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封王的風波

就在中華軍向四川發動進攻,攻取了四川重鎮重慶的時候,在另一條戰線上,也同時向貴州展開了軍事行動。

其實按照原定的計劃,中華軍對貴州的進攻應該是在進攻四川之前,因爲爲了勸降吳三桂,用去了近一個月的時間,纔在四川發動進攻。而貴州的軍事行動一直拖到了四川取得重大成績之後纔開始,最主要的原因居然是因爲大西軍遲遲沒有出滇參戰。

按商毅的計劃,是希望等大西軍出了雲南,進入貴州之後,才向貴州發動進攻,這樣把大西軍引出來,仗也要好打一些,另外也是想在貴州給大西軍一個重創,然後纔好對他們進行招降。

而且經過了勸降吳三桂的失敗之後,商毅也認識到,這個時代的觀念和自己穿越之前的那個時代有很大的區別,在自已穿越之前的那個時代,雖然兼併的戰爭,但各國內部政治鬥爭同樣十分激烈,不過大家基本都能尊守一個遊戲規則,就是一但發現大勢已去,或是自己控制不住局面了,無論是國家首腦還是政黨的首腦,都會主動宣佈失職認輸,極少有人死撐着,因爲越是死撐,下場就會越慘,還不如極早放手,和和氣氣的收場。

但在這個時代的人往往都喜歡死撐下去,基本都是不見棺材不落淚的主,清朝是如此,吳三桂也是如此,因此商毅纔打算,先用槍炮說話,給大西軍一個重創,再談投降。於是才一次等着大西軍出兵貴州。

只不過讓商毅沒想到的是,等了一個月,大西軍一直都沒有出靜,到並不是因爲大西軍的首領不想出兵,孫可望、劉文秀等人都清楚,如果能夠把和中華軍作戰的戰場設在貴州,就可以在雲南前面樹起一道屏障來,保證雲南的安全,這樣戰略縱深和迴旋的餘地也就大得多少。但永曆朝廷對他們所封的官職爵位太底,令孫可望非常不滿,因此才遲遲沒有出兵。

因爲現在的大西軍是以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三人共掌大權,因爲孫可望年長,資歷較深,因此才被推爲盟主,但基本的事情還是要三人一起商議,才能決定。

但隨着大西軍在雲南站穩腳跟,孫可望的野心開始膨漲,想自己獨攬大權,在平定雲南的時候,孫可望借演武場升旗事件,把劉文秀打了一百軍棍,然後又命劉文秀帶罪立功,以確立和提高自己在全軍中的領導地位。但劉文秀、艾能奇都手握重兵,孫可望也不能輕易動搖他們的地位。而這一次歸順永曆朝廷,一方面是大勢所驅,大西軍不是倒向南明,就是倒向南京,而在另一方面,孫可望也想通過永曆朝廷加封,使自己的爵位高於其他二人,這樣也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節制劉文秀、艾能奇,然後慢慢削減他們的勢力,使自己逐步取得全軍的控制權。

因此在派楊畏知與永曆朝廷示好的時候,孫可望也爲自已請求,封自己爲秦王。

但當時就遭到了永曆朝廷的許多大臣反對,因爲執政大臣都擔心大西軍參與永曆朝廷,會削弱自己的勢力,因此也拖了下來。甚致還有人聲稱“孫可望賊也,不可以封。楊畏知爲賊遊說,請朝廷收之。”

後來永曆朝廷被中華軍趕到了貴州,元氣大氣,而且中華軍逐步逼進,於是在朝臣中有不少人開始改變立場,贊成封孫可望藉以收大西軍餘部爲己所用。但在俱體的封號上,又開始爭論起來,工科左給事中金堡就幫出明朝祖制無異姓封王例,力爭不可,甚至連續七次上疏,拚命反對。大學士嚴起恆也堅持拒絕封孫可望爲秦王,上疏聲稱:“可望名雖向正,事非革心,朝廷毋爲所愚。”

而楊畏知以明朝舊臣、孫可望使者的雙重身分,盡力向永曆朝廷陳明利害:“孫可望兵強,可藉爲用,何必可惜一封號,不以收拾人心,反自樹敵?”

另外也有人贊成楊畏知的意見,建議可以退一步,封孫可望爲郡王,並又提出可以在封爵的同時,趁機挑撥大西軍各將領之間的關係,建議朝廷封孫可望爲郡王,命其居守雲南;封劉文秀、艾能奇爲公爵,並偷使人告之兩,本來也打算封他們爲郡王,只是被孫可望阻止,能兩人率軍滇,立功之後,即封王爵,這樣不禁可以使兩人和孫可望分心,同時也可以利用王爵,激勵兩人爲永曆朝出力。同時還可以讓兩人上疏,請封馮雙禮、白文選等大西軍的部將公候爵位,使諸將感劉文秀、艾能奇之恩,而離心於孫可望,造成大西軍內部分裂,便於永曆朝廷控制等等。

結果爭了兩個多月,最後永曆朝廷作出決定:封孫可望爲景國公,賜名朝宗,劉文秀寧侯,賜名若琦;艾能奇安侯,賜名時泰。讓楊畏知回雲南去向覆命。

那知就在這個時候,又出了一個大弊漏,永曆朝廷的權臣陳邦傅本是廣西的地方將領,在廣西頗有些地方勢力,因此永曆朝廷在桂林建都時,陳邦傳仗着自已的地方勢力,和馬吉翔等人結成同黨,與丁時魁、瞿式耜、何騰蛟等人爭權奪利。但永曆朝廷逃到貴州之後,陳邦傅失去了自己的根據地之後,勢力大跌,於是打算拉隴孫可望,借大西軍的聲勢,幫助自己繼續爭權。

於是陳邦傅趁永曆朝廷對孫可望封王之議未決的空隙,用黃金鑄造了一顆重達百兩的“秦王之寶”大印,又僞造永曆帝敕書,派自己的親信胡執恭,冒充朝廷使臣,前往雲南封孫可望爲秦王,還封劉文秀、艾能奇爲國公。

孫可望當然不知道永曆朝廷的腐敗紛爭一至於此,還信以爲真,對胡執恭送來的敕書和“秦王之寶”大印極爲滿意。於是安排了隆重的儀式,親自郊迎使者,集結文武和百姓,大庭廣衆之下,以臣子的禮儀,先五拜叩頭,舞蹈稱臣。然後才接受了秦王之封,並率其劉文秀、艾能奇二人並三軍士卒各呼萬歲;隨後孫可望立刻就以秦王的名議升座,受劉文秀、艾能奇,大西軍的衆將並三軍士卒慶賀;接着又把敕書謄黃布,告雲南各地,歡慶三天。

那知孫可望高興了沒兩天,楊畏知等人就回到昆明,才知道自已實際被封的,不過是景國公。而且連劉文秀、艾能奇都被封爲國公,三人的爵位是一樣的。

孫可望自然是惱怒異常,立刻找來胡執恭當面尋問,而胡執恭一口咬定,因爲大臣們都不願封孫可望爲王,因此朱由榔與其母親太后兩個人秘密商議鑄王印與孫可望。

孫可望也不是傻子,一聽就明白了裡面的套頭,立刻下令,將胡執恭關押起來,但這時孫可望己經接受了陳邦傅、胡執恭假造的敕印,舉行了隆重的受封典禮,弄得雲南軍民皆知,現在也是騎虎難下,於是又命楊畏知將這兩份敕封的詔書帶回去交給永曆朝廷,假裝糊塗,表示自己接到了兩份敕封,不知真假,請朝廷定奪。但同時也說明,自己在接到秦王敕印後已經鄭重宣佈,大小官員和軍民都已祝賀等等。其實就是希望永曆朝廷將錯就錯,再改封自已爲秦王,這樣也給自己樹個梯子好下。

其實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補救辦法,但永曆朝廷的大臣們本來對封孫可望爲公爵都十分免強了,怎麼可能答應封孫可望爲王呢?這一次又是金堡首先發炮,上疏言:“可望應否封王,臣爲祖宗守法,即使白刃臨臣,臣惟執不封之議。”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出於爭權奪利的考慮,還有不少人是懷着陰暗的心理,自己混了十幾年,連個候爵、伯爵都沒撈着,而孫可望本來是個反賊,現在打賊皮扒了,立馬就封了王,這也太不公平了吧,因此一定要反對,堅決後反對。

當然也有一部分大臣出於現實考慮,貴州督師朱天璘上疏勸說朱甴概:“孫可望盤據雲南,怎能禁止他自立爲王呢?如果恩出朝廷,正可得其效力。假如他先行一步,執送胡執恭入朝誅之,則顯得賞罰之權倒置。不如封他爲王,免生他變。”

其實朱甴概對封不封孫可望爲王到是無所謂,只是反對的人太多,又搬出了祖制這面大牌子,他也沒有辦法,競朱由榔並不強勢的皇帝。因此最後決定,封孫可望爲平遼王。按明朝的爵位制度,一字王爲親王,最尊,二字王爲郡王,次之,而劉文秀和艾能奇也認爲見好就收吧,勸孫可望接授永曆朝廷的策封,郡王就郡王,反正也可算是王爺了。

但孫可望己經以隆重的禮節慶賀過自己受封秦王,現在平白無顧的從親王降到了郡王,孫可望的惱火也是可想而知的,而且現在外面的形勢他也清楚了不少,知道永曆朝廷已經到了山穿水盡的地步,居然還要擺出一付正統朝廷的架式,連個名議的王爵都不肯封給自已,因此孫可望也擰上了,不封秦王,我就不出兵,等中華軍打到了貴州,看你們怎麼辦?

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171章 追擊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168章 剿滅馬家寨(上)第49章 大獲全勝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40章 決戰李自成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21章 保衛家園(五)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48章 清廷平亂(下)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49章 收復青州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225章 收取山西(二)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44章 救援部隊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182章 下獄(上)第266章 變數(二)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165章 雨戰(一)第178章 工匠第24章 南京使臣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10章 婚姻(上)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4章 趕集(下)第202章 夜奔(上)第1章 清廷(上)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75章 架臨宿州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271章 不解第91章 遇刺(下)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102章 守住蘇州第134章 開業(一)第93章 追擊海盜第126章 攻佔開封(下)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34章 開業(一)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第90章 武昌擴軍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119章 海盜(三)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28章 許婚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231章 暗流涌動(三)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201章 無間行動(下)第17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82章 佈置(三)
第29章 福王登基(上)第171章 追擊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108章 圍殲阿濟格(四)第128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下)第168章 剿滅馬家寨(上)第49章 大獲全勝第73章 再搞打搞打左良玉第245章 血與火之夜(四)第40章 決戰李自成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358章 南洋局勢(下)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104章 進軍江北(二)第21章 保衛家園(五)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5章 進攻北京(二)第48章 清廷平亂(下)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49章 收復青州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195章 整編軍隊(下)第225章 收取山西(二)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282章 國會成立(二)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44章 救援部隊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221章 掃平遼東(二)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182章 下獄(上)第266章 變數(二)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165章 雨戰(一)第178章 工匠第24章 南京使臣第356章 到達呂宋第10章 婚姻(上)第237章 訪歐之旅(一)第4章 趕集(下)第202章 夜奔(上)第1章 清廷(上)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75章 架臨宿州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271章 不解第91章 遇刺(下)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102章 守住蘇州第134章 開業(一)第93章 追擊海盜第126章 攻佔開封(下)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34章 開業(一)第71章 撤離徐州(下)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32章 擂臺比武(下)第32章 劉澤清出擊(上)第90章 武昌擴軍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119章 海盜(三)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419章 重大事件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60章 出任千總(上)第28章 許婚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231章 暗流涌動(三)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426章 中俄之戰(六)第201章 無間行動(下)第17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15章 全村動員(上)第24章 羅川口攻防戰(三)第206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下)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82章 佈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