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

武義二年十月,王延鈞與王延稟二人聯手在福州發動兵變,奪取了大權,王延鈞在衆人推舉之下,自稱留後,執掌福州大權。

爲了儘快穩定城中的局勢,安撫人心,王延鈞一面下令關閉城門,禁止任何人外出,以減慢兵變消息走漏的速度;另一面又下令將之前王延翰巧取豪奪所獲得的財物少部分歸還給百姓,至於那些失去了原主或者難以分辨原來主人的財寶,自然是被王延鈞留下了。

那些被王延翰搶來的民女,一律放回去,並且各自發放了少量的補償。

等到這些措施實施之後,整個福州城內一片歡呼,無論軍民,盡皆對王延鈞充滿讚美和感激之情。

王延鈞在百姓之中的聲望一時無兩。

聽到百姓由衷的感激之語,王延鈞心中不由得十分得意。

他當即下令發佈募兵的公告,聲稱爲了抵抗吳軍的進攻,他們必須擴張軍力,招募新兵。

可惜的是,這一次王延鈞的募兵打算卻是落空了。

雖說之前在各種傳言中,王延均等人極盡所能的將吳軍描述得多麼的可怕,使得許多不明真相的百姓都對吳軍產生了畏懼心理,但真要讓這些人去參加軍隊抵抗吳軍,卻是沒有多少人願意。

畢竟大家都不是傻子,吳軍的強大大家都聽說過,連王審知都不敢抵抗,寧願選擇投降,那麼靠他們這支臨時招募的烏合之衆顯然更加不可行。

所以王延均第一次募兵的行動最後以失敗告終。

惱羞成怒的王延均當即便準備撕破僞裝,派人強逼百姓爲兵。

好在此時王延稟的頭腦還清醒,他知道強行逼迫百姓爲兵是不可取的,不僅會使得之前獲取的民望盡數喪失,同時強行徵集的士兵也會士氣低落,說不定上了戰場就逃了。

那必然會導致失敗。

在他的極力勸說下,王延均這才決定拿出府庫中的一大筆錢糧用來募兵。

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不管吳軍如何強大,只要給的賞錢足夠,那麼總是會有人願意冒險的。

這一次,僅僅兩天時間,王延均便成功的招募了一支七千多人的軍隊,再加上福州本來的駐軍,王延鈞能夠掌控的軍隊達到四萬人,總算有了與吳軍一戰之力。

若是能夠將其他四州的軍隊也納入掌控之中,那麼他們的機會將更大。

可惜的是,如今誰也不知道其他四州對於這次兵變是個什麼態度。

“老三,就這樣等下去是不行的,必須主動出擊。我福建的軍隊之前爲了防備吳軍的進攻。主要都集中在建州與福州兩地,如今福州已經被我們掌控,若是能將建州也掌控住,那麼福建的軍隊基本就在我等掌控之中了。所以爲兄決定親自前往建州!”

王延稟對於軍事的瞭解,可比王延鈞多多了。

他知道這個時候若是不能趁着各方反應過來之前將建州掌控起來,等到消息走漏之後,建州就極有可能選擇向吳軍投降。

如今建州軍隊的領兵將領乃是王審知的親信將領,名爲陳陶,乃是當年追隨過王潮的老將,對王審知極爲忠心。

當初王審知離開福建時,曾經告訴過他自己將會向吳軍投降的決定,所以若是不採取措施,這個陳陶就極有可能遵照王審知的命令投降吳國。

王延鈞臉上喜色一閃而逝,“大哥若是能親自到建州去,定能掌控那裡的局勢。不知道大哥需要帶多少兵力前去?”

如果說在控制福州之前,王延稟還是他的合作對象的話,如今掌控了福州局勢以後,二人之間的關係就有些微妙了。

在這次兵變之中,王延稟出的力氣不比他少,加上王延稟在軍中的威信比他還要高,這無疑就會對他造成一定的威脅。

如果王延稟能夠主動選擇離開福州,這無疑是對兩個人都有利的事情。

“三千人足以!”王延稟自信滿滿的說道。

事實上,他也知道若是自己提出的兵力太多,只怕王延鈞也不會同意,畢竟福州這邊也可能面臨吳軍的進攻。

如今王延稟還需要和他合作,所以他選擇了只帶自己原本麾下的三千親軍前往建州。

若是能成功奪取建州的軍隊,到時候他纔有機會更進一步。

“三千人是不是太少了一點?萬一陳陶不願加入我們一方,大哥說不得就只能與他交戰了。以三千兵力,只怕一點勝算都沒有啊!”王延鈞有些擔憂的道。

他雖然巴不得王延稟少帶一點兵走,但也明白建州對他們的的意義重大,必須將其掌控起來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計劃。

“老三你就放心吧!爲兄又不是去和陳陶硬拼,而是智取,用不了多少兵力的。”

王延均不知道他準備用什麼辦法智取,不過見他不說,當下王延均也不多問,十分痛快的答應了調撥給他三千兵力。

第二天一大早,王延稟從福州出兵北上,一路急行趕往建州。

其實,王延稟所謂的智取,並不是真的準備用什麼智謀,他準備用的辦法,不過是“兵貴神速”這四個字而已。

在他看來,建州有兩萬軍隊,加上城池之便,若是強攻的話,僅僅依靠他們三千人是不可能擊敗陳陶的。

他們唯一的機會就在於趁着陳陶還不知道福州兵變的時候發動突然襲擊。

之前在兵變之後的第一時間,王延稟就考慮到了封鎖消息的重要性,整個福州城都是許進不許出,城外的一些險要之地也有兵力駐守,嚴防消息的傳播。

而到了此時,封鎖消息的好處便體現出來了,當王延稟率領手下三千人到達建州時,建州這邊根本就沒有得到福州兵變的消息。

此時,城中的陳陶等人還以爲依舊是王延翰在掌控着福州的局勢。

不僅如此,建州軍隊的將士們都覺得王審知既然已經準備投降吳國了,那麼雙方的戰事就打不起來了,這就使得建州這邊的戒備鬆弛了不少。

所以當王延稟抵達建州時,他所見到的就是洞開的城門和城門處幾個懶懶散散的衛兵在一旁隨意的閒聊着。

可以說,對於王延稟的突然到來陳陶是一點防備都沒有。

見此情形,王延稟自然不會客氣,帶着麾下三千兵馬便衝入了建州城中。

不久之後,王延稟順利在刺史府中將準備逃跑的陳陶等人一併抓獲。

至此,王延均二人之前制定好的計劃已經成功完成大半,剩下來的就是該如何掌控建州城,以及如何突襲吳軍,以激怒楊渥,讓楊渥來幫他們除掉王審知的問題。

到了這一步,即便是王延稟心性較爲沉穩,但他心中也不禁有些激動起來,然而他沒想到的是,就在他奪取了建州,尚未徹底將城池掌控時,一支兵力同樣只有三千人的吳軍禁軍卻已經到了距離建州八十里的建陽縣。

……

“將軍,我等私自出兵,這已經是大罪;若是私自攻打建陽城,這消息要是傳出去只怕會引發大亂啊!”

“是啊,萬一將軍的猜測有誤,福州並沒發生動亂怎麼辦?我軍的貿然行動。若是激起福建軍隊的反抗,那就可能導致福建投降的事情發生意外,這份責任將軍可擔當不起啊!別忘了去年劉崇景的案子!”

建陽縣外,吳軍的隱秘軍營中,衆將紛紛勸說着他們的主將李承鼎。

相比於建州軍隊的散漫,吳軍的軍紀自然要強的多。

雖說在王審知親自前往金陵覲見之後,與福建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已經大幅度下降,但吳軍的戒備卻絲毫沒有下降。

時刻保持戒備,這是每一支精銳軍隊都要做到的一點,而吳國的那些百戰精銳,自然能夠做到。

中軍營帳內,作爲吳國目前唯一一個世襲罔替的國公的繼承者,李承鼎身上不可避免的肩負了極大的壓力。

不僅是因爲他父親生前留下的威名需要他繼承,更是因爲這次戰事他被委以重任,負責信州方向的吳軍。

原本按照樞密院制定的平定福建的作戰計劃,吳軍將會出動六萬餘人分三路發起進攻,其中浙江方向乃是主攻方向,集中了四萬大軍,而江西方向則只有兩萬人,此外還有張可宗的五千水軍將從海路發起進攻。

李承鼎雖然目前職務只是都指揮使,但他繼承了他父親的爵位後,身份反而凌駕於他的上司劉信之上。

爲了避免指揮混亂,再加上楊渥有意給自己的姐夫更多的立功機會,所以這一次江西方向的吳軍就全部由李承鼎來指揮。

初次擔任重任,李承鼎自然非常謹慎小心,雖說王審知已經去金陵了,但他還是下令各部保持警戒,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福州那邊傳來的消息讓他感覺很不好。

福州城中自然有吳國的密探,前段時間城中四處傳播的對吳國不利的留言,以及王延翰在城中各種橫徵暴斂,無不表明福州有陷入動亂的可能性。

這些情況都使得李承鼎等人更加警惕起來。

按照約定,在福州的密探應該每天都派人來通報一聲消息,結果這都三天沒有新的消息傳來了,所以李承鼎纔會判斷,福州的確是有變故發生!

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三百四十一章危全諷的野心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一百一十二章 召回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六百五十六章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二百七十一章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六百五十六章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
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三百四十一章危全諷的野心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三百三十八章勸說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一百一十二章 召回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六百五十六章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二百七十一章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六百五十六章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