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

好不容易結束了入城儀式後,楊渥命人先給馮道安排了住處,然後帶着楊炅,楊隆演,高勗,陳彥謙等人到了華蓋殿,詢問這段時間金陵發生的事情。

這段時間朝中大小事務都是由太子楊炅等人決定,雖說那些重要的事情一般都會送到楊渥那裡由他來決定,不過畢竟是在軍前,事務繁忙,對後方的事情關注得就要少了許多。

首先是有陳彥謙介紹這段時間發生的大小事務,總的來說還算平靜,沒發生什麼大事。

真正值得注意的,也就是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欽天監的人奏報說,明年有可能是一個大旱年,江淮、兩浙地區都有可能遭遇旱災。

對於那些欽天監的人如何預知明年的氣候,這一點大家都不懂,不過以前欽天監的人以前也預報過氣候,而且還預報得比較準確。

所以在這次得到奏報後,立即就引起了朝中衆臣的重視。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萬一明年真的大旱,早點做些準備總是好的。

說起大旱,就有一樣東西值得一提,那就是已經在吳國推廣多年的占城稻,現在基本上已經在整個江淮、兩浙都推廣開了。

更重要的是,經過這幾年的培育選種,占城稻的品質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更加適合江淮、兩浙等地的土壤氣候。

這種新式稻種,已經完全證實了其相比於之前傳統稻種的優越性,得到了百姓的一直喜愛;尤其是其耐旱性,對於明年有可能的旱災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優勢。

除了可能存在旱災之外,第二件事情就是兩浙所屬的婺州一帶當地土著作亂,聚兵三萬餘人,攻打州城。

婺州刺史率領兩千廂軍堅守城池十日,等到李承鼎率領禁軍前來,內外夾擊,大破亂軍,平定了叛亂。

這件事情就發生在前不久,那時候楊渥已經平定了荊襄,正準備返回金陵。

考慮到這次婺州土著叛亂雖然聲勢較大,但在短時間內就被平定下去,並沒有造成什麼大的後果,所以陳彥謙等人沒有立即稟報楊渥,而是等到他返回金陵之後才提起。

說起來,那些土著之人最是讓人頭痛,一味殺戮的話,有可能導致雙方結下血海深仇,永遠難以化解,除非將那些土著完全剿滅才能得到安寧。

不過要完全剿滅那些土著又談何容易?第一個就是那些土著平時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山高皇帝遠,若是大軍進剿,對方往山林裡面一鑽,等大軍趕到時早就躲得沒影了。

若是用小規模兵力進繳,又有可能遭到伏擊,反而可能兵敗。

除了這個原因外,另一個原因也值得注意,那就是並非所有的土著都與漢民格格不入,實際上還是有許多土著希望與漢民和平共處,甚至還非常歡迎漢民前去開發當地。

這些對漢民較爲親善的土著,自然不能將其也剿滅了;但這些土著和那些反對漢民的土著,有着相同的習俗,相同的服飾,相同的語言,外人根本難以清楚的區分哪些土著對漢民親善,哪些是反抗漢民的。

總之,對待那些土著勢力,向來是一件頭痛的事情,如今李承鼎就率領五千禁軍在當地清剿,不過目前並沒有取得什麼成效。

至於第三件事情,那就是杭州刺史奏報說,希望在錢塘江處修建捍海石塘,以保護江邊農田不再受潮水侵蝕,同時還能具備蓄水的功能,使得江邊農田得獲灌溉之利。

這條奏報是前天才上報上來的,目前陳彥謙等人尚未來得及處理,楊渥就已經回來了,如今自然是要等楊渥來拿主意。

楊渥心中一動,笑着看向太子楊炅道:“太子監國這幾個月,朝中上下都有稱道,想來你也應該有所心得纔是。對於這杭州刺史的奏報,你有什麼看法?”

吳國再怎麼強盛,將來也要交給下一代人才行。

所以征戰四方、擴大吳國的地盤,這自然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不過培養下一代,這同樣是關乎國家安危的大事。

此時他自然要考驗一下楊炅。

楊炅不慌不忙的答道:“啓稟父王,兒臣以爲杭州刺史的奏報來得極爲及時,剛纔不是說明年有可能會有大旱嗎?若是能將這捍海石塘修建好,那不僅能防止海潮,還能蓄水灌溉。所以兒臣贊同修建捍海石塘。”

“嗯,不錯。”楊渥笑着點了點頭,對楊炅的回答極爲滿意。

對於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能夠想到這些就已經不錯了。

當然,楊渥也知道在這之前或許就有人和他提點過了,畢竟杭州刺史上報此事是在兩天之前,這期間身爲監國的太子應該早就和衆臣商量過纔是。

楊渥點頭看向其他人,“諸位有什麼看法?”

“臣等贊同太子之見。”衆臣紛紛答道。

即便不給太子一個面子,就憑楊渥剛纔說的那句“不錯”,大家也知道該怎麼回答。

見衆臣一致同意,楊渥當即下詔批准了修建捍海石塘的計劃。

“記得歷史上這項計劃乃是由錢鏐批准建設的,後來使用了數百年時間都一直留存,極大的促進了杭州的發展。沒想到如今繼承了兩浙的地盤後,這些事情也要落到吳國的頭上來。”

當然,這也是好事,多搞一些開發建設,將來也是一番歷史功績。

簡單說了一下這三件重要事情後,陳彥謙又說了一下其他幾件事,不過相對沒有那麼重要,楊渥也只是簡單瞭解一下,並沒有多過問。

接着,楊渥又問道:“那馮道的事情是怎麼回事?他說他捲入了一場大案,身陷牢獄幾個月才最終洗清罪責。孤就想不明白了,他馮道一個北方人,還在燕王劉守光麾下做過參軍,按理說這樣的人來我吳國的話,都要按照他的能力給與重用。”

“那麼這馮道又是捲入了什麼樣的大案呢?”楊渥眯着眼睛問道。

這件事情,之前在大街上遇到馮道的時候他就想問了,不過一直沒有時間,此時處理了正事,他自然要過問一下。

衆臣低頭,沒有人回答,楊渥臉色漸漸沉了下來,轉頭看向周隱道:“周隱,這大理寺和都查院的事物都是由你負責,你來說說,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周隱無奈,只好硬着頭皮站出來道:“大王,在您領兵出征江陵後不久,金陵的差役在一次清查中無意間抓住了兩個樑國細作,其中一人就是來自燕國。”

“後來金陵府尹宋齊丘考慮到這段時間從北方南下之人太多了,雖然其中大部分都是南下參加科舉的士子,不過難保不會有細作隱藏其中。所以宋齊丘建議對城中所有北方人進行一次清理。”

“當時宋齊丘提出建議後,我等內閣衆臣都以爲此事牽扯太大,不能輕舉妄動,否則可能影響到那些北方士子的人心。所以最終只是批准長劍都的人暗中進行調查。”

“不過,在幾天之後,長劍都的人還真的在那些士子中找到了一個細作。”

“這下朝中衆臣就沒有再反對的理由了。所以太子殿下親自下令,對這大半年內南下的北方人進行一次大規模清查,以掃除其中的細作。最終一共有十多人被懷疑是敵方派來的,這其中就包括馮道。”

楊渥點了點頭,這一點其實也是應有之意,畢竟那麼多北方人南下,要說樑國不趁機在裡面安插一些細作,這一點便是楊渥都不相信。

不過這還是不能解釋爲什麼馮道會被牽扯進去,畢竟相比之下,其他士子很多在北方都是籍籍無名之輩,身上並沒有功名,這種人要想覈實身份更加艱難。

若是樑國要安插細作的話,必然也是安插在這些人中間,讓吳國難以查明。

但馮道可不同,他原本就是燕王劉守光麾下的參軍,其身份是公開的,這一點要加以證實可就容易多了,要說此人是細作,這在道理上就難以說清。

只聽周隱接着道:“那馮道被抓的理由,並不是懷疑他爲樑國細作,而是懷疑他是晉國的細作。因爲他據說與晉國的一些官員都有往來,尤其是與晉國的監軍使張承業,據說兩人就有私交。”

“再者,宋齊丘又提到,此人一來吳國就主動與他結交,並且流露出希望得到重用的意圖。這馮道既然是北方人,而且在晉國又有諸多門路,他爲什麼不去晉國,卻非要千里迢迢南下金陵,這其中難道不值得懷疑嗎?”

楊渥臉色頓時就黑了,這與莫須有的罪名何其相似?同樣是沒有實際證據,僅僅依靠懷疑就將一個很有才能,而且還是千里來投的有志青年打成晉國細作,並且投入獄中數月之久,這種事情做得也太過分了吧?

當然,雖然心中不滿,但楊渥也沒有立即發作,畢竟有懷疑就要查實,不能留下任何隱患。

楊渥若不是知道歷史上的馮道根本不是做細作的人,只怕他心中也會有所懷疑。

所以他沉着臉問道:“那麼後來又是如何證實馮道清白的呢?”

這下週隱有些尷尬,道:“大王,其實到最後也不能證實馮道清白,當然也沒有證據證實此人就是細作。不過在獄中關押了幾個月後,海陵王殿下認爲,既然沒有實際證據,那就不能將人一直關着,所以就將他放出來了。”

“二弟下令將他放出來的?”楊渥低頭沉思,心中卻是覺得有些可惜。

雖然只是一道命令,但這其中就涉及到了諸多問題,首先一點就是氣魄。

對於這種疑似有問題的人,一般人的想法或許就是寧殺錯,不放過;最多心中仁慈一點的,會將其一直關押起來,直到最終能夠證實身份才做決斷。

而楊隆演卻是直接下令釋放,單單是這種氣魄他就比其他人要強。

而第二點那就是收買人心。

試想馮道經過此事之後,若是得知最終下令釋放他的是楊隆演,那麼馮道會怎麼想,會不會產生士爲知己者死的想法?

“可惜,若是炅兒下令的,那該多好!”楊渥心中感嘆。

自家弟弟再怎麼親近,再怎麼表現得英明,自己也不可能傳位給他,那是取亂之道。

好在,楊隆演目前似乎也沒有什麼野心,若他真有什麼野心,只怕在釋放馮道之後就會立即去拉攏了;而馮道也不至於還要冒險攔住自己的大駕,險些因此喪命。

他接着道:“那麼其他十多個被懷疑是細作之人呢?最後又是如何處理的?”

“其他人裡面,有五個和馮道一樣,是屬於難以查明身份之人,最終也被海陵王殿下下令釋放。”

“另外七個人,已經被證實乃是樑國或者晉國的細作,身份確鑿無疑,如今還在關押。”

“除此之外,還有一人被查明乃是樑國原蔡州刺史張慎思之子張延翰,此人雖然自稱是南下參加科舉的,不過在此前他並沒有主動透露其父親的身份,再加上其父至今還在樑國任職,所以海陵王殿下也沒有下令釋放他。”

“張延翰?”楊渥心中一動,“似乎此人做過南唐的宰相?這麼說的話,此人必然就不是樑國的細作,而是真正南下投靠吳國的。”

“而且,此人有一個在樑國做大官的父親,到了南方吳國之後,自然會小心隱藏身份,不然消息暴露之後,不光是對他自己的前途會有影響,對他父親還有留在樑國的其他族人也有可能造成影響。”

“所以他不主動說出自己身份,這也是極爲正常的事情。”

整件事情的經過聽完之後,楊渥點了點頭,雖然對這次清查細作的事情並不感到滿意,不過他也沒有批評誰。

畢竟最終那些人中的確是找到了七個細作,這就說明之前的懷疑本身是沒錯的。

至於中間有無辜之人因此入獄,這也是難以避免的事情。

“那個張延翰,他應該不是樑國細作,等會兒就去將他釋放出來吧。”楊渥當即下令道。

“是,臣這就命人去辦。”周隱連忙答道。

接着,他猶豫了一下後,又說道:“大王,其實這整件事情中間,似乎還有別的隱情。”

楊渥一愣,皺眉道:“別的隱情?還有什麼隱情,你說說看。”

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六章 家宴(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第六百七十六章渡河(下)第十三章 溫馨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七章 我服了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三百九十四章處置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七章 我服了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五百五十章鎖定勝局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四百六十七章逃離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
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六章 家宴(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第六百七十六章渡河(下)第十三章 溫馨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七章 我服了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三百九十四章處置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七章 我服了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六百六十八章禍不單行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五百五十章鎖定勝局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四百六十七章逃離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