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

兩個月前高季昌上書請求出鎮延州,不過奏書在崇政院時就被敬翔等人給否決了。

對敬翔來說,中原這處是非之地遲早要淪陷給吳國或者晉國,樑國的唯一出路就是關中,而要守住關中,就勢必要守住關中以北的延州等地。

這樣一處對未來樑國極爲重要的地區,敬翔等人怎麼可能會將其交給高季昌這麼一個野心勃勃之人呢?

可惜敬翔雖然名義上是樑國宰相,但實際權利並不掌握在他手中。

他雖然否決了高季昌的提議,但在張漢傑等人的堅持下,奏章最後還是呈遞給了朱友貞。

不過那時候正是與李茂貞議和的關鍵時期,所以朱友貞對高季昌的奏章僅僅是簡單看了一遍,並沒有做出批示。

後來時間一久更是將此事忘在了腦後,若不是張漢傑再次提起來,他就真忘了。

“陛下,臣以爲高季昌的請求可以應允。”此時,面對朱友貞的問題,張漢傑沒有多想便答道。

對他來說,高季昌是不是有野心並不重要,這個年代誰沒有野心?

就是他自己也有野心,那就是一直得到皇帝的信任,並且永遠把持樑國的大權。

在張漢傑看來,而高季昌的野心應該就是做一個實權的節度使。

只要他不造反,不謀亂,老老實實的爲樑國鎮守邊境,就算給他一個節度使又能如何?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高季昌許諾給他的巨大好處,若非如此,張漢傑也不會這麼賣力的幫他說話。

一旁趙巖的情況和他一樣,也是收過高季昌的好處,這時候自然要出來幫其說話。

“臣附議。延州地方偏僻,人口稀少;而許州卻地處中原,經濟繁盛;以許州換延州,這對朝廷來說大有好處。”

朱友貞見兩個心腹都主張同意高季昌的請求,頓時皺眉不語。

最開始時,朱友貞還想着堅守中原,對於退守關中的策略沒什麼興趣;若是在那時候高季昌提出來願意用許州來換延州,朱友貞肯定會很高興的表示同意。

不過自從定下退守關中的策略之後,朱友貞反而想開了,中原之地雖然繁盛,但以樑國如今的實力,的確無力做到同時對抗晉國和吳國,唯有退守關中才是上策。

這樣一來,延州對於樑國將來就有着重要作用,自然不能交給高季昌。

朱友貞皺眉不語,張漢傑二人頓時明白他的想法。

趙巖開口勸道:“陛下,臣以爲高季昌此人雖然有些野心,但他的能力還是很不錯的。延州靠近胡地,局勢複雜,紛亂不休,必須要有強力人物才能鎮守得住。而高季昌當年擔任荊南節度使多年,守衛邊境之地,頗有成效。陛下何不讓他去鎮守延州呢?”

當年高季昌鎮守江陵,雖然中間有段時間與蜀國眉來眼去,大有脫離樑國的態勢;不過總的來說高季昌還是成功的起到了作爲樑國南方屏障的作用。

之後江陵失陷的責任也並不能全部壓在高季昌的頭上,畢竟吳國勢大,樑、蜀兩家的聯軍十多萬人都未能敵得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並不能因此就否認高季昌鎮守江陵的功績。

想到這,朱友貞的臉色稍微好了一點。

張漢傑接着道:“陛下,這些年高季昌在許州,一直兢兢業業爲陛下籌備錢糧,提供軍士,如此忠心爲陛下效勞,可謂勞苦功高,臣以爲可以讓其出鎮延州。”

朱友貞沉吟片刻,這才答道:“也罷,既然兩位愛卿都爲他說清,那朕也不是不近人情之人。不過朕還有一個要求,若是他能做到,那朕就允許其出鎮延州。”

張漢傑心中一喜,連忙問道:“不知陛下還有什麼要求,臣定當轉告給高季昌,讓他盡心竭力爲陛下辦好。”

朱友貞道:“朕的要求並不算高,這一此惠王謀反,命他率領許州的軍隊出征,若是能在一月之內平定叛亂,那朕就答應他的請求;若是不能,那此事就作罷。”

“是,臣定當將陛下的旨意原原本本的傳達給高季昌。”張漢傑連忙答道。

一個月之內平定叛亂?在張漢傑看來這並不是什麼難事。

惠王的那羣烏合之衆竟然還敢主動來攻打開封,張漢傑相信根本就不需要動用多少軍隊就能將其擊敗。

不過在擊敗叛軍之後,接下來的纔是最關鍵的地方,那就是如何攻克陳州城。

惠王的軍隊再怎麼無能,但其中畢竟有不少是陳州的州兵,這些都是正規軍隊;而這個時代攻城的效率並不高,攻打一座城池若是順利的話或許幾天就打下來了,但若是不順利,也有可能圍攻幾個月甚至一兩年都不能將其打下來。

所以要想在一個月內平定惠王之亂,最關鍵的就是之後攻城的過程是否順利。

當然,即便是接下來的戰事不順利,樑軍未能在一個月之內平定惠王之亂,但那也是高季昌的問題,與他就無關了。

……

惠王造反的消息在傳到洛陽的同時,同樣以最快的速度傳到了宿州。

宿州城西吳軍大營之內,此時氣氛有些緊張。

作爲右鎮國軍的都督,李承鼎自然是高坐於主位之上,下方各都指揮使、指揮使等將領依次肅然而坐,靜靜聽着一位黑臉大漢彙報着消息。

“……我家大王自前天起兵之後,這兩天進展十分順利,各地守軍無不望風而逃;太康縣縣令更是直接投降我家大王。目前我家大王的軍隊正在雍丘停留,打算休整一日之後繼續向開封進發。”

……

這黑臉大漢正是惠王朱友能招募的衆多“英雄豪傑”之一,名爲蘇正初,乃蔡州豪強。

此人原本家中有些薄田,日子過得還算舒坦,不過他見如今天下紛亂,羣雄並起,於是以爲如今又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當聽說惠王在陳州招募豪傑時,他便欣然前往應募,如今做了朱友能麾下的一個侍衛軍官。

這一次惠王之所以派他來宿州,其目的並不是來請求援軍,反而是請求吳軍暫時不要動手。

原來,自從朱友能起兵之後,這一路上遇到的樑軍的確可說是“望風而逃”,無人敢於抵抗;在這種情況下,朱友能的信心更加膨脹,覺得單獨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足以攻克開封。

若是能不依靠吳國的力量就成功奪取開封,這自然更好,到時候與吳國打交道時底氣都會充足不少,所以朱友能派蘇正初來請求吳軍先別急着動手。

“單憑他自己的力量就想打下開封?”將蘇正初打發下去後,李承鼎不由得失笑起來:“看來朱友能這是在擔心,若是請求我軍出兵相助的話,到時候這筆人情債不好還啊。”

“哈哈,這纔剛剛起兵造反,距離成功還不知道差了多遠,這朱友能就想着如何打發盟友,這等人物也想成事,豈不是可笑?”都指揮使周鄴笑道。

如今經過擴軍,吳軍禁軍一個軍從以前的兩萬人增加到三萬人,相應的以前兩個都指揮使也擴充成了現在的三個。

而周鄴作爲周本的長子,前些年雖然一直被周本強壓着,不讓他升遷太快,但沒辦法,這些年吳軍新舊交替太快了,再加上擴軍的緣故,以前的指揮使如今很多都升遷成了都指揮使,周鄴也不例外。

與周鄴差不多情況的還有李禪、王輿、李建勳等,如今都已經做到都指揮使這個層級;可以說現在的吳軍基本上都是年輕一代將領在挑大綱,只有少數將領乃是淮南時期的老將。

當然,楊渥當初的心腹刁彥能如今也已經擔任都指揮使,並且就在李承鼎的麾下,統領着一萬人的禁軍。

此時,聽了周鄴的話後,刁彥能笑着說道:“按照大王給咱們的命令,惠王原本就是被當做吸引樑軍注意的棄子,而咱們的主要任務就是隱藏起來,等待時機;原本還需要擔心如何與惠王商討此事,如今倒好,咱們根本就不需要找什麼藉口,惠王自己就把藉口送來了。”

“不錯,既然惠王主動要求咱們先不動手,那麼咱們正好隱藏起來,靜觀其變。”其他將領紛紛點頭道。

李承鼎站起來,神情嚴肅的道:“靜觀其變這一點倒是好辦,就算沒有惠王主動提出,咱們也能找到藉口;不過具體要如何突襲樑軍,這纔是問題的重點。”

突襲樑軍,這雖然是吳軍的既定計劃,但要實行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

首先一點就是時間問題,金陵那邊的大軍即將出發,雖說一路上會盡量封鎖消息,但金陵十多萬大軍調動,這麼大的動靜是很難長時間隱瞞的,最多就是拖延個六七天時間。

所以李承鼎要突襲樑軍,就需要在這六七天之內完成任務。

除了時間問題外,另一個問題就是,樑軍雖然受限於實力,如今將防禦重點都放在宋州、亳州一線,其他地方的防備較爲虛弱。

但也正因此,宋州這附近的樑軍警惕心還是很強的,要突襲他們可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

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二百七十九章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
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二百七十九章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六百三十八章親征鄆州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六百八十四章擊潰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