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

十二月十四日,朝鮮國王李淏下詔,以謀反、叛囯、結黨營私、濫殺無辜等十四條罪名,將金自點、金堉、李時白三人滿門處斬,夷其三族,九族流放,其他洛黨的主要大臣二十七人,全部處斬,其餘四十三人統統流放。處斬者當日行刑,流放者暫時監押。同時李淏又下詔,稱金昌運爲舉兵謀反,爲朝鮮叛臣,罪不容赦,同謀一十二人,同爲叛臣,並號招朝鮮各地軍民人等,均可誅之。

殺了金自點,也就意味着朝鮮朝廷和金昌運之間徹底沒有了挽回的餘地,雙方只能以兵戎相見,分出勝負。而就在第二天,周少桓帶領人馬,從漢城出發,向平壤進攻。

其實要殺金自點,中華軍動手就可以了。周少桓當然不會怕金昌運,但他也知道現在朝鮮朝中還有不少人蛇鼠兩端,包括不少原黨的大臣,還有國君李湨,都懼怕金昌運的聲勢,還希望能和金昌運妥協。一但中華軍出擊,迎戰金昌運,萬一有人在漢城搗鬼,對中華軍反攻倒算,可就麻煩了。

因此周少桓才繞這麼一個大彎,就是要以朝鮮朝廷的名議,來殺金自點,而這一來無論是李淏還是原黨,都徹底斷決了和金昌運妥協的念頭,被牢牢捆綁在中華軍的戰車上,而周少桓也可放心的出兵了。

不過由於現在漢城是腹背受敵,因此這一次出戰,周少桓只帶了第四軍的第二師和第十一師出戰,留下第二旅駐守漢城,北洋第二分艦隊派出一半的戰艦,從海上的配合周少桓作戰,艦隊的陸戰隊作爲預備兵力。

在中原大戰中,見識過朝鮮軍隊的戰鬥力,因此周少桓認爲二個師的兵力,去進次平壤,完全是用牛刀殺雞,其實一個師就夠了,只不過是爲了速戰速決,好震懾全朝,纔出動二個師的。但漢城的原黨官員們卻都提心吊膽,因爲金昌運的叛軍號稱有五六萬之衆,中華軍就出動兩萬多人,夠嗎?但看到周少桓自信滿滿的樣子,誰也不好再說什麼,只好提心吊膽,禱告上天,保佑中華軍獲勝。

原黨的官員們心裡沒底,而在平壤的金昌運更是進退兩難,因爲他畢竟是武將出身,多少也懂一點軍事,朝鮮士兵有幾斤幾兩,心裡還是有數的,連清軍都不是中華軍的對手,何況是遠不如清軍的朝鮮軍。而且參加完中原大戰之後,回到到朝鮮的軍隊也都駐紮在平壤,從他們那裡,金昌運也知道一些中華軍的情況,雖然金昌運一開始也不相信,中華軍的火槍會有那麼厲害,但所有參加過中原大戰的朝鮮士兵都這麼說,就不得不讓金昌運不信了。

雖然說現在平壤己經聚集了五六萬兵力,但金昌運也知道,這裡面打醬油的居多,真正有戰鬥力的,還不足一萬。當然在金昌運的真正有戰鬥力的概念,也就是參加中原大戰的朝鮮軍那種水平。

儘管金昌運也向清廷求救,但現在清廷的情況,金昌運也知道幾分,因此也清楚,不能對清廷抱以太大的期望,而且舉兵造反完全是迫不得已,畢竟現在已經沒有其他路可走了。因此現在平壤聚集的人馬雖多,但金昌運還是覺得毫無把握,才編出了一個清廷出兵十萬,來援助朝鮮的謊言,虛張聲勢,一方面是鼓舞己方士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夠借清廷的兵勢,唬住漢城的中華軍和朝鮮君臣,迫使他們與自己談判,然後再從中設法救出金自點。

因爲金昌運己經打聽清楚,這次中華軍到朝鮮的人馬並不多,還不到三萬人,而李淏、元斗杓是些什麼貨色,金昌運還是很清楚的,耍嘴皮子行,一但動起真格來,都不是那麼回事,因此金昌運也覺得,這招虛張聲勢,還是很有把握的。

但金昌運卻沒有想到,漢城方面迴應自己的結果是處斬了金自點,並宣佈自己爲叛臣,罪不容赦,也徹底沒有迴轉的餘地,而且中華軍還出兵來進攻平壤。這下金昌運也有點傻了,但中華軍己經打過來了,而且和解的希望也徹底斷決,自己又該怎麼辦?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和中華軍拼一戰了。

當然金昌運不敢出城和中華軍決戰,因此決定在平壤城裡死守,在金昌運的觀念裡,守在平壤城裡,當然是比較安全一些。

因此中華軍從漢城出發之後,一路上並未受到任向的阻攔,在三天之後,到達平壤。同時北洋第二分艦隊的戰艦也到達了平壤附近的廣樑灣登陸。

當然金昌運決定在平壤城內,居城而守,也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因爲平壤是是與漢城並列的朝鮮兩大都城級城市,因此朝鮮在平壤城裡屯集了大量的糧會物資,足可以支持半年的時間。而且在朝鮮李朝建立之後,也對平壤的城防也花費了相當大的心血,單以城防工程而言,平壤己經超過了漢城,這是因爲平壤的位置更靠近北方,在朝鮮的歷史上,除了1592年發生壬辰倭亂之外,其他的敵人都是從北方進攻朝鮮的。

因此平壤的城防建設釆用很少有的三層城牆佈局,整個城池分內城、中城、外城、均是釆用四方形的結構。內城共有五門,南爲朱雀門,東爲大同門(還有甕城),東北爲七星門,東南爲長慶門,西爲靜海門。內城之外爲中城,南門爲正陽門,東門爲含毬門,北門爲慶昌門,西門爲普通門。中城之外爲外城,南爲車避門,西爲多景門。此外還有承服門、足樸門、大道門、小通門、水德門等。另外在內城的北端,還隔出了一個北城,南北各開一個城門,南爲轉錦門,北爲玄武門。因此平壤城實際是分了四個部分。

當然在朝鮮人看來,城牆圍得越多,當然就越安全,而且從理論上說,平壤的城防建設,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固若金湯,只不過惜的是,無論是面對蒙古、清廷、還是日本,平壤城都沒有真正起來中流砥柱的作用,就和江華島一樣,每一次都被外來的敵軍攻破。因爲決定戰鬥結果的最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城牆,因此如果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就是隻有一道城牆,也能成爲銅牆鐵壁,固若金湯。相反如果軍無鬥志,士無戰心,別說是三道城牆,就是三十道城牆也沒有用。

但金昌運現在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把全部希望都寄託在平壤城的這三道城牆上。當然金昌運還不忘仍然用假消息鼓舞士氣,聲稱只要堅守一個月,清廷的援軍就會到達,雙方里應外合,就可以擊敗中華軍。

不過金昌運想得雖然好,希望能在平壤城堅守一個月的時間,但中華軍其實只用了一天就解決了戰鬥。而且在戰鬥一開始,中華軍就讓金昌運的希望徹底破滅。

中華軍是在早上八時左右開始,中華軍的第二、十一師各出一個步兵團和一個炮兵團,分別從平壤的東西兩側同時發動進攻,而另一個步兵團則在平壤的南北城外預伏。

首先中華軍向平壤城展開了猛烈的火力打擊,而朝鮮軍只有少量的老式火繩槍,在這種場合,根本就沒有用。隨後中華軍的步兵推進到離平壤城只有七十步左右的距離,用火槍向城頭展開打擊,打得朝鮮士兵根本就不敢在城垛口邊站立。弓箭手都只能退到城牆的後方,採用拋射的形式還擊。

在強大的火力掩護之下,東西兩路的中華軍都派出爆破隊,在八時四十五分鐘左右,進攻平壤西城的第二師首先將平壤外城的多景門炸開,僅僅只過了十餘分鐘,進攻東城的十一師也炸開了平壤的東城。兩路的中華軍都發動了地面進攻。而朝鮮士兵跟本就不敢抵抗,紛紛退讓,中華軍十分順利的就殺進了平壤的外城中。

當然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朝鮮士兵的士氣也不高,一來是國王李淏正式下詔,宣稱金昌運爲叛臣,軍隊爲叛軍,朝鮮王室在國內還是有一定的威望,盡然金昌運再三解釋,稱李淏是受了中華軍的脅迫,才這樣下詔,但白字黑字這樣寫着,士兵們也很難振奮起來。

而另一面,從中國回到朝鮮的軍隊在平壤駐紮,私下和其他士兵談起中原大戰來,都是口徑一致,把中華軍說得厲害無比,雖然一開始還有人不信,但說得多了,也有不少人或者相信,或者半信半疑,而開戰之後,中華軍兇猛的火力打擊,也讓朝鮮士兵明白,原來這些都是直的,由其是爆破隊炸開了城門之後,更是讓朝鮮士兵心驚膽寒,而那些參加過中原大戰的士兵更是帶頭逃跑,結果一下子帶動大隊都退了下去,雖然還有少數朝鮮士兵在抵抗,但也經不住中華軍一衝,因此也無法阻擋住中華軍的進攻。

中華軍攻外城之後,立刻又向平壤的中城發動了進攻。

第32章 碧華軒(下)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200章 無間行動(上)第37章 南方情報第111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下)第226章 除夕—主動出擊(二)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200章 布萊克報告(上)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302章 造勢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185章 襲擊(下)第37章 進攻南陽第79章 強攻臨朐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268章 變數(四)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320章 登陸下關(下)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5章 受勳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40章 海軍出擊第76章 二打山東第1章 喜迅(上)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72章 清廷進京第101章 收編海盜(二)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18章 保衛家園(二)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108章 豪格出兵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205章 北上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279章 家庭生活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246章 身世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第80章 放棄青州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163章 通商第267章 變數(三)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155章 民嘯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70章 火拼左良玉(二)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65章 洪承疇獻計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280章 辭職(上)第276章 北疆告急(上)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
第32章 碧華軒(下)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200章 無間行動(上)第37章 南方情報第111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下)第226章 除夕—主動出擊(二)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58章 進取漢陽府(二)第200章 布萊克報告(上)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302章 造勢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15章 山東戰役(三)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185章 襲擊(下)第37章 進攻南陽第79章 強攻臨朐第26章 江北之爭(三)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195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一)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170章 局勢的變化(二)第18章 山東戰役(六)第268章 變數(四)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238章 抵達呂宋島(一)第61章 又有匪賊來襲第320章 登陸下關(下)第170章 進攻琉球(一)第5章 受勳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49章 南京的決策(上)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40章 海軍出擊第76章 二打山東第1章 喜迅(上)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72章 清廷進京第101章 收編海盜(二)第78章 鄭成功起兵(下)第18章 保衛家園(二)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132章 蘇州織造(三)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164章 新式武器(上)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108章 豪格出兵第196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二)第178章 新年氣像(下)第205章 北上第33章 劉澤清出擊(下)第199章 西式婚禮(下)第279章 家庭生活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246章 身世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170章 發動羣衆(下)第80章 放棄青州第32章 荷蘭交涉(上)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181章 薩摩之戰(二)第163章 通商第267章 變數(三)第176章 入川之戰(一)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155章 民嘯第95章 南京佈線(上)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70章 火拼左良玉(二)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133章 夫妻團聚第65章 洪承疇獻計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111章 守關之戰(一)第280章 辭職(上)第276章 北疆告急(上)第262章 察哈爾之戰(五)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