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

?清軍拼力守城,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而且南陽的護城河,確實給中華軍的進攻造成了相當大的困難,一是使突擊和增派兵力的時間大大増加,二是原以爲二百多個木筏就足夠了,但在戰鬥開始之後才發現,遠遠不足,雖然一次可以運送數百人過河參戰,但第二批渡河士兵必須等木筏回來,才能開始渡河,不僅浪費了不少的時間,而且造成了中華軍在進攻的時機和進攻的兵力交換時,始終掌握不好分寸,不是早了就是晚了,總找不到最佳點。《》?.

同時在中華軍發動地面進攻之後,中華軍的大部份火炮也都停止了轟擊,還有開火的火炮,也都避開雙方正在激戰的缺口,因此城牆上的清兵這時也終於能夠緩過勁來,開始向城下的中華軍士兵開弓放箭,或是開槍射擊。而中華軍因爲受阻在城垛口外,無法向城內擴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傷亡。

不過在這種不利低情況下,中華軍依然表現得相當頑強,向各個缺口發動一次又一次的猛烈攻擊,在不少缺口處,雙方都經過了反覆的爭奪,陣地幾經易手,只殺得屍橫遍地,血流成渠。

但畢竟這時的各種條件都對中華軍不利,因此李定國也果然下令收兵。而在第一天的戰鬥中,中華軍付出了陣亡八百三十七人的代價,而清軍的陣亡是一千一百三十二人。

當天晚上,中華軍也對白天的攻城戰進行了總結,認爲南陽的城防其實很普通,並沒有什麼困難的地方,清軍雖然也拼得很兇,但也不是不能戰勝,而戰鬥沒有打好的關建原因就在於由於有防城河的阻擋,在爆破隊爆破成功之後,突擊隊並沒有能在第一時間內趕到,在最短的時間內搶佔缺口,爲大隊人馬打通殺入城中的道路;另外木筏的數量不足,分配也不合理,後援的部隊不能形成連續性,就成了添油戰術,一次加一點,無法給淸軍造成更大的壓力;還有一點就是在地面部隊發動進攻,暫時打不開局面的時候,後面對進攻部隊的火力掩護不夠。

針對第一天的進攻出現的這些問題,李定國做出一些調整:首先連夜趕工,至少再扎一百個木筏,保證每一面的進攻部隊各有一百五十個木筏,並且將木筏分成三批,輪流渡河;爲了保證突擊隊的迅速跟進,突擊隊將和爆破隊一起,爲第一批渡河的兵力,而在爆破成功之後,無論突擊隊是否取得突破,第二批進攻部隊立刻開始渡河,增援突擊隊,隨後就是第三批,周而復始,保證増加投入兵力的連續性;而在地面進攻開始之後,所有狙擊手全都在護城河邊就位,對城上的清兵進行精確打擊,掩護進攻的部隊。在下一次的進攻中,一定要攻下南陽。

這一邊中華軍在總結,而在南陽城裡,耿仲明還是惶惶不可終日,雖然今天清軍守住了南陽城,而且在戰後耿仲明也馬上兌現了自己承諾的獎勵,拿到賞銀的清兵也都歡慶不己,因此士氣還保持得很不錯。

但中華軍的這種爆破攻城戰術,確實讓耿仲明大爲震驚,怪不得中華軍自從收復了南京之後,一直都攻無不克的,用這樣的攻城戰術,還有什麼樣的堅城能夠抵擋得住中華軍的進攻。就是在今天的戰鬥中,有幾次都差一點讓中華軍攻進城裡來了。

因此儘管清軍最終還是擋住了中華軍的進攻,但明天會怎麼樣,單靠賞錢的刺激,還能使淸軍的士氣維持多久,耿仲明心裡可一點底都沒有,事實上如果不是商毅的反正起義條件中,不包括關外的漢人,耿仲明也許真得會考慮,向商毅投降的事情。但現在想這些都沒有用了,只能盼着石廷柱那邊快來援助自已。

但耿仲明還不知道,石廷柱其實根本就沒有想過要來救援南陽,這時他正在向新野發動進攻。

自從中華軍攻克了鄧州、新野之後,石廷柱一面在唐州駐守,一面密切的關注着中華軍的動態。中華軍向南陽發動進攻之後,石廷柱立刻意識到自己一直等待的機會來了,於是立刻帶領三萬人馬,包括神兵營的全部人馬,趕來攻取新野,從中華軍的背後下手。

神兵營是由漢軍八旗組成的清廷新軍,統領是李永芳的五子巴顏,雖然神兵營是六支新軍中人數最少的一支,只有一萬三千人,但仍然配有火槍八千支,火炮二百二十餘門,火槍火炮的數量和編制有一萬五千人的神軍營差不多。

在第一次山東戰役期間,駐守山東的神威營在防守章丘縣的一戰中,表現得十分出色,給中華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傷,而清廷也將這一次戰鬥的結果傳遍其他各軍,以鼓舞各軍的士氣,同時也證明按照中華軍的方式訓練新軍確實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正是有了神威營的這一次戰績,也讓石廷柱對神兵營充滿了其待。另外在出兵之前,他也打聽清楚了,中華軍在新野的守軍只有一個團,現在淸廷對中華軍的編制和裝配也都十分清楚,中華軍的一個標準的步兵團,兵力約三千五百餘人,大約有火槍三千餘支,火炮六十餘門,但都是中小型火炮,沒有重型,而新野本身只是一個小縣城,城防設施十分簡陋,因此石廷柱也對這一次出兵,充滿了信心。

新野是河南、湖北交界處的一個小縣城,但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這裡北依宛洛、南接荊襄,西臨秦隴,東通大別山,有百里平川,八水競流,自古有“南北孔道,中州屏障”之稱。由其是在三國時期,這裡曾發生了幾次重要的戰役,而且又是蜀漢政權的發源地,因此在[三國演義]裡,有許多事件都與新野有關,在中囯的縣城當中,新野縣是居有很強的知名度的。

駐守新野縣的,是中華軍二十二旅的十七團,團長叫周漢伏,是周家的一個遠房族人,他雖然不是在最初就跟隨商毅起事的老人,但在商毅南下之後,就加入了當時還是叫商家軍的隊伍,也算是有比較老的資格了。

不過和周漢伏同期從軍的人中,這時至少也是旅級,有不少都升到了師級,但他卻還是一個團長。這到並不是因爲周漢伏的能力不足,相反在打起仗來,他帶的團是出了名的勇猛善戰,立下不少功勞,這幾年來獲得的各種獎章就有十幾枚。但他的脾氣並不好,因爲事事都想爭先,不是和上級頂嘴,就是和同僚打架,又總是犯一些小毛病,比如偷偷違令喝酒之類,結果總是升二級降一級,只能到現在這個位置。好在是他也沒心沒肺,受了處罰也不往心裡去,想着只要是打幾個勝仗就找回來了,因此還是照犯不誤。

因爲新野縣正好位於南陽正南方,保護着進攻南陽部隊的背後,李定國也考慮到,唐縣的石廷柱有可能會用圍魏救趙之計,以進攻新野,來迫使中華軍撤軍回援,因此在新野縣也要派一支過硬的部隊駐守,於是就派到了十七團頭上。

一開始周漢伏相當不滿意,因爲中華軍在進攻鄧州時非常順利,因此沒有讓十七團出戰,他也憋了一口氣,準備在進攻南陽時好好露一手。那知李定國派他駐守南陽,保護大部隊的後方,當時他就想去找李定國理論,結果被軍長黃慶文批頭蓋臉的大罵了一頓,只好悻悻的帶着十七團,來到新野駐守。

其實周漢伏也不是不知道新野的重要性,因此到了新野之後,雖然每天喝悶酒,但還是組織人手,在城外挖掘戰壕,構築陣地。以防清軍的進攻。

等十七團的士兵剛把城外的陣地修好,周漢福伏收到了消息,石廷柱率領三萬大軍,其中還有神兵營,來進攻新野,周漢伏聽了之後,也興奮的只搓手,還真的有淸軍來進攻新野,而且還是硬茬子,因爲現在中華軍的各個軍區也都知道了,清軍訓練出的這六支新軍都很有戰鬥力,比其他清軍都要強得多,想不到沒有南陽,到是讓自己在新野遇上了。

於是周漢伏立刻招集團部成員商議,準備迎戰清軍,現在新野縣城外的陣地基本都修築好了,位於新野縣的東南部,棘水邊上,因此團部決定,由三個營出城,守衛陣地,在新野縣城裡,只留下一個營駐守。而周漢伏當然是要出城去陣地指揮作戰,要不是副團長劉水三提醒他,差一點都忘了向南陽方向發報告。

新野離南陽也只有五六十里的距離,如果快馬急馳,一個時辰就可以趕到,半天的時間就可以走一個來回,因此就在當天,十七團就收到了南陽發回命令,在新野縣守住三天,大隊人馬就可以攻克南陽,回來救援新野縣。

而就在第二天,石廷柱就帶領着清兵,渡過了棘水,向新野縣發動了進攻。

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406章 國策(下)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153章 火力廷伸(上)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15章 反擊(三)第124章 組建海軍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20章 浙江巡撫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143章 提案(下)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146章 亂攤子第414章 南京風雲(二)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39章 吳甡督戰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67章 新法令(下)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337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三)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61章 破局(上)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409章 南洋戰役結束(三)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148章 新政(二)第166章 言論自由(上)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184章 襲擊(上)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102章 備戰(四)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64章 破局(四)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57章 爭奪山東(一)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206章 重回穆陵關第78章 力挽狂瀾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110章 合圍南京(下)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93章 秦淮風月(下)第270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四)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98章 遷移(五)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107章 圍殲阿濟格(三)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83章 佈置(四)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161章 勝利迴歸第261章 溧水之戰(三)第250章 退守修道院第280章 辭職(上)第52章 山東巡撫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177章 鑄炮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119章 海盜(三)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94章 遷移(二)
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406章 國策(下)第43章 大戰匪賊(上)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153章 火力廷伸(上)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265章 女冒險家的誕生(上)第15章 反擊(三)第124章 組建海軍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20章 浙江巡撫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143章 提案(下)第378章 第二戰(三)第123章 開封戰役(三)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42章 進攻南陽之戰(下)第146章 亂攤子第414章 南京風雲(二)第316章 攻佔九州島(五)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39章 吳甡督戰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67章 新法令(下)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337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三)第270章 新的監國第61章 破局(上)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409章 南洋戰役結束(三)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148章 新政(二)第166章 言論自由(上)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184章 襲擊(上)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102章 備戰(四)第99章 蘇州暗戰(上)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64章 破局(四)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10章 清軍進剿(上)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285章 年度總結(上)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57章 爭奪山東(一)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206章 重回穆陵關第78章 力挽狂瀾第40章 皇太后的煩惱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42章 匪賊來了(三)第230章 日本局勢(下)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110章 合圍南京(下)第20章 進取光州(三)第93章 秦淮風月(下)第270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四)第71章 大戰曲阜(二)第98章 遷移(五)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161章 又有好事來了(下)第107章 圍殲阿濟格(三)第141章 回返杭州(下)第231章 除夕——驚變(下)第83章 佈置(四)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287章 訪英使團出發第161章 勝利迴歸第261章 溧水之戰(三)第250章 退守修道院第280章 辭職(上)第52章 山東巡撫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151章 二次進攻(下)第394章 荷蘭求和(三)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145章 干係臘戰記(一)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177章 鑄炮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27章 民團教師(三)第9章 質問鄭芝龍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119章 海盜(三)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169章 攻城激戰(二)第348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下)第94章 遷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