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九章 整軍備戰下

龍嘯大明

隨着情報處的成立, 商毅在北京設下的情報網絡也逐漸向正規化轉變, 並且也初步訓練了一批專業的情報人員, 已經偷偷派遣了一批情報人員北上,接管北京的情報工作。而在以後,也要逐步逐步,用新的專業人員取代以前的人員。

不過前一批的情報人員在北京也己經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一共在北京建立了七個情報站,用酒樓、茶館、雜貨鋪、普通居民等身份來掩飾自己,並且己經基本溶入到北京的社會生活中去了。而下一步,情報處也打算開始向清廷內部浸透發展,那怕是暫時還不能打入北京的官場,但也可以以商人的身份,先結交一些權貴勢力。因爲商毅手裡掌握着不少貴重商品的貨源。

當然情報工作並不是一定要打入到官場內部才能獲取,只要是通過對發生的事情仔細的觀察,也能大致推斷出一些事情來,由其是軍事行動。因爲在大軍要調動的時候,會大量徵集民夫,工匠,徵調車輛、牲口,收購糧食,物資等等,根本就不可隱瞞得住。另處多尓袞要編制三大營, 以及頒部圈地令的事情, 也都一起傳到了杭州來。

商毅看完之後,也覺得並不怎麼意外,圈地令和逃人法都己經施行了,只看剃髮令在什麼時候會發布了。

儘管在後世,許多歷史學家把多爾袞稱爲清王朝入主中國的關建人物,甚致稱其有雄材大略,實現清朝入關的百業大計,是滿清傑出的政治家。但在商毅看來,多爾袞頂多還算是一個不錯的將材,稱爲政治家確實在些過份了,至於雄材大略,就更談不上了。事實上在滿清入關之後,多爾袞在許多政治問題上的處理都極爲錯誤,史學屆公認的清初的三大暴政:圈地令、逃人法、剃髮令都是由多爾袞發佈的。

而其中最錯誤的一條,到並不是在後世最臭名昭著的剃髮令,而是圈地令。因爲在中國自漢代以來,土地一直都是社會的核心問題,大部份的王朝更替,說白了就是土地問題,歷朝在開國之初,都會有一次土地的重新分配,使所有農民都能得到一塊土地,進行耕種。而滿清剛一入關,卻偏偏反其道而行,大肆侵佔兼併土地,逼良爲奴。

儘管圈地令的目地是爲了安置八旗子弟,使他們能夠安心作戰,但這也並不是沒有別的辦法解決,如果是皇太極當政,也許會採用相對緩和一點的方式。

同時雖然圈地令看似達到了迅速安定八旗各戶的目地,但實際上卻使八旗的戰鬥力銳減,因爲擁有了大量的田產和包衣之後,安逸的生活也使八旗子弟的尚武精神迅速瓦解。到了康熙年間,在平三藩、收臺灣、戰沙俄等戰役中,清軍的主力也甴八旗變成了綠營。

只不過在另一時空裡,滿清在入關之初,可以依靠着強大的兵勢壓制住了社會各層的反抗,同時也是當時的南明朝廷實在太不成器了,沒有抓住滿清的這些漏洞。

但現在則不同了,商毅這隻大蝴蝶扇動的翅膀,己經引發了一場強力的大風暴,商家軍的橫空出世,打破了“滿人過萬不可敵的神話“,使南方有了一支足夠與清廷相抗衡的軍事力量,並不再是不堪一擊,因此清朝的這些政策的消極面,也將會一個一個放大,以致於成爲清廷難以克服的弱點。

因此商毅也立刻下令,聚集統戰部的成員,以及各師的師長招開軍事會議,在會議上,吳漢生首先向衆人報告了情報處發回來的消息,從目前北京的種種跡像判斷,清廷確實正在準備着新一輪的南侵。而俱體的時間,最遲也應該是在明年的上半年,也許在今年十月左右,就會開始進行前期的小規模戰鬥。

這和商家軍最初的估計可大有出入,因爲按照預計,清廷至少在明年一年的時間裡,不會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而商家軍也打算趁着這個時候,發動淮北戰役,攻取徐州,取得中原地區的主動權,而現在看來,想要奪取徐州,可就不那麼容易了。於是衆將也都議論紛紛,顯然都覺得十分意外。

這時商毅道:“各位雖然清廷的南侵比我們預想中的要快了一些,但這並不表示,就會打亂我們奪取徐州的支劃,就算是和淸軍的主力交戰,也沒有什麼可怕的,我們在兩個多月以來,不就剛剛打敗了他們嗎?大不了在奪取徐州的戰鬥中,再打敗他們一次。”

“同時清虜在大敗之後,倉促又出兵南征,己經犯了不少兵家大忌,首先就是清虜最強的滿八旗軍只有十萬多人,在前期的戰鬥中,傷亡接近三成,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可以抽調人員補充,但新兵的素質,無法和老兵相比,而且清虜又新成了驍騎、前鋒、護衛這三大營,都是從八旗中抽調人員,雖然是要組織正式的軍隊編制,但這一來卻削弱了各旗的實力,因此也會使清廷和各旗之間產生矛盾,在戰鬥中, 這種矛盾肯定也會影響滿清軍的戰鬥力發揮。”

“而且軍隊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打仗打的是綜合力量,滿清自從去年三月入關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因此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雖然現在滿清己佔北方,地域廣闊,但自從崇禎以後,北方年年災荒,歲歲戰亂,早已田園荒無,而滿清入關之後,又大肆搶掠,因此北方屢遭塗炭,沒有數年時間,根本恢復不過來,而滿清現在不顧國庫空乏,民間疲憊,一意出兵南侵,我看他們的國力最多也只能支持一年。必將無力支撐下去。”

“另外清廷入主中國只有一年的時間,在北方的統治基礎本來就不穩定,對原明降官也不信任,而且又頒佈圈地令,強佔土地,必會使北方民不聊生,只不過以前的兵勢太強,因此才無人敢於反抗,但現在我們在江淮戰役中己經打敗了滿軍不敗的神話,現在只要我們能夠抵擋一時,北方必然會有人揭杆而起,清廷就會首尾難顧,而我們正好可以趁亂進軍,就可以一舉收復失地,徹底擊敗滿淸。”

聽了商毅的話之後,衆將也都不禁精神大振,同時也信心倍增,當然這也是因爲現在整個商家軍的心氣都很高,對清軍早己沒有一絲的畏俱感了。

看到衆將的表情,商毅也十分滿意,又道:“不過我們也不能對清虜的返次南侵掉以輕心,正所謂驕兵必敗,必須做好充份的準備才行,因此大家都來說一說,怎樣應付清軍南征,大家儘可以暢所欲言,有什麼意見看法都儘可以提出來。”

李巖首先發言道:“大人,我認爲軍隊的擴編工作應該抓緊了,至少要提前到十月完成,剩下的兩三個月時間,應是新兵的訓練磨合期,這樣到了開年以後,我們就可以馬上投入戰鬥。” 頓了一頓,李巖又道:“而且如果能夠確定清虜今年不可能大舉出兵,我倒認爲我們可以先發制人,在今年十月、十一月的時候,率先出兵,搶先去進攻徐州,佔得主動權。”

商毅點了點頭,道:“這個意見,我看值得考慮,你們認爲呢。”

隨後羅遠斌也發言道:“大人,李生先的意見當然不錯,如果我是清虜的主將,那麼這次南侵,絕不會在江淮戰場投入大量兵力,只用少兵力在江淮牽制住我們,然後集中主要兵力,進攻湖廣,迅速打敗李自成,再順江南下,進取南京。而南京一失,浙江將無所遮擋,這樣一來,就算我們攻下了徐州,恐怕也是得不償失。”

王信也道:“羅師長說的沒有錯,因此我們可要早作準備,我看是不是在安慶駐守一個師的兵力,再配合我們的水軍,這樣就可以阻擋住清軍東下的線路了,至少可以保住南京。”

楊武丞道:“王師長的想法雖然是好,但恐怕難以施行,現在南京朝廷本來就猜忌我們商家軍,會讓我們在安慶府駐軍嗎?我看與其想在安慶駐軍,不如直接去駐守武昌,至少我們曾和李自成有過聯手抗清的經歷,而且直接在武昌駐守,也可以把清軍擋在湖廣境內,南京也更安全一些。”

羅遠斌道:“現在武昌是李自成的地盤,雖然我們先前支助過他抵抗清虜的大軍,但畢竟是有仇,我看他更不會讓我們在武昌駐軍。而且就算李自成讓我們在武昌駐軍,但這樣一來戰線拉得太長了,清軍完全可以繞過武昌,直接過攻打九江,不僅可以切斷了武昌人馬的歸路,而且還能夠前後夾擊武昌的人馬,這可就太危險了?因此我認爲還是守安慶爲好,不僅戰線更短,而且背靠南京,不必但心後路,只要不讓清虜大軍繼續東進就行,一但等我們在淮北攻下了徐州,清軍必會不戰而退。”

這時成進道:“大人,我認爲我們不用在安慶駐軍,如果清虜真的將主力人馬放在湖廣一線,我們也不必去管,等到淸軍兵臨城下之後,南京朝廷自然會調我們進京駐守,因此我們只要是守住南京,就可以保住浙江。”

王信連連搖頭,道:“南京雖然城防堅固,但地域太大,沒有皿五個師的兵力,恐怕難以守住,不如駐守在安慶,現在史閣部己經出任首輔,我看他不會像其他大臣那樣不顧大局,不如去找一找他,說不定能行得通的。”

成進道:“我的說還沒說完,我的意思是,與其怎麼想辦法費心思保住南京,到不如集中兵力,攻下徐州,然後趁勢進軍,江淮、山東兩路出擊,收取山東、河南、河北之地,這樣一來, 清虜的後線難保,看淸虜還能不能堅守得住不撤軍。”

他這個計劃一說出來,在坐的衆人都有點驚訝,但只有商毅不動聲色,而李巖卻微笑不語。

其實成進的計劃正合商毅的心意,雖然商毅估計,如果找史可法和吳甡,陳明利害,到也不是不可能取得在安慶駐軍的權利,但這樣一來,就會被清軍牽着鼻孑走,,確實不如全力出兵去進取徐州,然後繼續向北進攻。這也是一種圍魏救趙之計,但更關建的是,戰局的主動權就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如果南京朝廷同時自己派兵駐守安慶府當然是好,抽出一個師的兵力,等商家軍完成了擴軍之後,也並不算什麼大事。而如果南京朝廷到死都不同意自己在南京上游駐軍、那麼就乾脆不離南京朝廷的死活算了,就讓滿清幫自己消滅了南京朝廷,反到還省了自己不少麻煩,同時自己就在浙江駐守清軍,畢竟自己在浙江經營了兩年,不信就守不住浙江。

當然後面一個原因是不能說出來的,不過始終把握住戰場的主動權,是商家軍作戰的主要原則之一,有這個理由來選擇成進的計劃,衆人到也沒有別得懷疑,而且南京朝廷能否同時商家軍駐守安慶,也確實是一個未知數,同時駐守安慶的計劃也沒有被完全放棄,可以說是雙管齊下,因此衆人也都同意商毅的決定,仍然是以我爲主。

因此商毅最後下令,首先是在十月以前,要完成擴軍,同時又命羅遠斌返回泗州駐紮、王信進駐淮安駐紮,爲下一步進攻徐州做準備。同時商毅命情報處密切關注清軍的動向,好儘早判斷清軍的真正進軍計劃。而整個浙江也繼續準備物資,保證作戰的需要。好在整個浙江的物資儲備還是十分豐富,雖然在江淮戰役中用出了相當一部份,但還剩餘不少,而且現在離戰鬥開始還有四個月左右的時間,還可以到兩廣、江西等地去收購一部物資,因此維持這一場戰爭,還是足夠的,在這方面,商毅顯然要比清廷佔優一些。

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141章 造船廠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123章 造船(下)第191章 勸進(上)第54章 水上進攻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125章 俘虜的身份第51章 撫平青萊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37章 新武器第122章 造船(上)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308章 宣戰(上)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149章 新政(三)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206章 接頭第266章 變數(二)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1章 安撫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168章 剿滅馬家寨(上)第9章 催促出兵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24章 天像第176章 鹽場(下)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一章 真像第250章 退守修道院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87章 挑戰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90章 金陵風月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89章 交易(下)第31章 碧華軒(上)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326章 戰前佈置(上)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36章 海軍計劃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227章 排華事件(二)第142章 海警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153章 激戰(上)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163章 返回杭州(下)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204章 生絲之戰(五)第73章 阻擊第37章 進攻南陽第302章 造勢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38章 家事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203章 夜奔(下)第一章 安撫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113章 守關之戰(三)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148章 新政(二)第198章 廷議(上)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29章 授藝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
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141章 造船廠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123章 造船(下)第191章 勸進(上)第54章 水上進攻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125章 俘虜的身份第51章 撫平青萊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37章 新武器第122章 造船(上)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308章 宣戰(上)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149章 新政(三)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180章 薩摩之戰(一)第206章 接頭第266章 變數(二)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1章 安撫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168章 剿滅馬家寨(上)第9章 催促出兵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24章 天像第176章 鹽場(下)第146章 干係臘戰記(二)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一章 真像第250章 退守修道院第207章 北伐計劃(下)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427章 中俄之戰(七)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87章 挑戰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90章 金陵風月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89章 交易(下)第31章 碧華軒(上)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162章 接見堵胤錫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142章 收復臨朐縣(一)第362章 三寶顏之戰(下)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93章 清廷的準備(上)第145章 內線作戰(三)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326章 戰前佈置(上)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36章 海軍計劃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227章 排華事件(二)第142章 海警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153章 激戰(上)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39章 秦淮河之戰(下)第163章 返回杭州(下)第2章 回到明朝山村當獵手(下)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229章 暗流涌動(一)第204章 生絲之戰(五)第73章 阻擊第37章 進攻南陽第302章 造勢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38章 家事第331章 攻克彥根第203章 夜奔(下)第一章 安撫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113章 守關之戰(三)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148章 新政(二)第198章 廷議(上)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29章 授藝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