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火銃兵與長矛手

演習後,依黃來福與衆將的總結,這種隧發火銃加刺刀陣威力巨大,在眼下的大明中應該是所向無敵了。不過也不是沒有毛病。

首先是便是隧發火銃的低命中率。由於戰鬥時燃燒的是黑火藥,射擊後會在槍管內留下殘留物。在激烈的戰鬥中這種殘留物是沒時間清除的。

爲了不妨礙射擊,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使用較小的彈丸。這使彈丸與槍管之間的縫隙加大,保證了射擊順暢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命中率。

雖說五寨堡隧發火銃手們在平時的練習中,在射擊八十步遠的人形木牌時,很多人都可以達到三彈一中的精銳程度,但在實際的戰鬥中,考慮到戰場環境,還有煙霧,恐懼,噪音等因素對士兵心裡的影響,命中率要比這種理想的平時訓練時低得多。

而且在激烈的戰鬥時,火銃手們在裝填開火時同樣會出現很多問題,如擊發火門內的火藥沒有引燃主裝藥,火石用舊忘記更換,槍口的殘留物淤積過多等,如經過長時間的交戰,軍士們手中的隧發火銃不能擊發率估計會達到五分之一左右。

由於隧發火銃的低命中率,其單發射擊時的威力可以忽視,所以作戰時,必須依賴密集嚴整的隊形來提高射擊的火力效果,這樣就對作戰的環境有很大的要求。

平時防禦時還好,可以從容不迫地組成三列橫隊迎戰,如果在進攻時,要保證有效的隊形就比較困難了,畢竟再整齊的隊形,就算經過一些坑窪地,一些石子泥土阻攔後,也足以打亂整齊的隊形,讓隊形變得混亂起來。

沒有嚴整密集的隊形,隧發火銃陣,就形不成威力。

這就要求平時的隊形訓練更爲的嚴酷了。

最後,在作戰時,戰事一激烈起來,將官們能不能有效地控制軍士們依三列陣形從容不迫地射擊,這也是個問題。

這些只能靠平時非常嚴格的訓練,加上多多實戰來完善了。

不管怎麼說,隧發火銃加刺刀陣雖然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不可否認的,他的橫空出世,在這個時代,他還是非常先進,具有極爲強大的威力的。

……

隧發火銃陣演習後,衆將官們震驚的同時,都對來福營將士非常羨慕,特別是帶領來福營的楊小驢,更是眉歡眼笑。看得衆人暗暗嫉妒不己。

不過來福營是自己總督大人的標兵營,內中全是黃來福的家丁,主將給自己親衛營以最好的待遇及裝備,?這也是理所當然的,衆人都不會說什麼。各人只得期盼五寨堡的隧發火銃快快生產了。

接下來便是江大忠領的五寨營的演習,黃來福的嫡系營有三營,來福營,五寨營,鎮虜營!來福營己經全部裝備了隧發火銃,花了庫存的三千隻。餘者兩營,只能每營分到一千五百隻隧發火銃了。

至於在寧武關的寧武營,只能算是半嫡系了,他們的營中,現在還裝備不了隧發火銃,只能看將來五寨堡軍工廠的隧發火銃生產進度了。

隧發火銃的生產進度跟不上,就算黃來福嫡系的五寨營及鎮虜營都只能裝備一半的隧發火銃,而現在黃來福總督兩鎮,兩鎮中的各堡各營軍將都是歸他管理。不過可以預見的,在很遠的將來,就算黃來福較爲親近的山西鎮各軍中,最後只能裝備一半的隧發火銃。

眼下山西大同兩鎮全部兵馬加起來有近十五萬人左右,黃來福的盤算是,在十年之內,爲兩鎮兵馬中的一半軍士們配上隧發火銃。

這樣與來福營全隧發鳥嘴銃加刺刀陣不同,如果一營的軍馬中,有一半的軍士們配上隧發火銃,這樣的作戰陣形,自然便需要另一套的作戰訓練方法了。

此時便是以裝備了一半隧發火銃的五寨營爲例子,又舉行了另一次演習!

原先各軍中訓練作戰多是使用戚家軍傳下來的鴛鴦戰陣,鳥銃,弓箭,長矛,長刀,藤牌,狼筅等,層層而立。

由於現在火器手的規模擴大,物別是五寨堡隧發火銃的質量好,威力大,射速快,而且又有了刺刀,所以相關的訓練戰陣,相關的兵種,可以經過一些適當的調整了。

首先的,戰陣中的弓箭手己經沒了,五寨堡隧發火銃加上紙殼彈筒威力巨大,裝填快,射得遠,特別是五寨堡生產的火器質量完全沒有問題,不會存在炸膛的危險。所以費力,訓練難,而且昂貴的弓箭手己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其次的,狼筅手也撤了,狼筅實在是太笨重了,而且與長矛手有重疊的樣子。況且狼筅以前主要是在江南對付倭寇,現在對付草原上的遊騎,狼筅實在不方便了些。

雙手長刀也沒了,原先是鳥銃手配雙手長刀,在他們的鳥銃射擊後撥刀迎戰。不過現在他們有刺刀,就沒必要配雙手長刀了。

短刀手也沒了。經過這些年的實戰,黃來福與衆將發現,短兵相接時,在作戰中用長槍反而比短刀更有威力,更爲實用。

最後考慮到九邊軍隊大多面對的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他們來去如風,擅長射箭。火銃彈丸射來的路線大家看不到,但利箭射來時,將士們可是眼睜睜地看得着的,沒個東西遮一下,將士們的心理壓力還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每隊中的藤牌手還是保留着,他們仍是裝備鋒利腰刀一把,銳利的標槍幾根。作火銃手或是長矛手的掩護,還可以作爲短兵相接時的戰鬥手。

如此下來,現在的五寨營的步隊中,就只有隧發火銃手,長矛手,藤牌手三個兵種了。當然了,旁邊同樣有炮兵及騎兵的配合。

此時在楊小驢領着來福營扮演“蒙古騎兵”進攻,江大忠領着五寨營防禦演習時,他們陣中的佈置便是,每局112人中,長矛兵與隧發火銃兵,還有藤牌兵混合編成一局,每局除了軍官外,便有五十六個隧發火銃兵,餘者便是長矛兵與藤牌兵。

同時間,在每一局中,長矛兵與藤牌兵都是居於中央,火槍兵居於兩側。如此下來,隧發火銃手們在這個位置上,兩側有長矛兵與與藤牌的保護,即使在近戰中,仍能進行有效射擊,從容不迫地殺傷敵人。

在戰陣中,縱深行列不多,但是戰線寬度很大,最大達到兩百步,同時間,營中的騎兵佈置在兩翼,火炮戰車則是配置在正面橫隊中間,此外還有一些重量級些的火炮配置在兩翼。

如此的戰陣佈置,可以有效發揮五寨營中火器數量多的優勢,最大發揮隧發火銃配紙殼彈筒及火炮的威力。當然,在黃來福等人的商議中,這樣的戰陣也不是沒有毛病,主要是因爲縱深較淺,所以較容易被突破,而且如果側翼受到攻擊時不易相互救助。

不過黃來福等人認爲,這樣的戰陣,能最大效果地發揮隧發火銃的威力,而且自己的對手是遊牧民族,沒有幾人能擊破這個陣形,還是利大於弊的。

當然了,黃來福還有了一些新思路,他除了將一部分騎兵置於步兵兩翼外,還將一部分騎兵擺在步兵陣線的後面,與火槍兵們混雜在一起。

在炮兵及隧發火銃轟擊時捲起的煙塵作爲掩護下,騎兵便可以藉着硝煙掩護衝向敵陣。如此數次衝擊,給敵軍的中央及兩翼造成混亂。

……

演習開始後,楊小驢領着來福營扮演的“蒙古騎兵”進攻,江大忠領着五寨營防守,與來福營不同,他們仍是全體披甲。

雙方“戰事”激烈,雖然沒有拒馬與車陣,但“敵方”還是對五寨營無可奈何。最後激戰後,“蒙古騎兵”敗逃,己方勝利追擊,與來福營一樣,五寨營也是全體配馬的,這樣的追擊更是無情。

演習結束後,黃來福與楊小驢,江大忠等衆軍官們總結。

總體下來,這樣的武器兵種戰陣配置,比原先的戰陣兵種犀利了許多,雖然威力比不上來福營的全隧發火銃兵,但己經是非常強悍了。

最後黃來福決定下來,以後隧發火銃產量出來後,除了黃來福的嫡系來福營,五寨營,鎮虜營,寧武營外,餘者的山西大同兩鎮的軍隊們,都採用這樣的兵種與戰陣。

當然了,隧發火銃的生產不是一時半會就會上去的,在很長的一些時間內,五寨營與鎮虜營將士們都要採用隧發火銃兵與長矛手的聯合作戰方法。

……

此次演習後,衆將見識了隧發火銃配紙殼彈筒配刺刀的威力後,個個都是興高采烈,他們除了催促劉天祿加大隧發火銃與刺刀等的生產外,就是盤算着如何訓練自己的部下了。

眼下各營中步隊的裝備及訓練都有條規文冊,只需依其嚴格訓練就行,至於各營中的騎兵,他們的裝備及戰術隊形相對簡單,沒有步兵那麼多的變化。騎兵衝鋒時,基本上就是兩列橫隊,或許只有行軍或是等待作戰時,排成數排的小縱隊。

至於騎兵的裝備,由於九邊的對手,各遊牧騎兵們沒有重騎兵,他們也不會列什麼重步兵方陣,所以沒必要使用重騎兵,平時的輕騎便行了。

所以各營中騎兵的裝備,他們除了一些輕甲外——少量的馬裝甲,騎士半身甲等。不過依後世的騎兵趨勢,黃來福決定都給他們配上隧發火銃,還有兩隻手銃,此外就是一些冷兵器,如馬刀與長矛等。

不過由於將來要經營塞外,要將來的草原攻略中,對於相關的戰術,黃來福決定學習一些後世的哥薩克及蘇軍騎兵的戰法。

特別是哥薩克騎兵,剽悍,野蠻,靈活,當年縱橫歐亞草原,橫掃千軍如卷席,以區區數百人征服了整個西伯利亞,特別是經常數百人追得數萬的蒙古人狼狽而逃,他們的戰術戰力,很值得自己學習。

關於現在嫡系各營中的步兵與騎兵,都不用自己怎麼操心,就是火炮的威力及使用,拖了自己軍隊的後退,這是需要改進的問題。

第232章 豎儒第83章 破家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5)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132章 跋扈第182章 與三娘子的商談第172章 官場奢豪、開發當地構想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2)第144章 納妾程序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157章 平壤城破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127章 商隊到達、衆將羣星、朱巡撫有請第18章 轟動第109章 潰敗、殺俘(3)第183章 羊毛之誘、互市互利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105章 不利、陰影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6章 這一年第36章 親家合夥賺錢第174章 耀武揚威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4)第178章 大移民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1)第215章 陳於陛的感觀第257章 新戰陣第144章 納妾程序第96章 連升三級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179章 東林黨議始第178章 大移民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2)第68章 討價還價第129章 五路攻城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2)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29章 大五寨堡水泥廠(1)第6章 這一年第60章 姐夫們手中的資源第113章 發糧餉第246章 談判第109章 潰敗、殺俘(2)第2章 家人溫馨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46章 一人入伍,全家光榮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33章 離別第255章 刺刀誕生第247章 賠款、搬師回國、封賞!第228章 入朝第93章 軍議、回家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199章 情報帝國、報紙的力量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234章 城破第187章 寧武關年終盤點第51章 軍歌(1)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4章 窮得讓人落淚的軍戶第184章 開市之爭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195章 規劃山西鎮第109章 潰敗、殺俘(3)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265章 規劃第269章 海龍第76章 三大徵前兆、化肥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238章 援軍第181章 黃來福出塞第264章 議事,問題多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第234章 城破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35章 顧家第238章 援軍第243章 對馬島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1)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231章 蔚山第34章 岢嵐州第19章 行商第109章 潰敗、殺俘(4)第261章 關河口、圈地第207章 皇莊事宜第133章 掩護第124章 李如柏、李如樟第94章 歡聚第130章 軍醫、爭功、李如鬆到來
第232章 豎儒第83章 破家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5)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132章 跋扈第182章 與三娘子的商談第172章 官場奢豪、開發當地構想第43章 回家、點將閱兵(3)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47章 豐收的喜悅(3)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2)第144章 納妾程序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2)第157章 平壤城破第50章 列隊、號令、軍紀第127章 商隊到達、衆將羣星、朱巡撫有請第18章 轟動第109章 潰敗、殺俘(3)第183章 羊毛之誘、互市互利第202章 新收割機、糖廠、溫室栽培第88章 無惡不作、迎戰馬賊第95章 田園風光美第105章 不利、陰影第121章 行軍、一路反響(4)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6)第6章 這一年第36章 親家合夥賺錢第174章 耀武揚威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4)第178章 大移民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273章 賑災、清議第44章 一營兵要18萬兩銀子(1)第215章 陳於陛的感觀第257章 新戰陣第144章 納妾程序第96章 連升三級第137章 寧夏平、論功行賞第179章 東林黨議始第178章 大移民第136章 石溝血戰、寧夏平(2)第68章 討價還價第129章 五路攻城第26章 劉玉梅餵豬、黃來福盤點(2)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廠第29章 大五寨堡水泥廠(1)第6章 這一年第60章 姐夫們手中的資源第113章 發糧餉第246章 談判第109章 潰敗、殺俘(2)第2章 家人溫馨第67章 餘波、軍士武藝等級第46章 一人入伍,全家光榮第37章 指揮使大人第223章 又入京、石星的期盼第33章 離別第255章 刺刀誕生第247章 賠款、搬師回國、封賞!第228章 入朝第93章 軍議、回家第128章 經驗交流、開始攻城第199章 情報帝國、報紙的力量第25章 播種、養豬、養鴨、餵魚(1)第234章 城破第187章 寧武關年終盤點第51章 軍歌(1)第66章 皇帝也來加股(1)第4章 窮得讓人落淚的軍戶第184章 開市之爭第40章 農商之辯、太原(1)第195章 規劃山西鎮第109章 潰敗、殺俘(3)第63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1)第69章 包稅十萬兩第265章 規劃第269章 海龍第76章 三大徵前兆、化肥第12章 養兵所需費用第238章 援軍第181章 黃來福出塞第264章 議事,問題多第39章 去太原的路上第234章 城破第102章 蒙古人來了第35章 顧家第238章 援軍第243章 對馬島第23章 瘋狂開墾土地(1)第65章 大辦工廠(1)第231章 蔚山第34章 岢嵐州第19章 行商第109章 潰敗、殺俘(4)第261章 關河口、圈地第207章 皇莊事宜第133章 掩護第124章 李如柏、李如樟第94章 歡聚第130章 軍醫、爭功、李如鬆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