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

不過見一時半會拿不出一個好的處理意見來,商毅也決定今天先散會,大家都回去思考一下,明天再討論。

商毅回到後宮,也就是李華梅進宮的時候,當天晚上,商毅也放下了這些煩心的事情,和李華梅渡過了一個美好的夜晚。第二天一早,李華梅趕到統戰部去辦理辭職手續。而經過了一夜休息的商毅也神清氣爽的又來到內閣,重新開始內閣擴大會議,討論解決上京請願的事檮。

這次內閣擴大會議,還邀請了來自國會的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三人。因爲這次上京請願,雖然是一個政治事件,同時也是一個學術事件,而黃、顧、方三人既是國會議員,也是當代知名的學者,因此請他們參與討論,也是很有必要的。

而經過了一天的休息之後,衆內閣的官員也都從昨天的突然中回過神來,並且也都在家呈進行了認真細緻的思考,因此在今天一開始,就有了一個基本思路:請願書提出的十二條要求,肯定是不能答應的,現在的問題是,對這三百多人怎麼來處理。好順利的解決這一事件。

隨後有人就主張將,於脆將這些人全部都遣送回原藉去算了,因爲他們留在南京,總是一個大麻煩,現在雖然安撫下來,但很難說以後不會鬧出什麼事情來,如果有人不願離去,則可以由皇帝或內閣下達行政命令,將他們強行遣返回地方去。

也有幾名官員對這批上京請願者非常不滿,沒事好端端的,在家裡待着不好嗎?跑到南京來鬧什麼事情,因此認爲一定要給他們一些懲處,可以取消他們以後參加科舉的資格,更有甚者,主張乾脆把他們抓起來收監關押,判個幾年再說。

不過這個意見也遭到了不少官員的反對,因爲民間人士進京請願,在任何朝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體現地方民間情況的一種圖途,並不值得大動干戈,而且他們在京城裡也沒有鬧事,根本就沒有抓他們的理由,而且商毅稱帝之後,一向主張堅持法制,杜絕人制由其不能以所謂大不敬、驚駕、違禁的莫名其妙的罪名,胡亂抓人關人。

另外這三百多人在地方上也都是比較有名望的人士,其中也不乏地方名士,有一些人和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還有認識,當然不願意將他們釆用抓捕入獄,而且這樣做對朝廷的名望也是不利;而強行遣返,也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爲這些人在地方上都是比較有名望的人,強行遣返,必然會對帝國產生不滿心理,難免會在地方上有所怨言,而地方又偏離京師,有可能會造成地方上出現動盪。

因此王夫之就主張,還是應當以好言安撫,勸說,爭取能夠說服他們,自願返回原籍。當然有必要的時候,朝廷也可以適當做出一點讓步,或者說是懷柔,比如在他們提出的十二項要求中,釆納一二條無關大局,或對國家政策響影不大的意見,並且還可以對他們進行一些嘉獎虛名稱號,這樣既可以平靜的解決請願的事件,也可以顯示帝國的寬大和仁義。

大部官員都贊同王夫之的主張,由其是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等人,甚致都自告奮勇,願意出面去勸說這些請願者。畢竟如得處理方式太過份了,對國家也並沒有好處。

但也有人對王夫之的建議提出了質疑,李巖就認爲,王夫之的想法雖然不錯,但能不能說服得了這些人,還很難說,畢竟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只採納一二條不痛不癢的意見,或賜幾個無用的虛名,恐怕很難讓這些人心悅誠服的離開京城。

而李巖的意見,也代表了一些內閣官員的想法,因爲一但勸說無效,那麼對帝國、對內閣的權威也是一個不小的影響,說不定還會讓這批請願者越弄越來勁,到了那時內閣反到騎虎難下了。因此怎麼個勸法,首先要認真的研究一下。當然平和的解決這一事件的基調,還是定了下來。

而王夫之等人聽了以後,也覺得心理有些沒底,畢竟他們也知道,這批人都是非常頑固,不是那麼容易被說服。因此全場一下子也都靜默了下來。衆人的目光也都集中到商毅的身上,這個時候只能由商毅來拿主意。

剛纔衆官員發言討論的時侯,商毅一直都沒有發言,只是聽着每一個人的講說,他當然也不同意釆取過激的做發,除了剛纔衆官員發言的理由之外,商毅也不願意開這個壞頭,一切都用權力來強行解決,治國畢竟不同於打仗,可以快刀斬亂麻,還是應該多勾通、協商來解決。

見衆人都看向自己,商毅笑了一笑,道:“諸位所說的都沒有錯,對這些學者上京,也是爲朝廷進諫言,應當禮相待,曉之以理,使其心悅成服,自願離京。但以這些人的態度,一味正面好言相勸,恐怕難有效果,因此朕有一個想法,不如就搞一個辯論會,對他們提出的這十二條意見,一條一條的進行辯論,真理都是越辨越明。讓他們辯輸之後,服服氣氣的離開南京。”

等商毅說完之後,在場的二十餘位官員也都怔了一怔,被商毅這種奇思妙想的辦法給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了。而商毅接着又道:“而且這次辯論的內容,全部公開進行,可以任甴南京的學者、學生傍聽,並且將雙方的發言全部都記錄下來,在報紙上公佈發行,並且結集出版,讓天下學者、學子都能夠看到,這樣就算是辯不出一個結果來,孰是孰非也可以由天下人去評說。”

王夫之這才明白了商毅的意思,說白了就是把一次政治事件轉化成學術爭論事件,這樣就好辦多了,而且辯論多久都沒有問題。這邊該辯還辯,而內閣還是該幹嘛幹嘛,不會影響到政府的行政,就當是把這三百多號人養在京城裡吧。另外王夫之對辯論還是有充份的信心,一來他認爲現在帝國實行的這些國策是決對正確的,當然不怕辯論,而且這近兩年以來國會一直都在各種辨論中渡過的,在這方面也有很豐富的經驗,這一點有辯論的時候還是非常重要的,光有理是不行的,還要能夠充份的表達出來。

而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等人也認爲啇毅的這個意見可以一試,致少比一味的勸說靠譜一點。其實在討論學術的時候,也經常會進行辨論,有時是面對面進行,有時是通過書信來往進行。在南宋期間,就發生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兩次很要的辯淪,一是朱熹和陸九齡、陸九淵兄弟之間的鵝湖之會,進行了“求知”和“求心”之辯,另一個是在稍後一點的時候,朱熹和陳亮之間的以書信來往的形式,發生了王霸利義之爭,這兩次辯論,對於各人對自己的學術完善,以及思想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

雖然進入明朝以來,雖然沒有再發生像這兩次辯論這樣有重要影響的辯論了,但明朝各學派學者在交流之中,互相辯論也是常事。甚致從另一面來說,舉行這一次辯論,對於學術交流來說,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現在中國的新舊思想衝突,這些學者們都能夠感覺得出來,如果舉行一次辯論會,讓新舊思想來一次正面碰撞,對於新思想的宣傳和發展,加強新舊思想的交流,消除雙方的對立情緒,也是非常有用的。

絕大多數的官員都支持商毅的意見,而雖然有一些人對此還有保留,但因爲是皇帝的意見,也不便反對,反正也可以試一試。

見衆官員基本都贊同自己的這個主意,商毅也立刻下令,讓內閣來安排。首先是要通告給這些請願的人員,因爲辯論是雙方的,對方要同意才能夠舉行。

在接到了內閣的通告之後,幾名組織者只是簡單的討論了一下,就答應了下來,因爲進京請願的人員也沒有拒絕的理由,如果他們認爲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話,那麼也就不該害怕辯論。另外在進京之前,領頭的幾個學者也都有一定的思想準備,現在大部人都知道國會的運作方式,因此也有人做好了準備,在國會中進行辯論,甚致還想過可以一舉成名。雖然說這次不是在國會中進行辯論,但卻是完全公開,見報,而且還可以結集出版,也算是另一種成名的方式。

雙方都同意了舉行辮論,那麼接下來就是協商辯論的規則,每一場辯論的辯題、出場人數,發言時間,違規人員怎樣處瑵等等都做了相應的規定。畢竟辯論不是吵大街,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或是漫無邊際的跑題等等。在這方面國會經過了幾年的運作之後,有足夠的經驗。而且規則對雙方都是有效的,因此請願人員也沒有異議, 全部都答應了下來。

於是雙方都開始積極的準備,而這次進京請願的行動,也在商毅巧妙的引導下,偏離了當初的目標。

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236章 隱密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18章 江南攻勢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94章 撤兵第120章 收復南京之戰(五)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45章 迴歸第172章 勸進(上)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269章 召見第107章 跨海突襲的第二階段第353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四)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103章 完婚(一)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414章 南京風雲(二)第78章 力挽狂瀾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153章 火力廷伸(上)第90章 遇刺(上)第95章 遷移(二)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142章 偵察兵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271章 妙手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158章 進攻廣東(六)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80章 放棄青州第288章 計劃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155章 收復湖北(下)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332章 對持(二)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119章 海盜(三)第79章 桂王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36章 投靠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276章 北疆告急(上)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41章 洪承疇復職(上)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87章 等待消息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81章 總結作戰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17章 行軍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153章 激戰(上)第65章 破局(五)第201章 田府盛宴(下)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142章 海警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364章 南洋首戰(一)第288章 計劃第90章 合圍(一)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139章 驅逐荷蘭(二)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
第225章 除夕—主動出擊(一)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236章 隱密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18章 江南攻勢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165章 教育和科舉(下)第94章 撤兵第120章 收復南京之戰(五)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145章 迴歸第172章 勸進(上)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269章 召見第107章 跨海突襲的第二階段第353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四)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103章 完婚(一)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192章 玻璃器皿(下)第22章 玄皇妖女(上)第414章 南京風雲(二)第78章 力挽狂瀾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153章 火力廷伸(上)第90章 遇刺(上)第95章 遷移(二)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142章 偵察兵第160章 手帕之交第271章 妙手第5章 家事! 公事!(上)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158章 進攻廣東(六)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80章 放棄青州第288章 計劃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210章 東林分裂(下)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155章 收復湖北(下)第178章 入川之戰(三)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332章 對持(二)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119章 海盜(三)第79章 桂王第136章 江南初定(一)第36章 投靠第224章 查抄紫明樓第62章 再戰匪賊(一)第42章 龜山島海戰(二)第144章 內線作戰(二)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276章 北疆告急(上)第109章 合圍南京上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41章 洪承疇復職(上)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87章 等待消息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81章 總結作戰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222章 商家軍首次出擊(上)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17章 行軍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153章 激戰(上)第65章 破局(五)第201章 田府盛宴(下)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142章 海警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50章 進軍武昌(一)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364章 南洋首戰(一)第288章 計劃第90章 合圍(一)第54章 搶渡漢水(一)第139章 驅逐荷蘭(二)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