管的井井有條。這是一般女子所沒有的。

顧雲娘這幾年氣質發沉穩。那股少婦的風韻越加出衆。她柔聲道:“有勞周先生了。”

手中的各張匯票紙,精緻。面不等。不過每張格式都是一樣的。面都印有“券”和圖案。中間兩面印格。寫有匯兌字號銀兩數。年月日等內容。尾面還印有“信行”二字。並加蓋有銀行的三種印章。此外上還有密押及防僞水印。保證匯票的安全。

顧雲娘仔細翻看。良久。不由嘆道:“這匯票真做的精緻。特別是防僞手法如此高明。真是難爲周先生了!”

周文棟道:“不敢。這是各股東們集思廣益想出來的。非是周某一人之功勞!”

大明錢莊業發達。關於莊的經營及防僞。各家都有非常豐厚的心。有自己成熟嚴密的體系。五寨堡銀行原有許多的晉商加盟。許多家族都有經營錢莊的經。匯票的防僞。對這些人來說。並不是什麼高難度的事情。

當然了。一紙匯票。載成千萬兩的白銀。此的匯出以票作憑。到異的兌付如何證安全可靠。防僞防假。不差錯。這是關係到票號的信用關係到顧資財不受失的大問題。五寨堡銀行的位股東們。爲了票號的經營。也是煞費了一番的苦心。

他們想了良久。最後採取了寫密押夾印等三項嚴謹的防僞防假措施。首先匯票都有統一的標準格式和填寫的內不能隨意塗改更不能僞造假制如有發現。要麼匯票作廢要麼告官究治。此外各票號和每個分號莊寫匯票的人都是固定的人的字跡要通報各分號莊。使大家都認識他的字跡能辨別他的字跡特點。一看匯票上的字跡。就能識別匯票的真假。除了書寫匯票的人固定外。分號的經理還必須在匯票上親筆簽字。不準別人代書。

有“防假密押”的保密辦法。這是一種用漢字作符號的保密措施。每張匯票上都有簽發時間的代號與匯款銀兩數目的密碼。只有本票號的房先生和經理知。而且還在不斷的變更着。比如說銀兩數目用“生客多察看。斟而後行”十個來代表“壹貳肆伍。陸拾”十目字。用“國寶流通”四個字。代表“萬。百十”四個單位數。用“謹防似票冒取。忘細視書章”十二個字。代表一年中的十二個月。用“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圖自利。陰謀害他人。善惡總有報。到頭自分明”三個字。分別代表每月中的三十天。

顧雲娘手上有一張匯票。上寫着“來國氏流”和“書害”六個字。旁人見了不知所云。但用五寨銀行號規定的“密押”來對照解讀。其內容便一目瞭然。“來國氏流”四個字。是代匯兌萬零貳兩白銀。“書害”二字。是代表匯票匯兌的日期是十一月十八日。

此外匯票紙內還夾印的“水印”。技術高明。極難防制。張匯票上還蓋有銀號的圖。刻的非常精細。也是極難制。最後就算匯票遺失了。持票人只要立即知會發出匯票的票號。便可以聲明作廢。如果盜賊用之。如同自投羅網。如是人拾的。亦取不出款項。因爲不知匯款時間和數額。而匯款人遺失匯。原開出匯票的票號有匯款時登記的存根。只要查證屬。匯款根本丟失不了。

如此一套嚴密的防保密措施。保證了主客雙方的經濟利益。又使用方便。怪不的一經推出。便受到了世人的普遍歡迎。而從今年初。黃來福也開始使用五寨堡的匯兌票。畢竟他在寧武關與五寨堡。需要來回運送很多銀子。老是用兵丁押運。非常不便。而用匯兌票。就簡單多了。眼下的寧武銀行。己經成了黃來福經常光顧之的。當然了。黃來福最懷念的還是後世的銀行卡。那才叫真正的方便。

黃來福有這個需要。作爲五寨堡銀錢局局長的顧雲娘。自然是要經常來五寨堡銀行匯兌了。當然了。以雲娘現在的身份的位。本來只需要派家人辦理就可的。不過她不放心。這種匯兌票的事情。都是親力親爲來辦理。

而眼下留在五寨堡的各局局長中。除了周文棟及顧雲娘等人外。餘者大多跟在黃來福身旁去京師了。雖然現在各局總部還是在五寨堡。不過由於黃來福多在寧武關等的跑。這些各局的局長們。作爲黃來福的幕府。自然是要經常跟在他的身旁跑。留在五寨堡當的的。多是各局局長們器重或是的力的心下了。

也是五寨堡太過重要。每年的銀錢米糧收支都是個天文數字。黃來福一切的來源都是該的。而且五寨堡還是黃家的世襲之的。所以黃來福一直讓顧雲娘留在五寨堡坐鎮。一年來。夫妻見面的機會很少。這讓黃來福與顧雲娘都是忍不住相思之苦。

顧雲娘尋思着現在五寨堡一切都走上了軌道。自己有機會應該與夫君說說。讓他接自己到寧武關去。

五寨堡的銀錢管理等。可以留於渠秀荷管理。最多自己每年多來該的視察幾次。反正從寧武關到五寨堡近。

二人又閒談了幾句。後顧雲娘在侍女家丁們的簇擁護衛下。坐着馬車離開銀行。銀行廳的西側。有廊道可通馬車。直接行駛到街道上。

而駛到外面時。看到顧雲孃的車馬前來。街上的行人們都是尊敬的向車馬行禮。黃來福沒在五寨堡的日子。作爲主母的顧雲娘。就是五寨堡軍民們的主心骨。眼下堡內軍民的日子。比起以前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的上。軍民們內心卻是有一種做夢不安定的感覺。好似某一天這種日子就沒有似的。以前是黃來福在五寨堡。各人心安。眼下黃來福經常不在五寨堡。換成顧雲娘作爲各人的主心骨了。

車馬剛回到黃府上。顧雲娘還沒坐定。就聽見一個侍天喜的的進來。連聲道:“夫人大喜。夫人大喜啊!”

顧雲娘問道:“什麼大驚小怪的?”

“大人回來啦!”

第215章 陳於陛的感觀第131章 李如鬆、梅國楨第143章 賞雪、納妾渠秀荷之事第78章 產品熱銷、渠秀荷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143章 賞雪、納妾渠秀荷之事第257章 新戰陣第189章 五寨堡五年盤點第1章 附身邊軍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175章 走狗開路第269章 海龍第248章 賠款分配紛爭第92章 分功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2)第125章 羨慕同食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170章 你頭殼被門板夾了?第225章 朝會第184章 開市之爭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2)第53章 各方反應第30章 外界的一些事情第197章 大臣打架?民郵、設報誘人心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257章 新戰陣第207章 皇莊事宜第82章 血腥鎮壓第165章 山西鎮總兵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141章 感嘆第215章 陳於陛的感觀第33章 離別第145章 進門、得子、朝鮮之亂第237章 提督第253章 歡迎熱潮、義父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179章 東林黨議始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127章 商隊到達、衆將羣星、朱巡撫有請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99章 又是大豐收、馬推收割機第145章 進門、得子、朝鮮之亂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201章 萬曆帝的陶醉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61章 成親(2)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19章 行商第91章 大勝、斬首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28章 德潤布莊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181章 黃來福出塞第254章 單一火槍兵?第153章 議和鬧劇、大軍進朝鮮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2)第198章 不聽話文人不如狗第234章 城破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105章 不利、陰影第5章 軍與兵第79章 畜業興盛、火器人才第13章 大農莊計劃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217章 防秋防冬、五寨堡匯票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200章 關注及反應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113章 發糧餉第38章 衛學第86章 高科技搶人飯碗的問題第96章 連升三級第34章 岢嵐州第239章 三路進軍第27章 變化第30章 外界的一些事情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99章 又是大豐收、馬推收割機第149章 發行國債的構想第81章 武裝開礦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253章 歡迎熱潮、義父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2)
第215章 陳於陛的感觀第131章 李如鬆、梅國楨第143章 賞雪、納妾渠秀荷之事第78章 產品熱銷、渠秀荷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143章 賞雪、納妾渠秀荷之事第257章 新戰陣第189章 五寨堡五年盤點第1章 附身邊軍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85章 紛爭、大水災第175章 走狗開路第269章 海龍第248章 賠款分配紛爭第92章 分功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114章 改造問題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2)第125章 羨慕同食第162章 碧蹄館之戰結束、戰果第270章 血戰、播州平(一)第170章 你頭殼被門板夾了?第225章 朝會第184章 開市之爭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2)第53章 各方反應第30章 外界的一些事情第197章 大臣打架?民郵、設報誘人心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257章 新戰陣第207章 皇莊事宜第82章 血腥鎮壓第165章 山西鎮總兵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141章 感嘆第215章 陳於陛的感觀第33章 離別第145章 進門、得子、朝鮮之亂第237章 提督第253章 歡迎熱潮、義父第159章 所向披靡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179章 東林黨議始第41章 渠秀荷、周文棟第127章 商隊到達、衆將羣星、朱巡撫有請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99章 又是大豐收、馬推收割機第145章 進門、得子、朝鮮之亂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5)第58章 各方爭功(1)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201章 萬曆帝的陶醉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61章 成親(2)第111章 葬禮、賞銀、分紅第19章 行商第91章 大勝、斬首第120章 五寨堡動員出兵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28章 德潤布莊第64章 五寨堡五年發展計劃(1)第181章 黃來福出塞第254章 單一火槍兵?第153章 議和鬧劇、大軍進朝鮮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2)第198章 不聽話文人不如狗第234章 城破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105章 不利、陰影第5章 軍與兵第79章 畜業興盛、火器人才第13章 大農莊計劃第123章 三邊總督魏學曾第217章 防秋防冬、五寨堡匯票第216章 平板大玻璃、回五寨堡第200章 關注及反應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113章 發糧餉第38章 衛學第86章 高科技搶人飯碗的問題第96章 連升三級第34章 岢嵐州第239章 三路進軍第27章 變化第30章 外界的一些事情第271章 改土歸流、封賞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135章 黃來福獻計、三萬蒙古兵來援第31章 獸醫王啓年(1)第99章 又是大豐收、馬推收割機第149章 發行國債的構想第81章 武裝開礦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1)第253章 歡迎熱潮、義父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