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風暴

當淮南軍輕易擊敗劉楚,奪取洪州之時,身處大海上的李承鼎卻是深陷苦惱之中。

大海實在是太大了,以前的李承鼎雖然聽人說起過海洋的寬廣,不過他畢竟沒有親眼見識過。

等到這一次率領水軍出征耽羅島時,一開始他還顯得非常興奮,畢竟這不僅是他第一次見到海洋,更是他第一次獨.立領兵遠征異國。

這種興奮,一直延續了好幾天時間,直到船隊在大海深處遇到了暴風雨。

海上狂烈的暴風可不是陸地上的風能夠相比的,而且暴風一般也會伴隨着驚濤駭浪。

這個時代的船隻建造技術還不發達,在大海之上航行可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

歷史上,因爲通往中原的道路被敵對勢力截斷的緣故,閩王王審知只能派遣使者走海路去往中原向後樑朝貢。

而這一路上,來去經常會遭遇狂風波濤的災禍,被卷翻淹沒的船隻竟然高達十分之四五。

而對淮南來說,如果不是淮南軍急需一個適合養馬之地來解決騎兵問題,只怕跨海遠征的計劃同樣會在淮南受到不小的阻力。

畢竟那麼高的風險,如果不是有足夠的利益,誰也不願意去冒這個險。

好在這次淮南軍出征耽羅島需要航行的距離比王審知的使者航行的距離要短得多,所以遇到風暴的可能應該也會小一些纔是。

然而李承鼎沒想到的是,他們還是非常倒黴的遇到了風暴。

這一次淮南軍出征共派了五千人,一百多艘船,都是適合在大海中航行的大船。

不過在面對大自然的偉力時,這些看上去堅固無比的船隻卻是顯得那麼的脆弱,許多船隻在風暴中直接沉沒了,還有更多的卻是被風暴吹散了。

而李承鼎的運氣極好,他的座船在風浪中只是受了一點小小損傷,稍微修補下就完全沒事了。

不過等到暴風雨停息下來時,李承鼎卻是滿臉的憂愁:當初出征時的一百多艘船,如今還和李承鼎在一起的卻是隻有六十多艘了,這一下子他便損失了近四成的船隻!

更讓李承鼎感到心痛的是,他的好友,一同從新軍中畢業的柴克宏,在風暴中同樣不見了蹤影。

爲了降低風險,在出徵時楊渥便下令李承鼎、柴克宏等將領必須乘坐不同的船隻,以免一艘船隻失事就造成整個遠征軍隊失去指揮。

當然,李承鼎也知道,那些不見了的船隻也未必就是在風暴中沉沒了,其中大部分應該是失散了,或許將來還能與他們匯合。

此時,再一次清點了船隻數量,檢查了各船目前的狀態後,李承鼎下令立即尋找一處避風之地,以方便修理那些在風暴中受損的船隻。

並不是所有的船隻都像李承鼎的座船一般只是受了輕微損傷,更多的船隻卻是受損較爲嚴重,能夠挺過暴風雨而沒有當場沉默就是一個奇蹟了。

說起來,這還得得益於中國造船的獨特技術——水密隔艙。

水密隔艙技術乃是中國所發明的,在大唐天寶年間就有一定的應用,到了這個時代更是在海船上得到了較爲普遍的應用。

有了這種獨特的技術,所以船隻纔能有較強的抗沉性;而後世西方人應用這項技術卻是直到十八世紀末期纔開始。

不過,許多船隻雖然倖存了下來,但它們的狀態卻極差,急需得到一處平靜的淺水區來修理。

然而,當李承鼎下令尋找一處合適的地方來修理船隻時,卻有人來告訴他:他們已經迷失了方向!

大海之中沒有什麼參照物,要辨別方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雖然已經少量應用的指南針能夠給水手們指示一定的方位,不過在大海之中要確定自己所處的位置卻是一個更加艱難的問題。

如果不能確定自己的位置,光知道東南西北這些大致的方向是沒有多大的用處的。

“這該死的風暴!這該死的大海,我發誓,以後即便是大王親自下令,我也絕不再到海上來!”

聽到這個壞消息後,李承鼎惡狠狠的大聲咒罵道。

咒罵完了之後,李承鼎卻不得不冷靜下來尋找對策。

如今風暴雖然已經平息,但海面上依舊不平靜,說不定什麼時候又會遭遇一場風暴,以船隊目前的狀態,那將會是災難性的,最終只怕連一艘船都無法倖存下來。

李承鼎一邊下令將那些受損嚴重,難以以較快速度航行的船隻上的士兵接應到那些好船上去,然後放棄那些船隻,以方便迅速離開此地;另一邊,他又下令讓幾個主要將領都到他的坐船上來商議接下來的打算。

他們如今雖然是迅速離開此地,不過方向卻是選擇了朝東北方向航行,在沒有決定接下來的行止之前,就只能按照向原來的方向航行,畢竟他們原定的目的地耽羅島就是在那個方向。

“小李將軍,以老夫之見,船隊目前的狀態根本不足以繼續完成任務,我們已經損失了四十七艘船(包括被主動放棄的船隻在內),士兵的損失同樣達到了三成多,而且他們現在心中充滿惶恐不安,若是讓他們繼續北上,即便到了耽羅島,只怕也沒有多少士氣去打仗了。所以老夫認爲我軍現在應該立即返航。”

“此外,我們已經迷失了方向,而按照目前的航向繼續向東北航行的話,最終會到哪裡去很難說清楚;不過若是我們返航的話,目前南方都是我淮南的領地,只要按照相反的方向航行,即便最終方向有所偏差,但我們也能回到淮南的領地去!”

會議一開始,老將成及便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這一次跨海遠征,楊渥讓他來擔任李承鼎的副將,他心中是滿不情願的,要不是楊渥親自出馬相勸,他肯定不會接受這個任務。

不過任務雖然接受了,但成及的心中還是有些不情願。

如今船隊遇到風暴損失慘重,成及便站出來想要儘快結束這次遠征。

“末將附議,這次遠征我軍的行動已經失敗了,目前還是先回去把船隻修理好,將士兵們安撫好再說吧!”成及的意見一出來,立即就有人支持他,而這個支持他的人正是在濠州之戰中立下功勞的水軍將領司馬福。

司馬福如今的年紀也不大,加上他的水上功夫了得,所以受命參加這次遠征。

他本來就與成及一樣是錢鏐舊將,而當初成及被淮南軍俘虜之前,他還只是錢鏐軍中的一個小將,比起成及這個老資格可是差得遠了。

此時成及說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自然要站出來支持一下。

當然,他也不敢明目相當的幫成及說話,只敢在這種時候敲敲邊鼓,以免被人認爲是拉幫結派。

除了成及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將領,包括許多原本的淮南將領也贊同成及的意見,畢竟船隊目前的情況的確不容樂觀,爲了保險起見,還是先返航的好。

“何將軍,你怎麼看呢?”

雖然還很年輕,但李承鼎做了主將之後卻是很有些威嚴,此時他聽了衆人的意見卻是不露聲色,轉而問起了何敬洙來。

這一次跨海遠征,在李承鼎同一批從新軍畢業的將領除了柴克宏外,何敬洙也參加了這次遠征。

何敬洙本來只是天武軍都督李簡的養子,而李簡這人性情殘暴好殺,對何敬洙這個養子也不怎麼在意,給他的待遇此時李家的家奴也好不了多少。

後來還是何敬洙長大後逐漸顯露了與衆不同的才能,李簡這纔對他態度好了很多。

不過從小的艱苦生活卻是給何敬洙帶來了與其他人不同的影響,所以李承鼎這些真正出身富貴的將二代們性格都很開朗,但何敬洙的性格卻是極爲內斂,一般很少主動與其他人交流。

此時,聽到李承鼎詢問後,何敬洙才慢悠悠的說道:“以末將的意見,我等不應該返航,畢竟大王交代的軍令如今還沒有完成,若是就此回去,如何向大王交代?”

李承鼎臉上閃過一絲笑意,隨即又隱去。

他的想法其實和何敬洙的差不多,如今船隊雖然受到了較大的損失,但畢竟還有足夠的實力。

這畢竟是他第一次獨.立率領軍隊出征,若是就這麼回去的話,雖然有遇到風暴作爲藉口,楊渥想必不會把他怎麼樣,但他自己又怎能這樣灰溜溜的回去呢?

此外,楊渥這一次特意讓他作爲主將出徵,在他的部下中更是沒有安排什麼威望高的將領,主要都是一些年輕人,即便是成及這個唯一的老將,還是一個降將,根本不能對李承鼎掣肘。

這樣一來,李承鼎可以說就是這支軍隊裡面的絕對首領,能夠隨心所欲的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樣的機會,他若是錯過了,將來只怕也不會再有了。

“本將的意思與何將軍一樣,若是不完成大王交代的任務,我等就如此回去的話,難以向大王交代!”

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二百七十一章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三百九十四章處置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七百章伐蜀(上)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四百零七章五溪蠻第九章 夜談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四章 朱廣德
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二百七十一章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三百九十四章處置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七百章伐蜀(上)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四百零七章五溪蠻第九章 夜談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二百四十三章 突圍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四章 朱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