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

“怎麼計劃失敗了?孤就知道難以有什麼成果!”書房之中,楊渥一臉“早就知道”的表情,向範遇問道。

這個偷聽計劃自然是範遇主動提出來的,而且有一定的可行性。

不過楊渥覺得,這麼重要的事情高鬱二人肯定會做防範,不可能在隔牆有耳的情況下隨意討論。

更何況,即便知道對方的談判底線用處也不大。

對於這次談判來說,吳國最重要的乃是那些必要條件,若是這些能夠讓馬殷答應,那麼即便其他重要條件都被取消掉,楊渥也會同意與馬殷停戰。

那些所謂重要條件,在統領一個國家的君王面前就沒必要去斤斤計較了,最多讓下面人去爭吵一番。

“大王,雖然沒有得到什麼重要消息,不過我們畢竟知道了對方的大致情況,不管是許德勳還是高鬱,他們都對楚國的前景不怎麼看好!”範遇笑着解釋道。

“不看好纔是應當的,若是他們兩個到了這個時候還滿懷信心,那孤就要懷疑二人的腦子是不是有問題了。”

“這倒是,不過大王,那高鬱來到金陵也有幾天時間了,不知大王打算什麼時候召見他?”範遇道。

“不急!還是等等吧!這議降之事,咱們佔據主動,所以沒必要表現得急切。”楊渥笑着答道。

“大王所言甚是,咱們完全等得起!”範遇點頭道。

“不光是要等,而且還要有實質上的行動才行,不然高鬱和他身後的馬殷不會感受到壓力的!”楊渥淡笑道。

範遇眼神一亮,問道:“不知大王準備如何給他們製造壓力?”

“當然是派兵進攻湖南!”

“派兵進攻湖南?這馬殷不是已經派使者來議降了嗎?現在出兵,還有這個必要嗎?”範遇感到有些奇怪。

“你真以爲事情那麼簡單嗎?就算馬殷答應了咱們的條件,同意將除了斂州和辰州兩地外的其餘各州都交給我國,但你能保證在我們的人前去接收那些地方的時候,那些地方勢力不會鬧出亂子來嗎?”楊渥冷笑道。

“這個……”範遇啞然,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正所謂天高皇帝遠,當初馬殷征服那些地區的時候,可沒少費力氣。

後來馬殷對那些偏遠地區的統治依舊很薄弱,或者說很多地區馬殷僅僅在名義上擁有,實際上還是處在當地勢力的控制之中。

等到馬殷的勢力退出之後,那些地區十有八九都會出現亂子,甚至可能會出現一些新的地方勢力,爲了自己的野心而與吳軍對抗。

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在那些偏遠地區,那些土著本來就消息不靈通,又或者即便是消息靈通,知道吳軍很強大,比楚軍還要強大,但在野心的驅使下也有可能鋌而走險,發動擾亂。

此外,吳軍的主力也不可能長期留駐當地,若是現在不派兵去對那些地方小勢力進行一番清剿,等將來吳軍主力撤離後,難保他們不會出亂子。

所以不管怎麼看,吳軍都有必要出動大軍進駐那些地區。

在簡單向範遇解釋了幾句出兵的目的後,楊渥接着又補充說道:“不僅是要出兵進攻,而且此事還要公開進行,不僅要讓高鬱等人都清楚,而且還要讓馬殷知道此事!這些事就讓你的人去辦吧!”

“是,臣定會辦好此事。”範遇躬身答道。

這只是一件非常容易辦到的事情,目的就是讓高鬱等人得知消息,給他們製造壓力。

此外,馬殷在得知吳軍要進攻之後,從他的反應中同樣能夠看出他的打算。

若是馬殷繼續集中兵力抵抗吳軍,那就說明他還沒有徹底死心,或者說他對議和還抱有一定的希望。

但若是馬殷選擇收縮兵力,根本不做抵抗,那就說明他是真的不想打了,那麼吳國即便提出一些苛刻條件,他也應該會接受。

幾天後,高鬱回到自己的房間,臉上的憂慮更加濃厚了。

這幾天他四處送禮託關係,倒是成功與吳國高層文武都見了一見,甚至有一次還是同時與陳彥謙、李承嗣、周隱這三位大學士同時見面的。

可惜,這幾次見面時陳彥謙等人卻始終不提及議和之事,每次不是閒聊,就是縱論天下大事,再要不就是飲酒作樂。

總之,高鬱最爲關心的議和之事卻是一點頭緒都沒有,吳國人擺明了一副不怎麼想談判的樣子。

高鬱也知道自己不能太心急,不然在談判中就容易被人所趁,所以面對陳彥謙等人的拖延手段,他心中雖然焦急萬分,但在他人面前卻是一點都不敢顯露出來。

此外,吳王楊渥也絲毫沒有召見他的意思,每次他向陳彥謙等人提出想要覲見吳王的時候,都被告知吳王正在忙於軍務,所以暫時沒有時間。

“忙於軍務?如今還有什麼軍務要忙的?而且還是這麼多天一直都在忙。想來也不過是想要拖延,想讓我感到焦急罷了!”高鬱在心中想到。

當然,他也不是金陵城中唯一一個感到焦急的使者,聽說那嶺南新繼任的清海軍節度使劉龑,他派來的使者王定保如今也在金陵焦急的等待着。

據說王定保此次前來的目的本來是想得到吳王楊渥的承認,好讓劉龑能夠合法的繼承清海軍節度使的位置。

不過吳王楊渥雖然沒有在繼位的問題上糾纏,很爽快的就同意了,不過隨即楊渥就提出了一個劉龑難以接受的條件,那就是要他們割讓昭、賀、富等六州之地。

這割地的條件之苛刻本來就讓高鬱感到驚訝了,不過更讓他感到驚訝的是,楊渥提出這個條件的理由,竟然是那六州之地原本不屬於清海軍的管轄。

這麼荒唐的理由楊渥都能提出來,這讓高鬱更加擔心他自己接下來將要與吳國進行的談判。

沉思了半天后,高鬱的心情忽然平靜下來:“算了,那吳王擺明了不想見我,我就算再怎麼着急也沒用,不如平心靜氣的靜靜等候便是!”

正當他準備取出酒來飲上幾杯時,他的幾個隨從忽然滿臉焦急的衝了進來:“大人,不好了!”

“什麼事情這麼慌張?難道天塌下來了不成?”高鬱極爲不滿的訓斥道。

領頭的隨從連忙放慢了腳步,不過神色中的焦急卻是絲毫沒有減少。

“大人,我們剛剛得到的消息,就在今天上午,吳王已經下令讓都督呂師周率領兩萬吳軍前往潭州,會同在那裡的柴再用一起向朗州、澧州發起進攻了!”隨從焦急說道。

“什麼?吳軍這麼快就出兵了?這怎麼可能?”高鬱大驚失色。

“你們到底從哪裡得到的消息?”

“大人,金陵城中的那些普通百姓都知道了,而且小的還專門去找了幾個相熟的小吏問了一下,證實了這個消息!”隨從連忙答道。

“不會是謠言吧?如此軍國大事,怎麼可能鬧得連普通百姓都知道?”高鬱依舊有些不信。

像這種出兵征戰的大事,雖說不能做到絕對保密,難以瞞住那些有心之人,不過也不至於鬧得普通百姓都知道的地步。

“大人,此事應該假不了,據說是吳王今天在朝會中宣佈的,不過因爲如今還沒到夏收的時節,而金陵的府庫中儲備的軍糧有些不足,所以吳王下令向百姓借貸一些錢糧,等夏收之後便歸還。”領頭隨從解釋道。

這時,另一個隨從在一旁補充說道:“也就是因此,所以這件事普通百姓纔會都知道。據說那些城中富商都已經開始準備錢糧,好借貸給官府了!”

高鬱聽了頓時臉色陰沉無比。

吳國朝廷有時候會在缺少錢糧的時候向百姓借貸,這一點各方勢力都有所耳聞。

聽說當初淮南與兩浙交戰,淮南因爲錢糧不足,又被兩浙的細作給燒掉大量的錢糧,造成有兵無糧的困境。

後來淮南便是依靠向百姓借貸錢糧渡過難關。

這個辦法既能夠解決府庫空虛的問題,同時又能避免臨時增稅帶來的各種問題,唯一的問題就是有些丟面子。

不過相比於那些實際利益,這些所謂的丟面子也就算不得什麼了,而且在次數多了以後,大家也就習慣了。

這麼好的辦法各方勢力自然都想要效仿,不過具體實行起來卻沒有那麼容易。

一來要想效仿吳國的辦法,那麼至少百姓手中要有足夠的錢糧儲備才行,不然百姓自己都不足,又怎麼願意借給朝廷?

至於說強迫百姓借貸,那與強行徵稅又有什麼區別?

所以能夠效仿吳國的,也就是像樑國、蜀國等較爲富裕的勢力,其他勢力像岐國、晉國就沒有這個條件。

至於第二個限制,就是百姓要對他們的朝廷有一定的信心才行。

大家都不是傻子,自然不願將錢糧借給自己不看好的勢力。

像楚國如今都已經日薄西山了,馬殷就算想要向百姓借糧,只怕也不會有多少人響應。

總之,向百姓借貸這個辦法雖然好,高鬱聽了之後也是眼神一亮,不過隨即就被吳軍出兵朗州的消息吸引了。

在明知道馬殷已經派使者前來議和的情況下,楊渥依舊做出了出兵朗州的決定,這其中的威脅之意實在太濃了。

不過即便知道楊渥的目的,他也只能承受着,並且想辦法儘快展開正式的談判,不然楚國能夠倚仗的手段將會越來越少,談判的局勢也將對楚國越來越不利。

到了這種時候,高鬱也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

他當即出去再次前往陳彥謙的家,向陳彥謙提出想要覲見楊渥,並且聲稱若是不能答應,他便每天在陳彥謙的家門口等着,一直要等到見到楊渥爲止。

高鬱再怎麼說也是馬殷派來的使者,楊渥自然也不好太過冷落了,不然傳出去也有些丟吳國的臉面。

既然他如今都做到這個地步,都開始耍無賴了,楊渥也只好召見他。

三天後的朝會之中,高鬱終於見到了此次出使金陵最想見到的人,同時也是這個天下間最有權勢的幾人之一。

當高鬱在朝堂上第一眼看到高高坐在那裡的吳王楊渥時,心中便不由得對他的年輕而嘆息不已。

這位一手將楚國推入深淵的王者,如今竟然還是如此年輕,今年甚至才二十五歲,正是充滿朝氣的時候。

相比之下,不管是楚王馬殷,還是秦彥輝、姚彥章等這些功勳宿將,如今都已經垂垂老矣,身上都有一股垂暮之氣。

“吳國本來就如此強盛,再加上有一位賢明的君主,而且這位君主還如此年輕,真不知道過上十年、二十年後,這個天下會是怎樣一副樣子?”

“聽說,晉王李存勖的年紀也不大,如今只比吳王楊渥要大上一歲,如今卻雄踞北方,統領晉軍接連擊敗樑軍,乃是樑國的心腹大患。”

“這樣兩位年輕的英傑,卻剛好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難道天下將來就是他們二人在爭奪嗎?”

“可惜老夫如今已經老了,而且楚國的實力太弱,如今又面臨覆亡之災,顯然沒有機會參與到將來的天下之爭了!”

“可惜!可惜!”

高鬱一邊向楊渥下拜行禮,一邊在心中想着。

大殿之上,當高鬱在暗中觀察着楊渥之時,楊渥同樣在打量着這位馬殷的心腹謀臣。

到了如今的這個時候,楊渥也不會再去在意一兩個智謀之士,畢竟如今的吳國統一南方的大勢已經成就,不管是誰都難以改變這種大勢。

他之所以細細打量高鬱,其實還是在想着能不能從楚國挖一兩個優秀的人才過來。

人才這種特殊資源,楊渥自然是不會嫌多的。

雖說在文官方面,經過這麼多次的科舉考試,吳國在文治方面對文士的需求已經不再像當初那麼緊迫了。

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如今看着人才儲備足夠,但不說別的,光是即將吞併的湖南、靜江等各州,就需要不少人去治理,光靠科舉選拔的人才只怕還是有些不夠。

最好還是從馬殷那邊挖掘一些人過來。

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三章 招攬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五章 家宴(上)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五十一章迎接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一百零四章 嘉興之戰(七)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
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三百六十一章登陸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三章 招攬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五章 家宴(上)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五十一章迎接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一百零四章 嘉興之戰(七)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一百四十七章 撤軍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四百五十七章得逞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