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

總的來說,潭州的局勢並不需要擔心,吳軍目前還牢牢掌控着主動權,並且隨時可以從後方增加兵力。

所以目前反而是以練兵爲主,不僅是淬鍊那些普通將士,更是爲了鍛鍊那些年輕將領。

也正因此,吳軍目前的兵力尚且充足,所以朱瑾纔會提出趁機對江陵動手。

江陵的位置極爲重要,只有奪取了江陵才能進一步奪取襄陽等地;而佔有了荊襄之後,吳國才能視情況選擇是向西進攻蜀國,還是向北進攻中原。

這時嚴可求站出來道:“大王,臣以爲此時還不是進攻江陵的時機,應當暫時觀望一二!”

“哦,不知嚴卿有何理由?”楊渥見是嚴可求開口,頓時饒有興致的向他看去。

“臣之理由有二,一來正如李樞密所言,湖南的戰事目前都沒有平息,不宜在此時再開戰端。”

“至於第二點,臣以爲經過高邑一戰後,各方勢力想必都能看出樑國的虛弱。在此情況下,臣以爲蜀主王建或許會有新的動作!所以大王不妨再等一等。”

“蜀主王建?”楊渥皺眉沉思起來。

很早以前嚴可求就提出過,是不是進攻江陵,不僅要看樑國的局勢如何發展,更要看蜀國的局勢發展。

蜀國要對外擴張只有兩條路線,一個是對關中用兵,一個是對荊襄用兵。

而目前蜀國與關中的岐王李茂貞依舊是盟友關係,而對控制荊襄的樑國卻是保持一定的中立。

樑、蜀雙方都知道對方有一定實力,同時又距離遙遠,所以兩家一直保持和平。

甚至朱溫在給蜀主王建的書信中還稱呼王建爲兄(王建的年紀比朱溫還要大幾歲),兩家關係顯然都不想與對方爲敵。

而楊渥雖然不懼蜀國,但同樣不想無緣無故與蜀國來一場大戰。

以蜀國的國力,足以維持一直龐大的軍隊。

要知道在兩年前,王建就在星宿山大規模檢閱軍隊,當時就匯聚了一支二十萬人的軍隊,號稱三十萬。

而這還沒算其他各地沒有參加檢閱的駐軍。

所以蜀國若是對外用兵的話,出動個十多萬大軍是沒有半點問題的。

此外,蜀地本來就十分富足,又沒有經歷過一些毀滅性的戰爭,所以當地的發展程度比之如今的吳國也不遑多讓。

有充足的財力作爲支撐,蜀國建立起來的軍隊不管是裝備、士氣還是士兵的精壯比例都極爲不錯。

論起實際戰力來,蜀國也就在樑、吳、晉這三家之下,比起岐、燕這兩家還要更強一點。

再加上王建雖然是個無賴,但其謀略也是極爲突出;他麾下的將領也有不少可稱得上名將的。

所以此時與蜀國開戰有些得不償失,至少若是沒有必要的話,楊渥也不願與王建開戰。

畢竟王建如今也是六十多歲的人了,又還能活幾年呢?

楊渥記得王建的繼承人就做了亡國之君,所以若是要和王建發生衝突的話,不如等到王建死了之後再說。

“嚴卿的意思是,王建不久之後就會決定是向關中發展,還是向荊襄發展?”此時,聽了嚴可求之言後,楊渥肅然問道。

“不錯,臣以爲,若是王建覺得樑國已經不足爲慮,那麼他就有可能與岐王李茂貞鬧翻;不過王建同樣也有可能繼續維持與李茂貞的聯盟,轉而向荊襄動手。關鍵就看他怎麼選擇了!”

楊渥點點頭表示認可,其餘衆臣聽了也都紛紛點頭。

當初王建與李茂貞的聯盟本來就是爲局勢所迫,畢竟那幾年朱溫正是氣勢滔天的時候,即便是王建也想留着李茂貞這個老仇家來爲他擋住朱溫的侵襲。

不過如今朱溫屢次兵敗於晉國,尤其是這次高邑之戰的大敗,使得朱溫對蜀國的威脅已經變得極爲微弱,而李茂貞這個盟友自然也就可以隨時背叛了。

所以嚴可求覺得,等到王建得知高邑一戰的消息後,接下來他肯定會有所動作。

不管是北進關中,再次與李茂貞鬧翻,還是東進荊襄,直接與朱溫開戰,這兩個選擇都是有可能的。

而且,王建最近幾年一直很沉寂,基本上沒有對外用兵過,想必不管他會做出哪種選擇,時間也不會太久。

“嚴卿,那你覺得王建是向關中動手的可能性大些,還是向荊襄動手的可能性大些?”楊渥沉吟片刻,接着問道。

“臣以爲,對於王建來說,向關中發展和向荊襄發展都各有其優點和缺點。所以請大王恕罪,臣不能判斷蜀主到底會如何選擇,只能拭目以待。”嚴可求躬身道。

楊渥也知道他說的在理,要判斷王建的動向的確很難。

若是王建向關中發展,那就是效仿當年漢高祖劉邦的做法。

關中自古都是險要之地,而且農業發達,人口繁盛,再加上民風尚武,所以一直以來都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

如今雖然經過長期戰亂後,關中的重要性已經比不上以前了,但向關中依舊不失爲一種良策。

至於東進荊襄,這乃是當年劉備的國策之一。

當年劉備最強盛的時候,就同時據有荊州和益州,等到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很快就興兵討伐吳國,名義上是爲關羽報仇,不過實際上還是爲了爭奪荊州。

所以王建東進荊襄同樣也是有可能的。

此外,如今吳國氣勢洶洶,有橫掃南方的架勢,這也可能讓王建感受到威脅,從而對他的政策造成影響。

總之,遠在金陵的楊渥等人本來就對王建瞭解較少,對蜀國的訊息更是少有知道的。

王建將會做出何等選擇,這絕不是楊渥等人能夠輕易預測的。

他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一邊繼續攻略湖南,一邊等王建自行做出選擇。

……

成都城內,車馬行人絡繹不絕,商鋪林立,繁華似錦。

若不是街上時不時有一些兵士來回巡視,一般人很難想象這個時代竟然是處於亂世之中。

皇宮之內,宮殿衆多,各處建築佈局規整、工藝精良,樓閣交錯,極顯輝煌富貴。

此時,已經滿頭花白頭髮的蜀主王建,正身着黑色冕服,與一中年文官輕聲交談着。

“朕聽說愛卿有一個弟弟如今在吳國爲官,可有此事?”

那中年文官站在王建身後,聞言連忙躬身道:“陛下,臣的確有一弟弟,蒙唐昭宗賜名爲李儼,天覆二年以江淮宣諭使之職前往廣陵冊封吳武王,後家父蒙難,臣的這個弟弟便留在了廣陵!”

原來,這中年人名爲張格,他的父親正是當年勸說平盧節度使王師範起兵討伐朱溫的那個唐朝致仕宰相張浚;而當初前往廣陵冊封楊行密爲吳王的那個天子使者李儼正是張格的弟弟。

張浚後來被朱溫所殺,張格便逃到了蜀中來投奔王建。

王建本來就久仰張浚盛名,與張格一見之後更是極爲欣賞他的才學,於是很快就加以重用。

如今張格更是被任命爲蜀國的宰相,深受王建信任。

“你和你弟弟兩個,一個投吳,一個來投蜀,你們兄弟二人倒是深得保家之道啊!”王建笑言道。

“陛下……”張格聽了心中一驚,連忙開口想要解釋。

“罷了,亂世之中,你們想要多條後路也無可厚非,朕不會怪罪的!”

“多謝陛下!”張格聽了這才鬆了口氣。

其實像這種兄弟二人一個投奔一家勢力的做法本來就不少見。

像三國時期諸葛亮,他就還有兩個兄長一個在魏國,一個在吳國,再加上他自己在蜀國,可以說是多方下注,以保證家世延續。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世家同樣也是這麼做的。

便是在這個時期也有不少人這樣做,比如當初趙匡凝被朱溫擊敗後,他自己就投奔了吳國,而他的弟弟趙匡明則投奔蜀國。

如今趙匡凝在吳國獲罪被殺,他的弟弟卻因爲在蜀國,所以能繼續將趙氏延續下去。

王建自然明白這其中的緣由,所以他也不會因此怪罪張格。

“朕之所以問起你弟弟,乃是想知道你是否對吳王楊渥有所瞭解?”

吳王楊渥,雖然從年紀上算,只能算是王建的子侄輩,不過即便是王建本人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年輕人。

以吳國如今橫掃南方的架勢,尤其是幾年前楊渥兩次親自領兵北伐中原時表現出來的氣勢,這些都讓他感到極爲擔憂。

如今雖說與吳國短時間內不會有接觸,不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若是吳國攻佔江陵,那麼兩國就不可避免的將要碰面。

而且相比於如今已經自顧不暇的樑國,正在急速崛起的吳國在奪取了江陵之後到底會不會進一步圖謀蜀中,這纔是王建擔心的問題。

正如嚴可求所預料的那樣,在得知高邑之戰的消息後,王建就明白樑國已經成不了他的威脅了。

所以接下來他必須考慮,是應該向關中擴張勢力,還是應該集中兵力東出荊襄,並且設法遏制吳國。

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一百一十二章 召回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
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四百一十四章請求覲見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一百一十二章 召回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