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

蜀國和樑國的聯合本來就是秘密進行的,吳國此時並沒有打探得到。

所以按照郭崇韜等人的計算,若是吳軍攻打江陵的話,來援的敵軍兵力應該不會超過六萬,再加上江陵城中高季昌的兵力約兩萬人,一共便是八萬敵軍。

而以吳國禁軍的實力,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擊敗對方還是沒有問題的。

更何況吳國除了禁軍還有廂軍,必要時可以調集廂軍頂上去。

廂軍的戰鬥力雖然遠遠比不上禁軍,但某些時候也能起到一點作用。

所以最終,楊渥決定聽從嚴可求二人的建議,以劉信爲虔州招討使,領兵討伐黎求;同時下令開始向鄂州和嶽州囤積糧草,爲接下來的大戰做好準備。

當然,接下來的這一次大戰,與之前幾年的戰事相比,一個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楊渥打算親自領兵!

自從天佑四年,楊渥率領淮南軍第二次北伐後,他就沒有再親自領兵過了,即便是次年以八萬大軍進攻馬殷的那一次大戰,也是以王茂章和李承嗣兩人分別領兵的。

事實上,第二次北伐之戰的主要目的本來就不是爲了北伐,那一次的主要目的一來是要趁機擴大楊渥的聲望,但更多的目的卻是爲了江西佈局,引誘危全諷主動來攻,最終通過象牙潭一戰擊潰了危全諷的聯軍,使得淮南奪取江西的時間大大提前了。

也正因此,那一次的北伐之戰打得並不順利,不僅折損了不少兵力,而且還沒有取得任何戰果。

而在那之後的這四年多時間裡,楊渥卻一直呆在金陵城中坐鎮,甚至連王宮之外都很少去。

身爲一位有志於一統天下的君王,固然要耐得住性子,要以穩妥爲主,不過在這天下大亂的時代,若是長期與軍隊脫節,誰又能保證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更何況,將來的北伐之戰他必然會親自領兵,如今不親自上陣,時間久了只怕將來都不會打仗了。

所以這一次,他打算親自領兵,征討江陵!

在宣佈了自己的決定之後,衆臣紛紛面露異色,不過卻沒有誰站出來反對。

畢竟一來這一次征討江陵在他們看來應該是十拿九穩的事情,不會有什麼風險,由楊渥親自領兵也能增加其威望;二來,楊渥身爲君主,這一次又是動用八萬禁軍,甚至還有大量的廂軍作戰,這麼大規模的戰事,若是讓部將統領,只怕楊渥自己都難以放心。

在他的堅持之下,沒有誰站出來反對。

不過陳彥謙卻是皺眉問道:“大王想要親自領兵,這自然沒什麼問題,不過大王處正在外,這金陵又該由誰來鎮守?”

楊渥笑道:“孤的弟弟海陵王可以留下來監理朝政,再加上三位大學時以及其他幾位內閣學士的輔佐,相信不會出什麼問題的!”

陳彥謙眉頭皺得更緊了,他接着問道:“那麼太子呢?”

衆臣聽了陳彥謙的問題,也一個個凝神向楊渥看去。

楊渥一愣,隨即明白了衆人的擔心。

吳國如今已經設立了太子,可惜太子年幼,如今才六歲,顯然擔當不起監國的衆人;而楊渥的弟弟楊隆演今年卻已經快十五歲了,再加上他在軍隊裡面歷練過,又有衆多內閣大臣的輔佐,擔任監國問題不大。

然而,衆臣所擔心的卻是,在有太子的情況下,卻以弟弟來監國,這會將太子置於何地?

若是想得更遠一點,將來吳國是不是還會出現兄終弟及的可能?至少,若是楊渥真的讓楊隆演監國的話,即便楊隆演心中不會因此產生什麼想法,也難保其他人不會產生什麼想法。

所以被陳彥謙這麼一提醒後,楊渥便明白,自己剛纔還是將事情想得有些簡單了。

歷史上,宋太祖和宋太宗的關係也很親密,但後來發生的事情,從種種跡象來看,宋太祖是被其弟弟所害死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楊渥雖然和弟弟的關係親近,但他可沒有傳位給自己弟弟的打算,所以培養一下楊隆演這是有必要的,但決不能給他任何繼承吳國的希望,免得讓他生出什麼野心來,到時候對兩人都不好。

想到這,楊渥開口道:“孤若是領兵出征,金陵將有太子負責監國,以太傅、華蓋殿大學士高勗,海陵王楊隆演二人爲監國副使,再加上內閣衆臣一同輔佐太子處理政務!”

高勗如今雖然除了教導太子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養病,不過他的華蓋殿大學士的頭銜卻還在,他纔是實際上的首輔大學士,陳彥謙這個東閣大學士,不過是代首輔大學士而已。

楊渥在這個時候將高勗拉出來,正好可以讓他這個太子太傅來輔佐平衡楊隆演,這樣一來基本上太子楊炅監國不出現問題。

聽了楊渥的安排後,衆臣紛紛拜道:“大王英明,臣等遵旨!”

楊渥想了一想,接着又宣佈道:“從明日起,太子與海陵王二人將一同旁聽國政,以熟悉朝廷日常事務該如何處理!”

本來楊炅如今才六歲,現在就讓他接觸國政,這顯然是太早了。

不過即便沒有這一次留守金陵的重任,楊隆演也是遲早要負責一部分政務的。

楊渥既不想讓他的弟弟向軍隊將領的方向發展,又不想讓他到地方上去鎮守一方,更不想像養豬一樣將他圈養起來,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讓他擔當文職官了。

這樣一來,現在開始就要讓他接觸政務。

而一旦讓楊隆演正式出來做事,那麼少不得也要讓自己的長子出來露露面,免得引起別人的閒話。

他的這個決定很快就得到了衆臣的一致認可。

畢竟在場之人,實際上都可以說是支持太子的,畢竟子承父業的觀念還是深入人心的,再加上太子楊炅又是嫡長子,而且其背後還有周本這位功勳老臣支持,這麼多的優勢在身上,可以說只要他不是太笨,將來的地位都應該極爲穩固纔是。

至於楊渥的另一個兒子,也就是何依依所出的次子,如今剛剛一歲,被取名爲楊琰,因爲年紀還小,故而沒有封爵。

此外,楊渥的另一個妃子徐氏,前段時間也生了一個孩子,不過並不是之前認爲的兒子,而是一個女兒。

當初徐氏懷孕期間,因爲御醫說她可能懷的是個兒子,結果大喜過望的徐氏難免就起了一些心思,甚至有時候在暗地裡都敢對王后周夢潔不敬。

不過如今結果出來生的是個女兒,這卻是讓徐氏氣得不行。

不過徐氏這人是個很有心機的女人,之前雖然對周夢潔不敬,但也只是在暗地裡如此,明面上卻是絲毫沒有不敬之處;而等到發現自己生的是個女兒後,她更是直接去周夢潔的寢宮向其請罪。

這麼一個有心機的女人,楊渥聽說之後自然有些不喜,不過看在她生了一個女兒的份上,加封她爲昭華。

此外,徐氏的兄長徐善擔任蘇州市舶司使,這幾年下來也算兢兢業業,將蘇州市舶司管理得僅僅有條,所以楊渥打算,等他在現在的位置上再做幾年,將來就可以提拔爲一州刺史了。

處理完政務後,楊渥回到後宮,周夢潔當即便迎了上來。

“大王,聽說你準備讓炅兒從明天開始就接觸政務,這是不是有些太早了?”周夢潔有些擔憂的問道。

她畢竟是王后,朝堂上發生的事情,若是一般的事情也就罷了,若是關係到太子的事情,自然會有人在第一時間告訴她,這一點楊渥也不感到奇怪。

“六歲也不算早了,孤又不指望他能有什麼見解,只是讓他去聽一聽而已,至於他能聽懂多少,那並不重要。”楊渥不以爲然的道。

他並沒有向周夢潔明說自己的想法,關於他弟弟的一些安排,他自己心中有數就行了,沒有必要說出來。

不過周夢潔卻是想到了,她皺眉問道:“大王是不是在擔憂二弟會對炅兒的地位造成影響,所以在安排二弟旁聽政務後,便讓炅兒也一起旁聽?”

楊渥楞了一下,隨即乾脆直言道:“不錯,人言可畏啊!孤也不得不早作防備,至少不能讓人覺得孤有傳位給弟弟的打算,更不能讓弟弟他有這種想法,不然對他,對孤等,都沒什麼好處!”

周夢潔點點頭表示明白。

楊隆演可以說也是她看着長大的,平日裡對他就像對自己的親弟弟一般。

不過連楊渥都沒有傳位給自己弟弟的打算,周夢潔就更不可能有這個打算了。

甚至於,在這之前她心中就有一些擔心,生怕楊渥在這個問題上沒有考慮清楚,最終鬧得兄弟不和。

不過她身爲王后,又是太子的母親,對這個問題又不好說得太明顯,不然若是被楊渥誤會就不好了。

如今見楊渥的思路想得很清楚,她自然也就放心下來。

“大王既然沒有打算傳位給二弟,那麼大王打算將來怎麼安排他呢?”見話頭已經說開,周夢潔索性也就直接問了起來。

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更新計劃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三百四十一章危全諷的野心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二章 人選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三章 招攬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
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更新計劃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三百四十一章危全諷的野心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六百一十九章溫韜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二章 人選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三章 招攬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