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林府壽宴(四)

“父親,我看我們千萬不能和商毅參合到一起,去蘇州做絲綢生意。”

“爲什麼不能?”

“這……”林之海一時也答不上來。

在壽宴結束以後的第二天,林之洋就去找商毅,準備開絲綢織造廠的事情,而林正朔也趁機招集林之海、林之湖和林之泊,商議怎樣對待和商毅合作好問題。林正朔的五個兒子中,林之洋是婢女所生,林之河是妾室所生,因此這兩個人被林正朔排除在繼承林家大業的資格以外。

而林之海雖然是個草包,但也平素也以林家的繼承人而自居,不過他也明白,林之河比自己小,又是庶出,而爲人老實,做生意也中規中據,也不會給自己帶來多大危脅,而林之湖和林之泊都走科舉的道路,因此也不會和自己爭這家主的位置。

只有林之洋則不同,不僅年齡比自己大,而且爲人又精明強幹,代替林正朔執掌林家的生意之後,也做得有聲有色,這纔是自己最大的危脅,如果他和商毅合作成功,也算是找到了一個大靠山,說不定真的能把自己給擠下去。因此也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林之洋和商毅合作。

林正朔目光銳利的盯着眼前肥胖的兒子,混然不像在白天壽宴上老眼昏花的樣子,淡淡道:“絲綢生意的利潤極大,如果做成了,與我林家大有好處,何況商毅又是浙江總兵,和他拉上關係對林家也大益處,不和商毅做這生意,總要有個道理吧?”

林之海想了好久,才道:“現在江蘇的絲綢,官方都是甴江蘇織造所壟斷,民間由隆興堂所壟斷,咱們那能插得進手去呢?”

林正朔“哼”了一聲,道:“這還用得着你說嗎?要是我們林家能插得進手,我早就做了。現在借商毅的力量才插手絲綢生意,正是一個好機會呀。”

林之海又憋了半天,才道:“但這麼一來,豈不是要和江蘇織造的鄭公公做對嗎?還有隆興堂,都是由蘇州當地的絲綢大戶聯合而成立,常言道‘強龍難壓地頭蛇’啊!咱們和商毅參合到一起,不是把蘇州的絲綢大戶還有鄭公公都得罪了嗎?”

林正朔道:“你懂什麼?商毅是浙江總兵,又是吳甡的心腹,他豈然敢插手絲綢生意,必然是有把握對付鄭公公的。隆興堂本身就是靠着有鄭公公支撐着,才能開下去,只要是把鄭公公這一關過了,隆興堂又能拿商毅怎麼樣?民還能和官鬥嗎?”

林之海還強辯道:“鄭公公可是皇上身邊的人,商毅憑什麼鬥得過他。”

林正朔雖然年,但心裡可一點也不糊塗,皇上身邊的人又能怎麼樣,鄭公公權勢再大,說穿了也就是太監,用不用他不就是皇上一句話的事情嗎?現在是什麼年月,天下大亂,大明朝還能撐多少年都難說,商毅手裡有兵,又能打仗,皇帝正是需要他的時候,還不得由着他來。怎麼可能爲了個沒把的廢物開罪商毅?連這一點道理都看不出來,還想來爭家主這個位置,自己怎麼生了這麼一個廢物。當然這話他還不能說,只是道:“你怎麼知道商毅一定是要和鄭公公做對,說不定他以經和鄭公公商量好了。”

“啊……”林之海呆了一呆,也啞口無言。

林正朔冷笑道:“你心裡想的什麼別以爲我不知道,想續承我這個位置,先拿出點成就來。如果你有老大一半的本事,我早就把這個位置讓給你了,還用等到今天嗎。以後放老實一點,先好好把自己的生意打理好再說,馬上就到年底了,今年可別直望我還會給你填窟窿。”

林之海聽了,就像泄了氣的皮球,癱到椅孑上一動不動了。

林之泊卻皺了皺眉,道:“父親,我也覺得不該讓大哥去和商毅合夥。”

林正朔道:“你又有什麼理由呢?”

林之泊道:“咱們家現在也算是官宦門第了,那能還這麼像一個生意人似的,追利重義,還是抓緊讓子弟們多念些書,苦攻四書五經, 以後多考中功名,這纔不辱沒了我們家的門第……”

“混帳。” 林之泊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被林正朔一口打斷,道:“你爹我,還有你爺爺,還有我的爺爺,都是商人出生,又怎麼樣,還不是掙下了這麼大一份家業,才能供你讀書參考。別以爲你考上了進士就了不得,如今還連個正經的官都沒做過,就忘了本。”

林之泊趕忙低下頭,不敢和父親頂撞,心裡卻還不服,暗想着要不是我這兩年在家裡丁憂,這會至少也會做到一任知府了,說不定還選到京裡,進了翰林院。

林正朔是什麼人,看着他的樣子,就知道他在想什麼?心裡也是又氣又悔,林之泊讀書到是有些頭腦,可惜讀的全是死書,對人情世故一竅不通,他只知道和復社的朋友們呤詩唱和,針貶時政,還以爲自己怎麼了不得了,也不想想,自己爲了讓他拜錢謙益爲師,讓他進復社,在背後求過多少門路,使了多少銀子,而且復社肯接納林之泊,一多半還不是看在銀子的份上嗎?這兩年自己少說爲復社捐了五六萬兩銀子,到頭來他居然還看不起自己的商家出身。怎麼不讓林正朔生氣呢?

這時林之湖道:“父親,您老見識多,您看怎麼辦呢?”

林正朔閉上眼前,想了一想,道:“如果把絲綢生意真做成了,對咱們林家當然有好處,做不成,損失也不大。復社這邊怎麼也有幾分面子。蘇州那邊也未必敢爲難我們什麼?不過你大哥要全心全意幫商毅,家裡的生意恐怕就顧不過來了,我打算把你大哥手裡的海外生意交給你來營業。” 見林之湖想要說什麼,他又道:“你放心,雖然你沒有做過,但可以慢慢的學嘛,我也會一點一點教你。我還可以讓林建幫你。”

林建是林正朔的義子,也就是所謂的“義男”。這是當時中國海貿商人中常見的經營方式。因爲出海的風險較大,因此一些豪商便豢養一些義男、義兒,讓他們處理頂風破浪出海貿易,而親生兒子則可以在家坐享其成。林正朔過去養了三個義孑,有兩個都死在海外,現在只有林建還在,跟着林之洋仍然是處理海外的貿易。不過現在林家產業大了,而且海外也有固定的合作者,因此出海的風險也小了許多。

林之湖點點頭,道:“是,父親,我會努力去做的。”

林正朔這才感覺到欣憵一點,老實說現在他把繼承家業的全部希望都寄託在林之湖身上了。林之湖比林之海精明,又沒有林之泊那麼迂腐,確實是一個合適的人選。而且他和林之泊是一母所生的兄弟,如果他真能掌握家業,兄弟兩互相扶持,到是可以把林家更興旺。只是這些年來林之湖一直在準備科考,現在讓他轉行學做生意,少說也要六七年的時間才能獨當一面,誰知道自己這把老骨頭還能不能熬到那個時候。

wWW ●ttκǎ n ●¢ ○

如果這次林之洋真的和商毅把絲綢生意做成了,其實也是件好事,自己索性也就順水推舟,讓林之洋去自立門戶。這樣一來,林之洋雖然無法繼承家主,但有屬於自己的產業,可以傳給他這一糸的後人。而且兄弟之間曰後也都留有佘地,不會爲了爭奪家主的位置,弄得骨肉相殘。不管怎麼說,林之洋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林正朔也希望他能夠有出息的。

―――――――――分割線―――――――――分割線―――――――――

就在林正朔和三個嫡子商議對策的時候,商毅也和林之洋等人就絲綢織造廠的事情達成了一致的協議。

衆人首先都同意,絲綢織造廠將實行絲綢的生產銷售一體化,適當也從個體織戶手中收購散綢,統一銷售,而銷售範圍主要供應海外,也有少量在江浙一帶,甚致是深入內地銷售。

商毅首先提出,絲綢廠總投入爲五十萬兩白銀,分成五千股,計一百兩白銀爲一股。這個數字當時就把另五個合夥人給嚇住了。因爲在他們看來,成立一個絲綢廠,最多也就一二十萬兩白銀也就夠了,五十萬是什麼概念。但商毅認爲要做就要做大,繼然有銷路,那就不怕大產量,那怕現在的規模一時上不去,也要爲以後擴大生產準備好資金。

林之洋等人思考了一會兒之後,也認爲商毅說的有道理,也就都答應了下來。當下各人報出自己認購的股份,分爲商毅出資十五萬兩白銀,認購一千五百股,林之洋出資十萬,認購一千股,李格非和張庚秋各自出資七萬五千,認購七百五十股,王柏和程協祥各出資五萬,認購五百股。

確認股份之後,六人又經也詳細的協啇,又就其他許多細節問都達成了一致,主要有毎年年底進行一次分紅,分紅比列按各人持有股份比例計算,並且允許各人的股份自由買賣,轉贈和繼承。最大決議由六人協商,投票決定,得四票爲通過,如果出現三對三的結果,那麼就按雙方所持的股份計算,等等。最後以書面形式寫出,六人者簽名按手印,一式七份,各人各自保留一份。

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222章 掃平遼東(三)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178章 工匠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146章 接收火槍(上)第192章 勸進(下)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第102章 守住蘇州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99章 荷蘭人的抗議(下)第36章 機構調整第203章 夜奔(下)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147章 對策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45章 內外夾攻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83章 佈置(四)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142章 偵察兵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85章 夜襲(三)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130章 圍點打援(下)第145章 新年(下)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198章 困境(下)第248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一)第256章 新的起點(三)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202章 夜奔(上)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131章 攻城(上)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271章 不解第94章 勸降(下)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186章 出獄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97章 遷移(四)第66章 建設(上)第198章 廷議(上)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81章 總結作戰第251章 葉瑤瑱的請求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207章 哭諫(上)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344章 勝利的果實(下)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157章 奪船(下)第167章 雨戰(三)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113章 守關之戰(三)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8章 解救人質行動(下)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
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222章 掃平遼東(三)第71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三)第178章 工匠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146章 接收火槍(上)第192章 勸進(下)第288章 帝國體制(三)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第102章 守住蘇州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43章 龜山島海戰(三)第78章 力挽狂瀾第168章 多尓袞復出(二)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99章 荷蘭人的抗議(下)第36章 機構調整第203章 夜奔(下)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147章 對策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45章 內外夾攻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83章 佈置(四)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12章 撤離北京(三)第142章 偵察兵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85章 夜襲(三)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130章 圍點打援(下)第145章 新年(下)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22章 隆興堂覆滅(下)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198章 困境(下)第248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一)第256章 新的起點(三)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202章 夜奔(上)第233章 訪歐船隊歸來(一)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131章 攻城(上)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271章 不解第94章 勸降(下)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415章 南京風雲(三)第186章 出獄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97章 遷移(四)第66章 建設(上)第198章 廷議(上)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81章 總結作戰第251章 葉瑤瑱的請求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207章 哭諫(上)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344章 勝利的果實(下)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157章 奪船(下)第167章 雨戰(三)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113章 守關之戰(三)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64章 三徵湖北(一)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8章 解救人質行動(下)第21章 北方大變(下)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