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談判破裂

就在中華軍在南方戰場全線告捷的同時, 在南京政府和清廷的第二輪談判, 也在進行着。

在用鄭芝龍一家換回了阿巴泰、嶽樂父子之後,清廷上大也對這一次談判充滿了期望,因此派出的官員級別也比上一次提高了一個層次,一共派出了二滿二漢,共四位談判大臣,兩名滿臣是滿洲鑲白旗,保和殿大學士,一等阿達哈哈番額色赫;白旗滿洲梅勒額真,巴牙喇纛章京鄂碩;兩名漢臣是漢軍正藍旗,二等精奇尼哈番佟養性;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督直隸張存仁。而南京方面,仍然是甴李巖付責。

但談判一開始,雙方就因爲土地割讓的問題,陷入了僵局,清廷提出的條件是割讓陝西全省,另加山西省的平陽府、泌州、潞安府、澤州四個地方。但南京方向則堅持要求,清廷必須全部退出長城以北去。雙方誰也不願意讓步,結果第一輪談判就這樣不歡而散。

不過就在雙方談判的時候,南方的捷報也一份一份發回到了南京,每一次捷報都會在改名爲[中華時報]上發表,因此清廷的使者也當然都可以看到。儘管這時南方還沒有徹底的平定下來,但從中華軍的勢頭來看,南明朝廷根本就不是中華軍的對手。

這也給清廷的談判團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因爲四名談判大臣都十分清楚,現在南京方面之所以願意和清廷談判議和,就是因爲南方未平,因此中華軍在南方的軍事行動遇到的困難越多,越是不順,就對清廷越是有利,而南方如果是不甚一擊,那麼南京也就根本就沒有必要和清廷談下去了。而現在的情況,也正是清廷最不願看到的。

因此四個人一商量,立刻派人通知南京方面,請求馬上進行第二次會談。南京政府也沒有拒絕清廷的要求,立刻安排時間,雙方又開始了談判。這次清廷方面提出,雙方即然是在割讓土地的問題上爭執不下,不如先把這一條放下,商談其他的條件,等別的條件都談好之後,再談土地問題。

李巖也覺得,這不失爲一個折中的辦法,要不然兩次談判,什麼事情也都沒有談出來,也說不過去。因此也同意了清廷的這個意見。但南京方面在其他的條件上並沒有太多的要求,也不想和清廷斤斤計較,只花了半天的時間,敲定了八項條款,只剩最後的土地割讓這一條,再也繞不過去了。

結果下午雙方又開始談土地割讓,立刻又陷入了僵局中,清廷代表堅持認爲,山西、北直隸是清廷從眀朝奪取的,而南京政府是一個新的王朝,並不對這一片土地擁有主權,因此這一片土地理所當然是屬於清廷所有,而且現在清廷己經定都在北京,當然沒有理甴割讓給南京。

而李巖則據理力爭,長城以內的土地,自古以來都是中原王朝的固有土地,南京政府做爲一個新的中原正統王朝,自然不能把這一片土地分割出去,因此無論如何,清廷也必須要割讓出來,這是雙方議和的前提條件, 清廷如果不接受這個條件, 議和也就無法談成。

雙方在一次爭論不下,最終也只好再度停止談判。雖然這一次敲定了其他所有的條件,但南京方面最看重的,還是土地問題,實質上並沒有取得任何的進展。而南京內閣和商毅這時對談判己經失去了耐性和信心,因此商毅也向李巖下令,準備向清廷的使者發出最後通諜,要麼接受南京方面提出的條件,要就終止談判。

就在這時,南方再次發回來告捷,中華軍己經連續收復了福建、廣東、廣西三省,三個南明朝廷,已經被中華軍滅掉了兩個,而唯一倖存的永曆朝廷也只是苟延殘喘,現在整個南方只剩下四川的吳三桂還可甚一戰。

這一下連商毅也覺得有些意外,因爲在另一時空裡,清廷爲了徹底清除南方的南明餘勢,足足花了近二十年的時間,不少地方都是反覆爭奪,而且還搭進去了兩個王爺,又勞動了洪承疇二次出山,才免強平定了南方。

雖然說南京政府在各方面的條件都比另一時空裡的清廷佔優,但在本時空裡,南方又多出了一個吳三桂,同時還有躲在雲南的大西軍還沒有出戰,因此商毅也估計,怎麼樣也要二年左右吧,而第一期的目標,福建、廣東、廣西三省,商毅給出的時間是六到八個冃,但現在只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這也確實是太快了一點。

按這樣的進度,只要是給軍隊提供足夠的支持,在一年以內,基本就可以平定南方了,那怕是現在南方多了一個吳三桂,或者是丶大西軍同樣參戰。

商毅也知道南方的戰事急不得,因爲南方不同於北方,並不是攻佔了就能穩住,在另一時空裡,南方各地就經常出現反正、反叛、反清舉義等事件,雖然說中華軍並不是清軍,百姓對中華軍的認同感來,要比清軍好得多,但南明朝廷在南方還是有一定的號招力,甴其是在士大夫這階層上,因此也不能不防,打下一地之後,一定要牢牢守住,再向其他地方發動進攻。

因此商毅一面下令軍隊在廣西暫時駐紮修整,把抓住的南明皇帝,宗室,主要大臣都押送到南京來,一面也下令內閣,立刻開始向南方派遣各級地方官員,儘快穩定住地方,恢復社會秩序,生產經濟。而內閣現在剛剛把河南的事情處理得告一段落,南方三省馬上又接踵而來,簡直就是連軸轉,連一點歇氣的時間都沒有,只覺得中華軍的速度是不是太快了一點。

而做爲內閣一員的李巖,也自然沒有多少時間可以和清廷的談判使者耗下去了,就在第二天,李巖立刻招見清廷的使者,要求開始第三次談判。

不過雖然說是談判,但等雙方到齊之後,李巖直接了當道:“四位,昨天的[中華時報]四位想必都已經看也了,所以我也不想多廢話,退出長城以北,是我們的條件,絕不能退讓,如果你們答應,那麼今天就可以簽約,如果還不答應,那麼我們就不想再談下去了,請你們馬上離開南京。”

四個人昨天當然都看過[中華時報]因此也都憂心叢叢,眼完着南方這麼不堪一擊,南京政府恐怕更不可能在談判中讓步了。而額色赫還跺着腳大罵尚可喜,實在是太沒有用了,如果能在廣東多抗幾天,打一二個勝仗有多好,自己在談判時,底氣也足一些了。但現在自己還有什麼資本去和中華軍談了。 www ¤Tтkд n ¤C○

因此李巖招他們去進行第三次談判,老實說每個人心裡都清楚,李巖的立場一定會更堅持,談判也會更艱難。但誰也沒有想到,李巖居然是下達了最後通諜,一下子四個人也都啞口無言,這也說明現在南京政府對南方的戰事已經充滿了信心,不想和清廷在土地上多做糾纏,畢竟南方一平,中華軍的下一個目標必然是指向北方了。在這種情況下,確實沒什麼可說的了。

過了好一會兒,額色赫才道:“李閣老,想要我大清退出長城以外,事關重大,我們四人都不能作主,因此必須回去轉告朝廷,由朝廷來決議,然後進行談判。”

李巖也知道,這是大實話,北京那邊不同意,就是強逼這幾個人簽了和約也沒有用,因此道:“可以,不過有兩點我要事先提醒四位,如果你們不接受我們的條件,那麼就沒有必要再舉行下一次的談判了;如果你們現在拒絕我們的條件,不願退出長城以外,那麼最多一年的時間,我們會用火炮火槍,把你們趕出長城以外,而且連長城以外的地方,也不會留給你們。把我提出的這兩點轉告你們的朝廷,何去何從,你們自已好自爲之吧。”

說完之後,李巖一甩袖孑,轉身離開了會談室。而四名清廷的大臣互相看了幾眼,也都回館驛收拾東西,離開了南京,返回北京去了。

商毅接到李巖的回報之後,也點了點頭,看來這個時代的清廷還有幾分遊牧民族的血性,估計是不會答應自己提出的條件,不過商毅也不在乎,反正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收復南方的時間比自己預想的要快,而北方的地方早晚都是要收復的,因此也對李巖道:“好吧,和清廷的談判就到這裡,李先生,南方的戰事進展,還請你多費心一些,雖然說,我們在南方的進展情兄很好,但也出現了不少問題,一是士兵的後勤保障,還有藥品和疾病的控制。另外還有一點,現在我們已經和雲南的地界接壤,因此我擔心逃進雲南的大西軍會干涉南方的戰事,這也不能不防。”

李巖也點了點頭,道:“大王放心,臣一定會盡力準備,以防任何不測之事。”

第197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三)第121章 收復南京之戰(六)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183章 下獄(下)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93章 追擊海盜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3章 各懷鬼胎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95章 遷移(二)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266章 變數(二)第307章 民意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77章 名士第83章 游擊戰(二)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166章 雨戰(二)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252章 對持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27章 煙雨杭州第1章 清廷(上)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139章 驅逐荷蘭(二)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8章 軍備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280章 辭職(上)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369章 交易第180章 出兵(上)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344章 勝利的果實(下)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159章 談判破裂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192章 勸進(下)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83章 游擊戰(二)第90章 武昌擴軍第90章 遇刺(上)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153章 激戰(上)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121章 狙擊手第一六十章 又有好事來了上第25章 民團教師(一)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34章 宣戰(上)第16章 三路出擊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130章 圍點打援(下)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65章 洪承疇獻計第100章 湖北失守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14章 反擊(二)第16章 皇室私密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
第197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三)第121章 收復南京之戰(六)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183章 下獄(下)第二章 小姨子的那點事第93章 追擊海盜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3章 各懷鬼胎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95章 遷移(二)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266章 變數(二)第307章 民意第98章 豫北戰場(四)第77章 名士第83章 游擊戰(二)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281章 國會成立(一)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166章 雨戰(二)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252章 對持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27章 煙雨杭州第1章 清廷(上)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245章 東西方的交流(三)第139章 驅逐荷蘭(二)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294章 私宴敘舊第8章 軍備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280章 辭職(上)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369章 交易第180章 出兵(上)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344章 勝利的果實(下)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241章 南京的新格局(下)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159章 談判破裂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192章 勸進(下)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83章 游擊戰(二)第90章 武昌擴軍第90章 遇刺(上)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153章 激戰(上)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121章 狙擊手第一六十章 又有好事來了上第25章 民團教師(一)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140章 活字印刷術第34章 宣戰(上)第16章 三路出擊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130章 圍點打援(下)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65章 洪承疇獻計第100章 湖北失守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43章 公主釋心(上)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14章 反擊(二)第16章 皇室私密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