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

南京的新年是在一片喜慶的氣氛中渡過,而北京的新年,卻是一片蕭肅的北風。

在新年以前,金昌運派出的使臣來到了北京,把中華軍跨海進攻朝鮮的消息傳到了清廷。

雖然這時清廷己經得知,中華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基本平定了南方的各勢力,就連遠在雲南的大西軍餘部都己經收服。儘管比清廷的預料的時間要快一些,但總體來說,清廷對這一結果並不覺得太意外,畢竟對中華軍的戰鬥力,清廷是體會最深的。而清廷最初對這一結果的時間預計,也不過是兩年而已。

因此在半年以前,清廷就開始向關外轉移財產,有些八旗貴族在關外還保留着一定的資產,主要是土地和宅院,因此重點是轉運財產和包衣,這一部份基本都是大貴族,最差的,也是當過各旗的甲喇,或者是在清廷中出任過比較重要的官職。纔有足夠的實力在關外保留一部份財產。但絕大多數中小貴族,由其是清廷入關之後才得以晉升的貴族只能在關外重新置地購產。結果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關外的土地猛翻了六七倍之多。

而清廷的皇室當然不用擔心自己沒有土地,因爲在盛京還有清廷的皇宮,雖然在中華軍突襲遼東的時候,把盛京的皇宮燒了,但一是並未完全燒燬,還保存下了一部份建築,二是這幾年時間裡,又重新修整過一番,大體恢復了七八成,因此福臨也將一部份皇宮和內務府的財產,也都運回盛京去。

同時爲了在退回關外以後抵擋中華軍的進攻,褔臨又下令,在遼東半島南部的沿海地區加修炮臺、工事、城堡,以防止中華軍再次跨海登陸,並且又在從山海關到錦州、關寧一線,修建了大量防禦工事,這是準備抵擋中華軍從陸路進攻。因此也可以說清廷上下也基本都做好了準備,只要中華軍一開始北伐,就立刻向關外撤退。

但福臨卻萬萬也沒有想到,中華軍竟會從朝鮮下手。因此再接報之後,福臨也立刻下令,招集文武官員議事,當然討論的不是是救援朝鮮,而是怎樣才能保住遼東,這不僅僅是清廷的老家,而且也是最後的退身之所了。

衆大臣到齊之後,福臨也當衆告訴給衆人,結果衆大臣們也都面面相覷,誰也說不出話來。

因爲只要是對遼東地理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朝鮮緊鄰遼東半島,隔鴨綠江相望,邊境線長達千餘里。而且由於朝鮮的兵勢不強,又己經臣服於清廷,因此清廷在鴨綠江沿岸的防守十分空虛,如果中華軍從鴨綠江渡江進攻遼東,清軍將根本無法扺擋得住。

而且中華軍一但渡過了鴨綠江,可以分頭攻擊盛京、建州、吉林等地,整個就都在中華軍的兵鋒之下了,盛京也不是避難之所了。這一招釜底抽蔪,確實是太厲害了。

而現在清廷本來就兵力不足,現在所有的軍隊都用在守衛北京和遼東半島的南部沿海地區,根本就沒有多餘的部隊來守衛鴨綠江沿岸。另外清廷的大臣們也都知道,對付中華軍,不是光憑人數就可以,如果沒有足夠的火器,沒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再多的人也沒有用,只能是給中華軍當靶子使。但現在不僅是沒有足夠的軍隊火器,就連修築工事也來不及了。

結果一連議論了三天,也沒有議論出一個結果來,而這時在平壤城裡逃脫出來的敗軍也回到了北京,告訴清廷,平壤己經失守,金昌遠已凶多吉少了。

雖然這時清廷還不知道,朝鮮己經派出使臣到南京,向中華帝國表示臣服,但也知道,平壤失守,金昌運亡滅,也就意味着朝鮮已經徹底被中華軍征服,而接下來,中華軍必然會針對清廷出兵,清廷的退路巳經被中華軍切斷,清廷難到就只能在北京坐以待斃嗎?

雖然接下來就到了新年,但現在清廷上下,誰還有心情過年,而那些將財產轉移到遼東的八旗也都一片茫然,不知該如何是好,而整個北京城也都籠罩在一片愁雲之中。

而福臨這時也又悔又急,如果早知是這樣,當初與南京議和的時候,就該答應南京的條件,讓出北京,退回到關外去。至少也能把中華軍穩住幾年。就算中華軍仍然會進攻朝鮮,但這時清廷也可以坐鎮盛京,從容的佈置遼東的防禦,總好過現在首尾難顧,進退兩難。

因此就在大年三十這在一天晚上,福臨一時肝火攻心,在皇宮裡大口吐血,終於病倒了下來。連第二天的新年朝會都不能出席了,只能讓鄭親王濟爾哈朗和肅親王阿巴泰一起主持。

畢竟現在福臨才只是一個十四歲的孩子,儘管以前受制於多爾袞,只是做低一個傀儡皇帝,但因爲朝政大事都由多爾袞一手操辦,而且那時的清廷,還是形勢一片大好,因此也用不着福臨來操心。而多爾袞死後,福臨雖然得以親政,但面對的卻是一個爛得不能再爛的攤子,而且這一年以來,局勢不斷沒有好轉,相反還每況愈下,這樣巨大的壓力,確實不是這個年齡的福臨能夠承受得住的。結果福臨也被弄得心力交粹,終於病倒了。

而皇帝病了,更是讓清廷上下惶惶不安,滿漢大臣們一個個都愁容滿面,沒有一點笑容。這一整個新年,北京紫禁城居然都籠罩在一片悲傷的氣氛中,簡直就是形同考喪一般。

在徵月初五,鄭親王濟爾哈朗領銜阿巴泰、博洛、尚善、范文程、洪承疇等人上書朝廷,建議清廷可以退到蒙古哲裡木盟去,然後集合蒙古各盟的力量,和中華帝國相抗。

經過了幾天的調養之後,福臨的病情也稍好了一些,看了大臣們上奏的建議之後,福臨也沉思了起來。退到蒙古,確實是清廷最後一路了,而且這也是一條前途未卜的道路。

蒙古哲裡木盟一共有四部十旗,以科爾沁部爲盟主,也是與清廷關糸最爲親密的蒙古部族,皇太后、莊太后、還有福臨的皇后,都出於哲裡木盟的科爾沁部,另外科爾沁部還和不少的滿族貴族有聯姻關係。現任的科爾沁部首領烏克善,是莊太后的親兄長,同時也是福臨的老岳丈,受封爲清廷的卓哩克圖親王,這一層親屬關係還算是比較可靠的。因此如果退到哲裡木盟,在目前來說,到也不失爲一條退路。

但退到蒙古,又有另外一個問題無法解決,因爲蒙古畢竟不是滿族的老家,而且一直以來,滿蒙關糸都是以滿爲主,蒙爲從,而一但清廷退到科爾沁部,那麼雙方之間算什麼關係,誰算主、誰算客,誰爲君,而誰爲君。如果是算清廷求庇於蒙古。也就意味着這個等級秩序將徹底顛到過來,而清廷也都等於是名存實亡。

另外一方面,清廷逃到蒙古,就算是能夠在科爾沁部立足,並且和蒙古各盟建立新的關係,但中華軍會就此收手嗎?以中華軍現在的勢頭,恐怕會立刻向科尓沁部發動進攻,如果中華軍真的打到蒙古,科爾沁部、哲裡木盟是否又能抵擋得住中華軍的進攻,他們又會不會爲了自身的利益和安全,把清廷獻出去呢?

就算哲裡木盟和清廷的關糸近密,會全力保護清廷,甚致是與中華軍爲敵,但並不是每一個蒙古盟部都和清廷的關係良好,其中也有不少蒙古部落是被清廷以武力強行征服的,一但清廷不再俱備武力做優勢時,那麼其他蒙古各盟是否會爲了一個落迫到寄人籬下的朝廷,去與新生的中華帝國爲敵呢?如果到時候自己真的被蒙古各盟給出買了,那到不如不到蒙古,就死守在北京城裡,與中華軍決一死戰。免得受辱兩次。

因此福臨也把自己的擔擾對莊太后說明,而在這一點上,連莊太后也無法給福臨一個眀確的答覆,畢竟蒙古族只是一個統稱,只是在成吉思汗時代實現過短暫的統一,而在其他時間裡,都是一盤散沙,大大小小有近百個部落,雖然說不是爭鬥得你死我活,但也是各打各的算盤,各爲各的利益。不說別的部落,就是自己的科爾沁部,莊太后都說不準,因爲這不是自己以及兄長的個人問題,而是涉及到整個科爾沁部落的利益,如果在這時候,爲了部落的利益而犧牲某些個人,莊太后覺得一點都不奇怪。

不過莊太后還是給了福臨一個建議,不妨先派人到科爾沁部去一趟,見一見卓哩克圖親王,把清廷現在的處境告訴他,看一看他是什麼態度。福臨也認爲這樣不錯,因此也立刻下旨,派遣承澤親王碩塞爲使、立刻趕赴蒙古科爾沁部去面見卓哩克圖親王,說明意圖。

但就在清廷爲了自己的一線生機而在苦苦掙扎的時候,中華軍對清廷最後的進攻,也終於開始了。

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256章 新的起點(三)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134章 勸說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337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三)第193章 禁宮之變(二)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163章 返回杭州(下)第91章 逼宮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166章 東林黨上臺第96章 遷移(三)第141章 造船廠第129章 圍點打援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10章 婚姻(上)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262章 溧水之戰(四)第406章 國策(下)第83章 游擊戰(二)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197章 困境(上)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45章 貨幣第180章 出兵(上)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311章 出征曰本第57章 火船(三)第17章 朱印船(上)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40章 海軍出擊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134章 開業(一)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281章 辭職(下)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254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80章 洋人(上)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254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36章 林家會議第90章 遇刺(上)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186章 出獄第251章 調兵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94章 勸降(下)第121章 狙擊手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252章 對持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144章 新年(上)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370章 戰術第26章 夜襲(上)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
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256章 新的起點(三)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140章 外線作戰(二)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134章 勸說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337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三)第193章 禁宮之變(二)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163章 返回杭州(下)第91章 逼宮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166章 東林黨上臺第96章 遷移(三)第141章 造船廠第129章 圍點打援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10章 婚姻(上)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262章 溧水之戰(四)第406章 國策(下)第83章 游擊戰(二)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197章 困境(上)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45章 貨幣第180章 出兵(上)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311章 出征曰本第57章 火船(三)第17章 朱印船(上)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125章 入主南京(上)第40章 海軍出擊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134章 開業(一)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281章 辭職(下)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254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80章 洋人(上)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21章 進取光州(四)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184章 臺灣佈防(下)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254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36章 林家會議第90章 遇刺(上)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186章 出獄第251章 調兵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173章 戰局的變化(五)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94章 勸降(下)第121章 狙擊手第28章 管理戰俘(上)第252章 對持第238章 秦淮河之戰(上)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56章 山東之變(四)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144章 新年(上)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370章 戰術第26章 夜襲(上)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201章 布萊克報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