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

而這時福臨又想到,崇禎在死前殺光了自己的后妃,那麼自己是不是也該殺光自己的後宮呢?那麼自己的額娘,還有皇太后又怎麼辦,是不是也該,想到了這裡,福臨也忍不住打了一個寒顫,不想再想下去。

其實從福臨的潛意識是來說,當然是不想死的。而且事實上現在清廷和眀朝滅亡前的局面並不完全一樣,因爲當時的崇禎並不是走退無路,非死不可的境地,當時明朝在南方,還有擴闊的土地和人口,各種軍隊也不下五十萬,因此當時崇禎完全可以退到南京去,重新積攢力量,就算不能捲土重來,但也未必不能偏安一隅。呈南北對持。

只不過那時崇禎己經不想再活下去了,雖然崇禎自盡前的年齡也不大,才三十四歲,但己經在皇位上坐了十七年,可以說這十七年的時間,崇禎實際上並沒有過幾天舒心的日子,不是清廷入犯,就是流寇作亂。而且更爲重要的是,崇禎本想着自己繼位之後,可以勵精圖治、中興大眀,但十七年間,局勢每況愈下,國勢越來越艱難,清廷、流寇不僅沒有徵剿殆盡,相反越徵越多,越剿越強,而自己所依賴的大臣干將不是被自己所殺,就是戰死沙場,再有就是投降敵方,最終連北京都難以保全了,因此崇禎也覺得心憔力悴,活着對他來說,幾乎己經聊無生趣,才寧願一死,也不願再逃到南方,去重新開始。

但福臨和崇禎並不相同,福臨今年還不滿十五歲,比崇禎剛當皇帝時還要年輕二歲,儘管己經當了八年多的皇帝,但有近七年時侚都是傀儡,實際親政才只有一年多,雖然說當傀儡也不好受,但確實要比崇禎受國事內憂外患要好得多,而且清廷的局勢在福臨親政的時候,就己經是岌岌可危了,幾乎己經是不可挽回的。因此福臨還遠遠沒有崇禎那種心力憔悴的感覺,還有強烈的生存慾望,纔不斷的想找退路、出路。從來都沒有想到過要去死。現在真的要福臨去自殺,估計都下不了手。

因此等衆大臣們都退出了皇宮之後,福臨也左思右想,始終下不了自殺的決心。不知不覺己到了晚上,晚飯還是濟爾哈朗讓人送到宮裡來的,因爲廚孑也跑光了,御膳房裡的米萊等物也被哄搶了一空。雖然送來的都是一些粗糙的食物,但福臨等幾個今天一天也沒好好吃過一頓飯,而且又幾經反覆拆騰變化,也早就飢腸轆轆了,因此也都吃了不少。

而在晚飯之後,皇太后、莊太后、皇后也沒有離開,母孑四個人都留在坤寧宮裡,八目相對,但誰也沒有說出一句話來。

就在這時,一個太監進來稟告,現有大臣寧完我在外面求見。福臨怔了一怔,終於點了點頭,道:“着他進來吧。”

寧完我來到坤寧宮,施禮之後,福臨才道:“寧卿,你深夜見朕,所爲何事。”

寧完我“咕咚”一下,又跪下了,道:“皇上,恕臣死罪,現在北京被圍,內無勁卒守衛,外無援兵救應,局勢危難之及,臣爲皇上着想,唯有向中華軍開城納降,纔是唯一保命之路。”

福臨當時變色,道:“什麼,你豈敢要朕向中華軍投降,不,朕寧可仿校明懷宗,殉國而亡,但也絕不會向中華軍屈膝投降。”

寧完我趕忙道:“臣也知道皇上是寧死不降,但皇上雖死不足借,也想替兩宮皇太后着想。”

提到了兩宮皇太后,福臨也不禁有些猶豫了起來。而寧完我又道:“皇上素重孝道,若以身殉國,雖可算是爲國盡忠,但置兩宮皇太后於向地呢,又如何算爲人子之孝呢。”

福臨又沉思了良久,終於道:“現在這個情況,中華軍還會受降嗎?”

寧完我一聽這話,就知道有門,因爲在白天他就看出,福臨並沒有殉國的決心,只是當着那麼多的大臣,他不敢勸福臨投降,因此纔在深夜單獨進宮求見福臨,現在見福臨己經有所鬆動了,立刻道:“皇上放心,臣素聞中華軍軍紀嚴明,秋毫無犯,而且商毅爲人仁容,有仁者之風,南明紹武、永安、永曆三朝皇帝被擒之後,都沒有殺害,而且安置在孝陵中爲明太祖守陵,如此寬宏大量,必會接納我大清歸降。”

福臨苦笑了一聲,道:“商毅或許確實是寬宏大度之人,但他本是明朝之臣,當年又受明懷宗皇帝知遇之恩,故此纔對明室後裔網開一面,但我大清一向與其爲敵數年,積怨難解,恐怕未必會接納我大清歸降,朕只怕是自投虎口,與其投降受辱而死,不如以身殉國,也算對得起我大清的太祖太宗皇帝。”

寧完我道:“皇上也不必如此灰心,雖然我大清一直與商毅爲敵,當時皇上並未親政,都是攝政王所爲,商毅也怪不到皇上身上來。”

福臨聽了,也明白寧完我的意思,就是把一切的事情都推到多爾袞的身上去,反正多爾袞也是死人一個,就讓他來背這個黑鍋,也算是最後再爲大清盡一次力,而且現在也沒有其他的路可走了,除了投降,要麼就是自殺,要麼就是等中華軍攻進北京,被中華軍所殺,反正都是一死,不如摶一搏,萬一商毅真的鬆一鬆手,就像對南明皇帝那樣,也讓自已爲先祖去守陵,至少也算是有一條活路了。

因此福臨沉呤了半響,才道:“寧完我,何人又能出城去向中華軍請降呢?”

說了這麼半天,寧完我就等福臨這一句話,因此立刻道:“微臣願往。”

福臨又想了好一會兒,才道:“好吧,明天等朕招集百官商議,再做決定。”

其實所謂招集百官商議,再做決定。不過是一句推詞,到了這一步,除了投降之外,也確實沒有其他的辦法了。只不過福臨不願意一個人來承擔投降的名聲,要讓大家一起來背這個黑鍋。

第二天一早, 福臨升朝, 寧完我首先出列, 正式提議, 向中華軍投降。福臨不置可否,問其他官員的議見。其實這就己經表明了福臨的態度,如果福臨沒有投降的意思,又何必問其他官員的意見呢。於是絕大部份的官員都主張投降,但也有少數滿族官員反對投降,要求福臨背城一戰,與中華軍拼了。

但主戰的畢競是少數,而且除了讓福臨去送死, 以身殉國之外,基本也沒有別的辦法了,當然說不正主張投降的官員們,比如問到兩宮皇太后怎麼辦,祖宗的靈位又怎麼辦,這些問題主戰派也答不上來。畢竟中國的習慣是以祖宗最大, 可以讓皇帝去爲國盡忠,但無法用這個要求去要求祖宗。

而彷彿是爲主降官員造勢一樣,清廷也連繼收到了軍情:攻佔了懷來、延慶的中華軍第十一軍第七、二十師突破了居庸關,攻佔了昌平;在遵義的中華軍第十軍十二旅和二個騎兵團,也推過了薊州,一直進駐了三河縣;天津的中華軍第十軍二十七旅和另一個騎兵團也進軍到了武清。而正面進軍的中華軍第一、十五軍,也攻克了涿州,前部人馬已經打過了蘆溝橋。而駐守涿州的博洛、嶽樂在兵敗之後,逃進了大房山裡躲藏,生死不知。中華軍的四路人馬,均離北京不足五十里的距離了,可以說確確實實是兵臨城下了。

在這種情況下,主戰官員再說什麼,也是蒼白無力的,因此最終還是主降的官員佔了上風。而福臨也就十分順理成章的同意向中華軍投降。並且點名讓寧完我爲代表,出城去和中華軍協商投降的事情。

寧完我出了北京之後,直奔南面的蘆溝橋方向,去找成進。來到了中華軍的大營,寧完我向中華軍的衛兵說明了自己的來意,也被立刻帶到了成進的大營。

見了成進之後,寧完我立刻表達了清廷想要投降的意願,並且提出三個條件,一是保證福臨,以及清廷皇室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的禮遇,不受士兵的侵擾;二是保證清廷的宗祀和祖廟安全;三是保證清廷宗室、大臣的人身安全和私人產財。

其實這幾個條件並不算過份,僅僅只是希望中華軍能夠保障清廷皇室、宗室、大臣的生命財產安全,其他的一點都沒有,可以說這也是清廷投降的最基本條件了。

但成進的回答是,他只能保證,在自已領軍進城之後,可以保障清廷衆人的人身安全,但不能保證南京方面有什麼其他的命令。說白了就是,如果商毅不答應這些條件,那自己答應了也無效。

當然寧完我也知道,成進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爲他沒有資格當帝國的家。於寧完我又提出要求,讓成進去請示南京,或者自己去南京向商毅請降,但在有結果之前,暫時停戰。

不過這一次被成進拒絕,自巳接受的命令是戰鬥,並不是和清廷談判,寧完我想去南京請降可以,但自己的進軍是不會停止,除非有南京發來的命令。因此怎樣選擇,由清廷自便。

寧完我當然知道,等自己趕到南京去談好了,這邊黃花萊都涼了,因此也只好向成進告辭,回北京覆命。

而就在寧完我回到北京,中華軍的四路人馬一起前推,都到達了北京的外圍。

第67章 巡視濟南(下)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17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74章 完成包圍第37章 進攻南陽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242章 勸降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152章 收復福建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107章 圍殲阿濟格(三)第161章 勝利迴歸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13章 雙截棍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163章 返回杭州(下)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28章 立威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11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下)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101章 收編海盜(二)第119章 海盜(三)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87章 等待消息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29章 計劃(下)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192章 禁宮之變(一)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120章 投效(下)第52章 派遣內應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99章 備戰(一)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102章 突襲盛京(一)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92章 局勢嚴峻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83章 游擊戰(二)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89章 繼續堅持第12章 荒鎮怪客第5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267章 重逢(上)第166章 言論自由(上)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266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下)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8章 蒐羅人材第77章 火炮對攻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229章 除夕——夜宴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44章 救援部隊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20章 北方大變(上)第121章 放下你的鞭子第191章 勸進(上)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280章 辭職(上)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62章 剃髮令(上)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85章 連寨戰術(上)
第67章 巡視濟南(下)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17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74章 完成包圍第37章 進攻南陽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242章 勸降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152章 收復福建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107章 圍殲阿濟格(三)第161章 勝利迴歸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13章 雙截棍第330章 前哨戰(下)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163章 返回杭州(下)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174章 人民公社(上)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28章 立威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260章 察哈爾之戰(三)第111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下)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272章 長城定蒙(一)第101章 收編海盜(二)第119章 海盜(三)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87章 等待消息第140章 錦衣衛(上)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29章 計劃(下)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192章 禁宮之變(一)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120章 投效(下)第52章 派遣內應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99章 備戰(一)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102章 突襲盛京(一)第166章 財政危機(上)第43章 守衛新野(上)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92章 局勢嚴峻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83章 游擊戰(二)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89章 繼續堅持第12章 荒鎮怪客第5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267章 重逢(上)第166章 言論自由(上)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266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下)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126章 伏擊清軍(四)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8章 蒐羅人材第77章 火炮對攻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229章 除夕——夜宴第153章 進攻廣東(一)第44章 救援部隊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20章 北方大變(上)第121章 放下你的鞭子第191章 勸進(上)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280章 辭職(上)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62章 剃髮令(上)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85章 連寨戰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