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

莊太后聽了之後,又沉思了好一會兒,才點了點頭,道:“你說的很有道理,這確實是我大清的唯一可行之路,但爲什麼不對皇上提及呢?”

洪承疇苦笑了一聲,道:“回稟太后,臣終是漢臣,有許多事情,都不便開口。”

莊太后也苦笑了一下,洪承疇的顧慮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爲這個時候的清廷,雖然號稱是滿漢一家,但對漢臣一直都有所防備,重大的國策事情,其實都是由滿族大臣來決定,漢臣根本就沒有插嘴的份。

像清廷是否退回關外去這樣關係到清廷國運的決策,更不是漢臣所能參與的,因此現在討論這個問題的,都是滿族的大臣。

而滿族大臣中,又分爲兩派,如濟爾哈郎、瓦達克、碩塞、阿巴泰、博洛這樣的親王貝勒重臣,都主張答應中華軍的條件,退回關外去。因爲他們或是當政,或都在戰場上和中華軍交過戰,深知中華軍的厲害,誰也不敢再與中華軍對陣,說得難聽一點,就是患了恐中症,也知道南京政府擁有的雄厚人力物力,因此都認爲清廷決不是南京政府的對手應該退去關外去。

但他們贊同退出關外,並沒有洪承疇這樣的大局觀和通盤的計劃,完全是出於一種“惹不起咱還躲不起嗎”的鴕鳥心態。至於退回到關外去,又怎麼辦?能夠維持多久,誰也沒有想過,只能是到時候再說吧。

反對退回關外去的,是一些中下層的滿族官員和貴族,這批人既沒有當政,上過戰爭的也不多,雖然知道中華軍的厲害,但並沒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只足認爲現在中華軍又沒打到北京來,爲什麼就要把北京白白的讓給中華軍呢?還有一些人只是仗着有一股血氣之勇,叫嚷着等中華軍打到北京來,就和中華軍決一死戰,拼個玉石俱焚。也決不割讓一塊國土。這種態度也蠃得了不少贊同之聲。

當然真正有和中華軍決一死戰覺悟的,只是極少數人,大部份人雖然也跟着這麼喊,其實等中華軍真的打到北京的時候,估計比兔子跑得都快。

但這麼多中下層的滿族官員和貴族不支持放棄北京,實際也是有內在的因素,今年是清廷入關的第七個年頭,在入關的前幾年,由於清廷發佈了圈地令、投充令、逃人法等一糸列有利於滿族貴族斂財屯地的法令,幾乎所有的滿族貴族都在短短几年時間裡,在京師、山西等地佔得了大批的田產土地,包衣僕從。

而且在那幾年的時間裡,清廷的勢頭很不錯,大有橫掃江南,統一天下的架式,最差也是南北分治。而自滿族貴族從關外進入中原之後,也被中原富足、舒適、安逸以及豐畗多彩的娛樂生活所吸引,留連住近,樂不思蜀,因此都想在關內長居下去,都把自己的家人,親眷還有包衣僕從全部接到關內來。但中下層的滿族官員和貴族的家底沒有那麼豐富,人口一多,就需要建房擴地,另外留在關外的產業也不好照看,於是有許多人都把自己在關外的產業置賣,或者是賣掉大部份,只留下幾處祖宅地產,然後將財產都送到關內來購產置業。

一但清廷答應了南京方面的條件,全面退出到長城以外,那麼這些在關內置辦的產業當然也就全部失去了,另外大部的滿族貴族也都己經習慣了關內的繁華生活,不原再回到關外那種鳥不拉屎的地方去受苦。儘管他們也知道,一但中華軍攻入了北京,這一切還是都將失去,但畢竟現在中華軍還沒有打過來不是嗎,還有許多人都抱以僥倖心理,認爲中華軍會被南方拖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無法來進攻北京,因此都極力反對撤回關外去。

另外還有漢族官員在這批滿官背後推波助瀾,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一但清廷退出關外,當然會把大部漢官都帶走,而除了真正從遼東過來的漢官之外,絕大多數的漢族官員當然更不想去關外生活。

有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商毅畢竟也是漢人,就算他打進北京,建立新朝,不過是又恢復漢族的正統天下,而且商毅一向對漢族官員都比較寬容,自己大不了不在新朝當官了,回家務農去,至少也不會當二等百姓,如緊再培養一下子孫,讓他們通過科舉又能重新光輝門庭,自己說不定還能沾子孫的光,被封個虛爵什麼的,而現在滿族入主了北京,還施行歧視、防範漢族的政策,一但跟着滿族退出關外,自己可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曰了。

雖然說清廷一定推行限制、防範漢族官員的政策,但現在大家畢竟都在一個鍋裡吃飯了,互相之間也總要有些交流來往,再加上一些漢族官員也蓄意結交,而且許多政務事情,滿族官員也要依賴漢族官員幫忙解決處理,因此這一來二往的,每一個漢族官員多少也都有幾個滿族朋友,不管是真朋友還是假朋友,否則就根本不可能在官場裡混得開。

這樣一來漢族官員雖然沒有資格參與這件事情的決策,但卻可以運用自己的私人關係,來影響滿族官員,達到自己的目地,在這方面的能力,這個時候的滿人還很差,拍馬也趕不上己經受也幾千年政治薰陶的漢人。

雖然說這一批滿族官員的官職並不高,也不執掌朝政,但人數衆多,而且還有不少是功臣元勳的後代,遠房宗室也有一些,而清廷現在本質還是實行的部落政治,如果大批的中小貴族都不給朝廷幹活了,那麼清廷的統治基礎也就會產生動搖,因此這一批人後影響力也不能小視。

結果不管怎麼樣,現在一方人少但權重,另一方人多卻無權,兩派的整體實力大體相當,雖然少數派把持着朝政,可以佔着一點上風,但這點優勢並不足以壓得多數派,朝廷也陷入左右爲難的局面。

當然在這個時候,皇帝的態度很重要,雖然清廷是部落政治,但皇帝依然還是有無與倫比的權威,如果這個時侯福臨也加入少數派的陣營裡,也不是不能和少數派一起,壓制住多數派,強行通過退出關外的決議。但興可惜在福臨心裡,是傾向於多數派的。

這時福臨將滿十四歲,正是正當年少,血氣方剛,對未來充滿了幻想和期望的時候,而且清廷先輩的輝煌戰績也在激勵着他,創造屬於自己的成就,現在剛剛親政不久,正想着放開手腳,大幹出一番業績來。因此他雖然知道,現在的局勢對清廷不利,不得不向南京方面割地求和,但從他心裡來說,被當然還是不甘心的,而南京方面提出要求清廷退出長城以北,才能議和的條件,對福臨來說,絕對不想接受。

但福臨畢竟也知道,戰爭並非兒戲,一但真的拒絕了南京方面的條件,也就意味着徹底關上了和談的大門,但現在的清廷,還守得住北京嗎?站在朝堂上,作慷慨激昂狀,開口閉口喊打容易,但真動起手來,清廷能是中華軍的對手嗎?畢竟清廷入關以來,和商毅大戰三次,雖然中途也會佔有一些上風,但結果都是無一例外的敗陣,由其是最後一次中原大戰,清廷集中了三國的人馬,前後投入七十餘萬的兵力,包括有數萬按照中華軍的訓練方式,苦練兩年的新軍,而且指揮者都是清廷赫赫有名,身經百戰的宿將,結果卻一敗塗地,拆兵五十餘萬,大清的精銳全部都尚失殆盡,那麼現在又拿什麼去和中華軍拼呢?

因此現在的福臨也陷入一種矛盾的心態中,從理智上來說,他也知道現在清廷不能再和中華軍打下去,只能接受中華軍的條件,但在心裡又不甘心,幻想着有人能爲自已出一個奇謀妙策,一下孑將局面調轉過來。在是戰是和中猶豫不決。

而正是福臨的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才使目前清廷朝中兩派爭論不下,始終斷決不了。

莊太后雖然在深宮之中,但對現在清廷面臨的情況十分清楚,只不過她對是戰是和也拿不定主意,因此也無法給福臨好的建議,而聽洪承疇這一番說明,莊太后心裡也總算有了一個計較,因此也點了點頭,道:“洪承疇,哀家己經知道該怎麼做了,你且先回去休息去吧,以後皇帝和哀家還有許多事情,要向你請教。”

洪承疇聽了,也再次向莊太后叩拜,然後退出了翊坤宮。

等洪承疇離開之後,莊太后想了一會兒,見了福臨之後,該怎麼說,問身邊的一個太監道:“皇上這會兒下朝了嗎?”

太監道:“回太后的話,皇上早就下朝了,不過今兒安排到西郊狩獵閱兵,因此到晚上才能回來。”

莊太后點了點頭,清廷的慣例,狩獵和練兵是一體的,因此到不認爲狩獵有什麼不好,而福臨借狩獵的機會閱兵,也是正常的事情。

就在這時,莊太后的貼身宮女蘇茉兒從外面進來,在莊太后耳邊悄聲說了幾句,莊太后也不禁臉色一變,道:“這是真的嗎?”

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400章 國事(三)第155章 民嘯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180章 出兵(上)第340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六)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146章 內外結合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171章 發動羣衆(下)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165章 新式武器(下)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138章 軍歌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207章 哭諫(上)第308章 宣戰(上)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223章 南京見聞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72章 清廷進京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159章 談判破裂第380章 總結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135章 天命第155章 收復湖北(下)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271章 不解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413章 南京風雲(一)第268章 重逢(下)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252章 對持第174章 南明的行動(上)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89章 繼續堅持第35章 商家軍的考覈(下)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197章 飛鴿傳書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6章 家事! 公事!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188章 勸降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272章 不解(下)第157章 奪船(下)第268章 變數(四)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84章 夜襲(二)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92章 返航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252章 對持第139章 江南初定(四)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52章 山東巡撫第126章 林府壽宴(一)第94章 遷移(二)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7章 醫療和開礦
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400章 國事(三)第155章 民嘯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180章 出兵(上)第340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六)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146章 內外結合第155章 西班牙敗陣第171章 發動羣衆(下)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165章 新式武器(下)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45章 勝利的收穫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138章 軍歌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190章 技術革新(一)第260章 攻佔聖地亞哥堡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207章 哭諫(上)第308章 宣戰(上)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223章 南京見聞第301章 佈置計劃第34章 再徵湖北(四)第72章 清廷進京第223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下)第159章 談判破裂第380章 總結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225章 議和的條件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135章 天命第155章 收復湖北(下)第265章 察哈爾之戰(八)第271章 不解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413章 南京風雲(一)第268章 重逢(下)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252章 對持第174章 南明的行動(上)第17章 保衛家園(一)第246章 東西方的交流(四)第89章 繼續堅持第35章 商家軍的考覈(下)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197章 飛鴿傳書第147章 接收火槍(下)第6章 家事! 公事!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188章 勸降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272章 不解(下)第157章 奪船(下)第268章 變數(四)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84章 夜襲(二)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92章 返航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252章 對持第139章 江南初定(四)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52章 山東巡撫第126章 林府壽宴(一)第94章 遷移(二)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12章 最後的事項第7章 醫療和開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