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

?多爾袞一行是在十一月十三日到達北京的。《》

十一月的時候,己經進入了冬季,雖然這時北京己從一年多以前的動亂中安定下來,大部份的百姓也都回到城裡安居,而這一年北京的冬季似乎顯得特別的寒冷,雖然尚未下雪,但刺骨的寒風,也足以令人感受到冬天的嚴寒。因此在這個寒冷的冬季裡,街上少有行人,而灰濛濛的天空,屋檐下懸掛的冰柱,還有在寒風中飄舞的黃葉,也給這做古老的城市添加了幾分蕭瑟的氣氛。

而紫禁城裡的氣氛,卻似乎比其他地方更冷一些。以致於多爾袞等人進宮的時候,都不由自主的將身上的衣物都拉得緊一緊。

這時中原戰場撤底失敗的消息早己經傳到了北京城裡,瓦達克、譚泰等人已退守到保定,幾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中華軍的前鋒兵力離北京僅僅只有七百餘里的路程,清廷的上上下下都呈現在一片恐慌之中。而這時多爾袞一行人回到北京之後,立刻就面臨着無數的責問和攻擊。

儘管多爾袞對這種局面也有所心理準備,但也沒有想到,這一股針對自己的風暴,會來得這麼迅速而猛烈。朝中上下滿漢官員幾乎是衆口一詞,要求多爾袞對這次敗仗付全責,就連過去一直在多爾袞面前唯唯諾諾的皇帝福臨,也一改軟弱的態度,在金殿上連聲責問多爾袞,損兵拆將、失地辱國、而且棄大軍於不顧,隻身北逃,還有何面目回到北京來。

而在皇帝發話之後,衆臣更是肆無忌殫,包括許多以前曾是多爾袞的心腹、親信官員,這時也向多爾袞倒戈一擊,要求清朝一定要嚴懲多爾袞,有人甚致在朝堂上當着多爾袞的面,請奏清廷,要求將多爾袞免除官職爵位,交宗人府査辦,而王府也應被查封。宗人府就是清廷處罰宗室親爵的專門機構,一般被送往宗人府的親王、貝勒都不會有好下場。而面對着氣勢兇兇的羣臣,就算還有少數多尓袞的鐵桿大臣,但這時也都是禁若寒蟬,不敢發言。

以前的多爾袞什麼時候在清朝經歷過這樣的場面,只覺得又羞又愧又怒又悔,這幾個月以來,他爲了中原大戰的作戰己經勞心廢力,在開封的時候就吐過好幾次血,在返回北京的途中,也連續在路上顛簸十幾天,而且在路上還淋了兩場雨,這時再一急火攻心,頓時氣血翻滾、雙眼發黑,一口血噴出來,倒在金殿上就人事不醒了。

就是這樣,還有人出來,參亥多爾袞金殿吐血倒地,有失儀態,也是對皇帝的大不恭,理應在加上一罪。

好在是這時福臨也覺得有一點過份了,因此才下令,暫時罷朝,讓太監把多尓袞送回王府去休息養病,但同時也下令,將多爾袞的一切職位、王爵全部罷免,而濟爾哈郎、碩塞、洪承疇三人也被勒令統統罷免官職,回府閉門思過,聽候朝廷的處置。

雖然多爾袞躲到府裡去養病,回府之後就臥牀不起,但還是有人不放過他,因爲多爾袞在做攝政王的時候樹敵太多,以前自然沒有人敢冒犯他,但現在失勢罷職,一落千丈,猛虎成了病貓,當然就不會放過他,包括有不少還是漢族官員,前明降官,更是痛打落水狗的事情,因此向朝廷上書、彈亥、嚴懲多爾袞的奏章也如雪片一樣,飛入皇宮。而更有甚者,還有人堵着多爾袞府裡的大門口,痛聲大罵多爾袞。

但過了幾天,朝廷裡一直都沒有對如何處置多爾袞,做出任何表態,而且不僅僅僅是多爾袞,就連濟爾哈朗、碩塞、洪承疇等人也都沒有明令處罰意見,因此衆官員們心裡也都沒有底了,於是攻擊多爾袞的風潮,也漸漸平息了一些。

其實當天福臨雖然在金殿上放了多爾袞一馬,但回宮之後覺得十分痛快,被多爾袞壓制了這麼多年,現在終於可以吐一口氣,大有一種翻身農奴把歌唱的爽快心理,但想起過去多爾袞對自己的種種欺壓,甚致還一度想要廢掉自己而自立,因此福臨又覺得自己在金殿上對多爾袞太心軟了,越想越氣,於是立刻叫道:“來人,朕要下旨。”

就在這時,莊太后來看望福臨,不禁道:“皇上,現在已是傍夜了,還要下什麼旨,有事等明天再說也不遲啊。”

福臨道:“額娘,這一次多爾袞出師大敗,損兵辱國,論罪不赥,兒臣在金殿上見他吐血昏倒,才暫時放過他,只是免除了他的職務,讓他回府養病,現在正要下旨,治他戰敗之罪,抄家充公,交由宗人府治罪。”

莊太后也不禁苦笑了一聲,她當然知道此刻福臨的心裡,要懲辦多爾袞, 實際還是以私仇泄忿的成份要多一些, 因此搖了搖頭, 道:“皇上,現在還不能治罪多爾袞,將他免除了職務,暫時回府養病,也就行了。”

福臨也不禁有些不悅,不過莊太后必竟是他的親生母親,因此才耐着性了,道:“額娘,這是爲何?”

庒太后道:“雖然這一次中原戰敗,多爾袞當付全責,雖當治罪,但他畢竟是曾有功於朝廷,而且又是宗室重臣,現在又吐血患病,這個時候還要治罪於他,豈不是太無情了。因此還請皇上暫時緩一緩。”

福臨心裡十分不高興,道:“額娘,這些場面上話您都不必說了,這幾年來我們過的是什麼日孑,您應該比我更清楚,我們孤兒寡母,受過多爾袞多少欺負,也不用我說。如果不是蒼天有眼,太祖太宗皇帝保佑,現在兒臣或許己經不坐在這個位置了,現在好不容易等到了這個機會,趁着多爾袞權勢大跌,將他徹底打倒,永不翻身,收回大權,等他病好之後,再糾結舊衆,捲土重來,豈不是養虎患嗎?”

莊太后當然知道,福臨刻意強調“孤兒寡母,受過多爾袞欺負” 是有所指向,也不覺有些臉紅,但還是道:“皇上,我又怎麼會忘了這些事情,其實我也恨不能將多爾袞早日剷除,才永絕後患,只是現在不是時候。”

聽莊太后這麼一說,福臨的心理稍好了一點,說實話他剛纔確實有些認爲,莊太后和多爾袞舊情未了,雖然他也知道,莊太后和多爾袞私通,有一大半也是爲了自己的皇位,但也總有些擔心莊太后和多爾袞之間真有私情,於是又道:“額娘,爲什麼說還不是時候?”

莊太后嘆了一口氣,道:“皇上,如今我大清剛剛遭到中原大敗,幾十萬大軍,這幾年所練的新軍,都幾乎全軍覆沒,傷筋動骨、元氣大傷,現在升大清己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因此當務之急並不是要懲辦多爾袞,而是如何抵擋中華軍的進攻啊。”

福臨聽了,也不禁身體一震,低下頭去。

莊太后見這番話起了作用,立刻又接着道:“皇上,雖然說現在多尓袞是權勢大跌,但畢竟他在朝廷掌權多年,根深蒂固,黨羽衆多,而且多半位高權重,一但動了多爾袞,必然會連帶一大片,這可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情,不是一二個月就能完得了,而現在中華軍己兵臨城下,我大清也經不起這些拆騰了。”

福臨的年紀雖然不大,但也頗爲早熟,而且畢竟也當了六七年的皇帝,雖然是個傀儡,平時耳濡目染,也確實明白了不少軍國事情。現在多爾袞失勢,自己正好收回皇權,正式親政,因此看待問題的角度自然也大不相同,清廷的興衰成敗纔是第一要務,而現在清廷確實己經到了亡國的邊緣,因此莊太后這一番話確實打動了他的心裡,終於點了點頭,道:“還是額娘說得對,是朕太冒失了。”

頓了一頓,福臨又道:“但現在我大清新敗,己無兵可派,無將可用,這個攔攤子又該怎麼收拾纔好呢?” 說到這軍,福臨禁不住又想到了多尓袞,恨恨道:“都是多爾袞剛愎自用,自以爲事,才遭此大敗,實在是誤國誤民,如果中華軍真的打到了北京,朕一定先殺了他,再與中華軍決一死戰。”

莊太后也不禁苦笑了一聲,其實她明白,這一次中原大戰的失利,並不完全是多爾袞的責任,換了誰去,結果也都差不多,但這話沒法對福臨說,只好道:“我一個婦道人家,不懂什麼軍國大事,這些事情皇上還是多和大臣們商量吧,雖說現在局勢艱難,但總會有辦法的。”

福臨也搖了搖頭,道:“其實這幾天我也問過如何抵擋中華軍的事情,但這些人只會把責任都推到多爾袞身上,而對此都顧左右而言他,再不就是之乎者也的說了一大通,好像是提出了一大堆建議,但朕回來仔細一想,其實全是虛的,一句有用的話都沒有。”

莊太后也嘆了一口氣,道:“皇上這纔剛剛親政,其實朝中歷來如此,知主宿憂多,能排難者少。”

福臨聽了也頗有同感,突然想起,以前多爾袞掌權的時候,是怎麼過的。

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14章 玄皇教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95章 進攻南京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185章 襲擊(下)第347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上)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8章 蒐羅人材第3章 各懷鬼胎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271章 妙手第120章 豫北戰役(六)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265章 變數(上)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16章 三路出擊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385章 中荷決戰(三)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56章 重新整編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134章 開業(一)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16章 皇室私密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34章 迎頭痛擊第135章 天命第65章 入駐穆陵關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90章 金陵風月第86章 意外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183章 下獄(下)第89章 交易(下)第130章 圍點打援(下)第45章 貨幣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17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5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第355章 巡視南洋(下)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75章 浙江援軍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325章 進駐大阪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86章 人材(上)第272章 不解(下)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99章 清軍的援軍(上)第98章 僱傭兵(下)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
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14章 玄皇教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第95章 進攻南京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202章 生絲之戰(三)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185章 襲擊(下)第347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上)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8章 蒐羅人材第3章 各懷鬼胎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271章 妙手第120章 豫北戰役(六)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265章 變數(上)第310章 御駕親征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16章 三路出擊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385章 中荷決戰(三)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264章 進攻馬尼拉城(三)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56章 重新整編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134章 開業(一)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392章 荷蘭求和(一)第16章 皇室私密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34章 迎頭痛擊第135章 天命第65章 入駐穆陵關第60章 局中之局(三)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90章 金陵風月第86章 意外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183章 下獄(下)第89章 交易(下)第130章 圍點打援(下)第45章 貨幣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17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5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112章 目標——南京(上)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第355章 巡視南洋(下)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75章 浙江援軍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325章 進駐大阪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86章 人材(上)第272章 不解(下)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99章 清軍的援軍(上)第98章 僱傭兵(下)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