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靈活作戰(二)

?清軍的主力一撤出鄒縣,中華軍就立刻向鄒縣發動了進攻。《》?.留下來斷後的人馬當然不可能抵擋得住中華軍的進攻, 不到一個時辰, 鄒縣就被中華軍給攻破了。雖然這時城裡還在進行着小規模的戰鬥,但周少桓己經下令,騎兵師立刻出動,穿城而過,去追擊撤退的清軍。

雖然這時清軍已經先走出了一個多時辰,但兩條腿當然沒有四條腿快,結果不到半個時辰,騎兵師就追上了清軍。

在火器進入戰爭之後,騎軍確實受到了巨大威脅,在戰場上並不在是無所不能的無敵兵種,但在快速突襲、追擊,迂迴包抄等戰鬥中,騎軍的作用依然不是步兵能夠代替的。而這一次就是追擊戰,又是沿着官道追擊,正是騎軍可以用武的地方。

山東騎兵師的師長叫楊耀武,是中華軍最早的騎兵統領楊武丞的一個本族兄弟,也是中華軍最早的一批騎軍士兵,中華軍少有的幾次騎軍戰,他基本都參加過了。現在楊武丞已經晉升到軍區級軍官,他也由最初的普通士兵,晉升爲騎兵師長。

不過楊耀武也知道,雖然官道平坦,適合騎兵作戰,但畢竟道路太窄,並排最多也只能走十幾騎,而自己帶着一個師的騎軍,雖然中華軍的騎軍編制比步軍少,一個團只有三個營,一個師只有七千五百多人,但在這種狹窄的地形裡,是無法充份的展開兵力。因此楊耀武採用以一個團爲一個衝擊單位的滾動式戰法,一批進攻之後,另一批立即出動,持繼不斷,輪番向清軍發動進攻,使清軍得不到一點的喘息時間。

而毎個團進攻的時侯,又分成以連爲單位進行突擊作戰,每突破清軍的一層之後,立刻讓到官道兩側的山林荒野中,把進攻的位置讓身後的戰友,這樣始終保持着對清兵的追擊壓力。如果清兵逃離官道,那麼就由先前退出官道的騎兵來對付他們。

因此中華軍的騎兵趕上來之後,立刻向淸軍發動進攻之後,清軍也沒有想到中華軍會這麼快就追上來,而且還是騎兵,結果一轉眼就衝到了眼前,中華軍以十騎爲一排,向清軍衝殺,首先是用短銃或是後裝槍一陣射擊,隨後衝上來揮刀猛砍,然後立刻向兩側分散開;而後面一排馬上跟着,進攻一波接着一波,幾乎沒有停止,開槍射擊、馬刀紛飛,戰馬踩踏,清兵被殺得紛紛倒地,東奔西跑,叫苦不迭。以前淸軍都是這樣用騎軍來攻擊明軍的,現在也輪到清軍償一償被騎軍衝踏的味道了。

因爲這時清軍的隊伍拉成了一長條,後排的清兵趕忙向前跑,前排不知道後面發生了什麼事情,結果前擁後擠,亂成了一團,有不少人都逃下了官道躲避。但中華軍可不管你們怎麼亂,仍然是依舊衝殺,讓開,後面的騎兵再衝殺上來,再讓開,周而復始, 循環不斷。

這時清軍的隊伍就好像是一串長長的鞭炮,從最尾部開始燃燒爆炸,一直向頭部延伸而去。沿路留下的,都是清兵的屍體和被清兵扔棄的車輛、物資等物。

不過清軍的隊伍實在是拉得太長了,足足殺了近一個多時辰,才終於被中華軍一直殺了一個透穿,整個官道上只留下了長長的一條鋪滿屍體的道路。

但逃下官道的士兵也並不算是安全了,因爲在官道兩側的山丘叢林荒野中,同樣也來無數的中華軍騎兵在等着他們。雖然說山丘叢林並不是騎軍理想的戰場,但這時清軍己被殺亂,無法進行有組織的抵抗,而且中華軍的騎兵都還有短銃長槍等火器,現在的清軍己經有了一點火器過敏症,一般的軍隊沒有幾百名火銃兵壓陣,基本都不敢和中華軍交戰,因此紛紛選擇逃跑。

但既使是在山丘叢林裡,人也跑不過戰馬,何況中華軍的騎兵還可以開槍射擊,因此逃下官道的清兵也被中華軍殺死了無數。也有不少士兵舉手投降。

這一場追擊戰一共進行了兩個多時辰才結速,結果從鄒縣撤出來的一萬五千人馬,逃回到兗州城裡的,己不足五千,被中華軍當陣斬殺的達到六千餘人,其餘全部都成爲中華軍的俘虜了。而清軍所有的輜重物資,也全都成爲中華軍的戰利品了。

等敗軍逃回袞州城裡之後,李率泰也不禁又驚又怕,中華軍的戰術實在是神出鬼沒。現在兗州城裡的清軍大約還有一萬六千多人,做爲一座府級治所的大城,這樣的兵力並不算多,只能免強守住城牆,想到城外佈置陣地駐守,根本不可能,另外城裡的火銃兵不足千人,火炮僅僅也只有十幾門,以這樣的兵力想守住袞州城,己經不是守不守得住城,而是能夠堅持幾天的問題。

其實李率泰也不是沒有想過棄城而逃的問題,但現在寧陽己被中華軍攻破,一但從兗州撤離,一定會在半途遭到寧陽的中華軍阻擊,而進攻兗州的中華軍再從自己的背後殺上來,前後夾擊,也是凶多吉少,因此還不如守在兗州,等待阿巴泰的救兵。

而李率泰也有些奇怪,按說到現在這個時候,泰安的嶽樂應該己經到了兗州了,怎麼還不見蹤影呢?難道說這小子見死不救嗎?那可就把自己坑了,現在援軍可是李率泰唯一的希望了。

幸好這時李率泰收到了嶽樂送給他的一封信,原來嶽樂確實是領軍趕來救援兗州,但人馬走到寧陽附近的時候,得知寧陽己被中華軍攻佔了。嶽樂頓時不敢再前進,因爲怕受到中華軍的襲擊。現在他這一萬神威營的士兵可是這一條戰線上的最大希望,決不能有什麼閃失。

於是嶽樂立刻扎住人馬,派出探子打探寧陽以及兗州的情況。這一打聽也把嶽樂嚇了一大跳,原來不僅僅是寧陽,就連濟寧、泗水、鄒縣等地也全都失守了,現在整個兗州府差不多就剩下一個兗州城了。

嶽樂得知了這些情況之後,也不敢在寧陽附近駐紮,立刻下令將人馬撤回到濟南府和兗州府交界的汶水河邊,憑河駐守,並且也派人飛報阿巴泰,讓他在決定兗州的取捨,如果要救援兗州府,靠自己這一萬人馬肯定不夠,必須增派兵力,如果放棄兗州,自己就立刻退回泰安州駐守,以防中華軍的進攻。同時又給李率泰送來一封信,當然不會說自己在等着阿巴泰的決定,是否來救援兗州。只說自巳的兵力不足,這時濟南正在集合人馬,等濟南的人馬聚齊之後,再來救援兗州。這一段時間,請李率泰在兗州堅守住。

接到了嶽樂的信之後,李率泰也只能苦笑無語,能在兗州堅守多少天,連自己心裡都沒有底,但到了這個時候,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聽天由命了。

也不知道是李率泰的訖求真得感動了蒼天,還是別的什麼原因,一連六七天過去了,中華軍雖然已經逼近了兗州城邊駐紮,但只是在城外修築工事,並沒有來進攻兗州城。而這時李率泰又收到嶽樂的來信,阿巴泰己經從濟南出兵,三天之後,就能趕到兗州來。這下可把李率泰給高興壞了,看來真是自已家的祖墳上冒煙,又死裡得活了。

其實中華軍沒有來攻打兗州,是有自己的用意。在中華軍佔領了鄒縣,又擊潰了從鄒縣撤退的人馬之後,衆將都紛紛請令,要進攻兗州。連童大勇也認爲以現在兗州城裡的兵力,根本就無法抵擋中華軍的進攻, 應該趁着嶽樂被寧陽的人馬擋住, 不敢來救援袞州的機會, 首先攻下兗州城, 然後再進攻濟南。

但周少桓卻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爲打兗州不要只侷限於兗州一地,而是要着眼於整個濟南-兗州一線全局, 如果留着兗州,圍而不打,誘使濟南出兵來救援兗州,先進行圍城打援,殲滅清軍的有生力量,甴其是駐守泰安州的神威營,對山東軍區下一步進攻濟南,是大有幫助的。反正兗州己經是煮熟了的鴨子,也不怕它飛了,不過是晚幾天再吃罷了。

原來接到了統戰部的指令之後,周少桓也對自己上一次作戰的指揮作了認真的總結,同時也把前幾年中華軍在江淮、湖北一帶所有的戰伇都認真的看了一遍,也對商毅一貫提倡的機動靈活,集中優勢兵力;多打運動戰,圍殲戰;少打陣地戰,攻堅戰;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爲主,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等戰術原則理解了一遍,整個人也就像是開了竅一樣,頭腦一下就活了起來。

因此在發動了第二次山東戰役中,周少桓果然打得機動靈活,每每出人意料,不斷的調動清軍的力量,創造出大量的殲敵良機。到現在爲此,消滅俘虜的淸軍己有兩萬餘衆,而中華軍自身的損失還不足千人,兗州府的戰鬥也基本大局己定,和第一次戰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使周少桓對商毅的用兵思想有了更進一步的體會,信心也更爲充足,當然對商毅的戰術思想也更加敬服了。

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83章 佈置(四)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148章 新政(一)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6章 家事! 公事!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141章 造船廠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112章 合作計劃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24章 天像第257章 進攻當塗(上)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218章 商毅出兵(上)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183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下)第100章 湖北失守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176章 規化未來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61章 破局(上)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82章 破敵之策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93章 勸降(上)第85章 夜襲(三)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198章 西式婚禮(上)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246章 身世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101章 備戰(三)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223章 南京見聞第406章 國策(下)第132章 攻城(下)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245章 獻投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252章 對持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78章 力挽狂瀾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2章 喜迅(下)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66章 新法令(上)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173章 勸進(下)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103章 海商(上)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200章 無間行動(上)第344章 勝利的果實(下)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
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一五十章 四川戰事上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83章 佈置(四)第48章 援救王家大屯(下)第148章 新政(一)第71章 火拼左良玉(三)第6章 家事! 公事!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141章 造船廠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112章 合作計劃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57章 進取漢陽府(一)第24章 天像第257章 進攻當塗(上)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218章 商毅出兵(上)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183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下)第100章 湖北失守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176章 規化未來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61章 破局(上)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284章 家庭鎖事(下)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82章 破敵之策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93章 勸降(上)第85章 夜襲(三)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198章 西式婚禮(上)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246章 身世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101章 備戰(三)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223章 南京見聞第406章 國策(下)第132章 攻城(下)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245章 獻投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252章 對持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78章 力挽狂瀾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2章 喜迅(下)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66章 新法令(上)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173章 勸進(下)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103章 海商(上)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二章 帝國體制五皇權第200章 無間行動(上)第344章 勝利的果實(下)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