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騎軍交戰(下)

戰馬哀鳴,人聲慘叫,肉體跌落倒地的聲音連續傳出。在第一輪進攻之後,雙方都有數十人騎被擊中,有的騎士從馬背上摔落下來,迅速被後面蜂擁而上的馬蹄洪流給吞沒;有的戰馬中槍中箭,頹然倒地,並且又絆倒後面的同伴,總體來看,雙方的損失也大體相當。

在射出箭矢之後,清軍的騎士迅速在馬背上伏身,一方面收好弓箭,準備近身格鬥,一方面也是爲自已身後的同伴讓出射箭的空檔來。

而中華軍的騎士也同樣在馬背上伏身,但卻都紛紛拔出掛在馬鞍前的短火槍,以伏身的姿式,繼續向清軍開火射擊。因此這一次中華軍的火力眀顯比清軍要大得多,結果在清軍陣中,有更多的人馬被擊中倒地。當然從總體上看,雙方傷亡都還遠遠沒有到傷筋動骨的呈度。

經過了兩輪遠程攻擊之後,兩個箭頭的最尖端部份終於相撞到一起,雙方的騎兵也都在馬背上坐好了身體,揮舞着馬刀,準備在錯身而過的時候,向敵人發動致命的一擊。至少清軍的騎兵都是這麼想的。

但中華軍的騎兵不同,因爲中華軍的騎兵己經進入了火器時代。每一名中華軍的騎兵,配備的火槍是一支長管後填彈式火槍,和一到二支短管前填彈式火槍,有少數中下級軍官,甚致會裝配三到四支。火槍和弓箭相比,另一個優勢就是火槍可以單手發射,由其是騎兵使用的短槍,而弓箭必須用雙手。因此在近身作戰時,中華軍的騎兵都是一手執短槍,一手執馬刀。在雙方相要相遇時,首先用火槍射擊,然後再用馬刀砍。

由於這時雙方的距離極近,中華軍的騎兵射擊幾乎是百發百中,而在這個距離內,馬刀卻偏偏還差了一點。還有不少騎兵是對準清兵的戰馬開槍,當然效果是一樣的,就是騎士摔下,戰馬倒地。

結果在雙方的騎兵交錯而過的時候,從馬背上落下來的,大部份都是清兵。這和雙方的騎術、戰術、戰鬥能力無關,完全就是技術上的優勢。

在射光了所有的火槍之後,中華軍的騎士就只能依靠自已艱苦訓練的騎戰技術與清軍作戰了,在這方面,中華軍的騎兵和清軍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

當然有的中華軍騎兵拿着射擊完了的完槍嚇唬清兵,畢竟大多的清兵見槍口指向自己,都會本能的縮身閃躲,而這一下往往也就會露出致命空隙來,等清兵明白過來以後,也已經晚了,雪白的馬刀已砍到了眼前,也有中華軍的騎兵則是依靠自已坐下的戰馬高大,衝擊力強,居高臨下的優勢,硬吃敵人。由其是兩個重甲騎兵連,則完全是蠻不講理,和清軍硬撞,但中華軍的一名重甲騎兵連人帶馬加鐵甲,總重可以達到六百多公斤,而清軍的騎兵最多隻有四百多公斤,雙方根本就不是一個層面上的對手,相撞的結果也可想而知了。

不過大多數的中華軍騎兵還是老老實實和清軍揮刀對砍作戰,因此到了衝鋒的後期,中華軍的騎兵傷亡也不小。

等雙方互相穿透了對方的陣式之後,距離拉開,在交戰過的地面上,留下了超過千俱的人馬屍體,有不少尚未斷氣的戰馬發出一聲一聲的悲鳴,受傷的士兵也扎爭着離開戰場,還有數十匹失去騎士的戰馬,在戰場上四散逃開。

而分開之後的騎兵在跑出一段距離之前,立刻都停住了戰馬,轉過頭來,重新列陣。而中華軍的士兵則趁着這個空隙,迅速的給火槍重新填彈,準備下一輪的衝鋒。

這時清軍的兩名主將都有些馬喇希、哈寧阿鎮驚,想不到中華軍的騎兵真的能夠在馬背上這麼自如的使用火槍,雖然現在沒有時間統計傷亡,但兩人都感覺得出來,在剛纔那一輪的較量中,清軍的損失,要比中華軍大一些。同時兩人的信心也開始動搖了起來。但這個時候是不能後退的,唯有死拼到底,於是兩人也立刻重新組織好隊伍。

趕快雙方的騎兵又互相展開了攻擊。

經過了上一輪的戰鬥之後,中華軍的騎兵明顯加強了自信,握槍的手也更加穩定,射擊也更堅決、果斷,更準了。既使是在與清兵揮刀對砍的時候,也同樣毫不手軟。而相對的,清軍的士氣明顯下降了不少,雖然他們都是騎兵,與中華軍交手的機會並不多,但平日耳濡目染,也都知道中華軍使用火槍是多麼厲害,原來以爲在騎戰中,火槍並不能發揮多少作用,誰知中華軍的騎兵偏偏就能玩出新花樣來,騎兵開槍比清軍騎馬射箭玩得還漂亮,因此心裡也自然產生了懷疑,這一戰還能贏嗎?

結果在此消頗漲之下,雙方的第二輪交戰完全呈一邊倒的局面,誰都能夠感覺得出來,清軍的傷亡要遠遠大於中華軍。不過這時馬喇希到是看出了一點門道,果斷的改變了戰術,不再和中華軍進行一輪一輪的對衝,這樣只會給中華軍留出足夠的空餘時間來填彈,索性就和中華軍打混戰,這樣一來,中華軍也就沒有時間再重新填彈了,等彈藥射擊完之後,就輪到清軍發威了。因爲經過兩輪的對衝之後,馬喇希也基本可以得出結論,論真正的騎戰能力,清軍確實要比中華軍強一些。

但等中華軍全都射擊完火槍之後,清軍還能夠剩下多少人,還能不能擊敗中華軍,馬喇希心裡也沒有底,但也只能賭一賭了,否則就這麼一輪一輪的對衝,清軍肯定是必敗無疑的。

果然就在雙方第三輪對衝的時候,清軍並沒有選擇穿透中華軍的陣式,而且死死纏住中華軍,進行混戰。不過每一名中華軍的騎兵致少都有二到三支火槍,一但進行混戰之後,到也不會輕易開槍射擊,全都力求穩準,每一槍儘可能都要擊中目標,無論是人是馬都行。同時也會在戰鬥中互相掩護填彈。而清兵則是盡力的纏住中華軍的士兵近身作戰,不讓他們有取槍射擊的機會,由其是一但發現射擊之後的中華軍士兵,則毫不客氣的衝上來交戰。

結果兩支騎兵部隊就像步兵一樣糾纏在一起,混戰起來。

不過這場混戰並沒有進行太長的時間,因爲這時雙方的步兵也都趕到了戰場來。騎兵和騎兵進行混戰到還沒什麼,但如果是騎兵和步兵進行混戰,那可就是棄長用短了,因此雙方的騎兵紛紛退出了戰團,在一邊列陣觀戰,把戰場讓給了步兵。

結果雙方統計損失,清軍騎兵戰死二千二百八十一人,傷四百五十七人,戰馬傷亡一千六百七十三匹。而中華軍的騎兵戰死一千七百二十七人,傷五百六十九人,戰馬傷亡八百五十五匹。雖然戰場上並未分出戰負來,但從戰果上來說,中華軍明顯佔了上風,而且清軍的實際兵力,還要比中華軍略多一點。

在騎軍退出戰場之後,雙方的步兵立刻混戰在一起。和騎軍不同,中華軍的步兵從來都不害怕和清軍進行野戰、混戰。在這方面,中華軍的步兵有足夠的作戰經驗和戰術。他們在戰場上速度分散成以連爲單位的戰鬥小團體,一般鄀是由兩個排付責在前面與清軍進行白刃作戰;一個排付責在後面輪流開槍射擊;還有一個排側專門付責扔手榴彈,各就其位,各施其責,絲毫也不亂。

儘管清軍也有八千火銃兵,但在混戰中,火銃兵其實和長槍沒有什麼區別,都是端着上好了刺刀的火槍,尋找中華軍的士乒,進行白刃作戰,雖然也有一些清軍的火銃兵在混戰中找空隙填彈開槍,但都並沒有形成系統的小組配合作戰。其實訓練新軍時,教官們也教過清兵,進行小組配合,團隊作戰的訓練,但一來是這種團隊作戰的訓練最花時間,清兵大多都沒有練熟,而且又是初學乍到,缺乏實戰經驗;二來清軍使用的武器也達不到要求,沒有拉弦式手榴彈,就使這種團隊作戰的威力下降了近一半,而且清軍中還有一大半都是用的火繩槍。

因此雖然在一開始,清軍也擺出了一個小團隊作戰的架式,但在戰鬥進行之後,團隊很快就瓦解,清兵紛紛陷入了各自爲戰的情況中。結果在步兵交戰中,清軍十分明顯的不是中華軍的對手。而這時雙方的騎軍又互相牽制住,不能助戰,清軍被打得不斷的後退。很快就退到先前的陣地前。

好在是這時清軍又渡過來一支人馬,於是立刻趕上來支援,而中華軍的目地也不是要將清軍趕過淮河去,而是堵住清軍在淮河南岸的擴展路線,現在打到了清軍的陣地前,目地也已經達到了,見清軍有援軍,也就沒有繼續追擊,而是停了下來,就地組建陣地。而清軍趁着這個空檔,也全部都退回到陣地裡面防守。

第195章 降價風波(下)第191章 玻璃器皿(上)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172章 勸進(上)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23章 震盪第165章 出兵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173章 勸進(下)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178章 工匠第93章 合圍(四)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204章 生絲之戰(五)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165章 雨戰(一)第280章 辭職(上)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62章 破局(二)第36章 機構調整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82章 破敵之策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117章 海盜(一)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75章 湖南失陷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90章 武昌擴軍第12章 李巖入鄂第185章 襲擊(下)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33章 互不相干第147章 穿插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19章 政治平衡第268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二)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262章 溧水之戰(四)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20章 北方大變(上)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225章 收取山西(二)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24章 南京使臣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153章 激戰(上)第20章 北方大變(上)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8章 軍備第211章 商毅的應對計劃第164章 出兵琉球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143章 提案(下)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67章 新法令(下)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142章 海警
第195章 降價風波(下)第191章 玻璃器皿(上)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172章 勸進(上)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23章 震盪第165章 出兵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173章 勸進(下)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178章 工匠第93章 合圍(四)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204章 生絲之戰(五)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165章 雨戰(一)第280章 辭職(上)第210章 船上的生活第62章 破局(二)第36章 機構調整第167章 臺灣大員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82章 破敵之策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117章 海盜(一)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75章 湖南失陷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122章 偵察隊出戰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90章 武昌擴軍第12章 李巖入鄂第185章 襲擊(下)第247章 西班牙軍出擊第33章 互不相干第147章 穿插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19章 政治平衡第268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二)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262章 溧水之戰(四)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204章 年終總結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20章 北方大變(上)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225章 收取山西(二)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101章 謀位之夜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24章 南京使臣第202章 布萊克報告(三)第153章 激戰(上)第20章 北方大變(上)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8章 軍備第211章 商毅的應對計劃第164章 出兵琉球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143章 提案(下)第115章 守關之戰(五)第67章 新法令(下)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142章 海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