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新法令(上)

淸朝在爲商毅頭疼的時候,商毅確在浙江大張旗鼓的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法令。

首先一條,就是清丈土地,重新造魚鱗冊。

清丈土地一直都在商毅的計劃之中,從北京回來以後就開始進行了,只不過當時只是在杭州府進行,而現在商毅己經坐穩了浙江巡撫的位置,又挾持着大勝清軍的戰功,因此也在浙江省全省境內,開始全面的清丈土地。

這條法令一發布之後,立刻引起了一片怨聲載道,由其是那些佔有大量土地的官宦富豪人家,都是一片反對之聲。其實歷來朝廷要淸丈土地的時候,都會遭到許多人,由其是官僚集團的反對,原因到沒有別的,因爲官僚集團,往往都是傾佔土地的主要成員。淸丈土地損害的就是他們的現實利益。因此主張清丈土地的官員,往往都會成爲衆矢之的,甚致不得善終。

但商家軍卻沒有這個負擔,一來是商毅在全軍的威信極高,只要是他做出的正式決定,基本上沒有人敢反對。而在另一方面,商家軍進駐浙江的時間並不長,軍隊裡的骨幹成員還來不及在浙江購田置地,因此清丈土地也不會損害到他們的利益。相反核實土地的數目,作爲收稅的依據,也有利於増加商家軍的收入,在不損害自己利益的情況下,當然誰都希望商家軍朝着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而唯一一個既屬於商家軍成員,又擁有大量土地的家族就是老林家,但林之洋心裡十分清楚商毅的目地,親身回家勸父親,主動交付自己家裡的土地實數。

這個時候林正朔也終於顯示出一個老商人清醒的判斷力,知道和商毅對抗是沒有用的,因此也主動將家裡所有的土地數量都上報了。並把傾佔,投靠的土地也全都退還出來。何況林家的土地並不多,一共也只有一萬多畝,只能算一箇中上等地主,就算全交出來,損失也不大,相反還能借此修復和啇毅的關係。

林家這一帶頭,其他反對的人也都無計可施,現在浙江的一畝三分地都是商毅說了算,就是朝廷也要讓商毅幾分,因此也只能認命。

雖然也有幾個死撐不放的官宦人家,還以爲自己家裡有點勢力,因此拒絕配合清查土地的工作人員,還有人摳打工作人員。而這一次商毅可也不客氣,不配合的立刻全家查封,打人的一率關押,扔到礦場去作苦力。殺了幾隻雞之後,羣猴們果然就都害怕了,都老老實實的配合起來。

其實商毅並不是要搶佔土地,而是查清土地數量,做爲收稅依據,多產多收、少產少收,使收稅分佈儘量公平合理。對一些實在分不清產權歸屬的土地,就由商家軍出錢購買。而查實的多餘土地,也都分給無田的百姓,同時商家軍還出資購買了一批土地,使每一個農戶基本都能分到二十畝土地,能夠保證自己的基本生活。但分配到土地的農戶將分期十年償還。

當然清丈土地是一個長時間的工作,也不是能在幾個月內完成的,商毅也沒有多的時間來管,而是由商家軍剛成立的土地司來俱體付責,並且讓李巖重點關注。同時又讓監查司嚴密監查在清丈土地的過程中,是否有營私舞弊的行爲。

不過商家軍目前在浙江省還是實行三年免稅的政策,因此雖然大戶都反對清丈土地,但所有的農戶卻是實實在在得到了實惠,因此也都衷心的擁護這項法令。

第二條就是商業稅。

其實明朝的實際商業稅並不高,明初所定三十而取一的稅率,一直沿用到明末都沒有變。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各地都設有自己的稅關,名目繁多、稅卡林立,幾乎達到雁過拔毛的地步。因此一般的商人,根本經不起這樣重重徵稅,只能找官員依附,形成了官商結合的局面,但有了官員在背後撐腰之後,商人連正常的稅收都敢於拒交,結果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因此商毅首先禁止浙江省內各地私設稅卡,進入浙江省的商品只用交納一次入浙稅,就可以在全省內通行無阻,但無論商人有什麼背景,入浙稅都必須要交,絕不能減免。而出浙的商品也是同樣,同時也對商品進行了細分,使各種類型的商品,都有自己的收稅標準,也減免了許多在俱體實施中的可超作的行爲。

這一項自然也引起了浙江大部份商家的反對,因爲他們都是在官府背景,根本不怕各地的稅卡。但商毅的態度也十分堅定,要麼接受,要麼就別在浙江做生意,反正在浙江實實在在做生意的商人也有不少,沒有他們還可以少許多麻煩。而在商毅的強硬態度下,絕大多數商人也只能選擇屈服。

不過商業稅的內容還不僅僅是如此,還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鼓勵民間資本辦廠,投資實業。

在中國古代,商人幾乎都是和生產分離的。商品的生產基本都是由以家庭爲單位的手工業者來完成,而商人的作用就以低價從手工業者那裡買來產品,然後轉運到其他地方以高價出售。因此中國的絕大多數商人都屬於流通型商人。

這樣一來就沒有人會去想怎樣提高生產技術,改進生產方法,降低生產成本。商人所做的就是拼命壓低收購產品的價格,而以家庭爲單位的手工業者因爲力單勢薄,不可能和商人抗爭,也只能甘受商人的壓窄和剝削。結果就造成中國的社會生產始終是以小農經濟爲主,而無法將手工業和農業徹底分離,形大規模的社會化手工業生產,也就是資本主義蔭芽發展。因此中國的商業行爲始終都無法達到摧毀小農經濟,把中國的社會生產力提升到一個新階段的作用。

當然在另一方面,因爲大規模的社會化手工業生產就意味着大工廠大企業的出現,這也就是歷代的統治者都不願意看到“聚衆”情況,因此聚集大批工匠一起工作的情景,一般都只能在官辦,或者是有官府背景的生產作坊裡出現。在另一時空裡的清朝,甚至規定三十人以上的聚會都要通報官府,在這種情況下,也根本不可能完成社會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徹底分離的革命。

同時由於流通型商人沒有自己的產業,因此也缺少大局的是非觀念,造成他們有奶就是孃的觀念,不惜把中國的物資到買給敵對的勢力,以賺取厚利,而遇到外敵入侵的時候,往往就是他們最先投靠外敵,這個時代的所謂山西八大皇商,還有後世的一批買辦商人都是典型的代表。

商毅當然希望能夠盡力改變這種狀況,而且也做過不少償試,他在杭州就開了不少大規模的手工工廠。但盡靠商毅一個人來做是不夠的,而且他開的工廠也同樣帶有很重的官府背景色彩,對推動資本發展也有現,必須把民間的力量都調動起來才行。

因此商毅在制定的商業稅中,把對生產作坊或工廠實行減稅,做爲了一條十分重要的規定。將生產作坊或工廠分爲五個等級規模,做爲減稅的標準。生產作坊或工廠的等級規模越大,減稅的比例也就越大,最大的生產作坊,允許達到兩千人以上,而減稅率也達到了四成。

主要的目地就在於希望利用稅收的調整,來限制流通型的商人,而鼓勵他們轉型成爲生產型的商人,這纔是最重要的一步。當然對生產作坊的管理、註冊、生產調控、收稅方式和標準,也有一套十分詳細的規定,以防止生產作坊或工廠爲了獲得高的減稅率,而虛假的擴展生產規模。另外也是要防止別有用心的人借辦工廠來作亂滋事。

商業稅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海關稅收。

海關稅收也將是未來商家軍的一個重要稅收來源,而且現在商毅己經開通了馬尼拉的貿易航線,同時也取得曰本和巴達維亞的通商權,因此海關的成立,也是勢在必行了。

其實海關並不複雜,宋明都有類似的組織,當然是叫市泊司。海關的重點就是兩個,一是制定各種商品的收稅標準,分類越細越明確就越好,就可以減少工作人員在操作時候的運作空間,另一個就是加強監督。

對第一點並不是難事,因爲在收入浙稅時,就己經將商品分類進行了細化處理,而且以後還可以慢慢完善。當然商毅也明確規定,結算的白銀,一屢以重量爲準,並且在每一個海關口發下了標準重量的砝碼。

而對第二點可就有些麻煩,商毅是後世的人,當然知道海關歷來都是滋生腐敗行爲的主要場所,而且腐敗行爲往往都是集團腐敗,一但查出基本就是把整個海關一窩端了。而控制腐敗行爲的方法也不外三點:實行輪崗利,三年一換;還有是完善制度,儘量少留空子;另外就是加強監督力度,一但查出腐敗行爲,嚴懲不貸。

當然海關一但成立之後,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嚴打海上走私行爲,而這個任務也將由海軍來完成。

第132章 攻城(下)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267章 重逢(上)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168章 剿滅馬家寨(上)第177章 鹽場(下)第3章 趕集(上)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52章 巡視山東(下)第19章 政治平衡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198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四)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1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上)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219章 商毅出兵(下)第165章 出兵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139章 江南初定(四)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17章 行軍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54章 水上進攻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175章 南明的行動(下)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134章 開業(一)第139章 江南初定(四)第111章 規剗未來第186章 講和(上)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83章 進山追擊(一)第146章 亂攤子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406章 國策(下)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13章 反擊(一)第104章 迴歸國內戰場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37章 新武器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256章 進攻蒙古(上)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31章 山東大捷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111章 規剗未來第334章 突襲第252章 對持第113章 目標——南京(下)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92章 返航第3章 趕集(上)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195章 降價風波(下)第20章 北方大變(上)第36章 編制民團第165章 雨戰(一)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92章 局勢嚴峻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106章 圍殲阿濟格(二)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23章 震盪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61章 國事家事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80章 洋人(上)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184章 襲擊(上)
第132章 攻城(下)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61章 奇襲仙霞嶺第267章 重逢(上)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168章 剿滅馬家寨(上)第177章 鹽場(下)第3章 趕集(上)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52章 巡視山東(下)第19章 政治平衡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187章 朝見皇帝第198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四)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1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上)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24章 江北之爭(一)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219章 商毅出兵(下)第165章 出兵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139章 江南初定(四)第130章 驅民作戰(下)第17章 行軍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54章 水上進攻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175章 南明的行動(下)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134章 開業(一)第139章 江南初定(四)第111章 規剗未來第186章 講和(上)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83章 進山追擊(一)第146章 亂攤子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406章 國策(下)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13章 反擊(一)第104章 迴歸國內戰場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37章 新武器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256章 進攻蒙古(上)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31章 山東大捷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111章 規剗未來第334章 突襲第252章 對持第113章 目標——南京(下)第286章 年度總結(下)第92章 返航第3章 趕集(上)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195章 降價風波(下)第20章 北方大變(上)第36章 編制民團第165章 雨戰(一)第172章 批鬥大會(上)第92章 局勢嚴峻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106章 圍殲阿濟格(二)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19章 進取光州(二)第23章 震盪第258章 進攻當塗(下)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61章 國事家事第4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一)第277章 北疆告急(下)第115章 假太子案(二)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203章 登基建國(五)第80章 洋人(上)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184章 襲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